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关于消化道憩室病

祝由网 2023-11-13 15:15:42

关于消化道憩室病

消化道憩室是指不同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消化道壁的病理性囊袋样膨出。

全层膨出者称真性憩室,多为获得性;无肌层膨出者称假性憩室,多为先天性。几乎全消化道都可以发生,但以十二指肠最为多见。

憩室可以无症状,或产生该部位继发病的症状,并随着部位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食道憩室在上段可见吞咽困难、口臭、声音嘶哑,并可继发炎症、溃疡、出血和穿孔;在中段可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等;在下段可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食后上腹部疼痛、嗳腐等。

胃憩室则见泛酸,嗳气及类似溃疡病症状,出血和穿孔机会极少。

十二指肠憩室一般无症状,当合并憩室炎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和类似溃疡病症状,少数伴有出血、穿孔等症状。

回肠远端憩室(Meckel氏憩室)合并炎症时,表现似急性阑尾炎,但疼痛与压痛部位较高。结肠憩室并发炎症时可有左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升高,并可引来憩室穿孔而形成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或瘘管形成。

现代医学认为先天性发育不良或炎症等因素,则在消化道腔内压增高,甚至是正常内压时,该处组织就会逐渐被挤膨出而形成憩室。此外,消化道外邻近组织的炎症粘连、疤痕收缩,也会牵拉局部管壁形成憩室。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若憩室伴有炎症时,禁忌作X线检查,以免穿孔。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对无症状的憩室不伴炎症或并发症者,不需要特别治疗。

膈上食管憩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分类 7 ICD号 8 流行病学 9 膈上食管憩室的病因 10 发病机制 11 膈上食管憩室的临床表现 12 膈上食管憩室的并发症 13 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14.1 钡餐造影检查 14.2 内镜检查 14.3 食管测压(esophageal manometry) 14.4 24小时食管pH监测 15 膈上食管憩室的诊断 16 鉴别诊断 17 膈上食管憩室的治疗 17.1 术前准备 17.2 麻醉与体位 17.3 手术步骤 17.4 术后处理 17.5 术后并发症 18 预后 附: 1 治疗膈上食管憩室的穴位 1 拼音
gé shàng shí guǎn qì shì
2 英文参考
supraphrenic diverticulum of esophagus
3 概述
临床上把出现在胸内食管远端10cm范围内的憩室称为膈上食管憩室(epiphrenic diverticula of the esophagus)。膈上憩室绝大多数为膨出型憩室,系食管黏膜平滑肌层的某一薄弱处或缺损区突出或疝出而形成。

膈上食管憩室远比zenker憩室少见,其由小到大逐渐形成,常与食管运动功调失调有关。而且病人几乎都合并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后天性疾病,也与先天性因素有关。

很多膈上食管憩室病人无症状,另有一些病人只有轻度的吞咽困难,病人往往自行采用仔细的咀嚼食物或进食合适的流质食物而使吞咽困难症状得以缓解。有临床症状者应首选非手术治疗。症状呈进行性发展且严重的病例可手术治疗
4 疾病名称
膈上食管憩室
5 英文名称
epiphrenic diverticula of the esophagus
6 分类
胸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憩室

普通外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憩室
7 ICD号
K22.5
8 流行病学
据Mayo C1inic统计,咽食管憩室与膈上憩室的发病率维持在1∶5左右。Brulggement等对80例膈上食管憩室的分析,发病年龄在18~88岁,男女之比为2∶3;59%的憩室平均大小为3cm,25%的憩室大于5cm。
9 膈上食管憩室的病因
膈上食管憩室大多发生在胸段食管的右侧,在肌纤维之间呈黏膜突出或疝出。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膈上食管憩室系获得性,但在此区域内亦可发生先天性憩室。有症状的膈上食管憩室病人中发现大多数有食管功能性或机械性梗塞,使食管腔内压力增加,在食管肌层的薄弱部位突出黏膜与咽食管憩室的发展相似。

Debas等(1980)对65例膈上食管憩室病人施行放射学、内镜及测压研究,发现50例(77%)食管运动功能测压有异常,包括弥漫性痉挛、失弛缓症或食管下段括约肌过度收缩。15例(23%)运动功能正常者,13例有裂孔疝,其中5例有食管远端狭窄。说明手术治疗前要彻底了解每例的病情变化,在食管远端有无功能性或器质性梗阻。
10 发病机制
膈上食管憩室是由小到大逐渐形成的,常与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有关,而且病人几乎都合并有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因此,许多作者认为膈上食管憩室是一种后天性疾病,也与先天性因素有关。

膈上食管憩室多从食管的右后壁膨出,突向右胸腔,有人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胸主动脉和心脏限制了憩室向左侧扩展。膈上食管憩室也可突向左侧,发生部位也可以稍高一些,偶尔还有多发性憩室。这些现象说明,膈上食管憩室的发病原因不同于咽食管憩室。

病理上膈上食管憩室壁仅有黏膜和黏膜下层,只有散在的肌纤维或根本没有肌纤维组织,很少引起症状或发生并发症。多因食管的其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弥漫性食管痉挛、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症等而行钡餐检查时被发现。吞咽困难和食管胃反流是膈上食管憩室最常见的症状。胸骨后疼痛通常是由于食管弥漫性痉挛造成。
11 膈上食管憩室的临床表现
膈上食管憩室很少引起临床症状或发生并发症,其症状多与憩室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较大的憩室多能引起临床症状,而且其症状还与并存的食管裂孔疝或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紊乱有关,而非憩室本身所致。不伴有运动功能失调的膈上食管憩室一般无症状。憩室较大并有运动功能失调者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症状,从轻度消化不良至明显吞咽困难或反流,其他常见主诉有胸骨下及上腹不适、疼痛,少数病例中疼痛向肩部放散,类似心绞痛。憩室增大的病例可出现吞咽梗阻造成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憩室内容可以发生口臭,向上反流可以发生误吸出现呼吸道症状。

很多膈上食管憩室病人无症状,另有一些病人只有轻度的吞咽困难,病人往往自行采用仔细的咀嚼食物或进食合适的流质食物而使吞咽困难症状得以缓解,而且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有的作者认为膈上食管憩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可分为2类:①由潜在的食管疾病(如食管痉挛、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运动功能失调等)引起的临床症状,比如进食吞咽困难或不畅,胃食管反流,呕吐及误吸等;②由憩室内食物潴留并腐败引起的临床症状,如病人有口臭、味觉差、胃食管反流等,有些病人有局部胸痛。然而由这些原因引起的症状容易忽略,二者之间也难以鉴别。

膈上食管憩室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和呕吐。胃食管反流往往是自发的,症状出现之前无恶心,多出现在病人取平卧位的时候。病人在睡眠中,从胃食管反流的食物及其他成分可以误吸到呼吸道内,病人因窒息和咳嗽而从睡眠中清醒。其他症状有胸骨后和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憩室出血则十分罕见。有时,憩室较大者可闻及胸内发出“咕咕”声。

Be1acci等(1993)发现,大多数膈上食管憩室是病人由于其他原因做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偶然发现的。一小部分病人常常有进行性的食管功能障碍的症状,其中以严重的吞咽困难、胸痛、食管内食物滞留、胃食管反流与误吸为常见症状。
12 膈上食管憩室的并发症
膈上食管憩室病人在术前进行X线钡餐造景检查者、内镜检查以及食管测压检查时,可能发现下列合并症:

1.食管运动功能紊乱。

2.弥漫性食管痉挛(diffuse esophageal spasm)。

3.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

4.食管下段括约肌过度收缩(hypercontraction of cardiac sphincter)。

5.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6.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

7.术后并发症:

①食管瘘:单纯行憩室切除术而未做食管肌层切开术者,病人因有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术后缝合部位容易发生瘘。此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病人死亡。预防方法:手术时在憩室切除后的缝合处将原食管肌层切口边缘予以缝合,并在憩室的侧方另作食管肌层切开术以减少张力,并可用带蒂胸膜瓣或椎前筋膜覆盖于缝合部位加固;恢复进食前,可用吸收性造影剂行食管X 线造影检查,无缝线瘘及食管腔梗阻,方可经口进食。

②食管狭窄:多因憩室颈部黏膜切除过多致局部食管腔狭窄。

③迷走神经损伤,导致医源性食管功能失调。

④憩室复发,多见于未做食管肌层切开术的病例。
13 实验室检查
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若发现膈上食管憩室的轮廓不规则或其形态较前缩小,提示憩室可能发生癌肿,可取憩室冲洗液作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4 辅助检查 14.1 钡餐造影检查
影像表现为:多发生在膈面上方5~6cm处,以食管右侧多见(图1),食管一侧壁类圆形突出,口部可窄小或宽大(图2),边缘光滑,大小随食管的收缩舒张而变化。钡剂容易贮留而不易排出,故憩室体积较大(图3),其内常因有食物残渣而密度不均,易发生感染,甚至坏死穿孔。

钡餐造影检查不仅可以显示膈上食管憩的具体部位、大小、憩室囊、憩室颈部及其方向、憩室的外形、食管腔的最大扩张度以及局部食管壁缺损的长度,还可明确有无与膈上食管憩室有关的其他疾病,如食管神经肌肉功能紊乱、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狭窄或憩室癌,其中膈上食管憩室合并食管裂孔疝的病例最为常见。
14.2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以发现膈上食管憩室有无炎症、溃疡形成、憩室癌和食管梗阻的程度;如果病人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可以明确出血的来源。体积大的膈上食管憩室可使食管发生移位,因此内镜检查有发生憩室穿孔的可能,检查过程中须特别小心。

膈上食管憩室可并发溃疡、出血或自发性憩室穿孔。有的病例发生憩室出血后出血较为严重,须手术切除憩室后方能控制出血。憩室本身可发生返流和误吸,而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

据文献报道,膈上食管憩室可发生肿瘤,如发生纤维瘤、平滑肌瘤和鳞癌。据认为,体积较大的憩室内食物和分泌物郁积或滞留、慢性感染以及憩室内容物腐败等因素可能促进憩室发生癌肿。食管钡餐造影显示膈上食管憩室的轮廓不规则或其形态较前缩小,疑有憩室癌肿发生时,应及时行食管镜检查。
14.3 食管测压(esophageal manometry)
食管测压有可能明确膈上食管憩室合并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食管测压的结果也有可能有助于确定术中施行食管肌层切开术的长度,以便解除食管的功能性梗阻。但是食管测压尚无法确定食管运动能异常的范围。
14.4 24小时食管pH监测
如果病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应该进行食管的24小时pH检查。再根据检查的结果,决定病人在术中是否需要同时施行抗反流手术(antireflux procedure)。
15 膈上食管憩室的诊断
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钡餐检查既可显示憩室的情况,也可显示食管腔变化情况,并确定是否伴有其他食管疾病。病人有胃食管反流、口臭、味觉差等表现,怀疑患有膈上食管憩室时,应行X 线钡餐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疑有食管运动障碍者应行食管动力学检查。内镜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16 鉴别诊断
膈上食管憩室需和贲门失弛缓症及食管裂孔疝相鉴别。
17 膈上食管憩室的治疗
膈上食管憩室无症状的病人不需治疗,若有轻微症状,可以先考虑内科治疗,包括:体位引流和饮水冲洗憩室,以维持餐后憩室之排空;合并憩室溃疡者应用软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食管痉挛及器质性狭窄者可做食管扩张治疗。由疾病引致的食管痉挛、裂孔疝等,应积极原发疾病。

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症状呈进行性发展且严重的病例。直径<3cm的膈上憩室常不需外科处理,但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行性加重,或憩室体积显著增大的病人,要考虑外科手术。症状明显有下列情况者,应行憩室切除术:憩室囊颈狭窄,不能充分排空囊内物;存在有明显炎症;憩室囊很大呈悬垂位使食管移位并有较多的食物残渣及液体滞留。若因食管伴有的疾病要予手术处理时,亦应同时做憩室切除术。逐渐增大的憩室或者已大到一定程度的憩室不论其症状程度均应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时不仅包括存在的憩室,并且要纠正任何存在的食管功能失调或远端机械性梗阻,如贲门失弛缓症、裂孔疝等。违反这个原则,术后症状可能仍存在,并出现并发症或复发。
17.1 术前准备
有长期吞咽困难病史者,术前要纠正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可以施行非胃肠道营养,因误吸发生肺部炎症可行理疗、体位引流及抗生素治疗。术前几天尽量排空憩室内残留食物及分泌物,残留物多者可予插管或内镜冲洗,术前2天进清流。

①排空憩室内容:如体位引流、冲洗等促进憩室内容的排空,防止术中误吸。

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③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④经鼻置入胃管。
17.2 麻醉与体位
气管内插管(最好采用清醒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一般取右侧卧位。虽然膈上憩室多突向右侧,但经胸入路仍以采用经左胸途径为宜,因为经左胸途径便于修补食管裂孔疝,而且在切除憩室之后,便于施行延至贲门的食管肌层切开术。
17.3 手术步骤
手术经左侧开胸入路,虽然憩室位于右侧亦从此入路较为方便,以便于修补裂孔疝及切除憩室后同时行延长至贲门的肌层切开术。

憩室突向右侧时,可旋转食管便于游离憩室。解剖憩室颈部时可见到食管肌壁有一间隙,憩室即在此间隙突出,在食管环行肌与黏膜平面间,切开肌层,充分游离憩室。小而宽颈的憩室在其上下做肌层切开后憩室即消失,呈一弥漫性黏膜膨出,可不再做处理,或将其内翻缝入食管腔内。若囊颈很大应切除憩室并缝合颈部。憩室切除后分层缝合黏膜及肌层,注意食管黏膜不宜切除过多,以防术后食管狭窄,所有病例均应做贲门部肌层切开术,切口在憩室闭合部的另一侧,肌层切开应达下肺静脉水平,若有较长的弥漫性痉挛,肌层切开应延长至主动脉弓水平,向下超过食管下括约肌以消除残余功能性梗阻。并发有裂孔疝者加Belsey或Nissen抗反流手术。

老年、营养不良高危病人中,应用憩室固定术,将囊底向上拉并与食管肌层缝合以利囊底引流。亦可得到良好效果。

①切口:左胸后外侧切口,经第8肋床或第8肋间进胸。这种切口在需要手术处理合并的其他食管或膈肌疾病时,显露较为满意。可以游离、旋转食管下段,切除憩室亦很方便。

②切断下肺韧带,将肺向前上方牵拉。沿食管床剪开食管下段的纵隔胸膜,仔细游离食管下段及憩室,并用一细纱布条或橡皮条将食管轻轻提起。这时,要确认和保护迷走神经。为充分显露和切除憩室,可将食管下段连同憩室一并向右侧旋转(图4)。

③用1把较宽的Allis钳夹住憩室底部(即憩室尖),沿憩室的黏膜囊颈部轻轻向下分离,将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分开。此时可见憩室从食管的纵行肌纤维层向外突出。像其他的膨出型憩室一样,膈上憩室主要由食管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构成,有时还含有菲薄的肌层和纤维组织。

④用1把弯血管钳准确夹住憩室黏膜囊颈部(血管钳与食管长轴平行)。血管钳既可用以牵引憩室,亦可作为切除憩室的标志。用边切边缝法逐次切除憩室。在游离和切除憩室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多地切除食管黏膜而造成食管狭窄。

⑤紧靠黏膜缝合线缝合食管肌层,以包埋憩室颈部的黏膜切口。然后将食管下段的憩室切口旋转恢复到右侧。

⑥完成食管肌层切开术:在食管下段的左侧壁做一长的纵行切口,切开所有的纵、环行肌纤维,但不要损伤其下的黏膜层及迷走神经纤维。钝性分离肌层和黏膜层,游离范围至少要达到食管黏膜层周径之一半,使黏膜层从肌层切口膨出。肌层切口的远端向下延伸至贲门,以保证完全切断食管远端的全部肌纤维,但不能损伤食管裂孔和膈食管韧带;肌层切口的近端要向上达下肺静脉或主动脉弓水平。若病人合并有食管裂孔疝,应同时予以修补,并加做一抗反流手术(图5)。

处理无颈部缩细的大憩室囊的另一方法是憩室悬吊固定术(diverticulopexy),即将憩室底部向上牵拉,并与食管肌层缝合固定,以利于囊腔的引流。此外,还可采用憩室内翻术(diverticular inversion),将憩室内翻到食管腔内。

Mayo Clinic对所有膈上憩室的病人在切除憩室后,不论术前有无食管运动功能紊乱,都一律施行食管肌层切开术。

⑦将食管恢复互纵隔的食管床内,安置胃管,安装胸腔闭式引流管致使肺扩张,逐层关胸。

主要手术步骤见(图6,7)

术中注意事项:①漩离食管时注意保留食管两侧的迷走神经丛,术中损伤后可造成医源性运动功能失调,若有发生,造成吞咽困难,可用扩张术治疗效果满意。②切除憩室时以开放缝合法缝合囊颈,同时观察食管腔,以免切除过多黏膜,引起食管狭窄。可预先在食管腔内放入一根50F的探条作为防止过分狭窄的一个方法。
17.4 术后处理
行憩室切除者,鼻胃管持续减压及静脉点滴,禁饮食4~5天,逐渐恢复进口饮食。仅施行憩室固定术或憩室内翻或肌层切开术,无特殊处理者,鼻胃管减压仅需48h,之后即可恢复进食。病人顺利进食,无食管瘘和征象,可在术后第3天或第3天后拔除胸腔引流管。
17.5 术后并发症
①食管瘘:单纯行憩室切除术而未做食管肌层切开术者,病人因有食管运动功能紊乱,术后缝合部位容易发生瘘。此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病人死亡。预防方法:手术时在憩室切除后的缝合处将原食管肌层切口边缘予以缝合,并在憩室的侧方另作食管肌层切开术以减少张力,并可用带蒂胸膜瓣或椎前筋膜覆盖于缝合部位加固;恢复进食前,可用吸收性造影剂行食管X线造影检查,无缝线瘘及食管腔梗阻,方可经口进食。

②食管狭窄:多因憩室颈部黏膜切除过多致局部食管腔狭窄。

③迷走神经损伤,导致医源性食管功能失调。

④憩室复发,多见于未做食管肌层切开术的病例。
18 预后
膈上食管憩室不伴有食管运动功能失调者,单纯切除术可获得成功。有明显症状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在术前要作彻底检查,尤其要确定有无运动功能障碍或裂孔疝,以便处理憩室时做相应的处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Altorki等(1993)报道的手术17例平均随诊7年90%良好。有膈上食管憩室但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不做手术的患者,可予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诊。Benacci等(1993)曾对这类35例病人平均随诊6.9年(4~15 年),临床症状无进展,有明显症状者占所有膈上憩室病人的1/4~1/3 需行手术治疗。
治疗膈上食管憩室的穴位 气管
后壁略平的圆筒型管状,成年人长约1113厘米。上端平第六颈椎下缘,与环状软骨相连,向下至第四,五...
龙颔
患等:如胸胁支满,心绞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噎膈,饮食不下,呕吐,呃逆,心痛,小儿吐乳,咽痛,梅...
七椎
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标准定位:至阳穴在背部,当...
中庭
道经则以心田为中庭。《黄庭内景经》注:“三田者,上天田,中心田,下丹田。上庭受精气于下,中庭受精气...
天瞿
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 更多治疗膈上食管憩室的穴位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憩室是什么意思?

美克耳(Meckel)憩室又称先天性回肠末端憩室,由于卵黄管的肠端未闭所致,最多见。据解剖学统计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4%,男性多于女性2倍,大多数人无任何症状,但有8~22%病例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可在任何年龄出现临床症状,其中48~60%发生于2岁以内,男性出现并发症者多于女性3~4倍。病因病理憩室位于距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上,在肠系膜的对侧缘,有自身的血供,多数呈圆锥形,少数为圆柱形,口径1~2cm,憩室腔较回肠腔为窄,长度在1~10cm之间,盲端游离于腹腔内,顶部偶有残余索带与脐部、胸壁或肠系膜相连。组织结构与回肠相同,唯肌层较薄。约50%的憩室内有迷生组织,如胃粘膜(80%)、胰腺组织(5%)、空肠粘膜、十二指肠粘膜、结肠粘膜等。必须在憩室各部分作连续切片检查,才能更多地发现迷生组织。胃粘膜一般分布相当广泛,可占大部分憩室粘膜,有时呈散在性小岛性分布,但靠近憩室顶端最易找到。胰腺组织常位于顶尖处,呈黄白色颗粒状,易于识别。憩室可因迷生组织分泌消化液,损伤肠粘膜而引起溃疡、出血及穿孔;可因粪块、异物、寄生虫而发生急性炎症、坏死及穿孔;可因扭转、套叠、疝入、压迫、粘连而引起各种急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一般都认为憩室内迷生组织的存在和憩室的形态特点是引起美克耳憩室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一)出血约有20~30%病例,多见于2岁以内婴儿,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量大的,一次可达数百毫升,色泽鲜红或暗红,在短期内发生出血性休克,严重贫血。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出血常会自行停止,或反复间歇出血。(二)肠梗阻约占25~40%,可有肠套叠、肠扭转、腹内疝等。以憩室顶端的纤维索带所形成的内疝和肠扭转,以及憩室本身的扭转,粘连所引起的肠梗阻最为常见,其次是憩室为起套点形成的回结型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与一般的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相同。起病比较急骤,症状严重,常为绞窄性,可发生肠坏死而引起腹膜炎。[美食中国>(三)憩室炎14~34%。当憩室引流不畅或有异物滞留时,可发生炎性病变。临床症状主要为脐周或右下腹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可发现右下腹或脐下有压痛和腹肌紧张,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临诊时往往难以鉴别,常误为穿孔性阑尾炎而手术。(四)憩室穿孔25~50%。憩室的炎症和溃疡均会导致憩室穿孔,大多骤然发生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呕吐和发热,腹部检查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少数病例膈下有游离气体。(五)其他可引起憩室疝或Litter疝,憩室嵌顿于腹股沟管疝囊内,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或仅在腹股沟部触及压痛性圆锥形条状肿块。此外,尚有憩室内异物或肿瘤,可有憩室炎症状。诊断和鉴别美克耳憩室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并无特殊性,与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其它病因引起的肠梗阻、下消化道出血等疾病难以鉴别。但当小儿患者出现这些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到美克耳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可能性。尤其是伴有脐茸、脐窦等卵黄管残留的脐部表现时,更应注意。99mTc-pertechnetate同位素扫描诊断美克耳憩室,已被证明为可靠的诊断方法,准确率可达70~80%。99m锝对胃粘膜壁层细胞具有亲和力,并能被摄取。因此,当憩室壁层含有胃粘膜伴有出血的病例,腹部扫描可显示放射性浓集区。如检查前服用甲氰咪胍,可使胃粘膜摄取增加,从而提高阳性率。但当胃粘膜因炎症而被破坏时,亦可出现假阴性。此外,肠道血管瘤、腹主动脉瘤、淋巴瘤、肾盂积水、小肠的消化性溃疡、肠息肉、小肠套叠等疾病,均可出现假阳性。因此,还必须结合临床所见,分析鉴别。新近发展的99mTc标记红细胞腹部扫描检查,能够检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从而推测其出血原因,提示手术指征,有临床实用价值。治疗凡有美克耳憩室并发症的病例,都应进行手术,将憩室切除。表现为腹膜炎或肠梗阻的病例,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治疗原则,进行术前准备和手术探查。表现为多次消化道出血的2岁以内病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后进行手术。手术时应楔形切除憩室基底,以免遗留已形成的溃疡或迷生组织。在其他疾病进行手术时发现无症状的憩室,以往认为如情况良好,可切除憩室以免后患。近年认为憩室很少发生并发症,尽量避免因切除无病变的憩室而引起意外的并发症。所以,主张以不切除为妥。

空肠、回肠憩室会引发什么疾病?

空肠憩室常见并发症有下列几种。
1.肠梗阻为最主要并发症。导致肠梗阻的原因各异,小的憩室内翻后成为肠套叠的起点,大的憩室可发生憩室扭转,慢性憩室炎使邻近小肠肠壁增厚扭曲等均可造成急性肠梗阻。憩室内的内容物长期淤积形成肠石,巨大的肠石滑落肠腔可阻塞肠道。临床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不易鉴别,往往到剖腹手术后方获诊断。
2.消化道出血空肠憩室出血为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之一,出血者约占空肠憩室并发症的5%~29%。憩室出血的方式很不一致,有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大量呕血或鲜血便,有呈慢性间歇性柏油便或呕吐咖啡样物。出血之前可能已有一段时间的消化道症状。憩室出血原因有:①憩室炎或憩室内溃疡形成致憩室壁血管破裂出血;②憩室内细菌过度繁殖致肠功能紊乱,蠕动亢进损伤憩室内黏膜;③憩室内肠石移动损伤黏膜。憩室出血常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肠道血管瘤或平滑肌瘤及结肠炎等。因此,对60岁以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有本症存在的可能。
3.憩室穿孔不含肌层的薄壁憩室发生憩室炎或憩室溃疡也容易继发穿孔,肠道内异物滑入憩室内戳破薄壁而穿孔,腹部闭合性挤压伤时肠腔内压急骤增高也可导致憩室穿孔。穿孔后酿成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者常与消化性溃疡孔或阑尾炎穿孔混淆,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4.气腹和小肠壁气囊肿少数病例憩室穿孔后尚未形成腹膜炎而表现为自发性气腹。Wright(1975)曾报道一72岁多发性憩室患者4年中多次发生自发性气腹。由于多发憩室的肠管动力功能紊乱,产生无目的和不规则的强蠕动。导致薄壁憩室小的穿孔,肠腔内气体很容易地经穿孔溢入腹腔,肠气的溢出使肠腔内压下降,穿孔处憩室壁萎陷或闭合从而阻止小肠内容物或粪便流入腹腔。患者可有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腹部X线摄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如果穿孔处隐匿于肠系膜两叶之间,溢出的肠气局限于肠壁与肠系膜之间为肠壁外气囊肿。偶穿孔仅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则形成浆膜下肠壁气囊肿。
除上述并发症外,有报道憩室恶变继发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或腺癌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