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专家教您轻度中暑如何用药

佚名 2023-11-12 18:11:19

专家教您轻度中暑如何用药

藿香正气主要作用是除湿

专家介绍说,藿香正气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的藿香正气散制成的,除了具有祛暑解毒的功效外,还能解表发汗、化解体内淤积的湿气、理气和中、增强食欲,主要用于暑热夹湿造成的轻度中暑,例如,暴雨之后的闷热天气,或者长时间的“桑拿天”。这时环境湿度往往超过60%,人们会觉得恶心、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用藿香正气比较合适。

“但如果是由烈日曝晒引起的中暑,就不适合用藿香正气了。”专家强调,藿香正气药性偏温,可能加重不适的症状。而且,在烈日曝晒下人体会缺水,而藿香正气具有“除湿”的作用,此时应用反而会“火上浇油”。

烈日曝晒后补水加仁丹

那么,如果我们在大太阳下晒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头晕、头痛、目眩等中暑症状,又该如何应对呢?专家开出的第一个药方是“脱离高温环境,补水”。“烈日曝晒中暑,应尽快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吃些西瓜,或者喝西瓜汁。西瓜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既能补水又补能量。”专家则建议,条件许可时可将绿豆、薏米、菊花、金银花等偏凉性的药物,煮汤后服用,也可以起到补水祛暑的作用。

“曝晒中暑的患者还可以服用仁丹,仁丹中含有薄荷冰,有散热、醒脑的作用;仁丹中的小茴香等成分还能缓解由中暑带来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专家说。不过,仁丹虽然是非处方药,但老人、小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清暑益气丸还能生津

“还有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叫做‘清暑益气丸’,主要成分包括黄芪、人参等,除了清暑,还能益气生津,可以用于平时体质较差,以致中暑的患者,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口干舌燥、气虚乏力的症状。”专家介绍说。

专家强调,上述药物仅适用于轻症中暑病人,如果中暑症状比较严重,例如大量出汗失水、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等,就需要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急救,不能耽搁,此时可以先给患者服用一些清开灵口服液(冲剂、胶囊)或安宫牛黄丸急救。

中暑怎么处理?

中暑是高温影响下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常因烈日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所致。

常见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体温能恒定在37。C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循环血流,将深部组织的热量带至上下组织,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即产生高热中暑。

中暑按病情轻重可分为: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中,中暑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C。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多能阻止中暑的发展。

2、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超过38。C。

3、重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

4、重度中暑还可继续分为:
中暑高热,即体内大量热蓄积。中暑者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度。
中暑衰竭,即体内没有大量积热。中暑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而快、晕厥、昏迷、血压下降等。

中暑痉挛:
即与高温无直接关系,而发生在剧烈劳动与运动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饮水而未补充盐分,导致血钠、氯化物降低,血钾亦可降低,而引起阵发性疼痛性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口渴,尿少,但体温正常。

日射病:
即强烈的阳光照射头部,造成颅内温度增高。中暑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神志障碍,重者发生昏迷,体温可轻度增高。

中暑时的紧急救护:
脱离高温环境,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松解衣扣。

补充液体:
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含盐的清凉饮料、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既降温、又补充血容量的作用。

人工散热:
可采用电风扇吹风等散热方法,但不能直接对着病人吹风,防止又造成感冒。

冰敷:
亦可头部冷敷,应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用冰块、冰棍、水激凌等放入塑料袋内,封严密即可),并可用冷水或30%酒精擦浴直到皮肤发红。
每10—15分钟测量1次体温。

中暑野外防患措施及事后的紧急处理要点
户外运动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这就是中暑。

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万一有中暑现象,应该赶快急救,以免虚脱而毙。首先,将病者移到阴凉的地方,松开或脱掉他的衣服,让他舒适地躺着,用东西将头及肩部垫高。

次以冷湿的毛巾覆在他的头上,如有水袋或冰袋更好。将海绵浸渍酒精,或毛巾浸冷水,用来擦拭身体,尽量扇凉以降低他的体温到正常温度。

最后测量他的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

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此外,依患者之舒适程度,供应覆盖物。

一旦中暑应及时救治,有4个小妙招可以避免高温,你知道吗?

高温潮湿的夏季易发生中暑,因为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下可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得太多热量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中暑。轻者只是出现头晕、恶心和呕吐,重者可出现晕厥或虚脱,严重时会威胁生命,因此当出现中暑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出现中暑时该如何处理?

先兆中暑。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中,若大量出汗、头痛头晕、做事情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全身乏力和恶心呕吐以及胸闷等,说明身体脱水。这种情况下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选择阴凉且通风的地方,少量多次喝水,可选择淡盐水、运动型饮料或绿豆汤以及菜汤等,几分钟左右就能缓解。

轻度中暑。轻度中暑的症状是面部潮红,皮肤有明显的灼热感,体温达到38℃以上,往往伴有呕吐、皮肤潮湿且手脚心发凉、心跳速度加快等。此时通过休息和喝水根本无法逆转,应第一时间就医检查和治疗。中暑时出现高热,需向身体喷洒适量温水,再用风扇吹,促使温水蒸发而降低体温。但不能用酒精擦拭身体,避免风扇直吹身体。

重度中暑。出现重度中暑时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包括肝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受损以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出现猝死。这种情况下需立即拨打120急救,与此同时快速为身体降温,把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全身喷洒温水或是用湿毛巾擦拭,立即打开电风扇或是空调,多次进行,一直让体温降低到38.5℃以下。

如何预防中暑?

多喝水。夏季应随身携带水杯,一天的喝水量不能少于2000毫升,长期户外工作者应增加喝水量。不能一次性喝太多水,特别是冰镇饮料,每隔1~2个小时喝200~300毫升就行。出汗较多者应适当的补充电解质,如运动型饮料或淡盐水、菜汤等。

学会物理降温。身体太热时不能冲冷水澡,也不能立即跑到空调房中,这样易诱发感冒或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正确的方法是用温水擦拭大血管处,利用水蒸发来降低体温。

控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应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运动前中后注意补水。室外气温大于32℃,湿度大于60%时应更改为室内运动。户外不能长期戴帽子。长时间戴帽子会产生太多汗液,局部生成湿热的环境,提高头部湿度,易导致中暑。因此每隔1~2个小时摘下帽子,擦头上的汗水,维持头部通风散热。

喝水较少者,先天性汗腺不发达者,腹泻以及睡眠质量差者、肥胖人群和剧烈运动者易出现中暑,因此应积极防范。值得提醒的是,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利尿类降压药可抑制排汗,影响身体散热功能,易出现中暑,所以用药期间应多注意休息。随身携带中暑药,如藿香正气水或十滴水,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两种药不能同时用,因为两者药物中都含有酒精。

突然中暑怎么办 轻度中暑有妙招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居处劳作,暑邪便会乘机侵入而发病。病人通常会出现高热、口渴、大汗或无汗、面色红赤等症状,中医认为暑为阳热之邪,容易耗伤人体气阴。一旦中暑,应当立即采取急救降温措施,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中暑降温方法。
1、擦药疗法
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2、物理降温
一般只要脑门、胸口、手臂内侧、腿脚内侧用井水浸过毛巾冷敷即可,若要使患者高温迅速降低可将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和记录肛温,待肛温降至38.5℃时,应即停止降温,将患者转移到室温在25℃以下的环境中继续密切观察。如体温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凉水擦,或淋浴或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并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防止体温回升。老年体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发生肌肉抖动反而增加产热和加重心脏负担。可应用其他物理降温方法,多准备井水浸冷毛巾,亦可用酒精擦拭体表,促进散热。

3、刮痧疗法
侧过身子,用犀牛角或水晶、翡翠多次刮背部。或针刺大椎、耳根后、舌尖、舌下出血以泄热。还有一点必须要申明,夏天热感冒,不可用辛温药过于发汗,一旦过汗伤阴,容易转成热射病,内脏随之受损。当然每天早餐时吃几片姜,或者早餐约一小时后喝一杯姜茶,也有一定的通气生津防中暑的作用。若已中暑,已伤阴,则不适合用喝姜茶来治疗,因为姜属于辛温发散之物。
4、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 退汗出,诸症消失。
对于轻度中暑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否则发展成重度中暑,患者就会出现抽搐、痉挛等症状,容易威胁生命安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7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