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别只做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的人(做父母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佚名 2023-08-02 17:45:37

别只做熟悉父母而不了解父母的人

哭和笑都是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所谓“喜形于色”和“伤心流泪”,这些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反映

假若一个人遇到伤心的事情不哭,高兴的事情不笑.甚至无动于衷、毫无表情,那么,他就无法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了。但是表达感情要适度,要区别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要有节制,这是一般正常人都能做到的。例如在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这时如果有人高声狂笑不止,甚至手舞足蹈,虽然他也高兴、也在笑。却会使与会者大为扫兴.人们会以为他喝醉了酒,或者为了哗众取宠。又比如在新郎新娘举行婚礼时,有入却放声大哭。必然会使人想起他的精神是否不太正常。

确实,人的哭和笑,有的正常,有的不正常,而哭笑无常就届于不正常之列。但是,为什么有的老人会哭笑无常呢?这一点说起来就复杂了。

首先,哭笑无常是一种病态表现,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这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既可见于所谓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也可见器质性精神病(如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等)。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哭笑无常,多数是受幻觉、妄想支配,也就任幻觉或妄想的影响下出现的。例如病人忽然看到窗台上出现几个跳舞的小人,感到好笑而发笑,也有的病人听见半空中有陌生人告诉他,他亲爱的母亲去世了而痛哭流涕。有的病人因怀疑周围的入都迫害他而伤心难过。而有的病人却因想到自己即将当上“宇宙总管”或成神成仙而欣喜若狂。老年抑郁症的病人,常常终日愁眉苦脸、默默饮泣,然而却没有任何原因值得他伤感。至于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和多发梗塞性痴呆等器质性精神病人的哭笑无常,主要是因为这类病人都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因此表现为情感的失控而出现哭笑无常,所以遇有哭笑无常的老人,应当接受精神科医生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因而及时治疗。

做父母的四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王小骞说


著名心理治疗师M·斯科特·派克曾说:


“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成为父母,不单是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加入了一场自我修正的马拉松,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而非急于塑造孩子,才能逐步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职责。


然而,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具备成长意识,以至于太父母做得很被动,只知道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没寻求问题的根本。


也不是每个父母一开始就称职,而是在不断追求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做父母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肯为孩子花钱,偏重以物质养孩子;

第二层是愿意花时间,在 情感 上满足他;

第三层是愿意为孩子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层是为成就孩子,愿意做出改变。


您,在哪一层?


第一层

肯为孩子花钱,重物质养育


不少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并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


只要孩子开口,啥都愿意满足,衣食住行,样样给到最好。


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别家孩子有的,自家一样也不落下,更少不了争取到贵得伤心的学区房。


然而, 物质上的堆砌,并不能成就好教育。


孩子对获取金钱没有概念,如果在物质上一味地满足,孩子不知珍惜,无法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也学不到感恩。


父母看重物质的满足,孩子就很难学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容易变得爱慕虚荣,而内心贫乏。


其次,大量地报兴趣班,往往出于父母的意愿,而非孩子所爱。


记得《少年说》中,有个叫周子皓的小男孩,原本胆小、容易紧张的他,竟鼓足勇气当众吐槽亲妈。



子皓不明白,妈妈为啥给自己报了多达12个兴趣班,有奥数、书法等,甚至很多兴趣班,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子皓希望妈妈给自己减负,有休息的时间。


妈妈报这么多兴趣班,孩子真正喜欢的少之又少,勉强他学习,不但没成效,反倒“偷走”孩子宝贵的童年。


父母照自我意愿报的班,被迫学习的孩子会心生委屈,得不到理解,不能自由表达意愿,容易与父母产生疏离。


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不能与爱划等号,偏重物质和教育形式,却缺少爱的陪伴,孩子处在 情感 匮乏中,心理成长往往滞后。


比起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心理 情感 需求更为重要。


第二层

肯为孩子花时间,满足 情感 需求



孩子是小树,父母的陪伴就是他扎根的土壤。


花时间陪伴孩子,满足他 情感 需求,就是给他心灵输入成长养料。


在父母陪伴和关注下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充实,自信阳光。反之,内心容易不安,负能量较多。


王弢曾在《新生日记》中,回忆成长经历。


小时候,父亲的精力都用在事业上,很少关注自己。


他抱怨爸爸不在意自己,但身边所有人都肯定爸爸是爱他的。


然而,王弢却从来没有体验过父爱,只记得爸爸陪他踢过一次足球。


王弢坦露,自己性格比较阴郁,负能量较多,跟爸爸陪伴缺失有很大关系。



不少父母本有爱子之心,却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以至爱并没有效传达,孩子感受不到爱,就缺乏安全感,同时又对父母产生抱怨和不满。


《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写道:


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父母的关注意味着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关注的质量就越高。


而缺少爱的陪伴的孩子,会成为 “心理上的孤儿”


花时间陪伴孩子,重点在注意力的付出,而非“身在心离”。


或许你并没太多时间给孩子,却可以零碎地付出注意力,在繁忙中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明白你在任何地方都挂念着他。


休息前,花几分钟欣赏孩子的绘画作品,由衷地提出赞美和意见,或跟他谈心、亲密拥抱。


父母陪伴时间不充足,但如果还能对他个性、喜好、生活习性等了如指掌,并能在出现问题时,给予正面反馈,孩子仍然能感受到被爱,内心满足。


而缺乏爱的陪伴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不被人关注的孤独,甚至成为心理上的孤儿。


花时间陪伴孩子,就是对他未来的投资,陪伴质量越高,未来收获就会更大。


第三层

肯为孩子学习,共同进步



初次为人父母,有太多慌张。


早早一岁时,我发现自己竟不能“教”她。


她搭积木,小手还不能处理精细动作,经常搭不好,她就扔掉积木接着大哭,我本能地说:“别急呀,想想办法……”。


话刚一落我就激灵一下,我所传达的是“遇事不要用情绪解决问题,要用方法”,可我做到了吗?


我是个习惯用情绪解决问题的人,用负向情绪控制别人,拿凌厉的眼神和故意不配合的动作让别人感受到压力,选择被迫顺着我。


可现在,我却在教孩子不要用情绪解决问题?


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我慌了,开始反思自己,难道我要做个只知要求孩子,却一样也办不到的妈妈吗?


这样教育对孩子真的管用吗?


不,我要做合格称职的妈妈。


2017年,我“回炉”到中国科学院读心理学专业硕士课程,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因为我知道, 养孩子,要先养育自己,好妈妈才能养出好孩子。


我拿到了中科院所认证的“婚姻与家庭心理指导师”,期间也接触了大量家庭实际案例。


如何更好养育孩子,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洞见,我决定把它们用一本书呈现出来,让更多父母受益。


《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因此面世了。



后来,我收到了许多妈妈的反馈,也知道了更多 “学习型妈妈”的存在。


她们有的刚怀孕,有的孩子几岁大,有的才几个月大,在书中她们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也为心中的疑惑找到了答案。



有的妈妈甚至读到泪流满面……



这些都是对自己努力的馈赠,既帮助了千万家庭,又实现了自我价值,我非常欣慰。


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只做基因上的父母。


因为成为父母而做父母,照感觉养育孩子,但感觉多数时候是不可靠的,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教育,再丰富的阅历也有局限,而东家一句西家一辞的零碎信息,更难适合自家孩子。


这样养孩子,往往付出很多,却收不到好效果,也耽误孩子的成长。


但如果父母愿意多方学习,不管是听课、看书或参加培训等等。


争取做更好的父母,能够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理解并满足他心理需求,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导他,就能养育出内心强壮的孩子,同时也拓展了自我,收获更完善的自己。


肯为孩子学习,就是抓住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也给孩子成长提供了一片沃土。


第四层

肯为孩子改变,成就他



教育专家、心理辅导师赛西·高夫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不是追求塑造、改变孩子,反而要先改变自己。


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这样写到:


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但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摧它、唬它、责备它,但蜗牛已经尽力了。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我无能为力,松开了它,却闻到了花香,感觉到了微风,听到了虫鸣鸟叫,原来这里这么美好。


教育就是这样,父母要求孩子跟上自己,可他尽了力也还是那么慢,父母责怪,甚至打骂,孩子只好带着伤吃力地往前走,但仍然很难达到要求。


但如果父母松开孩子,放慢脚步,反过来跟随孩子的速度,却发现 育儿 原来这么美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母变要求为给孩子自由,顺应他天性,孩子的成长没有限制和束缚,生命才能更加整全。


肯为孩子改变自己,就是成就孩子。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作者李中莹说: “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付出时间关注和陪伴,满足孩子 情感 需求,同时,父母又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也能改变自我来成就孩子,他就有充足的心理能量,拥有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能力,让生命散发更多光芒。


为人父母,您在哪一层?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 探索 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

人到中年,才读懂了父母

五一休息,陪母亲去医院里检查身体。在导诊台取到门诊手册给母亲填写就诊讯息时,在年龄那一栏,我竟然卡了壳儿。我犹豫了半天,却又不好意思直接问母亲,好在最后我想起了母亲的出生年月,于是就在脑子计算出结果:2018-1952=66,然后填写在了本子上。导诊台的护士看了我一眼,颇为不满地说:“哎呦,你这当儿子的好,连自己母亲的年龄都记不住!”

我红了脸,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笔,手拿门诊手册转过头,母亲正在关注挂号的队伍,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我和护士的对话。可即便如此,我的心里也仍旧很不是滋味。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两次,按说这一次本不该发生的,可我依旧让它发生了。连母亲的年龄都记不住,我觉得我的确是一个很不合格的儿子!

记不住母亲的年龄,表面上看是小事一桩。毕竟我还记得起母亲的出生年份,可以计算得来。可是,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没把母亲放在心上吗?真要是放在心上,怎么会不记得她的年龄?相比之下,对于我们这些子女的年龄,母亲却能张口就来。为什么母亲对于我们这些子女的年龄都记得那么准确无误?因为我们一直都被她镌刻在心里!

这让我感到羞愧,并使我意识到,我一直在尽假孝!一直在高举着所谓孝顺的幌子,买些表面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再或者给些金钱,来买下我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平复我内心里的愧疚与自责,仅此而已!

请问,你对你的父母了解吗?你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并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也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看什么电视电影?

对于这些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不会马上就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表面上,我们都自以为很了解我们的父母。但事实上,对于父母我们了解的并不多,甚至很多方面还不如邻居对我们的父母更加熟悉和了解。

年幼时我们贪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然不会懂得去了解父母。

少年时我们叛逆,总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束缚,总想着要突破所谓的枷锁,当然也不会主动去了解父母。

独立生活后我们为了生存奔波劳碌,总觉得钱赚的远远不够,显然也没时间去自觉了解父母。但节假日回家,不舍与牵挂却开始在内心发芽。甚至在某个时刻,我们会猝然惊觉,原来我们一直在忽略身边的亲人,去关心其他人的冷暖。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很烦,烦他们整天的唠叨,不让干这儿不让干那儿的。总觉得自己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受到了拘束,没有自由,甚至也无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个时候就想,要是自己早一点长大,就不必再受这份罪了,于是就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早点儿脱离这份束缚。

一旦离开家乡去外地打拼,就显得尤为兴奋。即便在车上看到车窗外送行的父母眼含热泪,心里也都不为所动。满脑子想的就只是想着就要去的远方,只是念着脱离束缚的那份欢脱,那份愉悦。跟父母挥手告别时,心里还一个劲儿地责怪他们的脆弱。都这么大年龄了,怎么像个孩子似的?就这么几天,也不是不回来了,至于的吗?可是我们不知道,有的时候,一转眼再见可能就会很难。

上大学时,我们逃课、挂科,尽情的释放着自己,尽情的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吃喝玩乐,心里只是想要把以前没能好好玩的时间都补回来。而父母却骄傲地逢人便说我们的好,并期盼着将来我们得的工作仍能让他们自豪骄傲。

分隔两地之后,我们也会为他们隔几天就一通电话的唠叨感到心烦。每次接听时都显得颇不耐烦,觉得这紧箍咒念的也太过遥远。以至于每次接电话时都会说:“哎呀,我赶时间。不说了不说了,先挂了!”

可,自己真的很忙吗?所谓的赶时间,可能也不过就是急着看电影玩游戏,或者继续陪人唠嗑儿,甚至是急着去吃饭、打球,再或是陪着朋友逛街。而电话那端,他们满心的落寞与惦记我们却从不曾认真地体会过。我们只是觉得,终于离开他们过上了没人管的生活,不去肆意的潇洒,不去无拘无束的玩乐,实在是对不起那些年被管教的紧紧巴巴畏畏缩缩的日子。至于父母的落寞与惦记,有什么关系!

可父母的惦记,现在无关了,以后还会有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可就只剩归途了!即便是那些唠叨,你也会在失去他们后急切想要而不可得。

父母这一生,一直在为我们操心。操心我们的工作、婚姻、家庭和生活,省吃俭用的帮衬我们,帮我们看孩子,努力为我们减轻负担。生怕我们累着、苦着,就这样也还时常埋怨自己帮衬的不够,埋怨自己能力不强不能够帮我们太多。

他们穿的是几十元的地摊货,就只为了把钱省下来留给我们,以便能让我们穿得漂亮体面。他们说,年龄大了,穿再贵再时兴的衣服也都没有意义,倒是年轻人应该好好打扮打扮。可当你买一件时新的衣服给他们,他们又会高兴地像个孩子,穿在身上就不愿意脱,还逢人就显摆说是自己的儿女给买的。

他们吃的也很简单,为了节省一毛钱,会在菜市场跟人争半天,就只为了把钱省下来给我们,好让我们能够生活得更为舒坦。他们说,年纪大了吃不了多少,省得下一毛是一毛,多帮帮儿女,别让他们活得太过煎熬。可当你买一些好菜拿给他们吃,他们却每次都认真地咀嚼,细细地品味,还逢人就说是儿女给买的,真好吃!那表情,连皱纹里都满布着自豪。

类似这样的事情他们一直在做,我们却一直在选择无视并习以为常。直到自己到了中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会渐渐意识到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的辛劳,我们也才能渐渐的读懂父母。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仍旧会忙于工作和生活,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高举孝顺的旗号跑去陪陪他们。而我们所谓的孝顺,也不过是陪他们吃几顿饭,给他们买几件衣裳,再给他们一些零花钱,仅此而已。

我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应酬、工作和陪孩子身上。似乎孩子比父母重要,应酬也远比父母重要。直到他们将去的时间不多,我们才会突然惊觉,并痛悔这份恩情失去的太早。

中年以后,除去必要的工作和生活,能够陪他们的时间,数算起来真的不多了。趁他们都还健在,抽出时间多陪陪他们吧,再不陪可能真的就没机会了! 毕竟时间不等人,而每一天他们也都会比前一天更加苍老。生命无常,我们也不知道下一顿饭还能不能陪他们吃的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06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