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用抗心律失常药应注意啥?(利复星的注意事项)

祝由网 2023-11-13 04:39:48

用抗心律失常药应注意啥?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根据其作用特点及心律失常原因而选择使用。

(1)窦性心动过速,常为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果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甲亢所引起的,可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等治疗。

(2)过早搏动可分为房性、结性和室性。其病困有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种。后者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结性),分别选用异搏啶、心得安、双异丙吡胺、奎尼丁、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室性心律失常,分别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苯妥英钠、漫心律、双异丙吡胺、室安卡因、英卡因、劳卡因、茚满丙二胺、乙胺碘呋酮等。多源性室性早搏,宜用苯妥因钠、利多卡因、慢心律等。

(3)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反复出现昏厥,甚至引发阿-斯综合症,可使用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若药物治疗无效,则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4)心房颤动350~700次/分,室率超过100次/分,应给予洋地黄制剂,尽管不能中止颤动,也可减少室律,无效时改用奎尼丁或普鲁卡因酰胺等。心房扑动250~380次/分,治疗方法与心房颤动相同。

(5)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①有旁道(即预激症候群包括显性或隐性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包括WPW合并房颤、房扑。在紧急处理时忌用西地兰、异搏定,应首选心律平、普鲁卡因胺、乙胺碘呋酮,无效者立即电击转复心律。②无旁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在紧急处理时应选择心律平、异博定、乙胺碘呋酮、丙吡胺、西地兰等。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等。

(6)一般除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律失常外,对其他原因所致者,通过消除诱发因素和病因治疗即可控制。对非器质性室性早搏,如无明显症状,一般也无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

(7)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均可致心律失常,而且抗心律失常药作用越强,其致心律失常作用越大。因此,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

(8)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可因缺氧、缺钾、缺镁、休克、心力衰竭、甲亢、心肌损害程度而不同。不可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因为抗心律失常药除乙胺碘呋酮外,安全范围均较小。用药期间应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心律,特别在采用静滴时,应进行心电图监测。

利复星的注意事项

本品为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其活性成份为左氧氟沙星,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的相关情况如下:1.肌腱炎和肌腱断裂所有年龄组患者,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发生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危险性增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Achilles跟腱,并且Achilles跟腱需要手术修补。已有报道发生肌腱炎和腱破裂的部位包括肩部、手、二头肌、拇指和其他部位的肌腱。60岁以上者,或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接受肾脏、心脏和肺脏移植者发生氟喹诺酮相关的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除了年龄和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引起肌腱断裂危险性增加的因素还包括剧烈的体力活动、肾衰竭和已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肌腱损害者。已有报道无上述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引起了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用药过程中或用药结束后可以发生肌腱断裂,已有用药结束后数月发生肌腱断裂的报道。如果患者出现疼痛、水肿、炎症或肌腱断裂应停用左氧氟沙星,一发现有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的症状应立即建议患者休息,并联系他们的医疗服务人员考虑换用非喹诺酮类药物治疗。2.重症肌无力恶化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类抗生素会引起神经肌肉阻断,可能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恶化。包括死亡和需要通气支持在内的上市后严重不良事件,和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有关。避免已知重症肌无力史的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3.超敏反应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偶尔会发生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超敏和/或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多发生在第一次用药后,一些反应可能会伴有心血管性虚脱、低血压/休克、癫痫发作、意识丧失、麻刺感、血管神经性水肿(包括舌、喉、咽或面部水肿/肿胀)、气管阻塞(包括支气管痉挛、气促及急性呼吸窘迫)、呼吸困难、荨麻疹、瘙痒及其他严重皮肤反应。在首次出现皮疹或超敏反应任何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严重的急性超敏反应需要使用肾上腺素予以治疗,同时根据临床需要采取其他复苏措施如吸氧、静脉补液、使用抗组胺剂、皮质类固醇、升压胺类药及气道处理。4.其他严重有时致命的不良反应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有些属于超敏反应,有些病因不明。这些不良反应可以很严重,通常发生在多次用药后。临床表现包括下述情况的一种或多种:·发烧、皮疹或严重的皮肤反应(例如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形性红斑)。·血管炎、关节痛、肌痛、血清病。·过敏性肺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肝炎、黄疸、急性肝坏死或肝衰竭。·贫血,包括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全血细胞减少症和/或其他血液病。在首次出现皮疹或其他超敏反应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5.肝毒性已收到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肝毒性(包括急性肝炎和致命事件)的上市后报告。在对超过7,000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未发现严重药物相关性肝毒性的证据。严重肝毒性通常在开始治疗后14天内出现,在大多数致命性的肝毒性报告见于年龄≥65岁的患者,大多数与超敏无关。如果患者出现肝炎的体征和症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6.中枢神经系统影响曾有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患者出现惊厥和中毒性精神病的报道。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以导致颅内压升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从而引起震颤、躁动、焦虑、头晕、意识模糊、幻觉、妄想、抑郁、恶梦、失眠,极少数情况还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动。上述反应可能会在第一次用药后出现。如果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出现这些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与其他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同,如已知或怀疑患者患有容易发生癫痫或癫痫发作阈值降低(例如严重的脑动脉硬化、癫痫)的CNS疾病或存在其他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癫痫或癫痫发作阈值降低(例如使用某些药物进行治疗、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左氧氟沙星。7.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据报告,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均有可能引起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严重程度可由轻度腹泻到致命性肠炎。抗生素治疗可以改变结肠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菌大量繁殖。难辨梭菌可以产生毒素A和毒素B,进而促进CDAD的发生。由于感染病名的抗菌治疗难以起效并且可能需要结肠切除术治疗,产超毒素的难辨梭菌菌株可以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的所有患者应考虑CDAD。据报告,CDAD出现在使用抗生素2个月后,因此有必要仔细询问病史。如果怀疑或者已经确诊CDAD,则需要停止不直接针对难辨梭菌的抗菌治疗。按照临床需要进行合适的液体和电介质管理、补充蛋白、给予抗难辨梭菌治疗以及进行手术治疗评价。8.外周神经病变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含有出现感觉神经或感觉运动神经轴突的多神元病,病变可累及细小轴突和/或大型轴突,导致感觉错乱、感觉迟钝、触物痛感和无力。如果患者出现神经元病的症状如疼痛、灼烧感、麻刺感、麻木和/或无力或其他感觉错乱如轻触觉、痛觉、温度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以免发展为不可逆性损伤。9.QT间期延长使用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某些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使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心律失常。上市后监测期间自发报告接受包括左氧氟沙星在内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粗心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患者罕见。已知QT间期延长的患者,未纠正的低血钾患者及使用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III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老年患者更容易引起药物相关的QT间期的影响。10.儿科患者中的肌肉骨骼疾病和动物中的关节病效应在儿科患者(≥6个月)中,左氧氟沙星仅适用于炭疽吸入(暴露后)的保护。和对照相比,在接受左氧氟沙星的儿科患者中观察到肌肉骨骼疾病(关节痛、关节炎、肌腱病症和步态异常)发病率的增加。在未成年的大鼠和狗中,口服和静脉给予左氧氟沙星导致骨软骨病的增加。对于接受左氧氟沙星的未成年狗承重关节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存在软骨的持续损伤。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在多个物种的未成年动物中产生承重关节类似的糜烂,以及关节病的其他体征。11.血糖絮乱与其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相同,曾有关于血糖絮乱如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道,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同时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格列苯脲)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应密切监测其血糖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时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左氧氟沙星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12.光敏感性/光毒性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导致日光或紫外光暴露后中度至重度的光敏感性/光毒性反应,后者可能表现为暴露于光照部位(典型者包括面部,颈部V区,前臂伸侧,手背)的过度的日晒反应(例如晒伤、红斑、渗出、水泡、大疱、水肿)。因此,应当避免过度暴露于上述光源。如果发生光敏感性/光毒性则应停药。13.耐药菌的产生在尚未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以及不符合预防适应症的情况下开左氧氟沙星处方并不会为患者带来益处,并可增加产生耐药菌的风险。

抗心律失常药的用药安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这类药物能引起新发心律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如室性早搏发作频度增加(3~10倍),室性心动过速速率加快(10%以上),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室速,由单形性变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恶化为室颤。
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为6%~36%,其机制与心电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有关。易患因素或诱因包括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速、左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电解质(钾、镁等)紊乱、药物使用不当、肝肾功能差、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这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对正常心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小,对病态(缺血、肥大、心衰)心肌,其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大。 1993~2004年间,研究人员共完成了138项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纳入患者98000例。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综合59项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试验,发现药物治疗组死亡率(5.6%)显著性的高于对照组(5.0%)。其中,16项试验涉及Ⅰa类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13292例)与对照组(13290例)相比,前者死亡率有增高趋势(7.7%对6.6%)。涉及Ⅰb类药物的研究有25项,治疗组(7068例)与对照组(6945例)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相关研究中,CAST试验显示,氟卡胺/因卡胺组心律失常死亡率比对照组显著性增高(4.5%对1.2%P<0.05),总死亡率也显著性增高(7.7%比3.0%P<0.05),莫雷西嗪亦可增高病死率。IMPACT等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55项相关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26973例)与对照组(26295例)相比,前者死亡率显著性的低于后者(5.4%对6.6%P>0.05)。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3项相关临床试验(6553例)中,随机应用胺碘酮的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总病死率比对照组降低了13%,心律失常死亡或猝死发生率降低了29%。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汇总24项相关临床试验(20342例)发现,使用维拉帕米治疗组死亡率为10.1%,对照组死亡率为10.6%。 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与诊治理念有更新,目前一般认为室性早搏大多数为功能性,功能性早搏除非需要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应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早搏治疗大多数非心脏 心脏病早搏无需治疗。如要去除诱因,可服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以消除紧张。治疗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美西律、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等,也可适当辅用中成药。胺碘酮或奎尼丁等药物的脏器毒性大,致心律失常危险也较高,治疗时一般不采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应针对基础心脏病治疗,控制病因,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
室速治疗研究显示,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应用胺碘酮,患者生存率比采用利多卡因高,复发率较低。故目前指南主张首选胺碘酮治疗室速。若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准备心肺复苏,纠正诱因,治疗原发病。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药物,或者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合用。
胺碘酮具有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猝死存活者),改善电除颤效果,治疗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以及房颤、房扑的转律及窦律维持。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约80%,但其中仅10%~15%需停药。其中,肺毒性发生率为1%~15%,小剂量(≤0.4克/天)维持时肺毒性发生率低。亦可见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约为2%,停药数周至数月后可消失,少数患者需用抗甲状腺药;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4%,多见于老年患者,停药数月后可缓解。患者也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肝炎和肝硬化,发生率小于3%。其不良反应还有心脏毒性,患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偶发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型室速。另外,静注速度较快时可发生低血压。

心律不齐的注意事项 教你方法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情况在平时生活中很常见,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问题,而且心律失常的问题对我们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不小影响,所以我们如果出现了心律失常的问题就要重视才行,那么如果患上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抗心律失常,一起看看吧。

  一般来说,心律失常的问题容易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所以在这时候就更需要我们小心对待才行了,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医院做更详细的检查,可以做一个心脏动态彩超,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而且往往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而且这时候往往都会感觉心跳过快,喘不上来气。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老年人太激动,不要刺激老人。在饮食上,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家里要备着治疗心脏的药物,老人发病时给老人服用。

  可以发现心律失常需要注意的情况也不少,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方法来对抗才行,首先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吃点补锌的食物,建议是使用桂圆泡茶喝,尤其是煮粥吃的话,能够帮助心脾补气血,养神,安心,等多种功效,特别适合心血不足的心悸之人,也可以吃点红枣,补血功效比较好。还可以多吃点鱼类,黄豆,菠菜,胡萝卜等,补充身体内钾镁元素,尽量少吃点低盐的食物,这样的饮食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的心脏健康,起到护心养心的作用。同时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控制好饮食,情绪也要注意稳定,这一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

  上面就给大家介绍了心律失常的一些情况,可以发现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非常常见,特别是在老年人身上非常容易出现这样的不适情况,所以我们在这时候就要注意方法缓解才行,学会方法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对抗心律失常问题。

心律失常及其用药-2020医疗卫生药学知识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表现。心律失常有缓慢型和快速型。缓慢型有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以下)、传导阻滞(心房、房室、心室)等。快速型有窦性、异位过速两类: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早搏、房扑、房颤、心室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心室纤维颤动等。

常见药物:

一、I类药Na+通道阻滞药

(1)Ia类药物: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抑制快反应细胞4相钠内流降低自律性。抑制钾钙通透性,延长APD和ERP。如:奎尼丁:临床主要用于多种快速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较大,但在严密观察下谨慎应用,仍不失为相对安全的有效药物。①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症状最常见,包括恶心、腹泻、腹痛、呕吐及厌食。奎尼丁的中枢神经毒性(金鸡纳中毒)包括耳鸣、耳聋、视力模糊、神经错乱、谵妄甚至昏迷。变态反应有皮疹、发热、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少数病人发生白细胞减少及肉芽肿性肝炎。②心脏毒性反应大部分出现在心室,如室性早博加重、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奎尼丁昏厥综合征以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为特征,用本品治疗心房颤动时的发生率约为3%。发作前心电图常显示QT间期延长,T改变和巨大U波形成等,常预示有发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潜在危险,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③大剂量时由于抑制Ca2+内流,使心肌收缩力减弱。由于阻滞?受体,血管扩张,故易致低血压。奎尼丁能明显抑制病窦综合征患者窦房结的自律性,引起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甚至窦停搏。对原有传导功能障碍者可致传导阻滞。④房颤或房扑患者用药后心律转为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普鲁卡因胺:普鲁卡因胺临床应用的指征与奎尼丁基本相同,但由于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复作用不如奎尼丁,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也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

(2)Ib类药物:轻度阻滞钠通道,阻滞0相钠内流,减慢传导。阻滞4相钠内流,降低自律性。如: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窄谱抗心律失常药,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危急病例。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及强心甙所致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颤有效。也可用于心肌梗塞急性期以防止心室纤颤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也较轻微。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嗜睡、眩晕,大剂量引起语言障碍、惊厥,甚至呼吸抑制,偶见窦性过缓、房室阻滞等心脏毒性。美西律: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也与利多卡因相似。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久用后可见神经症状,震颤、眩晕、共剂失调等。

(3)Ic类药物:重度阻滞钠通道,阻滞0相钠内流,减慢传导。如:普罗帕酮:限用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偶见粒细胞缺乏,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氟卡尼:氟卡尼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收到良好效果。氟卡尼及恩卡尼应保留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者,不宜用于其他心律失常。

二、Ⅱ类-肾上腺受体阻断药

阻断?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L型钙通道电流,因此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如:普萘洛尔:适于治疗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心律失常。阿替洛尔:临床试验证明,阿替洛尔每日~600mg降压效果比心得安每日~480mg为佳。阿替洛尔的t1/2和作用维持时间均较普奈洛尔和美托洛尔长,临床应用时每日口服一次即可,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则需每日~3次。

三、Ⅲ类-延长APD的药物

抑制多种钾电流,选择性延长所有心肌组织的APD和ERP。对动作电位幅度和除极化速度影响小。如:胺碘酮: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或扑动疗效较差,不及奎尼丁。不良反应:(1)心血管: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血管的不良反应要少。包括①窦性心动过缓(40次/分以下)、一过性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阿托品不能对抗此反应;②房室传导阻滞;③偶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以Q-T间期延长;④静注时产生低血压。以上情况均应停药,可用升压药、异丙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或起搏器治疗;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展成室颤时可用直流电转复。由于本品半衰期长,故治疗不良反应需持续5-10天。(2)甲状腺:①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发生在停药后,除突眼征以外可出现典型的甲亢征象,发病率约 1?5%,停药数周至数月可完全消失.少数需用抗甲状腺药、普萘洛尔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②甲状腺机能低下,老年人较多见,可出现典型的甲减征象,停药后数月可消退,但粘液性水肿可遗留不消,可用甲状腺素治疗。(3)胃肠道:便秘,少数人有恶心、呕吐不适。(4)眼部:服药3个月以上者在角膜中及基底层下1/3有黄棕色色素沉着,与疗程及剂量有关,儿童发生较少。这种沉着物偶可影响视力,但无永久性损害,停药后可渐消失。少数人可有光晕,停药或减药即可消失。(5)神经系统:不多见,与剂量及疗程有关,可出现震颤、共济失调、近端肌无力、锥体外体征,服药1年以上者有周围神经病,经减药或停药后渐消退。索他洛尔:室性心动过速。也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和心肌梗死后。不良反应:常见呼吸困难、疲劳、头痛、眩晕、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尚可见胸闷、水肿等,偶见皮疹。

A型题

1.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是()

A.奎尼丁 B.普萘洛尔

C.胺碘酮 D.腺苷

1.【答案】A。解析:普萘洛尔:适于治疗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的各种心律失常。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或扑动疗效较差,不及奎尼丁。腺苷:主要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3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