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热的传播途径,尽管认为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是由鼠咬伤而传染,但也可以通过鼠的抓伤以及在处理死鼠时被感染。亦可通过其他啮齿动物接触而传染。念珠状链杆菌是鼠鼻咽部的正常菌群,并能随尿排出,当污染食物和水时可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哈佛希尔热的流行。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股养宠物热,殊不知,在宠物给人带来乐趣的同时,一些人兽共患病也相继而来。 狂犬病。 主要来源于犬类,病毒存在其唾液中,在咬人、抓伤人、舐人时传染;有时也来源于猫、猴、兔、鼠等。发病特征为恐惧感、怕风、恐水,病死率极高。 猫抓热。主要来源于猫,人被猫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表现为伤处发炎、化脓、溃疡或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疼痛、皮疹等。 鹦鹉热。 来源于鹦鹉、鸽、火鸡等禽类,人主要因吸入被其粪便或毛尘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特征为高烧、咳嗽、胸痛、胸膜炎和肺炎。 鼠咬热。 来源于鼠类,人被鼠类咬伤时把病菌带进体内。发病表现为高烧、伤处疼痛、肿胀、水泡、溃疡、焦痂、全身斑疹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带有病毒的动物种类很多,宠物中主要有犬、猫、禽类,病毒经蚊子吸血再叮咬传染给人,多夏秋季发生。发病时有高烧、头痛、呕吐、嗜睡、抽风或昏迷,病死率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 在城市主要来源于大白鼠、小白鼠、家鼠,有时感染家兔、猴等。病毒经咬伤处传染给人,或因其粪尿污染物而传播。发病时有发烧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的病程,病死率较高。 弓形体病。 主要来源于猫,人因食用被其粪中的弓形体囊污染的食品而感染,有时可经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感染。发病特征为淋巴结肿大、皮疹、肺炎、心肌炎、视网膜炎、脑炎等;还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 慢病毒感染。 主要来源于犬、猫、猴等,其体内带有慢病毒,在与人的长期接触中传染给人,特别是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可经若干年后慢慢引起骨病、癌瘤等。 线虫病。 主要来源于犬、猫,线虫寄生于其眼结合膜囊和泪管,蝇类舐食畜和人眼分泌物时传染给人。人发病时表现为结膜炎、角膜炎,重者可失明。 弯曲菌病。多种宠物带有病原体从粪便排出,污染饮食物品使人感染。发病特征为发烧、腹痛、关节痛、腹泻等。 毛尘过敏症。 对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或吸入宠物毛、粪尿污染的灰尘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诊、鼻炎、咳嗽、哮喘等。 以上举例表明,饲养宠物宜慎重,应采取防护措施。 宠物应依照有关规定,按时接种兽用疫苗。此外应掌握一些保护性常识,如保持卫生和良好通风,对畜类宠物不要过于亲昵,如亲嘴、同眠等,防止接触感染。
由猫传染给人的四大疾病:
疾病一:弓形虫病——猫传染给人最主要的疾病
弓形虫病是由名为弓形体的原生动物引起的寄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活泼可爱的猫是弓形虫的主要传染源。弓形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许多国家他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人类感染弓形虫病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症状,常见的有淋巴结炎、心肌炎、肝炎、肾炎、支气管炎等。而一旦孕妇被猫抓伤,猫所携带的病原体——弓形虫就会由孕妇的伤口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而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或畸胎。目前对这种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所以,饲养宠物猫的家庭一定要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家里有孕妇,一定不可养猫。
提示:弓形虫病是通过猫的排泄粪便病来传播的。猫在排泄完后,习惯用爪子来填埋粪便,然后又要用嘴来清理爪子等部位,所以,猫的PP、爪子、嘴巴以及尾巴等部位都可能携带弓形虫。但是弓形虫病,并不是人沾上就被传染了。它只有通过人的肠胃,弓形虫卵才能破化,才会传染给人!所以,养猫的人,一定要注意卫生。
疾病二:猫癣——顽固难医的猫传染人的疾病
猫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猫的常见皮肤病。发病的类型和人的脚气比较类似,病菌顽固难治。目前,发现的5种引发猫癣的真菌中,奥杜安小孢霉菌很容易通过被传染的器皿、梳子、剪刀、坐垫等直接传染给人。感染猫癣后,轻度患者会感觉皮肤瘙痒,出现红疹;重度患者会出现脱发和皮肤大面积病变,导致渗出性化脓。
提示:由于被毛覆盖,猫感染猫癣的初期很难被人察觉。
疾病三:猫狂犬病——危险程度最高的猫传染的疾病
猫狂犬病与狗狂犬病的病毒相同,又称恐水症。以病猫狂燥不安、意识紊乱、对环境刺激反应过大、攻击其它动物、最后麻痹而死为特征。据统计,猫传染的狂犬病占到总病例的3%,是狂犬病的第二大疫源和传播宿主。狂犬病在家猫中发病率不高,所以人们忽视了给宠物猫节接种狂犬病免疫疫苗,给狂犬病的预防带来了隐患。
提示: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猫的唾液中,临床表现症状出现前15天和症状消失后10天均带病毒。因此,不论是被狗咬伤还是被猫咬伤都要警惕狂犬病。除非咬人的猫(狗)是一致健康的猫(或狗),否则就不能排除的狂犬病的可能性。
猫咬伤的紧急处理
正确处理伤口:对猫(或狗)咬的伤口,涂抹红汞、碘酊和纱布包扎处理是不正确的,吃止痛片更没有消毒作用。在家中最简便可行的办法是:立即用大量的肥皂水或盐水冲洗伤口,为了尽可能冲洗掉伤口内可能存在的狂犬病毒,冲洗的时间应在半小时以上,然后再用2%的碘酊以及75%酒精加以涂抹,但不应当缝合和包扎伤口。
尽早注射狂犬疫苗:注射狂犬疫苗应该越早越好,而应按规定注射足5次:即在首次注射狂犬疫苗后的第3、7、14、30天后在各注射一次。当病人从潜伏期转入前驱期时,再注射狂犬病疫苗就没有效果了。
疾病四:猫抓病——易被忽视的猫传染人的疾病
猫抓病也称猫抓热,引起猫抓病的病原体名为巴尔通体。约10%的宠物猫及33%的流浪猫血液中携带巴尔通体。人通常是在被猫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后感染此病。
人若感染猫抓病,一般在3~7天后在抓、咬处局部出现非化脓性炎症,如红斑或丘疹;继之出现头面部肉芽肿性或化脓性淋巴结病变,主要症状有低热、头疼、寒战、全身乏力、不适、厌食和呕吐等。
猫抓病确诊后,若能及时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只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才可能发生严重的全身病况,如心、脑等并发症,及个别甚至会死亡。
——摘抄自《科学生活》2006年第12期
老鼠是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储存宿主,通过它们的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食品、草料、器械用品和环境,以及直接接触等方式,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弓浆虫病、野兔热(土拉菌病)、蜱传回归热、恙虫病、森林脑炎、血吸虫病、鼠咬热和肠道传染病等近三十种疫病。
http://www.chinabreed.com/news/focus/2003/12/2003123127502.shtml
【概述】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是由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经猫抓、咬人体后而引起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变,但以局部皮损及引流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病程呈自限性。
【病因】
病原体现已基本肯定,归属于立克次体目、巴通体科(Bartonellaceue)的巴通体属而命名为汉赛巴通体。曾用名为汉赛罗卡利马体(Rochlimaea henselae),属于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的罗卡利马体属。
病原体于革兰染色时呈阴性,为细小微弯曲杆菌状,对糖不发酵,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触酶、七叶苷、马尿酸盐水解、硝酸盐还原等均呈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但现已发现适于其生长的一种液体培养基。
【流行特征】
主要为散发。本病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秋、冬季发病者较多,热带地区则无季节性变化。
(一)传染源 主要为猫,尤其是幼猫和新领养的猫,其他尚有狗、猴等,尚无人传人的报道。带病原体的猫并不发病。
(二)传播途径90%以上的患者与猫或狗有接触史,75%的病例有被猫或狗抓、咬伤的病史。
(三)易感人群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占90%。男性略多于女性。
本病的发病率,包括亚临床感染、轻症感染、未被明确的病例等在内可能是较高的。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猫抓病患者占出院病人的1.5~9.2/10万人。
【发病机制】考试大
病原自抓伤处进入体内,3~10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疱(50%~90%),继以引流区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和表皮病灶的活检可见坏死性、肉芽肿性病变,初期为局限性网状细胞增生,继而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一个或数个呈放射状排列的小脓肿,周围绕以上皮样细胞层,边缘处偶可见巨细胞。最后小脓肿融合成较大脓肿,并可穿破或形成瘘管。数周至数月后有纤维细胞增生,形成疤痕。
在病程的最初3、4周内,从淋巴结或皮损的活检涂片(用Warthin-Starry饱和银染色)中可发现成簇或呈丝状排列的汉赛巴通体,易在血管壁、微小脓肿等处找到。
【临床表现】
呈多样化,轻症病例明显占较大比例。下列表及文字中的百分比(%)系指确诊或(和)住院病例而言,并不包括易被忽视或未经确诊的轻症患者在内。
(一)原发皮损 在被猫抓、咬后3~10天,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疼痛不显著;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脓疱,偶可穿破形成小溃疡。经1~3周留下短暂色素沉着或结痂而愈。皮损多见于手、前臂、足、小腿、颜面、眼部等处,可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
(二)局部淋巴结肿大 抓伤感染后1~2周(5~50天),90%以上病例的引流区淋巴结呈现肿大,以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常见。初质较坚,有轻触痛,直径1~8cm不等。25%患者的淋巴结化脓,偶或穿破形成窦道或瘘管。肿大淋巴结一般在2~4个月内自形消退,少数持续6~24个月。邻近甚或全身淋巴结也见肿大。
(三)全身症状 大多轻微,32%~60%有发热(>38.3℃)、疲乏(29%);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伴体重减轻(14%);头痛、脾肿大、咽喉痛和结膜炎各占13、12、9和5%(表11-19)。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大(Parinaud综合征)系猫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助于诊断。
(四)不常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根据大系例(1250例)的综合分析,少见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有脑病(2%)、慢性严重的脏器损害(肝肉芽肿、骨髓炎等,2%)、关节病(关节痛、关节炎等,<1%)、结节性红斑(<1%)等。其他尚有短暂性斑丘疹、多形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腮腺肿大、多发性血管瘤和内脏紫癜(多见于HIV感染者)等,均属偶见。
脑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发生于淋巴结肿大后1~6周,病情一般较轻,很快恢复。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及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加。重症患者的症状常持续数周,可伴昏迷及抽搐,但多数于1~6月完全恢复,偶或致残或致死。
表11-19 猫抓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908例)
临床表现 % 平均持续时间
原发损害 59~93 7天
淋巴结肿大 (内52%不伴全身症状) >90 3月
发热(>38.3℃) 32~60 6天
胃肠道反应、体重减轻 14 5天
疲乏无力 29 13天
头痛 13 4天
脾肿大 12 11天
咽喉痛 9 2天
结膜炎 5 6天
【实验检查】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20%的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病初数周的血沉增速。
(二)特异抗原皮内试验 皮试液系从患者的淋巴结脓液中,经适当处理而制成。以0.1ml注入皮内,48~72h出现≥5mm硬结者为阳性,阳性率达95%。受染后阳性反应可持续10年以上,故皮试阳性尚不能反映为现症感染。病初3~4周皮试可呈阴性,宜重复测试,两次阴性一般可排除猫抓病。国内尚无标准化、安全的皮试液供应。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有IFA和EIA两种方法,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G,灵敏度均较高。由于缺乏纯化抗原制成的药盒,故在一般实验室内尚难推广。
(四)病原体分离 需用特殊液体培养基,普通实验室很少置备和采用。
(五)组织病理学检查 在上文中已述及,对诊断有相当帮助。
(六)病原体抗原或DNA检测 已开展各种新方法(包括PCR)以检测活检切片中的汉赛巴通体抗原或活检标本和脓液中的特异性DNA,其实用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诊断说明】
被猫抓、咬后2~3周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特别伴有原发皮损可拟本病。如目前尚无法进行血清特异性IgG测定、病原体抗原或DNA检测、病原体分离等新技术,则确诊有赖于下列4个条件:①与猫(或犬)频繁接触和被抓伤,或有原发损害(皮肤或眼部);②特异性抗原皮试呈阳性;③从病变淋巴结中抽出脓液,并经培养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病因引起的可能性;④淋巴结活检示特征性病变,饱和银染色找到多形革兰阴性小杆菌。一般病例满足4个条件中3个即可。
猫抓病主要需与各种病因如EB病毒感染、分支杆菌属感染、葡萄球属感染、β溶血链球菌感染、性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弓形体病、炭疳、兔热病、鼠咬热、恙虫病、腺鼠疫、孢子丝菌病、结节病、布鲁菌病、恶性或良性淋巴瘤、川畸病等所致的淋巴结肿大或(和)化脓相鉴别。有眼部损害伴耳前淋巴结肿大常提示猫抓病。
【治疗说明】
本病多为自限性,一般2~4月内自愈,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淋巴结化脓时可穿刺吸脓以减轻症状,必要时2~3天后重复进行。不宜切开引流。淋巴结肿大1年以上未见缩小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摘除。
虽体外汉赛巴通体对很多抗菌药物如复方SMZ、多西环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氨基糖甙类、利福平、环丙沙星等敏感或高敏感,但一般病例尚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重症病例如高热者、伴发脑炎者及免疫缺陷(HIV感染等)者宜及采用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或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的联合,疗程7天或更长。有条件单位宜以药敏试验为参考。
【预后说明】
预后良好,除并发严重脑病者很少致死,病死率<1%。淋巴结肿大>5cm时,肿大常可持续1~2年。
【预防说明】
与猫、犬接触时避免被抓伤或咬伤,不慎被抓、咬后立即用碘酊或莫匹罗星(mupirocin)软膏涂搽局部并对抓伤处附近淋巴结勤加观察。
患者无需隔离。尚无主动或被动免疫的有关资料。
答案是:老鼠可传播50多种疾病,包括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鼠类传播的常见疾病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鼠咬热、蜱传立克次体病、沙门氏菌病、炭疽病、狂犬病、森林脑炎、恙虫病等。在这些疾病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都是非常危险的。
老鼠对人的危害有哪些?
1、老鼠是很多疾病的传播者,可直接把很多的疾病通过人类或一些寄生虫直接或是间接的传播给人类,其能够传播的疾病多达35多种,如鼠疫或流行性出血热之类的疾病就在其中。
2、老鼠身上会携带比较多的细菌,要是人类在吃完一些食物之后没有及时的收拾,这些食物被老鼠接触之后人类再吃的话就非常容易把这些细菌带入到身体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0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浅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