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猴痘的潜伏期有多长

佚名 2023-11-01 23:15:01

近日,北京、广州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那猴痘的潜伏期有多长?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猴痘的潜伏期有多长?

去年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猴痘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显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感染猴痘有哪些症状?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发病后1到3天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皮疹会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期间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2至4周后结痂脱落,轻则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重则留下瘢痕,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感染猴痘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2、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注意:猴痘不是大规模流行疾病,所以各国有一定的疫苗储备即可。不需要像预防新冠那样,全人群大规模接种。

关于猴痘,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这几年,全球人民都不太平!疫情、战争连绵不断,在全球都还未从新冠疫情中走出来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种叫“猴痘”的传染性疾病又迅速蔓延19个国家,而且已出现人传人的迹象!

比利时这边已经进行了强制隔离:但凡猴痘检测呈阳性的人,必须强制隔离21天……

荷兰也强制要求医生必须上报猴痘病例,以便工作人员通知密接进行隔离……

各种消息铺天盖地,作为一名四好普通人,如何才能顶得住?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猴痘!

猴痘(Monkeypox)病毒,最早在1958年由科学家在食蟹猕猴身上发现,在1970年确认其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疾病。在天花被人类消灭后,猴痘病毒是目前最凶的正痘病毒。根据分布不同,有可以分为病死率不足1%的西非猴痘和病死率接近10%的刚果盆地猴痘,这次的猴痘就是西非猴痘。

猴痘这个病毒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粘膜受损而感染,例如:非洲人民可能会吃到一些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刚果盆地猴痘在之前就已经出现过“人传人”,而这一次引起大家重视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出现过人传人情况的西非猴痘开始出现人!传!人!

猴痘的潜伏期最短5天,最长21天,处于潜伏期的患者是无法自知的;当皮疹出现后的前几天,免疫系统才会察觉到,并开始做出相关反应,我们会出现一些症状,例如:体温升高、肌肉酸痛等;紧接着,皮疹会从脸部开始,迅速向全身蔓延,到手掌、脚掌,以及身体的黏膜部分。

猴痘和天花有相似度极高的症状【高能图,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里就不辣大家眼睛了】,不一样的是,猴痘通常还会引起淋巴病变,形成直径几厘米的硬块。

最后呢,猴痘并非是一种新病毒,往年在非洲都是有的,非洲之外呢相对是比较零星的。而且因为猴痘和天花同属正痘病毒,属于交叉反应、交叉保护类型。也就是说,感染这个属的任何一种病毒,都会让感染者该属的所有病毒产生免疫保护。什么意思呢?天花疫苗有效……而且在疫苗接种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有效。

也许是因为新冠的原因,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太大了。所以,当猴痘出现后就会让我们每一根绷紧的神经更加紧张。但我们保持既不轻慢,也不恐慌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筑牢自己免疫力,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免疫力这么重要?和新冠病毒还不一样(至少目前的病毒种类),猴痘是属于自限性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身体是可以调节并控制病情发展,逐渐恢复、痊愈!所以,对于自限性疾病来说,免疫力尤为重要!

另外一个,毕竟是传染病,大家一定很担心传染到国内来怎么办,这个谁也没法打包票,但我们要相信国家,毕竟从前、现在,在我国没有发生过一例猴痘,这点大家还是要明白的。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平衡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控制这些“陌生来客”的突然造访。当它们突然出现,考验的是我们的免疫抵抗力和健康素养,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保持健康,做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猴痘哪一年发现的

猴痘是一种相对较为罕见的疾病,其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然而,关于猴痘的确切起源时间和地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猴痘的发现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猴痘哪一年发现的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的首个病例是1970年刚果的一名9个月男婴,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

猴痘病毒传染分为几个阶段猴痘病毒感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潜伏期

约为8-13天,有可能长达21天。

2、发病期(0~5天)

特点是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痛(肌肉疼痛)以及倍感无力(精神不振)。与水痘、麻疹、天花等疾病相比,淋巴结肿大是猴痘的一个明显特征。因为天花或者水痘都不具备这一特征。

3、皮疹期

皮疹往往集中在面部和四肢,皮疹变化从斑丘疹到小水疱、脓疱,干燥后脱落结痂,数量可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影响到口腔黏膜、生殖器以及结膜(眼皮),还有角膜(眼球)。

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一直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大约10天左右伴随而来的便是结痂。可能需要三周时间结痂才能完全消失。猴痘症状通常持续14至21天。

怎么预防猴痘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猴痘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其他人群无需戴口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要加强个人的手卫生。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专业医生。

猴痘病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预防?

猴痘猴痘,一听这名字好像与猴子有关。其实,早在1958年,人们就发现猴痘病毒在实验猕猴中可引致一种类似于人天花的疾病,被称为猴痘,该病毒也因此而得名猴痘病毒。

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教授里莫因(Anne Rimoin)表示,命名为“猴痘”实际上用词不当,应该被称为“啮齿动物痘”。而事实上,猴子不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这种病毒可能会持续存在于松鼠、袋鼠、睡鼠或其他啮齿动物身上。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猴痘病呢?其实,猴痘病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目前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这类病例。

就在今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说北京发现两例猴痘病例,具体内容全文如下:

近日,北京市医疗机构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这两名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的。病例发现后,市、区卫健疾控部门迅速开展了流调溯源、医疗救治等工作。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病人情况稳定。

知道了猴痘病的概念,那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呢,该怎么做才好?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

避免接触传染源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另外,像灵长类如猴、人等感染后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知道了传染源,就要尽量避免接触。

接触的方式有很多,通常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导致感染。人与人之间接触主要就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如果是怀孕期间,也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

所以,要避免和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还有就是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也要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例如,捕捉、宰杀、生食。

做好家庭消毒防护

大家可以在每天用消毒湿巾或75%的酒精,或用消毒剂对家中高频接触的位置,例如衣柜和物品进行2~3次擦拭消毒;实际上,现在是新冠二阳期间,为了不感染这类病毒也应该做好消毒工作。

做运动增强免疫力 最后一点,大家应该腾出时间适当做有氧运动来增强身体免疫力。比如,平时跳跳绳,跑跑步,爬爬山,做做瑜伽都是不错的方法。

知道了怎么预防,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猴痘的症状和潜伏期,还有临床表现有哪些,这样更便于更好理解:

通常这种病症的潜伏期通常是6-13天,最长可到21天。人感染猴痘的初期,表现为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等症状,之后会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会出现严重疾病。

感染出现以上症状后,通常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就会结痂,结痂脱落后不传染。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

在治疗方面,猴痘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所以,大家也不要惊慌,只要做好各种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就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疾病传染。即使被传染了也不要慌,一旦出现发烧、皮疹等,就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告诉医生流行病学史,便于早期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