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
陈大夫说——
形容一件事情简单,就说小儿科。但真小儿科不小儿。
在《小儿药证直决》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就是说啊,当医生已经很难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很多,但是当儿科医生,比当其他医生更难。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理由的。
一般来说,小孩子言语表达能力欠缺,不能准确表达清楚意思。还有一些还不会说话,所以,问诊就很困难。所以很多信息只有多从家长处求证。但是很多家长观察不仔细,自然就遗漏很多内容。之前有个年轻妈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小孩子的很多事情一问三不知,所以说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家长,是需要学问的。没有办法生而知之。
再一个,有些小孩子哭哭啼啼,或者打闹,不安静,本来脉管就细,医生摸起脉来,又不配合,又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之前看过一些小儿发热和咳嗽,但是总是在每个阶段碰到瓶颈。所以只有自学充电了。好在,已经有干货很多的资料。比如我最喜欢的《明代万密斋儿科全书》,是刘弼臣的,内容很好。当然还有董廷瑶的《幼科刍言》,能够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医话》中就分享过部分内容,家长都可以直接拿来用了:
初生的小孩子,肠胃脆弱,肌肤娇嫩,这个时期,一定需要有好的护养方法。所以在吃东西方面,就需要非常谨慎。
婴幼儿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呼吸系统疾病),和内伤饮食、腹泻、疳积(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做为小孩子的家长,就需要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能够明确了解,随时注意,那么可以使小儿不病,甚至少生病。
小孩子,一般来说,吃热的,吃软的还有一个就是吃少。吃热的可以帮助消化的热力,吃软就更容易消化,小孩子的脾胃等都还娇嫩,就是说没有长全,而吃少也是为了不增加消功能的负担。这样吃进去的东西就容易被吸收。
反过来说,如果吃的是冷的,硬的还有吃的太多,那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由于现代食物生产多种多样,这个可能是现在碰到最严重的问题了。比如雪糕啊,蛋糕啊,巧克力啊,味道又好,然后吃的就多。没有节制,就容易出问题。当然,有些小孩子,比较喜欢吃的多,如果没有其他情况,就可以观察,顺其自然。因为人都是有个性化的,没标准化的人,不存在都要吃少,都要吃多的问题。这个就需要家长好好观察。
再说个歌决: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最有价值的干货分享给你!感谢阅读,我是陈大夫)
一点题外话——
学习任何技艺除了花时间认真打磨,还需要有技巧,以及自己独特的方法论。
更多精选文章,点击以下标题链接:
找我看病前,请看这里致不愿喝中药的人我这个什么毛病,给我说说或进入主菜单点击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文章。
▼往期内容
Q:小孩发高烧了,要不要马上去看医生?
A:小孩突如其来的发烧,尤其是诊所、医院门诊休诊的半夜及假日生病,此时前往医院挂急诊,急诊医师通常不是小儿专科医生,第一步能做的也是先帮小孩退烧。
因此,父母平日在家就要预备口服及肛门塞剂退烧药,当孩子发烧时,先不用太惊慌,如果孩子的外观出现异状(如脸色苍白或泛黄),活动力不佳,胃口明显减少,即使体温不高,都应立刻送医处理。至于是否要积极退烧,
Q:我该带小孩去大医院还是小诊所?
A:小孩感冒、流鼻水,医师并不鼓励家长带去大医院。一般感冒、流鼻水、咳嗽、拉肚子,前往诊所就医即能获得帮助。可在住家附近的诊所寻找可信赖的好医师,而且一定要是儿科医师,招牌挂著内、儿科的诊所,不一定是小儿科专科医师。
父母该怎么辨别?
第一,先看执业的医生执照是否为小儿科;
第二,医生最好是经过大型医学中心的训练,因为待过大医院,看的病人多,经验较为丰富。
四个可让父母判断好医生的指标:
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二、需具备喜欢孩子的可亲近性;
三、愿意倾听父母的焦虑及担心,能与家长沟通;
四、病情有需要时,会提供转诊的建议。
而有下面三种情况时,则需要到大医院求诊:
第一,小孩生病后的外观异常、活动力不佳、食欲不振。
第二,同一症状不断反覆,例如一直重覆感染中耳炎、久咳不愈,有类似情况时,最好至大医院进行检查,找出致病原因。以咳嗽来说,许多孩子久咳或经常性夜咳,有可能是因为患了气喘病,却一直服用感冒的咳嗽药,延误治疗时机。
第三,慢性病患,如时下青少年最常见的红斑性狼疮、气喘。
Q:小孩生病为什么一定要看小儿科?
A:很多家长不清楚,0~18岁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小事,要看小儿科。看小儿科和一般专科医师最大的不同是,小儿科医师有能力分辨孩子目前的病情或病程,是否已有引起併发症或重症的可能性。
小孩生病除了病症的诊断,更重要的是同时参照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例如同样是支气管炎,一岁幼儿及七岁儿童所要关注的诊治重点即有不同,未接受小儿科训练的一般专科医师,无法进行病症及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综合判断。因此家长宜先带孩子赴一般小儿科求诊,若病情需要,一般儿科医生自会建议孩子转诊至专科医师。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历代医家皆有论述。
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脾、肾三脏表现突出,表现为“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三脏之间相互关联。
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以阴阳来概括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后世医家简称为“稚阴稚阳”,其含义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基本一致。
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织器官不断充实,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完善,而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古人用“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来形容小儿这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体质特点概括为“纯阳。”
我国历代儿科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关于“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两个观点,正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
(1)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2) 医院中治疗儿童各种疾病的一科
(3) 比喻被人瞧不起的行当或价值不大、不值得重视的事情
最新含义为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例如,“这几道小儿科数学题怎么做啊?”、“这是小儿科的问题,不要告诉我你不会哦”等等
小儿科医师谈迷思 宝贝常生病=免疫力差?我们都知道疾病与免疫力息息相关,许多父母因此认为宝宝常生病就是「免疫系统运作不良」。但其实小小孩的免疫力尚未成熟,必须经过一次次实战经验才能建立免疫记忆、强化防御能力,生病机率本来就比较高。本文邀请小儿科医师详解婴幼儿免疫力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并破解一般父母常见的迷思。 0~3岁常见疾病
也许有人会问:「我家宝宝已经超过1岁,为什么还是生病生个不停?」针对这个问题,江明儒医师说,婴幼儿因为接触病原体的实战经验不多,每遇到一个新病毒就会出现诸如发烧、咳嗽、咳痰、流鼻水等症状,这是免疫系统碰到病菌的正常反应,第一次接触的病毒通常症状都会比较严重,那是因为免疫细胞需要时间来辨识;当第2次接触相同病毒,免疫抗体就会在记忆库调出资料,迅速动员白血球、淋巴球等免疫细胞出发作战,这个动员时间大概只需要1、2天。他表示,孩子常生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频繁接触病原体,愈常在公开场合趴趴走,感染不同新病毒的机率也就愈高,而每接触一个新病毒就会引发「生病」的免疫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常常生病的原因。 反复感冒…因为病毒会突变 然而,虽然宝宝频繁接触新病毒容易生病,但若重复生同一种病,譬如反复感冒又该如何解释?江明儒医师解释,这是因为病毒会突变,这些变种的新型病毒会再一次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新抗体。病毒突变程度有大有小,如果是变化较小的小突变,由于免疫细胞先前已接触过类似病毒,在对付这些「似曾相识但又不完全一样」的病毒时可以较快产生抗体,这也是为什么平平是感染流感病毒,有些孩子需要5天才能痊愈,有些孩子2天就能下床活蹦乱跳。
小儿科医师谈迷思 宝贝常生病=免疫力差? 先天免疫力不佳的10大征兆 除了频繁接触病原体,宝宝确实有可能因为免疫力不佳而反复生病,只是比例不高;以台湾来看,大概只有10万分之2.17的孩子属于真正「先天性免疫力差」的类型。如何辨别宝宝是否免疫力不佳呢?江明儒医师表示,一般可以从10种征兆来判断:
1.一年内罹患中耳炎的次数达4 次以上。
2.一年内罹患鼻窦炎的次数达2次以上。
3.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持续2个月以上仍无法改善病情。
4.一年内罹患肺炎的次数达2次以上。
5.生长发育迟缓。
6.器官或皮肤深层出现反复溃疡、脓疡。
7.皮肤反复感染霉菌、反复出现鹅口疮。
8.每次感染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都无法痊愈,必须在静脉注射抗生素。
9.出现2次以上的严重感染(如菌血症)。
10.有免疫缺陷的家族史(直系亲属机率最高)。
过敏体质痊愈速度比较慢 小儿科医师谈迷思 宝贝常生病=免疫力差? 家有学龄期大宝做好隔离措施 如果家中有其他学龄期的孩子,宝宝有可能从这些较大的孩子身上间接感染他们从外面带回来的病毒;进入托婴中心的孩子更不用说,接触新病毒的机会更高。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防止孩子一直生病呢?江明儒医师说,其实做好隔离措施与落实卫生要求就能有效减少宝宝生病的次数。在家里不妨让学龄期的哥哥姐姐与年纪较小的弟弟妹妹分房睡,将他们的餐具、衣物、寝具及卫生用品分开,并要求孩子一从学校回家就要洗手洗脸、换掉全身衣物,感冒或外出时戴口罩。当季节进入疾病高峰期(夏、冬),避免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带1岁以下宝宝外出最好在推车上加装透明防护罩,较大的孩子外出则须戴上儿童型口罩。协助宝宝用餐前先帮孩子洗手再为自己洗手。最重要的是定期带孩子施打疫苗,让孩子均衡饮食、多摄取当季蔬菜水果,这些作法都可以降低宝宝的生病机率。
吃出强健免疫力?医师说NO 坊间许多健康食品都主打「吃了抵抗力会变好」,这些保健食物真的可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吗?江明儒医师摇摇头说,维他命C、中药补品或一般常见的保健食品只是「营养补充剂」,这些东西可以帮助营养不良的孩子补充能量、促使身体从疾病中尽快复元,但无法提升免疫力。他表示,免疫力强弱与否主要看免疫细胞找到抗体的速度,通常免疫系统会建立一套寻找抗体的模式,这个免疫模式运作的速度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些微差异,以目前的研究来看,尚无法透
过外力推进,所以最好不要太过迷信这些增强免疫力的产品。人在面对疾病时所产生的反应实际上和体质有关,有些人比较强壮,即便生病也不会有太大感觉;有些人则是比较虚弱,一生病就会出现许多症状。无论如何,身体都无法透过「吃健康食品」而强化免疫力。
益生菌= 万灵丹?
小儿科医师谈迷思 宝贝常生病=免疫力差? 免疫血清蛋白5种人才能打 另一方面,有人说让宝宝施打免疫血清蛋白就可以大大降低感冒机率,其实是错误且危险的观念。免疫血清蛋白是萃取并集合一群人的抗体做成的血液制剂,虽然在打入体内的一瞬间会让人像吃了大补丸,但它因为不是人体主动制造的抗体,免疫细胞并不会「记住」病菌,并非终身有效,大概几个月后就会因为凋亡而消失。而且血液制剂和输血一样有过敏、感染的风险,宝宝一下子接收这么多血液抗体有可能引发无菌型脑膜炎、溶血甚至肾衰竭等副作用,影响不可谓不大。加上免疫血清蛋白并不是万能,如果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在蒐集的免疫血清蛋白中,一样会生病。所以平常不能轻易使用此药物,要符合5点免疫球蛋白适应症才能使用:
1.川崎症。
2.肠病毒重症。
3.先天免疫不全。
4.先天或后天(如爱滋病)免疫球蛋白低下症合并感染。
5.罹患类过敏性紫斑症而严重出血、血小板低于2万,且传统治疗失败,需要紧急开刀者。
生病非坏事提早打造免疫防火墙 平常人都把「生病」视作妖魔鬼怪,但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而言,生病并不全然是坏事。怎么说呢?江明儒医师分析,常生病的宝宝可以提早获得各种病毒的抗体、打造「免疫防火墙」,如此一来长大后生病的机率就会降低。且研究显示,提早接触各种病毒的孩子,未来罹患气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机率也会大大减少,所以宝宝生病反倒是锻炼免疫力的一个好机会。他强调,被放在托婴中心或去上幼儿园的孩子刚开始都会频繁生病,第一年感冒次数平均大概在10次以上,每次感冒多半会延续1个礼拜,孩子有可能感冒一周然后痊愈,休息2、3个礼拜又再度生病,这是正常现象,爸妈毋须过度担心。
江明儒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台中荣总小儿科总医师、台中荣总小儿过敏免疫科研究医师
现任:大里仁爱医院小儿科主治医师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3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美媒体披露人体体温的10个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