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喝药的故事
圈里的朋友,你今天喝药了吗?
接触临床越久,怎么用中药治病,对于这个问题就思考的越多。碰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很多人对中医的不理解和一知半解。我们能够做的,可能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医,有一个合格的效果。
不要说古代,近代用中医来给小孩治病的案例也是数不过来,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会问:“小孩,能喝中药吗?”大概意思就是小孩很难喂药。我们来思考一下,小孩子得病了,都怎么处理的。点滴,然后西药,是不是也大多数都是灌的?为什么到了中药上就突然问,很难喂药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合格的中医太少了,能够看病的中医太少了。
2,对中医的效果不信心,缺乏了基本的信任。甚至觉得中医不是治病的,而是调理的。所以很多人一来看中医,就说“给我调理调理”。
3,觉得中医汤太多了,很难入口,有些很苦。
前面2条,这个中医普及的责任只能够靠中医人自己的努力了。关于第3条,我有些话再说。
首先,小孩子服药,不是说你煮多少就喝多少,比如几个月的,可能就喝几个调羹。喝一些。这样就有人问了。这么小的量有用吗?
我很喜欢赵绍琴的东西,是一个温病大家。我觉得他分享的一个思路就特别好。大概意思就是,我们服药啊,不是说你服了多少,这个量怎么样,而是让这个药给你身体调整一下,然后你身体就跟着自己调整了。就像这个热,有时候啊,这个人体发热,有点像这个鸡汤,上面一层油,看着冷的,摸起来也差不多凉的,但是里面的鸡汤却一百度,烫得很,我们现在药物的作用就是给这个油刮开一下,这个热就慢慢跑了。
这个中医中药的作用,有时候真是如此。不要以为药量和效果是正比的,有时候不是这样的。
这个苦味的问题。
有很多药的确是难吃一些的。所以现在很多药喜欢加糖浆赋形剂。我前面写过一篇文章《90%的人咳嗽都喝它,但是基本没有用》里面就提到糖浆剂的问题,我觉得每个家都应该看看,危害有多大。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中药口味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样说。下面来详细介绍。
这个中药是根据具体的人来看的,辩证论治。有时候即使是夫妻同时感冒,开的方子可能都不同。药物的口味呢,跟人体的病理情况有关系。比如这个黄连,苦吧。有个俗语“最苦不过黄连”,但是如果你嘴巴苦啊,有时候药用上黄连,你反而不觉得苦,等把你的口苦疾病渐渐治疗好了,你喝药的时候反而觉得苦了。临床中,常常有意识的给患者交代这个问题,反馈情况也的确如此。这个就是一个中药偏性,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你身体的偏,让你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比如吃这个猪苓汤有咖啡的香味。还有这个大黄,用对了能够救人。即使人参,用错了照样杀人。是一样的道理的。
以前看到一些报纸上的“神医”广告,说自己开的药都自己吃过,保证安全,看了这个,大家应该知道,这些真是“神医”了吧,会去找这些人看病的是真的得病了。
每个中医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用中医思维看病,或者说希望如此。“一个能看病的中医”,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却是成为许多人的理想。
分享一个很多年前写的:
自古小儿最可怜,有病无从自口说;任由大人随便语,何药入口谁人知?如是小孩能言语,多少药物面如土。
我觉得面对中医,不论是学还是去看中医,有时候你带着一个常识去听医生说,就可以。如果心中先有个成见,还不如不要去看中医了。
比如这个尿黄,我常用一个例子。
这个凉水放到水杯中,放了很久了还是很清澈。但是如果你把用杯子装开水,放不了几天就变黄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水啊受到了热气的蒸腾。所以一般发热的人,小便就黄了。
有时候我就用这样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来用中医,这个角度让人能够看到很多不同的思维和认识世界的角度。也的确能够有效果。
中医能够治病,并且用对了,效如桴鼓。所以,喝药真是挺有意思。每个人都喝过药,有中药,有西药,有各种偏方,但是吃药不一定能够救得了,拯救得了智商,无数的人在缴纳着智商税。每天写点中医学,免缴智商税。那么,圈里的朋友,你今天喝药了吗?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超级胶水粘补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