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属厌氧菌对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见表1,而临床上几乎总是有效的抗厌氧菌药物是甲硝唑(除外某些非产芽孢革兰阳性球菌)、氯霉素、亚胺培南、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而通常有效的主要有克林霉素、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目前,用于经验性治疗,青霉素仍被作为治疗厌氧菌肺炎的首选药物。采用大剂量600 万~1000 万U/d 静脉滴注。Levison 就克林霉素与青霉素治疗肺脓肿疗效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治疗失败人数、复发人数、平均发热和咳脓臭痰的持续时间等方面,克林霉素均优于青霉素。因此,克林霉素亦可作为最初治疗的首选药物,特别是青霉素过敏或病原学确定为耐青霉素细菌感染时。甲硝唑(灭滴灵)对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杀菌作用,MIC大多小于0.2μg/ml。甲硝唑0.4~0.6g, 3~4 次/d,口服;或1.5g/d 静脉滴注,治疗肺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良好。但在一组单用甲硝唑治疗的28 例患者中,12 例(43%)治疗失败,故甲硝唑通常联合其他药物(青霉素、克林霉素)。头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患者可选用。抗菌治疗疗程在无并发症的厌氧菌肺炎为2~4 周,坏死性肺炎或肺脓肿为6~12 周。引流对于厌氧菌肺部感染出现化脓性并发症者十分重要。体位引流有助于痰液排出。纤维支气管镜有时亦被用于肺脓肿痰液吸引。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有肿瘤者为外科手术适应证,有10%~20%肺脓肿患者需手术治疗。临床中毒症状明显、外科手术危险性大或不能耐受者,可借助介入放射学技术经皮脓腔穿刺引流。脓胸应作肋间切开引流,引流无效需行胸膜剥脱术。
肺炎可按病因和解剖加以分类。按病因分类更有利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或化学药物进行治疗。临床诊断时亦可将两种分类结合起来。
一、病因分类
从痰液或经纤支镜刷取物以及支气管灌洗液的镜检和病原体培养,活检肺组织以及血清学检查等有助于辨明感染的病原体。
(一)细菌性肺炎
1.需氧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即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2.需氧革兰染色阴性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3.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二)病毒性肺炎 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三)支原体肺炎 由肺炎支气体引起。
(四)真菌性肺炎 如白色念珠菌、曲菌、放线菌等。
(五)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如立克次体(如Q热立克次体)、衣原体(如鹦鹉热衣原体)、弓形体(如鼠弓形体)、原虫(如卡氐肺孢子虫)、寄生虫(如肺包虫、肺吸虫、肺血吸虫)等。机体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容易伴发肺部卡氏肺包子虫、军团菌、鸟形分支杆菌、结核菌、弓形体等感染。
在上述众多病因中,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约占肺炎的80%。在院外感染的肺炎中,以往致病菌大多数(90%)为肺炎球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致病菌发生很大变化,但仍以肺炎球菌为主(约40%),其余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在非细胞感染中,病毒性、支原体肺炎很常见,后者约占成人肺炎的20%,在密集人群中可高达50%。近年来肺真菌病发病率亦逐渐上升,如白色念珠菌、曲菌等。
在医院内感染所致细菌性肺炎中,肺炎球菌约占3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而需氧革兰染色阴性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肠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等)则增至约50%,其余为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病毒。一些以往较少报道的病原体(如军团菌、卡氏肺孢子虫、衣原体等)相继出现,一些非致病菌也在适宜条件下成为机会致病菌。住院病人多数免疫功能低下,加以使用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以及多种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各种导管、辅助呼吸、雾化吸入等的污染)和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以致病原体更趋复杂多变。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肺炎的病死率仍高(30%-40%),老年及重危患者尤为难治。住院病人有的已有严重创伤、多脏器衰竭、营养不良和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故诊治肺炎的同时还要全面兼顾,采取综合措施。
物理化学和过敏因素亦可引起肺炎。放射线可以损伤肺组织,表现为炎性反应,接受剂量愈大(超过20Gy),放射性肺炎程度愈严重,可以发生肺广泛纤维化。吸入化学物质,包括刺激性气体和液体,可以发生支气管及肺损伤,严重的化学性肺炎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外界侵入时、感染性的或自身免疫性的)发生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肺部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可为斑片、云雾状散在或游走性病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有轻或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二、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 病原菌先在肺泡引起炎变,然后通过肺泡间孔(Cohn氏孔)向其他肺泡蔓延,以致肺段的一部分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变。典型病例表现为肺实变,而支气管一般未被累及。致病菌多为肺炎球菌,但葡萄球菌、结核菌,以及一些革兰阴性杆菌亦能引起肺段或肺叶的整片炎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白杆菌所致肺炎常呈坏死性改变,容易形成空洞。
2、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 病原体通过支气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重危病人。病原体有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腺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等。支气管腔内有分泌物,故常闻及湿啰音,无实变的体征和X线征象。由于下叶常受累,X线显示为沿着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阴影,边缘密度浅而模糊。
3.间质性肺炎 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多并发于小儿麻疹和成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壁和支气管周围受累,有肺泡壁增生和间质水肿。由于病变在肺的间质,故呼吸道症状轻,异常体征也不多。X线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阴影,从肺门向外伸展,可呈网状,其间有许多小片肺不张阴影。
常见肺炎的症状、体征、X线征象和抗生素的选用
致病菌 症状、体征 X线征象 首选抗生素 其它选择
肺炎球菌 急起病、寒战高热锈色痰、胸痛、肺实变体征 肺叶或肺段实变,无空洞 青霉素G 红霉素、林可霉素、一代头孢(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葡萄球菌 急起病寒战高热脓血痰气臭、毒血症状明显 肺叶或小叶浸润,多变,早期空洞,脓胸、肺气囊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加氨基 甙类 青霉素G、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扶新、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红霉素、优立新、多粘菌素B、奥格门丁
克雷白杆菌 急起病、寒战高热全身衰弱、痰稠,可转红色、胶胨状 肺小叶实变、蜂窝状脓肿、小间隙下坠 氨基甙类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如哌拉西林) 二、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优立新
绿脓杆菌 院内感染、毒血症状明显、痰脓,可呈兰绿色 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早期脓肿 同上 头孢哌酮、头孢他定、氟喹诺酮类、亚胺培南
大肠杆菌 原有慢性病、发热脓痰、呼吸困难 支气管肺炎脓腔、脓胸 同上 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多粘菌素
流感杆菌 似急性肺炎、高热呼吸困难、衰竭 支气管肺炎、肺叶实变、无空洞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二、三代头孢(如头孢呋辛)优立新、氯霉素加氨基甙类、氧氟沙星、奥格门丁
军团菌 高热、肌痛、相对缓脉 下叶斑片状浸润、进展迅速、无空洞 红霉素 利福平、四环素、SMZ-TMP、多西环素
厌氧菌 吸入感染、高热、痰臭、毒血症状明显 支气管肺炎、脓胸、脓气胸、多发性肺脓肿 青霉素G 克林霉素、甲硝唑、优立新、奥格门丁
支原体 缓起病、可小流行、发热、乏力、肌痛 下叶间质性、支气管肺炎,3-4周自行消散 红霉素 四环素族
念珠菌、曲菌 久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史、起病缓、粘痰 两肺中下野纹理加深、空洞内可有曲菌球 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酮康唑
参考资料:http://www.37c.com.cn/literature/literature03/022/02207055.xml?tmp=.7114832
可用于胆道感染的抗菌药有多种,但是如何选择和使用却大有学问。总的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居首,尤以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为最,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占各类死因的74.5%.有统计表明肺炎死亡者中老年人约占70%.肺炎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老年人重症肺炎链球菌肺炎引起的病死率约较青年高出3 -4倍,60 -70岁患者的病死率可达51% -61%.我国部分城市如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全市总人口数的18.2%,365岁者占13.8%.老年人肺部感染仍是新世纪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一、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一)病原体多样化
老年人肺炎的病原体中细菌仍占主要地位。肺炎链球菌较一般人群感染为少,约占社区感染的25%,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属以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为常见菌群。以厌氧菌为主的复数菌吸入性肺炎为老年人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据国外报道,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社区肺炎中可高达15%,其他如病毒、衣原体亦常有所见。总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较青壮年复杂。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G-杆菌约占75%,多重感染尤其常见,占1/3或更高。
(二)临床和X线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肺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一般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可不明显,而呼吸急促甚为常见。在伴有基础疾病患者中可有嗜睡、意识模糊、表情迟钝等特殊表现。老年人肺炎常伴发菌血症而出现相应症状,40%可有脓毒症。体征除于局部可闻湿音外,通常无实变体征。
老年患者疑及肺炎时,胸部X线检查十分必要。若患者伴有脱水,特别在血白细胞偏低时,可减缓肺部浸润灶的出现;肺部基础病变如心力衰竭常使肺炎难以识别;肺气肿、肺大泡常导致不完全实变;老年人肺炎吸收可延迟至6周,与老年人同样好发的阻塞性肺炎或肺结核不易鉴别。
(三)诊断治疗限制因素多
老年人较青壮年口咽部定植的G-杆菌增加。在年迈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者口腔卫生状况差,口咽部细菌包括厌氧菌进一步增加。所以老年人咳痰标本细菌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一步降低。加之,老年人常常无力咳嗽或者咳嗽反射减弱,很难获取来自下呼吸道深部咳痰标本。而老年人由于体质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原因,限制了侵袭性诊断技术的应用。在抗菌治疗方面,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高,使某些药物离子化和溶解度改变,如酯化口服抗生素(头孢呋辛等)吸收减少。老年人内脏血流量减少,粘膜表面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数量减少,以及体力活动少,肌肉血流降低,均影响口服和肌注抗生素的吸收。老年人水份和肌肉组织减少,而体脂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水溶性抗菌药物分布容积(Vd)降低,而脂溶性药物则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血清蛋白浓度降低,使药物的血清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浓度升高,对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影响尤其明显。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转化和排泄清除均受影响,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毒副反应。
(四)并发症多
老年常患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既是发病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肺炎并发症远较青壮年患者多。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和循环功能衰竭,特别是已有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亦颇常见。大约1/3老年肺炎患者特别是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并发急性意识障碍,从轻微的定向力障碍到幻觉、谵妄等严重障碍。有研究表明意识障碍程度与肺炎的严重程度无关,虽然部分患者与低氧血症有关,经氧疗可以改善,但并不都与低氧相关。此外,老年人重症肺炎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和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预后甚差。
二、诊断
如前所述,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和X线表现不典型,关键在于警惕,及早发现,准确作出诊断,而确诊的根本是病原学诊断。但是病原学检查又受诸多因素限制。临床上比较实际和通行的做法是根据症状、X线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效作出临床诊断。但会有风险,即容易造成特殊病原体肺部感染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延误诊断,或者因经验性治疗抗生素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强,不仅影响疗效,而且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所以临床上的应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留取细菌或其他可疑微生物的检查标本如血液、胸液和深部咳痰。在经验性治疗无效和病原 (因)诊断不明者,侵袭性病原学诊断技术或其他鉴别诊断措施,只要估计患者能够胜任和没有绝对禁忌指征仍应采取积极态度。
三、治疗
早期(<8h)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老年人肺部感染的病情多较严重,明确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作针对性治疗最为合理。但在未获得致病菌前的经验性治疗也非常重要。
(一)老年人肺部感染抗菌治疗的基本原则:
1.尽可能选择杀菌剂,β-内酰胺类因其毒副作用少,临床最为常用;
2.应适当调整剂量,一些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和氧氟沙星等给药剂量均减少,一般为青壮年人的2/3,可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合理确定。环丙沙星一般可按常规剂量使用;
3.应用毒副作用明显的品种如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应创造条件作血药浓度测定,以达到个体化给药;
4.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为高,但表现有时比较隐匿,临床上需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处理;
5.重视综合治疗,纠正内环境平衡,严密观察和监测重要器官功能状态;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如红霉素、克拉霉素和喹诺酮类(除司氟沙星外)与茶碱类联合使用均可茶碱血浓度升高,而增加其不良反应。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肺部感染居首,尤以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为最,成为老年人的重要死因,占各类死因的74.5%.有统计表明肺炎死亡者中老年人约占70%.肺炎严重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老年人重症肺炎链球菌肺炎引起的病死率约较青年高出3 -4倍,60 -70岁患者的病死率可达51% -61%.我国部分城市如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全市总人口数的18.2%,365岁者占13.8%.老年人肺部感染仍是新世纪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
一、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一)病原体多样化
老年人肺炎的病原体中细菌仍占主要地位。肺炎链球菌较一般人群感染为少,约占社区感染的25%,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属以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为常见菌群。以厌氧菌为主的复数菌吸入性肺炎为老年人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据国外报道,吸入性肺炎在老年人社区肺炎中可高达15%,其他如病毒、衣原体亦常有所见。总之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较青壮年复杂。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G-杆菌约占75%,多重感染尤其常见,占1/3或更高。
(二)临床和X线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肺炎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一般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可不明显,而呼吸急促甚为常见。在伴有基础疾病患者中可有嗜睡、意识模糊、表情迟钝等特殊表现。老年人肺炎常伴发菌血症而出现相应症状,40%可有脓毒症。体征除于局部可闻湿音外,通常无实变体征。
老年患者疑及肺炎时,胸部X线检查十分必要。若患者伴有脱水,特别在血白细胞偏低时,可减缓肺部浸润灶的出现;肺部基础病变如心力衰竭常使肺炎难以识别;肺气肿、肺大泡常导致不完全实变;老年人肺炎吸收可延迟至6周,与老年人同样好发的阻塞性肺炎或肺结核不易鉴别。
(三)诊断治疗限制因素多
老年人较青壮年口咽部定植的G-杆菌增加。在年迈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者口腔卫生状况差,口咽部细菌包括厌氧菌进一步增加。所以老年人咳痰标本细菌学检查的诊断价值进一步降低。加之,老年人常常无力咳嗽或者咳嗽反射减弱,很难获取来自下呼吸道深部咳痰标本。而老年人由于体质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原因,限制了侵袭性诊断技术的应用。在抗菌治疗方面,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高,使某些药物离子化和溶解度改变,如酯化口服抗生素(头孢呋辛等)吸收减少。老年人内脏血流量减少,粘膜表面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数量减少,以及体力活动少,肌肉血流降低,均影响口服和肌注抗生素的吸收。老年人水份和肌肉组织减少,而体脂相对增多,使药物分布发生变化,水溶性抗菌药物分布容积(Vd)降低,而脂溶性药物则增高。随着年龄增长,血清蛋白浓度降低,使药物的血清蛋白结合率下降,游离浓度升高,对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影响尤其明显。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转化和排泄清除均受影响,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容易出现毒副反应。
(四)并发症多
老年常患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等既是发病危险因素,也是导致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肺炎并发症远较青壮年患者多。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和循环功能衰竭,特别是已有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心律失常亦颇常见。大约1/3老年肺炎患者特别是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并发急性意识障碍,从轻微的定向力障碍到幻觉、谵妄等严重障碍。有研究表明意识障碍程度与肺炎的严重程度无关,虽然部分患者与低氧血症有关,经氧疗可以改善,但并不都与低氧相关。此外,老年人重症肺炎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和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预后甚差。
二、诊断
如前所述,老年人肺部感染临床和X线表现不典型,关键在于警惕,及早发现,准确作出诊断,而确诊的根本是病原学诊断。但是病原学检查又受诸多因素限制。临床上比较实际和通行的做法是根据症状、X线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有效作出临床诊断。但会有风险,即容易造成特殊病原体肺部感染和非感染性肺部疾病延误诊断,或者因经验性治疗抗生素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强,不仅影响疗效,而且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所以临床上的应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留取细菌或其他可疑微生物的检查标本如血液、胸液和深部咳痰。在经验性治疗无效和病原 (因)诊断不明者,侵袭性病原学诊断技术或其他鉴别诊断措施,只要估计患者能够胜任和没有绝对禁忌指征仍应采取积极态度。
三、治疗
早期(<8h)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降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老年人肺部感染的病情多较严重,明确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作针对性治疗最为合理。但在未获得致病菌前的经验性治疗也非常重要。
(一)老年人肺部感染抗菌治疗的基本原则:
1.尽可能选择杀菌剂,β-内酰胺类因其毒副作用少,临床最为常用;
2.应适当调整剂量,一些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和氧氟沙星等给药剂量均减少,一般为青壮年人的2/3,可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合理确定。环丙沙星一般可按常规剂量使用;
3.应用毒副作用明显的品种如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应创造条件作血药浓度测定,以达到个体化给药;
4.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为高,但表现有时比较隐匿,临床上需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处理;
5.重视综合治疗,纠正内环境平衡,严密观察和监测重要器官功能状态;
6.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注意抗菌药物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如红霉素、克拉霉素和喹诺酮类(除司氟沙星外)与茶碱类联合使用均可茶碱血浓度升高,而增加其不良反应。
(二)几个具体问题:
老年人感染的抗菌治疗有其特殊要求,同时也存在目前抗感染化疗目前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而近年来抗感染化疗领域的若干新鲜经验也基本适用于老年人肺部感染。现择其主要者加以简介。
1.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在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地位:
虽然近年来产ESBLs和产AmpC酶G-杆菌耐药菌株增加,它们均可以水解III-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是氨曲南对临床上最常见的Bush II型β-内酰胺酶(除IIbe即ESBLs外)大多数仍然很稳定。甚至超过III-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的特点是:①抗G-杆菌窄谱抗生素,选择性针对性用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过多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菌群紊乱和二重感染;②与青霉素没有交*过敏反应;③肾脏毒性极低或无肾毒性,虽然经肾排泄,但无蓄积作用,对老年人感染尤其适用,疗效甚佳。Nolen等和Schentag等临床对照研究证明治疗G-杆菌下呼吸道感染或G-杆菌医院内肺炎,氨曲南有效率分别达95%和93%,而妥布霉素在两项研究中有效率均为50%,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④虽然氨曲南是一个窄谱抗生素,但用作需要"广覆盖"的经验性治疗、混合性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时,它可以与其他多种抗生素联合。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是治疗重症感染的经典联合方案,但是氨基糖苷类的耳肾毒性多见,不少作者推荐在特殊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有肾功能减损者以氨曲南取代氨基糖苷类,即"双β-内酰胺类联合",而且有研究表明二者亦具有相当程度的协同作用。当然,选择氨曲南与另一种β-内酰胺类联合,后者必须是对β-内酰胺酶低诱导的药物。氨曲南对铜绿假单胞菌有相当良好的抗菌活性,在美国胸科学会(ATS)等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中氨曲南都被列为重症患者联合治疗药物之一。因此在除产AmpC酶和ESBLs细菌外,治疗老年人G-杆菌肺部感染氨曲南具有颇为独特的优势。
2.降低细菌耐药的抗生素干预策略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造成选择性压力增加,使细菌耐药率不断攀升,给当前抗菌治疗的药物选择带来很大困难。如何防止细菌耐药,就临床药物选择而言,近年针对耐药问题特别是Ⅲ-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上升提出必须改变抗生素治疗策略,或称干预策略。Rice等1996年报道由于耐头孢他啶致肺炎克雷白杆菌暴发流行,采取干预策略,在全院以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取代头孢他啶,9个月内肺炎克雷白杆菌的耐药率减少75%.Kollef等在外科加强护理病房(ICU)因耐药菌引起医院感染流行,停用头孢他啶而改用环丙沙星,6个月内VAP的G-杆菌耐药率降低78%.另有报道ICU由于产气肠杆菌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耐药,并出现流行,改用头孢吡肟后1年期间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降低75%,其中产气肠杆菌耐药率减少10倍。对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以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取代头孢他啶治疗产诱导酶的肠杆菌属细菌感染,3年间肠杆菌属细菌以及枸橼酸属细菌耐药率减少80%.在耐糖肽类屎肠球菌流行时,限制头孢噻肟、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的使用,代之以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经过8个月治疗,屎肠球菌耐药率减少70%.这些研究有力地说明抗生素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减少耐药,在医院特别是ICU等高耐药病区应根据耐药监测资料,采取果断措施停用严重耐药的抗生素,而以新的、有效的抗生素取代,以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与蔓延。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新抗生素应用的增加是否也会很快引起耐药,"重蹈头孢他啶的复辙",目前尚不能作出肯定回答,理论上和过去的经验说明这是可能的。但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医院ICU限制头孢他啶等的应用,对败血症和已证明对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G-杆菌感染(非ESBL菌株)采用头孢吡肟治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碳青霉烯类应用指征不变,结果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用量增加(主要是头孢吡肟),从占抗生素应用总量的15%上升至近50%,而3年间头孢吡肟的敏感率没有降低。当然该项观察为期尚短,需要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
3.抑菌剂和杀菌剂联合使用并非都出现拮抗使用。
抗菌药物按其作用可分:Ⅰ。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等);Ⅱ。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Ⅲ。快效抑菌剂(大环类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Ⅳ。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联合用药Ⅰ+Ⅲ产生协同作用;Ⅰ+Ⅲ可能拮抗;Ⅲ+Ⅳ累加作用;Ⅱ+Ⅲ累加或协同作用;Ⅰ+Ⅳ无关。长期来对Ⅱ+Ⅲ可能出现拮抗被作为联合使用的禁忌,其临床依据是早年报道青霉素联合金霉素(抑菌剂,现已不用)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死率71.4%,较高剂量单一青霉素治疗(病死率30.2%)显著为高。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青霉素与四环素联合,前者抗菌作用降低,但提高青霉素剂量或青霉素先于四环素给药即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种拮抗作用。关于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应用迄今无拮抗作用的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社区肺炎诊治指南中对中重症患者都推荐Ⅱ/Ⅲ-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最近美国72家非教学医院的前瞻性研究表明,β-内酰胺类(Ⅱ/Ⅲ-头孢菌素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占各种用药方案的22.8(673/293),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此种联合方案在非ICU的社区肺炎OR值为0.4(95% CI 0.2-0.8),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在住入ICU的社区肺炎其OR值为0.5,但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认为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是社区肺炎的最佳经验性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病死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4.运用药动力学/药效学理论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虽然MIC和MBC是反映抗生素活性高低、血清(组织)浓度是反映药动学的有用参数,但还不足以预测体内抗菌效果和实际疗效。实验证明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杀菌曲线陡直,随着浓度增加可产生更快、更广泛的杀菌作用,而替卡西林当浓度从MIC的1倍增至4倍时杀菌曲线改变,即杀菌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然而药物浓度主要与早期杀菌作用有关,在药物摄入2h或更长时间后如8h时,4与64倍于MIC的替卡西林其杀菌率实际上是相同的。Shan早在1976年就提出根据杀菌作用将抗生素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近年来根据动物模型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预测疗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效学,即将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和抗菌活性进行整合。
目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效学参数包括:①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期的%(T>MIC%)。受此参数制约的抗菌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以及新大环酯类和克林霉素;②指24h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率(24 h AUIC)。其相关抗菌药物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阿奇霉素;③峰浓度(Peak)与MIC的比率,相关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万古霉素、链阳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
临床最常用的3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①β-内酰胺类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要求T>MIC%至少达到给药间歇时间 40%~50%.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半衰期很短(除头孢曲松外),且无药物后效应,故必须按半衰期推荐的给药时间规则给药。临床上有人随意提高β-内酰胺类剂量、而不参考药物半衰期仅予每天一次给药,是不能保证T>MIC%达到规定要求的,也就不能保证疗效。青霉素需要q6h给药,最少也需要 q8h,对于敏感菌并不需要提高剂量。②氨基糖苷类药物 24 h AUIC与疗效关系更密切,而临床观察则认为Peak/MIC的意义更重要。为使临床有效率≥90%,Peak/MIC需8~10倍。因此目前大多数提倡氨基糖苷类日剂量一次给药,不必分成2次(儿童和老年人应谨慎)。细菌初次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可出现药物摄取下调现象,在下调期间,药物杀菌作用下降, MIC提高,可持续数小时。故一日一次给药可使下调作用在给药间歇期内消失。也可减少该类药物的耳、肾毒性,因为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低维持浓度较高间歇浓度时肾小管和耳内淋巴液对药物的摄取增加。临床研究目前尚未完全肯定一日一次给药的优越性。在老年人更不应推荐氨基苷糖类一日两次剂量一次给药。③喹诺酮类药物 24 h AUIC是决定氟喹诺酮类药物疗效的最重要参数,动物感染模型的研究表明,AUIC<30时死亡率>50%,当此比率≥100时,则几乎无死亡。临床上静脉应用环丙沙星治疗严重感染AUIC≥250时能取得最满意疗效,而且可以避免细菌耐药。FDA已批准在重症感染时应用环丙沙星的剂量可提高至0.8~1.2g .d-1.应用左旋氧氟沙星的临床试验证明,Peak/MIC312或AUIC达到100时预示治疗往往成功,每日一次给药有80%患者 Peak/MIC>10,95%患者获良效,而不良反应与药物浓度无关。氟喹诺酮类药物每日一次给药方案以及老年人的合理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药效学参数指导临床用药,不仅是保证疗效的需要,而且能够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株的突变或被选择。目前临床的一些不合理给药习惯需要纠正。
5.AECB的抗菌治疗
慢性支气管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急性加重期除平喘祛痰外,控制感染十分重要。单纯性AECB的主要病原体为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推荐治疗是阿莫西林、四环素、SMZco.有合并症的AECB(痰量增加和脓性痰,FEV1<50%,每年恶化34次,有基础疾病、营养不良或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其病原体与单纯性患者相似,但GNB可能增加,且易对β-内酰胺类耐药,推荐抗生素为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II或III代头孢菌素、新大环内酯类。化脓性慢性支气管炎(大多为支扩)是指持续咳绿脓痰和经常恶化,除上述病原体外,尚合并有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治疗应选择环丙沙星或其他静脉用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但必须指出,AECB不完全是感染引起,气象和环境因素包括微小气候严重污染、暴露高浓度过敏原和酗酒等均导致急性加重。Anthonisen等早在80年代就进行过一项严格的双盲对照研究,凡气急加重、痰量增加和脓性痰3项均具备组抗生素治疗肯定有益,成功率63%,复发率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3项中仅具备2项组抗生素治疗成功率70%,安慰剂组也有60%恢复,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安慰剂组复发率高。此类病人若能对抗生素很好耐受,既往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应用抗生素治疗亦有裨益。如果3项中仅有1项,附加下列指征之一:近5天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哮鸣音加重、咳嗽加重、呼吸频率或心率增加超过基础值20%,抗生素治疗不能显示任何益处。此研究被广泛引用,是AECB应用抗生素的指导性文献。相比之下,我国临床工作者在AECB的抗生素治疗指征不严的现象十分严重,亟待纠正。
6.重症医院内肺炎最初经验性治疗需要“广覆盖”
新近的研究注意到两个最重要的事实:一是在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最初经验性抗菌治疗不足或不合理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治疗足够组。所谓治疗足够是以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和胸液培养分离的细菌对最初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敏感(至少1种药)作为判断依据。西班牙Alverez-Lerma等报道治疗不足组病死率24.7%,治疗足够组病死率16.2%(P <0.05);阿根廷Luna等和美国Kollef等分别报道,治疗不足组与治疗足够组病死率为91.2%对37.5%,和60.8%对26.7% (P均<0.01)。二是如果最初经验性抗菌治疗不足,尽管后来在获得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测定调整抗菌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其预后亦无改善。如Luna报道中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F)培养的65例中有42例根据培养结果给予足够抗生素治疗,病死率71.4%,与原来治疗不足组的病死率(69.6%)相似。最初经验性抗菌治疗不足主要是未能覆盖绿脓杆菌、不动杆菌、MRSA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G-杆菌等。所以目前多数作者主张在SHAP获得培养结果之前,应当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要求覆盖所有最可能的致病菌。即"广覆盖",Kollef称其为"猛击" (hitting hard)原则。碳青霉烯类或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作为推荐方案,在国内外的SHAP抗菌治疗指南中都是一致的。碳青霉烯类在危及生命的重症肺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合并的肺炎、产ESBLs酶细菌的重症肺炎作为一线用药有比较明确指征。至于最初经验性治疗是否针对 MRSA联合万古霉素,有研究认为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发现G+球菌与培养分离到MRSA之间高度一致,因而主张涂片若发现G+球菌,最初经验性治疗应联合万古霉素。这种超广谱治疗方案在一旦获得细菌学诊断后应立即改用针对性的、敏感的、相对窄谱的抗生素治疗。因此"广覆盖"与避免广谱、超广谱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是不矛盾的。一般说最初的超广谱治疗在24-72h后即有可能改用窄谱治疗。Manthous等对"猛击"持异议,认为抗菌治疗应当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菌,但这不能作为普遍原则加以提倡,而应该具体病例具体分析,并充分重视和运用药敏测试资料指导临床用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风寒型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