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是什么力量快速摧毁了中国孩子的体质?

艾灸师小爱 2023-07-28 03:03:21

导读:冰箱的普及,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各种冷饮,生冷水果,脾胃大量受寒。脾胃乃后天之本,食品安全的恶化让孩子从饮食上能吸收到的大地精华极少极少,毫无营养的勾兑奶制品,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激素、抗生素等调和而成的三餐与零食,让孩子脾胃非常虚弱,体内毒素超载。

中国传统文化衰落。西方生活方式进入国门,短时间内改写了中国人的生活,短时间内摧毁了中国人的体质。如今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承受各种错误的生活、育儿方式带来的健康恶果。

1四季反常:空调暖气的副作用健康的自然环境,是冬冷夏热。

可是暖气让北方冬天室内温度在20度以上,冬不藏精,阳气收藏受损;空调让夏天室内温度在10-20度,夏天伤阳,阳气无法升发。

孩子们在产房出生,从小吸入的第一口空气,就是带着空调味的冷气。宝宝从母体出来,原本被温暖包裹,结果一呼吸,就遭受了巨大温差,肺部首先遭受寒邪。想要改变孩子体质,首先要让孩子恢复夏热冬寒的正常四季生活。想要深入学习这一点的家长,推荐看看徐文兵老师讲的《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对于医生来说,只了解“冬寒夏热”还远远不够。还要懂河图洛书,五运六气,才可做到”上工治未病“。因为中医是一门时间与空间的医学,五运六气、河图洛书、阴阳术数,是中医的必备知识。北川先生谈到中医传承问题严峻,必须要重新恢复中华传统文化,我是点100个赞的。但我对中医未来比较乐观,是因为学好《伤寒杂病论》仍可以做个治已病的下工。并不是说五运六气等古中医理论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更无效的现代西医,《伤寒杂病论》在临床上的疗效,足以保住中医延续法脉。

有的医生可能说,那么温病呢?我说经方可以治温病你信吗?我接手了不少孩子的“温病”,经过温病派各种寒凉药物摧残后,最后都是用经方治好的。倪海厦医生认为温病学派的出现是中医的衰落;李阳波先生认为汉唐以后中医就在逐渐衰落了,到了清朝已经是衰到极点。结果呢?穷则思变,中医又在清朝、民国开始慢慢出现复苏现象,出现了一批恢复中医正法的大医。所以北川先生如果真的笃信传统文化,那么应该等待中医否极泰来,阴极转阳的曙光。

2饮食寒凉:各类寒凉食物引发的疾病冰箱的普及,让儿童从小就接触各种冷饮,生冷水果,脾胃大量受寒。脾胃乃后天之本,食品安全的恶化让孩子从饮食上能吸收到的大地精华极少极少,毫无营养的勾兑奶制品,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激素、抗生素等调和而成的三餐与零食,让孩子脾胃非常虚弱,体内毒素超载。看到孩子脾胃虚弱、寒湿,生长发育得不好,家长们误以为孩子吃不饱而营养不良,每顿都给娃塞得满满的,买各种补品乱补一气,孩子们原本虚弱的脾胃负荷真是苦不堪言。

有些家长说我相信中医,我用中医育儿。于是看到专家说,夏天热,要吃绿豆海带下火,西瓜香蕉清热;多吃新鲜水果,多喝酸奶牛奶。结果熊孩子又被摧残了一把。为啥?这些全是寒凉食物。

例如有个5岁男孩,妈妈在专家指导下给他每天一个猕猴桃,说需要“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坚持吃了一年半,出现顽固难愈的咳嗽。小儿脾胃娇嫩,猕猴桃性寒凉,长期食用使得脾胃重伤。

例如有位家长,带着7岁黑眼圈的孩子来找我,说孩子体质很差。“但是我很注意中医养生啊,长期给孩子煮百合、绿豆、薏苡仁、莲子心吃”。我默默拿出药典让她自己查,给孩子吃的一堆全是寒凉之物。

再例如,有个患哮喘8年的女孩,吃一小只螃蟹腿,哮喘大发作一次;吃一口冰淇淋,哮喘大发作一次;吃一次燕窝,哮喘大发作一次。我看到此类因为吃了寒凉食物而生病的故事,真可以写一本小说,书名就叫《警世育儿录》。

《黄帝内经》谈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人体是“外热内寒”,因而腹泻的病人最多见于夏天。体内寒本应该吃姜护阳,但是如今的养生育儿理论却违背了古中医的哲学,滥用寒凉。可见北川先生所谈,中华文明的衰败,不是只影响了中医的成才,更可怕的是让民众的中医观念走向阴寒当道的误区。

3电子科技:透支肾精各种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电视,手机,电子玩具让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了大自然,备受高科技的摧残。因为儿童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尤其在0-7岁前,无法承受电子污染,信息超载。看着电视前的孩子傻呆呆的样子,家长没有感觉到森森的担忧吗?

从中医角度看,神经系统属于肾阴,属水,需要能够收藏才能把阳气储存起来,相当于把电池能量储存起来。可是过早让儿童接触电子产品,使得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会透支孩子的肾阴,让阳气收藏乏力。再加上本身阳气虚寒,我观察到阳气浮越在外的孩子很多。表现为多动,亢奋,难以集中精力,难以入睡,或者晚上盗汗,蹬被子,睡眠不稳;以及各种真寒假热的“上火”等。

我遇到的反复发作的麦粒肿、反复发作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急性喉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腮腺炎等“炎症”,一做经络检测全部都是寒症。要么外热内寒,要么上热下寒。例如有孩子又有麦粒肿,又尿床;有孩子有咽炎,却四肢冰冷,需要仔细辨证,才可发现是阳虚,寒邪已入三阴。有些儿童一感冒就是太阳少阴合病,我不敢轻易给孩子用附子,就叮嘱家长认真做艾灸。如果是我自己的熊孩子,附子已经毫不留情的用上了。

4晚睡:早睡的孩子自愈力好太多严格的说,儿童睡眠过晚引起体质变差的危害最为严重,应该最先来谈。可是由于孩子睡眠不佳与电子科技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联,我就放到了最后。由于电视,电子游戏的普及,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熬夜。我有位朋友的女儿未满1岁,就跟着她每晚熬夜到11点以后才睡觉。殊不知,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睡比吃重要得多得多得多,因为太重要所以要说三遍!夜晚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期,更是儿童的身体自我修复与疗愈的黄金期。阳气需要在晚上收藏,参与造血、排毒、修复、生长等功能,孩子熬夜相当于让身体的电力长期不足,各种健康问题就逐渐加重。

7岁前的小孩,最好能够7-8点上床,睡得饱饱的,好好收藏阳气。由于孩子的自我疗愈力比大人强很多,能“早睡觉”的孩子,很多疾病可以通过自我疗愈而康复。现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年龄虽小,开始熬夜的历史却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早,体质被伤害得非常严重。不重视让孩子早睡的家长,我没办法接个案,因为长期让宝宝熬夜,又要宝宝康复,“臣妾做不到啊!”

让孩子阳气受损的生活方式如此普遍,再加上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照射的阳光越来越少,呼吸的新鲜空气越来越少,吃到高品质的食物越来越少,运动越来越少。。。阳气在各种损耗中,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上父母遗传的先天阳气不足,所以现在的儿童很早就出现了阳虚,和古代的中医儿科分析的小儿体质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假如张仲景穿越到今天,也会被惊吓得长吁短叹吧!

独生子女体质健康的5个不足有哪些

独生子女体质健康的5个不足
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经济的增长和家庭的富裕,为独生子女们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大多数独生子女们享受到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但同时,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丰裕也为独生子女们的成长带来了新问题。
1、挑食、偏食和营养过度
独生子女的特点关键在于他们的独生环境。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使他们往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照顾和保护,他们的父母们往往会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营养和饮食,因此很多孩子几乎零食不离嘴,想吃什么有什么,不想吃的各类营养品也经常被父母督促着送进嘴里。同时,“四二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受到更多宠爱,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泄自己的任性。因此,在独生子女中,挑食、偏食、营养过度的现象较多。
例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城市儿童生活习惯研究”发现,近三成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盲目食用保健品现象。调查显示,明确表示“从来不吃”保健品(包括营养品、补品等)的中小学生仅有37 5%,“每天都吃”的有9 7%,“有时吃”的有17 8%,“很少吃”的有35%。认为“学生服用保健品(或补品)对学习有好处”的高达84 4%,认为“保健品包含各种营养成分,可以代替天然食品”的达到82 7%。
也有些独生子女过于挑食、偏食,把“洋快餐”作为主要食品。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城市中小学生高达85 2%。43 6%的每月都吃“洋快餐”,其中“每周都吃几次”和“几乎每天都吃”的有6 1%。当庆祝生日、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同学聚餐聚会的时候,或者在节假日,去吃“洋快餐”成为三至四成孩子的选择。“洋快餐”的特点是高脂肪、高热量。过剩的脂肪和热量长期积累,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2、肥胖和超体重儿童明显增加
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独生子女中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例明显增加。漫步街头,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肥胖儿,他们的脸庞充满稚气,身材却臃肿笨重、行动迟缓。肥胖症正在逐步取代营养不良,成为城市独生子女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
有研究称,大城市独生子女已经成为肥胖的重点人群,尤其是小学男生,肥胖率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2003年11月正式颁布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选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分析“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表明,1985年大城市7―18岁的青少年儿童肥胖发生率分别仅为0 2%和0 1%;1995年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肥胖开始在大城市流行,北京等发达地区大城市各年龄组男生超重率猛增到10―13%,女生达6―9%;2000年我国城市儿童肥胖检出率已上升到6―8%,北京等六大省市的城区小学男生肥胖发生率为12 9%,北京等大都市更成为肥胖“重灾区”,男生7―9岁、10―12岁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25 4%、25 5%,女生7―9岁、10―12岁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达到17 0%和14 3%。何玲、任弘,当代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数据显示,7―18岁城市男生的肥胖率由1995年的3 98%上升为2000年的8 86%和2002年的11 50%;城市女生的肥胖率由1995年的3 46%上升为2000年的5 60%和2002年的7 74%。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7―22岁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 25%和11 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 4和2 7个百分点;女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8 72%和5 01%,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 7%和0 9%。2005年北京市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合计为25 3%。
肥胖不仅给独生子女们带来臃肿的体型,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身体负担。医学研究证明,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出现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越大。而且,肥胖还给孩子们带来了隐形的心理障碍,使一些孩子的童年、少年时期被自卑笼罩。
3、视力不良的低龄化和重度化趋势明显
一位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已经戴上了厚厚的眼镜片。她妈妈说:“班里有好几个戴眼镜的同学了,老师也没有办法再调座位,大家都说自己看不见,只好去配眼镜。反正早晚都得戴,小学不戴到了初中也跑不了。”一位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的初一女生说:“小学时班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戴眼镜,可是到了初一,环顾班里,几乎找不到不戴眼镜的了。而且大家的眼镜度数都很高,班里谁500多度就算好的了。”一位小学教师说:“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戴眼镜的较多,现在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有不少眼睛近视度数达到了300多度。一个班级差不多一半学生戴眼镜了。我从业20多年,发现班级里戴眼镜的孩子逐年增多。”
大家的话被一些数据残酷印证。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小学生39 72%、初中生68 08%、高中生80 98%、大学生82 43%。与前面几次全国大型调查相比,比例均有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视眼的低龄化现象也非常令人担忧,尤其是7―9岁年龄段近视检出率明显升高,度数也越来越高。
长时间近距离写作业读书、不良的膳食结构、过多使用电视电脑、较少到室外活动等因素,都是造成近视低龄化和重度化的因素,需要独生子女的父母们特别注意。
4、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持续下降
湖北省恩施市某校举行读书节活动,全校学生在操场上站立了30分钟。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有10多名学生因坚持不住陆续倒下;在某校初中三年级的体育运动会中,参加男女长跑的学生不足150人,结果在其中半途而废的有10人,长跑结束后出现眩晕、呕吐的有90人,由于长跑导致气虚、低血糖等并发症需要注射葡萄糖的有16人。
营养、膳食、环境、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导致独生子女们的体质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而表现为运动能力不足。在2006年8月举办的“第一届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孩子们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在不断上升,但肺活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在持续下降。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一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一些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与2000年相比,城市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降。其中50米跑成绩,7―18岁城市男女生均下降0 1秒;立定跳远成绩,7―18岁城市男女生分别下降了3 7cm、3 9cm;引体向上成绩,13―18岁城市男生下降了1 2次;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7―18岁城市女生下降了3 7次;50米×8往返跑成绩,7―12岁城市男女生分别下降2 3秒、1 3秒;1000米跑成绩,13―18岁城市男生均下降12 4秒;800米跑成绩,13―18岁城市女生分别下降10 3秒。何玲、任弘,当代城市青少年儿童体质与健康状况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孩子们体质下降的重要表现就是运动能力的下降,有专家将其概括为“硬、软、笨”。“硬”是指骨关节硬,缺少柔韧性,动作稍大,就易腰酸背痛腿抽筋;“软”是指肌肉没有力量,耐力差,容易导致新陈代谢低下,肌力衰退,神经衰弱,心肺功能差等;“笨”是指人的平衡性差,控制身体及力量时不是过轻就是过重,容易摔跤。
5、青春期提前到来
8岁的男孩浩浩长了胡子!
5岁的女孩同同来了月经!
……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6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