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规范儿童用药需政策先行(【崇州妇幼】儿童用药须知,家长必备!)

佚名 2023-08-15 05:16:13

我们国家当前最为迫切的事情是应该在专业上明确,哪一些药品在用于儿童时,需要进行剂型或工艺的改进,哪些药品仅仅需要调整剂量就可以满足。

近来一则关于儿童用药的新闻,读来令人异常酸楚。由于缺乏规范的儿童用药,我国每年有约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陷入无声世界,并可能有多达10万的少年儿童,因为用药问题,死于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

缺乏规范儿童用药的主要原因,似乎也很清晰——儿童的用药常常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占据的市场份额有限,所以利润有限,一般厂家缺乏动力。但这也不能完全解释儿童药品的不足。事实上,真正困扰儿童药品发展的因素还有:我们目前还缺乏理论与制度的支持。

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理特点。但是二者的区别有多大,具体到一个一个的药品上,它们在儿童身上的代谢过程及相关反应与成人有何不同,却不是那么容易理清的。从正常的流程上讲,所有药品正式上市前,都要按规定完成临床试验?可是,想找够参与试验的孩童较之成人又会多出许多障碍,有多少家长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试药”呢?

其实,这几年关于儿童用药安全的问题,有关部门早有关注,2014年5月,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及时补充完善儿童临床试验数据,另一方面加快对国外已上市使用、但国内缺乏的儿童药品的申报审评进度。然而,由于缺乏儿科用药的相关指南,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的条理和标准。

类似的问题在日本也曾出现。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药事法》,对儿科用药的上市许可进行了规范,但迟迟不见成效,经过反思,到2000年,日本颁布《儿童药品临床试验指南》用于指导儿科临床试验。此外,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征集筛选临床急需的儿科用药,从而加快了儿科药品的上市速度。

所以,我们国家当前最为迫切的事情是应该在专业上明确,哪一些药品在用于儿童时,需要进行剂型或工艺的改进,哪些药品仅仅需要调整剂量就可以满足?对于前者,一定要以最大的优惠,鼓励厂家生产儿童剂型,对于后者,则鼓励厂家生产多种剂量的药品,或者对药品预留软切分,便于药品能够较为准确地变为二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从而保证孩子用药的安全。除此之外,要逐步完善儿童用药的准入制,对于不能够完整提供儿童用药资料的药品,应酌情取消其用于儿童的资格。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儿童药品生产基地,为市场提供基本的儿童药品保障。

【崇州妇幼】儿童用药须知,家长必备!

儿童用药须知

当您拿到孩子的药品时

是否注意过包装上的“片”

“咀嚼片” “干混悬剂”

“口服液”等字样

其实

这些代表了不同剂型

很多家长都会备一些常见药

以备不时之需

照顾生病幼儿

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才是最关键的

家长们有必要学习

儿童用药须知

一起来听妇幼保健院医生讲解吧

片剂

片剂是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除了普通口服片,还包括含片、咀嚼片、泡腾片、分散片、缓释片、控释片等。 普通片用水送服即可。分散片既可像普通片一样服,也能用水化后送服,或直接口含。

如果宝宝还小,不能吞咽片剂,怎么办?大部分普通片是可以用水化开后喂服的。如医生告知您不可溶后服,请咨询是否需要更换更适合的剂型或其它药品。

含片,使用时应含在嘴里,慢慢化开,不要嚼碎或直接吞下。 并且,含服完半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吃东西,保持咽喉部位有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更好发挥疗效。

咀嚼片, 如孟鲁斯特钠咀嚼片, 可以嚼着吃,不宜直接吞服。

泡腾片, 如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维生素C泡腾片, 万万不可粗心地直接放入孩子口中, 不然会在口腔及胃肠道迅速释放大量的气体,刺激黏膜,甚至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应该用适宜的冷或温水冲配, 待药物完全溶解后服用。

缓释、控释片、肠溶片通常需整片吞服, 不能掰开、嚼碎或研成粉末,否则会失去缓释或控释作用, 药物突然大量释放,可能会加大毒副作用风险。但鉴于控释、缓释的技术原理不同,有的缓释片、控释片是可掰开的,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服用此类药品的患儿有时会在大便里排出“完整”的药片,家长们不可担心,其“完整的药片”只是使药物缓、控释的外壳而已。

胶囊

硬胶囊 是将一定的药物及适当的辅料制成均匀的粉末或颗粒,填充于空心胶囊中制成的。通常不宜将胶囊拆开服用。但如果处方为某胶囊“0.8片”,就需要打开胶囊倒出1/5的药粉,再把胶囊盖起来吃。若孩子无法吞咽,可将其粉末倒出,混和于易消化的食物中送服。具体请咨询医师、药师。

软胶囊 是将一定量的药物溶于适当辅料中,再用压制法或滴制法使之密封于球形或橄榄形的软质胶囊中制成。有的软胶囊既可整体吞服,也可剪开后挤出药物滴服,如维生素D3、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等。

如有“肠溶”字样的,则应该整体吞服,不可打开或嚼破。 适宜餐前半小时用凉开水整体吞服,禁用热开水。

混悬剂、颗粒剂

干混悬剂 ,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克拉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不能直接吞服, 因为干混悬剂一般为细小的粉末,容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应用水调化混匀。有些干混悬剂预先装在瓶子里,第一次用时加入水至刻度线,之后每次混匀后量取一定体积服用,剩余的放4 C冰箱保存。

颗粒剂 是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合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中成药颗粒一般用水冲服, 注意分辨说明书上标注的是“开水”“温开水”还是“凉开水”。 某些颗粒剂则有特殊服法,如某种孟鲁斯特钠颗粒,既可直接服用,又可与软性食物混合服用,或溶于配方奶粉或母乳中服用,不可直接用水溶,但是服药后可以饮水。

为了孩子安全合理用药

请家长们仔细阅读说明书

有疑问一定要咨询医生、药师

最后为大家总结一下知识点:

小小片剂大不同,

胶囊也有软和硬,

干混、颗粒看水温,

缓、控、肠溶要当心。

供稿:崇州市妇幼保健院

警惕儿童用药安全

九成药品无儿童剂型

2月16日上午,记者走访了京城多家药店,了解目前市场上儿童药品的现状。在金象大药房南湖东园店记者看到,与其他感冒、胃肠、妇科等药一样,儿童用药虽然独占一个橱窗,但药品种类多集中在治疗感冒、咳嗽、清热一类的药品上,其他药品很少。

为何会出现这种药品品种单一、类型不全的现象呢?业内人士认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儿童专用药太少。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周忠蜀指出,有资料统计国内大约有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儿童专用的皮肤药、鼻腔用药以及眼药。临牀儿科大夫也经常因此而遇到尴尬的事情。

以皮肤药为例,除了治疗儿童溼疹的药品外,治疗泌尿感染、外生殖器感染的药品几乎没有。医生只能被迫给小孩开大人使用的洁尔阴等外用药,为了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还得多嘱托家长“加水稀释”。眼药的情况则更加严重,周忠蜀说“外用药还可以稀释一下,眼药也不能稀释,用法完全和大人一样,根本没法控制剂量。”

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朱珠表示,医院的药房里虽然有几十种儿童专用药,但更多的药没有适合剂量,需要工作人员将药片分成几等份,或者在药液的外包装上标明2毫升、4毫升、6毫升这样的标示线。

资料显示,我国4696家医药企业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1500种,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近4000种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含中成药)。

儿童药说明书让人犯晕

儿童用药种类匮乏,在说明书设置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儿童药说明书中常见的“小儿酌减”、“请遵医嘱”、“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等说明让家长不犯糊涂都难。

市民杨倩有一个11个月大的女儿,在半岁到11个月期间,女儿星星经常生病,发热、咳嗽、积食是常事。去过几次医院和药店,医生和售货员都推荐了不少药品。

但这些药品让杨女士忧心忡忡:“有些药品用法用量一栏只写了一岁以上的孩子用量,星星这个年龄段的没有。而且在不良反应和禁忌里面,也只写了‘尚不明确’四个字。”

专家表示,目前,大部分药品说明书虽然是按照《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的格式进行撰写的,但具体的内容篇幅较少,甚至根本没有。

如很多中成药中没有儿童剂量;有些说明书在儿童用药安全性等基本科学信息方面只是注明“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此外,周忠蜀表示,在目前儿童受试者有限,儿童用药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药品说明书标识以外的用药行为不可避免,因为药品说明书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科学知识和文献,有它的局限性。

以不少早产的婴儿为例,为抢救他们的生命而用的抗生素几乎都是成人用药,都存在超范围用药的问题。

利润低药企“不感冒”

儿童用药之所以会出现种类少、说明书不规范等情况,与药企的冷落不无关系。

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专家组成员、药学专家孙忠实表示,由于伦理方面的考虑,长期以来政策规定,新药不首先在孕妇、产妇以及婴幼儿身上做临牀试验;加之知情同意难、试验者招募难、取血难等,因此儿童试验难以开展。

孙忠实直言,“没有合适儿童的剂型,拿着大人的药片,让家长怎么准确地分药?”

同时,由于国内很多药都没有儿童用药试验资料,儿科医生在用药时常常依靠经验判断。

记者向一位药企负责人求证得知,由于儿童用药开发周期较长,生产小批量、多批次,工艺也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而利润太低。

针对目前儿童用药的现状,孙忠实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文件,建立我国适合儿童使用的基本药物目录,为 *** 有关部门决策时提供合理依据。关注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想儿童药更好地发展,国家应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有关儿童药的各种问题,并建立一整套关于儿童药研究、评价、开发、生产和使用的机制。”

据悉,2010年,世卫组织发布首份面向所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手册提供了如何使用240多种基本药物治疗0—12岁儿童疾患的信息,这意味着世界各地执业者可获得与这些儿童药物有关的用法、剂量、副作用及禁忌证方面的标准信息。世卫组织支持各国制定自己国家的儿童处方集。

专家还建议,国家应该对企业生产儿童专用药给予政策倾斜,给制药企业相关的税收减免、研发支持等,让企业有合法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从事儿童专用药的研发。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是各种器官、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健全,属于低免疫人羣。因此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专家表示,家长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避开四大常见雷区。

雷区 1

按成人“缩小版”用药

长期以来,儿童用药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减半”,但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被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极不科学。很多药品说明书没有儿童用药剂量规定,而以“酌量减半”或“减量”标注,更多的只有一句话: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不少儿科医生认为,所谓“指导”是依据孩子体重和体表面积减量,而如何减量,则靠医生临牀经验和儿童胖瘦不同进行换算。目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

孙忠实表示,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打折”使用。儿童时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例如从出生至28天为新生儿期;28天至1岁为婴儿期;1岁至3岁是幼儿期;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6岁至12岁是学龄期,12岁到18岁是青春期。

不同时期孩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不同,绝不能单单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来换算,儿科疾病的药物治疗比成人要复杂得多,应根据不同时期孩子特点和具体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儿童肝、肾的解毒和排泄以及血脑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缩小版给儿童用药极不科学。”孙忠实说。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儿童抗心率衰竭的药品就按照每个阶段年龄段给予了不同的用量用法。“按理说,这种做法很好,值得其他药品学习,但是由于费时费力,其他药品要效仿恐怕很难。”周忠蜀坦言。

雷区 2

乱用成人药酿大祸

市民陈氏夫妇极少带孩子去看医生,前几天,他们不得不把6岁的儿子送往医院。三天前孩子拉肚子,吃了两粒诺氟沙星,效果不明显,很快又加了两粒。随后,孩子开始不吃不喝,昏睡不醒,除了四肢老是发抖以外,身上还长满小红点。

一系列问诊和化验后,陈氏夫妇意外得知:孩子是药物中毒,因过量服用诺氟沙星而出现四肢震颤,伤及中枢神经,肾脏也有伤害。

周忠蜀表示,拿成人药随便给孩子吃的父母并不少见。她此前就接诊了一个因感冒吃了大人感冒药快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儿。周忠蜀说,不少感冒药能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还能兴奋中枢神经,是治疗成人感冒的常用药,几乎不给儿童用,即便用也不能如此大剂量。

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则表示,现实中,不适合儿童却被用于儿童治病的药远不止这些,忽视剂量,擅自给孩子“下药”的也远不止陈氏夫妇。

宋红梅说,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弱,容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并不少见。

雷区 3

一生病就输液

作为儿科大夫和药学专家,周忠蜀和孙忠实都对目前动不动就给孩子挂吊针的事心怀忧虑。

孙忠实直言,挂吊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里面透着医患双方的无奈和无知。

“无奈”是指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医院和医生歪曲了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在体制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逐利取代了悬壶。

“无知”则多是说家长。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长便急得不得了,恨不能孩子的病立刻好转,于是很多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进行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因此,家长们切不可不据病情而强求医生为患儿进行输液治疗。

周忠蜀劝告同行和家长们,切记,能不打点滴就不打。宋红梅也提醒,小孩生病后,能不用药就不用。实在需要用药,一定要首选儿童专用药,同时,还要精准把握药量。

雷区 4

孩子生病家长焦虑

家长带小孩看病的时候常常陷入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大大咧咧,对孩子病情关注不够,不能详细描述孩子的病史;另一种是过于细心,反复跑医院。

周忠蜀说,人们常常认为大大咧咧的家长不好,但是殊不知过于细心对孩子的身体恢复也很不利。以发烧为例,患儿发热属于疾病的一种炎症反应,不必过度惊慌恐惧。一般呼吸道感染3天后随着病情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上要使用退烧药,但是任何退烧药均需间隔4小时后使用,4小时内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做物理降温,不要反复带着孩子找医院找大夫,这样不仅很容易导致用药过量,在流感高发的季节,还很容易导致孩子反复感染。

此外,有的家长还过度纠结于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内容。因为担心不良反应而擅自为孩子减少用药量或缩短疗程,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病菌不能彻底杀死,疾病反复发作。还容易导致耐药的严重后果。

面对生病的孩子,家长焦急的心情人人都可以理解。周忠蜀认为,家长在带孩子看病时一定要做到“细心而不纠结”,一定要尽量保持理性的心态带孩子看病。看病时,要准确提供孩子的病情,以便医生对症下药。同时,要告知患儿有无过敏史。

儿童须慎用的四大类药品

专家指出,以下四大类药物儿童应慎用或禁用:

1.氨基糖苷类:

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品,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

2.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些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往往会对儿童肝脏造成较大的损伤,如果用药的剂量大,或用药的时间长,则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3.氯霉素类:

这类药物目前临牀上使用得比较少,但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后,可能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引起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4.喹诺酮类:

氟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是目前成人使用率比较高的药物,但儿童必须慎用,最好不用。

因为已有实验数据表明,这类药物可导致软骨发育障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用药安全三要诀

1.药量不多也不少

由于小朋友的肝肾发育未完全,一次给药的剂量错误,就可能产生毒性或治疗失效,每次服用药量应力求精确。

家长应主动提醒医生、配药医生,仔细确认小朋友的年龄、体重、身高,从而认定给小朋友的药量。

同时,要使用精确好用的量具、喂药器,先确认药量刻度,并正确量取,小朋友才能吃进适当的药量。磨粉分包误差大,应避免采用。

2.好吞服、免吃苦

避免孩子哭闹呛吐,家长应选择适合小朋友可以接受的药剂。

家长应主动向医生说明孩子吃药的需求,希望优先选用液剂、糖浆、悬浮剂等喝的药品。

3.仔细覈对药袋、妥善保存药品、记录用药情形

家长应向医生索取药单,拿单领药。领药时覈对药单、药袋等,是否正确无误。把孩子用药情形,仔细记录下来。

要把药品放在适当、安全的地方,以免儿童误食。

儿童用药十大错误行为

1.滥用退热药;

2.滥用抗生素;

3.一病多药;

4.随意进补;

5.滥用维生素;

6.滥用丙种球蛋白;

7.随意用中草药;

8.小病贵药;

9.小儿用成人药;

国家医保政策对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病在报销费用方面有什么规定

用药限制为“限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按照乙类药品进行报销。

以甘肃省为例,省基本医疗保险按照药品、诊疗项目、医用材料?“三大目录”进行管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用材料按规定进行报销。

《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已将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剂纳入药品目录,用药限制为“限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按照乙类药品进行报销。根据我省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生长激素缺乏症未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补偿范围,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享受报销待遇。?

扩展资料: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儿童用药的相关要求规定:

1、对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儿童治疗性医院制剂,试点城市要在充分征求卫生、中医药、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及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纳入基金支付范围的儿童制剂品种,明确支付办法,并纳入定点协议管理的范围。

2、要将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用药规范等技术标准纳入定点协议管理的范围,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用药需求,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支出,提高医疗保险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

人民网-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治疗费用报销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0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