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螺旋体有两类:一是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 recurrentis),以虱为传播媒介,为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流行性回归热的病原体;另一个是杜通氏螺旋体(B.duttoni),以蜱为传播媒介,为蜱传播型回归热,亦称地方性回归热的病原体。
【临床意义】
回归热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3~10天潜伏期,病人突然高热、头痛、肝脾大、反复周期性发作,引起回归热。也可经结膜,胎盘或输血而传染。
回归热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典型症状];
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2~14天,平均7~8天。起病大多急骤,始以畏寒、寒战和剧烈头痛,继之高热,体温1~2天内达40℃以上,多呈稽留热,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有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四肢及躯干可见点状出血性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呼吸、脉搏增速,肺底可闻细湿啰音。半数以上病例肝脾肿大,重者可出现黄疸。高热期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不清、谵妄、抽搐及脑膜刺激征。持续6~7日后体温骤降,伴以大汗,甚至可发生虚脱。以后患者自觉虚弱无力,而其他症状肝脾肿大及黄疸均消失或消退,此为间歇期。经7~9日后又复发高热,症状重现,此即所谓“回归”。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
2.蜱传型回归热
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展开
[并发症状]支气管炎、肺炎等。
[治疗方针]抗菌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1.治疗关键期
治疗应在发热早期或无热期开始,但不要在接近发作的末期治疗,因为有发生Jarisch-Herxheimer(贾-赫二氏,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的危险,这种反应有时在虱传回归热时有致死的危险。蜱传回归热时,在给首剂四环素或红霉素前2小时和服后2小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减轻Jarisch-Herxheimer反应。
2.对症治疗
凡有高热、病情严重者,应给以对症治疗。脱水和电解质失平衡应该通过输液纠正。口服可待因可用于缓解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可口服或肌注茶苯海明、丙氯拉嗪。若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给相应的特殊疗法。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饮食。足量水分及降温,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
3、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能消除体内螺旋体,四环素族抗生素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一般选用四环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疗效亦佳。吸收缓慢的青霉素不能杀灭脑内的螺旋体,故治疗后疾病有复发可能;部分蜱传回归热对青霉素不敏感,故不宜选用;抗生素治疗中须严加注意可能出现严重的休克反应即雅里施-赫克斯海默二氏反应,重者可致死,这可能是螺旋体大量溶解时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反应,故第一次抗生素剂量不宜太大,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新胂凡纳明只用于晚期反复发作,对抗生素疗效较差的蜱型回归热患者。?
[日常护理]:
1.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定期清理,消灭虱、蜱等。
2.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
3.遵医嘱合理用药。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限烟戒酒。
一、性质不同
1、螺旋体: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螺旋菌:一种在胃粘膜中发现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细菌,生长在微氧环境中,对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呈阳性。它有光滑的细胞壁和1-5个鞭毛,这些鞭毛嵌在鞘中并且有球形的末端。
二、致病因素
1、螺旋体:
①钩端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是钩端螺旋体;
②密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梅毒螺旋体等;
③疏螺旋体属:对人致病的主要有回归热螺旋体等。其中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在临床上的影响较大。
2、螺旋菌:
①幽门螺旋杆菌是感染得来的。
②遗传有可能与易感性有关。
扩展资料:
螺旋体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
螺旋体薄,由螺旋柱状原生质体、内鞭毛和外膜组成。直径一般为0.1-0.3微米,长度不同。钩端螺旋体呈螺旋形,但钩端螺旋体呈C形或S形。螺旋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但不易染色,故常用方塔纳镀银染色法。
2、培养特性
不同的螺旋体有不同的生理需求。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长链脂肪酸。
3、抗原成分
螺旋体的大部分抗原成分是外膜蛋白和内鞭毛抗原。其他抗原成分因细菌而异。
4、抵抗力
钩端螺旋体抗性较弱,但钩端螺旋体的抗性强于梅毒螺旋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螺旋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螺旋菌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aeta)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由核区和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圆柱体,柱体外缠绕着一根或多根轴丝。轴丝的一端附着在原生质圆柱体近末端的盘状物上,原生质圆柱体和轴丝都包以外包被,轴丝相互交叠并向非固着端伸展,超过原生质圆柱体,类似外部的鞭毛,但具外包被。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含活菌的新鲜标本,可看到运动活泼的螺旋体。运动有三种类型: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转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横断分裂繁殖;化能异养;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自由生活、共栖或寄生,有些种是致病菌。
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与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分5个属:包柔氏螺旋体属(Borrelia),又名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脊螺旋体属(Cristispira)、螺旋体属(Spirochaeta)。前三属中有引起人患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后二属不致病。
疏螺旋体属(borrelia)
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前者引起回归热,后者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密螺旋体属(treponema)
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品他螺旋体,后二亦通过接触传播但不是性病。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
螺旋数目较多,螺旋较密,比密螺旋体更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本属中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与螺旋菌的区别:螺旋菌较坚挺,弯数较少,一般为1-6周;而螺旋体较柔软,弯数较多。放线菌(Actinomycete) 游动放线菌 放线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的得名。它是一个原核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主要以孢子繁殖。</B>
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一些种类的放线菌还能产生各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维生素(B12)和有机酸等。弗兰克菌属(Frankia)为非豆科木本植物根瘤中有固氮能力的内共生菌。此外,放线菌还可用于甾体转化、烃类发酵、石油脱蜡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少数放线菌也会对人类构成危害,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因此,放线菌与人类关系密切,在医药工业上有重要意义。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放线菌只是形态上的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的一个名词。有些细菌和真菌都可以划归到放线菌。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所致。
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mm滤菌器。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是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x0dx0a支原体的菌落呈荷包蛋样,另外细菌L型的菌落也呈荷包蛋样。x0dx0ax0dx0a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感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细胞壁,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x0dx0ax0dx0a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胞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染色为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具有细胞壁,组成与革兰阴性菌相似;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有核糖体和较复杂的酶类,但缺乏供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x0dx0ax0dx0a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例如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x0dx0a对人体致病的螺旋体(4种):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x0dx0ax0dx0a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分枝生长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此得名放线菌),其革兰染色为阳性,无芽孢,形态不规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0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与用药原则
下一篇: 风心病发病的8个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