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疟疾的临床诊断要点(疟疾三热病人是什么)

佚名 2023-11-13 02:49:02

疟疾的临床诊断要点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临床诊断要点

①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③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⑦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疟疾三热病人是什么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回复正常,呈?2?5留型或双峰型。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5)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h,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h,三日疟为72h。镜检所见原虫除恶性疟外,以大滋养体为主。
  (6)潜隐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还有潜隐期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只有复燃,没有复发。初发与复发以及前后两次复发间隔的时间,分别称为第1和第2潜隐期。未经足量高效血内裂殖体杀灭药治疗后所见的类似情况,统称复燃。各种疟疾的临床表现如下。①间日疟:间日疟多有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为准,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开始一、二次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间日疟发作中常见单纯疱疹,多见于口唇周围,也可延及鼻和两耳,偶见于肛门周围和外阴部。间日疟预后良好,早年有良性疟之称;②恶性疟:潜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贫血等。出汗期不明显。热型复杂,有的像间日疟,隔天发作1次,与48h为一恶性疟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发热,热型呈间歇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有的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h;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极短,致使体温曲线呈“M”型。恶性疟用高效裂殖体杀灭药足量治疗后,即可根治。若能及时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③卵形症:临床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多数在下午5点以后或晚上发作。症状较轻,无明显寒战,发作次数一般在6次以内,易自愈,远期复发少,常见无症状的带虫者。半数以上病例一开始就呈典型的间日热型,热度较低;④三日疟: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无前驱期,发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关节酸痛、寒冷感及头痛,往往不易觉察而被忽视。多在午后发病,亦可见于中午时分。发冷、发热和出汗三个时期较明显,因退热太快,有虚脱的可能。由于三日疟原虫的发育同步性较强,每72h为一发作周期亦较规则。三日疟无复发,足量氯喹和奎宁均能予以根治。
  2.凶险型疟疾 主要见于恶性疟。其他三种疟疾极少见到凶险型。
  (1)脑型:多见于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者。临床上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级。
  (2)超高热型:以起病较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为特点。
  (3)厥冷型:病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阵发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便,很快虚脱以至昏迷,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4)胃肠型:有明显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感。本型是凶险型中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一型。
  诊断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1.临床诊断要点 ①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③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④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⑦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疟疾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一般的疟疾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3.辨正气之盛衰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

对于疟疾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证治》说:“邪疟及新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宜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久者,须调养气血也”。

分证论治

·正疟

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

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温疟来自www.Examw.com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为寒湿内盛,加草果、厚朴、陈皮理气化湿,温运脾胃
·热瘴

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青蒿自晋代即被用于治疟,经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良好疗效,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特别是在救治西医所称的脑型疟及抗氯喹的恶性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素为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瘴疟的疗效优于青蒿原生药。青蒿素浸膏片0.1旷片,每次0,2G,每日2次,连服4日。蒿甲醚保持了青蒿素速效、低毒的优点,且制剂稳定。口服首剂160mg,第二日起每日一次,每次80mg,连用5日。青蒿素油注射液0.1g每ml一支,首次用量为0.2g肌注,分别在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再各注射0.2g共4次。对其他疟疾证候需要截疟者,亦可采用青蒿素制剂。

清瘴汤为近代用于瘴疟的验方,具有祛邪除瘴、清热解毒、清胆和胃的作用。方中以青蒿、常山解毒除瘴;黄连、黄芩、知母、柴胡清热解毒;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清胆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热利水除烦。

若壮热不寒,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口渴心烦,舌红少津为热甚津伤,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清热养阴生津。神昏谵语,为热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

·冷瘴

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青蒿素的作用及用法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藿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

·劳疟

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

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

·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为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