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写作高质量的文章,的确挺难的,不仅仅考验作者的功力和知识储备,也考验作者的行文水平。我有个文章《为什么值得写中医简单但正确的科普?》,里面分享了一些我对写作的看法。
写什么,需要先搞清楚写给谁看。
当你搞通了这个问题,很多东西写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有些内容是整理给自己看的,有些就是随机的灵感,有些是希望和同行交流的,有些是科普于普通大众的,定位清晰了,思路就会清楚,写的时候才能够行云流水,字数也才能把握长短。再分析分析发布的载体,才会选择何种文体,何种写法。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擅长什么,就选择什么。
陈瑞春老先生的写伤寒
关于中医的写作,我觉得陈瑞春老先生的《写伤寒》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之前看刘英锋、张光荣写的《陈瑞春学术经验研究》,当时看文章,觉得有些内容挺熟,后来才发觉是整理的角度不同,讲陈瑞春老先生的很多东西,通过第三人称写出来了。我想这个是一个方法。比如,角度的变化,然后还有口语化和书面语的变化,都是比较好的写作方法。
具体说,陈老先生的一些观点和我的看法。
陈老先生是一开始学中医就开始写中医的心得的。进入中医院学习后,更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不论是所谓的豆腐块还是看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个案分析,都写。差不多十年,才有文章发表到纸质专业书刊上,然后才有成千上万的理论综述。现在回头看,的确是用处很大的。万事看头难,但是坚持更难。
综合一下,觉得一下4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写:
个案报道。理论探讨。综述报道。教辅文章。
比如这个个案报道。其实很多人都非常多。常说,中医入门容易深入难。不论是偶中还是常中,都会有一些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的。这些都能够写出来。以前看到很多人觉得这些都很简单,写出来怕人笑话,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个案报道虽然没有统计上的意义,但是对于临床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常常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陈瑞春就记载了一个情况,就是关于麻黄升麻汤,他一则没有找到案例,后来才在《新中医》上看到2则记录。很多方、药的理解,等也不失为一些好的分享内容。
理论探讨。自己关于中医的一些思考。关于《伤寒论》的价值或者某个理论的发挥等。很好的着力点。而综述报道,对于自己整理病种和方药总结很重要,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而教辅文章。我想这个跟育人有关系,陈老师是老师,自然有许多的教学心得,写出来,学生看了,能够把握思路,对于很多自学的朋友也是逆向提供帮助。
另外,我以前写过《中医,为什么应该姓“中”?》《中医看病后的思考》《义诊是怎样体验?》等,个人觉得也是一种思考。类似的中医周边延伸思考。现在,关于中医则提供了更多的题材,比如互联网和中医的思考,新技术和中医的思考,很多。
结 语写什么,需要先搞清楚写给谁看。然后内容可以从个案报道、理论探讨、综述报道、教辅文章、中医周边延伸技术思考等多个方面入手。写作的手法根据发布的载体来选择。
本文已在“初探网” 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 ,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tcm6com。
零基础自学中医可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2、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
学习,自然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比较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最新版的中医教材。一般来说,新版教材容纳了诸多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整体水平还是值得信赖的。此外,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
4、最后,还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大约是三年(当然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松或太紧,都可能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中医的课外书籍推荐
1、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和《万病皆可心药医》,里面许多都是大道至简的方法。
2、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系列,第一本感觉作者应该是对中医的理解不太成熟,所以有些东西说的太绝对了,但后面的书有指出不完整之处。
3、徐文兵的《字里藏医》。不得不说的是徐老师和梁冬一起做的一个节目国学堂之《从新发现中医太美》里面讲的《黄帝内经》真的很棒,还有就是国学堂里也有许多其他的中医特色分享,也是很值得一听的。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孕液”可以延缓骨头的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