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是由杜诺凡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多等。以下就是黑热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早期(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热型多不规则,恶寒,食欲不振,腹胀或腹泻,呕吐,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度毒邪侵入人体,每伏藏于募原,出入于营卫之间,正邪交争,故见发热不规则,恶寒。若影响及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食欲不振、腹胀或腹泻、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热毒侵袭之象。
进展期
少阳阳明合病证:证候:寒热往来,纳呆,恶心呕吐,泄泻,脉弦滑或弦滑数。
证候分析: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寒热交替出现,故寒热往来;邪犯少阳,影响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困于中焦,而使胃失受纳,胃气上逆,脾气不升随浊气而降,见纳呆恶心、呕吐泄泻,湿停日久化热,故可见滑数脉。
瘀血阻滞、肠胃瘀积证:证候:脾大过脐,腹胀大,发热,尤以手足心为甚,脉滑数。
证候分析:脾胃受损日久,湿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日渐增大而成证瘕,症见脾大过脐,腹胀大,阴血虚生内热,故见发热,尤以手足心为甚,脉滑细数为血虚夹痰浊湿热瘀血阻滞之征。
晚期(正虚邪恋)
证候:发热反复起伏多次,全身消瘦,神疲倦怠,面色苍白或指甲及眼结膜苍白,皮肤粗糙干燥或毛发稀少无光泽,胁下痞块,舌质淡红,苔少,脉细弱。证候分析:疫热毒邪侵袭日久,耗伤气血,致正虚邪恋,故见发热反复起伏;气血亏虚故见全身消瘦、神倦,面色苍白或指甲及眼结膜苍白;血虚失于濡润,故见皮肤粗糙干燥或毛发稀少无光泽;正虚瘀结胁下故成痞块,舌淡红,苔少,脉细弱,力气血亏虚之象。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百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度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权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病例的报道。
1648年,美洲的YUCATAN半岛首次证实黄热病的流行。17~19世纪,此病通过交通运输被带到欧洲及北美,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黄热病成为美、非、欧三大洲一些地方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0世纪以来,本病在北美及欧洲未再发生,但在中、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不时流行。据WHO(1983)报告,1979~1982年期间,黄热病在非洲发生50例,南美洲发生695例,估计实际病例数为上述报告数的35~ 480倍。
1900年,美国政府派沃尔特和另外三位医学科研人员调查黄热病的病因。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莱的古巴医生花了19年时间试图证明:和疟疾一样,黄热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沃尔特·里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同意芬莱的理论。
他们让已经叮过的黄热病人蚊子叮咬自己。尽管他们都得了病并且其中一人因此而死亡,但仍然不能证明蚊子携带有黄热病毒。只有在医院的隔离帐篷内进行对照实验后,研究者们才能证明蚊子是罪魁祸首。一组呆在隔离帐篷内的志愿者没有发病,另一组被蚊子叮咬过的人有五分这四患了黄热病。
图:1888年,黄热病在佛罗里达引广泛的巩慌。在这幅画上,人们正慌忙逃离一位被怀疑患有黄热病妇女。这种疾病之所以被称为黄热病,是因为病人患有的黄疸症常常导致全身皮肤发黄。
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常出现黄疸伴发热,故名。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根据流行学特点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应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明显减低。17~19世纪,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几万人得病,死亡较多。20世纪以来,仅局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东非有可能是黄头伊蚊、白点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蚊叮刺病人传播的。丛林型黄热病是兽类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进入森林,被蚊叮刺后可以得病。
1927年通过猴和鼠的接种,获得了黄热病毒。此病毒属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的黄病毒科,是RNA病毒。易感的动物限于哺乳动物。可用多种细胞培养,例如鼠胚、鸡胚、猪肾、地鼠肾、绿猴肾和蚊细胞。具有嗜内脏性和嗜神经性。已分离出多株病毒。
黄热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心、胃、肠等内脏。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渗血以及皮下出血。也可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人经过3~6日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极轻型病人的症状类似感冒,只有1~2日的发热、头痛。轻型病例呈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发热、头痛、恶心、鼻衄、轻度黄疸和蛋白尿,几日后痊愈。重型病例常突然发病,表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全身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细胞降低。持续数日后,症状减轻。然后再出现发热并开始有黄疸,伴出血倾向,表现为软腭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呕黑色血水,有时出现蛋白尿甚至无尿。50%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意识清醒。肝功能受损,血胆红质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肝病重时可出现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本病的诊断可在发病后4日内从血清分离病毒,从尸检的肝组织更易分离病毒。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试验最灵敏适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交叉反应。死亡病例可作肝穿刺以检查肝脏特殊病变。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以对症治疗和采用支持疗法。由于本病有肝、肾损害,故禁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17D鸡胚活疫苗已经用了30多年,效果好,副作用少,可明显减低发病率。
编辑本段病原学
黄热病病毒属于黄热病科黄热病毒属的病毒,为RNA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在室温下容易死亡。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黄热病是一种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模式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丛林型是原发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则由于人类活动从前者扩散而致。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 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一)、传染源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热带丛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媒介 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丛林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有趋血蚊属,煞蚊属,蚊吸血感染后,37℃经4天即能传播。受感染的蚊可终生带毒,并可经卵传递。
(三)、易感人群 无免疫力的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或发病后均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保持终身,未发现再感染者。流行区内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儿童发病占多数。
(四)、流行特征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环,无贮存宿主。消灭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黄热病得到控制和消灭, 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传染源进入时又可引起暴发流行。丛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环,构成黄热病的自然疫源地。季节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节多在3~4 月,此时雨多,湿度大,气温高,利于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体内的繁殖。散发者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可发病。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与治疗
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黄热病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和恶性型。极轻型和轻型仅靠临床难以作出诊断,因其发热,头痛,肌痛仅持续1~2天自愈,难以与流感,登革热等相鉴别,只有依靠病原学或血清学试验方能证实。这两型病例数多,易忽略,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传染源。重型和恶性型黄热病,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全病程10天左右。
(一)、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本期持续3~4天。
(二)、中毒期 (器官损伤期) 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 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 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三)、恢复期 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 食欲渐渐恢复。乏力可持续1~2周。一般无后遗症。
(四)、治疗 黄热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病人应就地处理,以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卧床休息至完全恢复,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维生素B,C,K类,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处理 高热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给予少量镇静剂, 但阿斯匹林应慎用或忌用,因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诱发或加重出血。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呕吐频繁时给服胃复安。有出血征象时用大剂量维生素K类。肾脏或心脏受累时,应及时作相应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编辑本段黄热病的监测与处理
本病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及疫苗接种。我国目前尚未发现黄热病, 但我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广泛存在埃及伊蚊,且黄热病常与登革热和疟疾等病共存,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此外,应加强病人入境以及带毒伊蚊传入。
(一)、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黄热病作为3种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 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包括近期去过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黄热病预防接种证书,对疑似病人应进行留验观察,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及货物,特别是进口的废旧物品如旧轮胎等必须采取必要的灭蚊措施。
(二)、防蚊灭蚊 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应以消灭伊蚊孳生地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填平水流洼地,喷洒杀虫剂马拉硫磷或50% 杀螟松。流行区可用飞机对城市及其周围作超低容量喷洒,马拉硫磷为30~ 50ml/亩,50%杀螟松为150~200ml/亩。室内除采用常规防蚊方法外,尚可用1%甲醚菊脂气雾剂或苯醚菊脂乳剂喷洒,剂量0.3~0.5ml/m3。
(三)、预防接种 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10年内有效。
编辑本段预防措施
主要是要对飞机轮船作彻底的灭蚊处理。对来自疫区的人进行检疫,还要检查货物及交通工具中是否携带蚊子。将去疫区的人,出发前10天要进行疫苗接种,在疫区睡觉要使用蚊帐。在有伊蚊地区开展灭蚊运动,消灭蚊子孳生地,堵树洞,填埋小面积水坑,去除室内外无用的容器等。
今天,仍然有一些国家存在着黄热病。如果作为一个游客要到这些国家去,必须先证明自己已经接种了预防黄热病的疫苗。
是黄热病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蛋白尿。我国尚未发现本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概述 4 疾病别名 5 疾病代码 6 疾病分类 7 症状体征 8 疾病病因 9 病理生理 10 诊断检查 11 鉴别诊断 12 治疗方案 13 并发症 14 预后及预防 15 流行病学 16 参考资料 附: 1 皮肤利什曼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pí fū lì shí màn bìng
2 英文参考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3 疾病概述 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是经白蛉或罗蛉传播,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寄生于人体皮肤巨噬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1]。包括流行于亚洲、非洲及沿地中海地区的旧大陆型利什曼病及流行于拉丁美洲的新大陆型利什曼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丘疹、斑疹、溃疡、结节)[1]。
皮肤利什曼病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进展缓慢,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表面覆以一层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溃疡大多不深,直径约1~3cm。如继发感染可使之加重。
4 疾病别名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5 疾病代码 ICD:B55.1
6 疾病分类 感染科
7 症状体征 本病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进展缓慢,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表面覆以一层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溃疡大多不深,直径约1~3cm。如继发感染可使之加重。本病即使未经特殊治疗,数月后亦可结痂自愈。有更广泛皮肤损害的,且多数呈结节型或疣型麻风样,称为弥漫性皮肤利什曼原虫病(diffuse?cutaneous?leishmaniasis)。
8 疾病病因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并经白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
9 病理生理 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
10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确诊主要依靠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而确诊。因本病血液、骨髓、淋巴结内并无原虫,并不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故用于黑热病的其他诊断方法均不适用于本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
其他辅助检查:皮损活检可查见病原体。
11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麻风、狼疮、雅司、叁期梅毒等相鉴别。
12 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可选用葡萄糖酸锑钠,六日疗程已足。也可用乙胺嘧啶、左旋咪唑、两性霉素B?等。因本病有自愈倾向,如病损单一,且不发生在颜面部位,无须特效治疗,而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13 并发症 并发严重的炎症,成为湿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下肢,常伴有淋巴管炎。
14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不会自愈,在治疗后容易复发,未经治疗,常引起破坏性和毁容性后果。
预防:治疗患者,灭鼠及白蛉,搞好个人防护是主要预防措施。
15 流行病学 1.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主要见于城镇,四季均有发病,偶见暴发流行,主要流行于亚、欧、非洲。近年来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传染源多为患者,传播媒介在亚洲为静食白蛉(phlebotomus?papatasi),在非洲为司氏白蛉(P.sergenti),在欧洲主要是P.perfiliwi。
2.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主要流行于乡村、城镇郊区及荒漠地带,夏秋季节多,易暴发流行,主要见于亚、非洲,传染源为鼠类,传播媒介主要为静食白蛉、迪博克白蛉(P.duboscqi),动物间传播的媒介为高加索白蛉(P.caucasicus)。贮存宿主为大沙鼠及红尾沙鼠。
3.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性皮肤利什曼病?流行于东非,贮存宿主为巖貍,其传播媒介为长足白蛉(P.longipes)及佩迪福白蛉(P.pedifer)。
4.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感染?流行于中南美洲,感染的传播媒介为罗蛉(Lutzomyia)?属的奥尔麦克罗蛉(Lu?.?olmeca)?、黄盾罗蛉(Lu.flaviscutellata)等。贮存宿主为森林树栖性啮齿动物如大耳攀鼠、刚毛棉鼠等。
5.秘鲁利什曼原虫(L.peruviana)感染?流行于秘鲁,贮存宿主可能是犬,其传播媒介为秘鲁罗蛉(Lu.peruensis)、疣肿罗蛉(Lu.verrucaru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癫痫疗法——扶正祛邪法
下一篇: 结核性腹膜炎的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