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姜片虫病的发病机制(姜片虫的研究历史)

祝由网 2023-11-13 17:23:16

姜片虫病的发病机制

姜片虫又叫布氏姜片吸虫,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人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等水生食物而感染。病人常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及吸收不良等症状。猪是本虫的保虫寄主,也是主要传染源。

姜片虫的吸盘肌肉发达,吸附力强,可致被吸附的小肠黏膜及附近组织炎症、点状出血、水肿及溃疡脓肿形成。吸附部位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黏液,病变严重肠壁可有出血。虫体附着在宿主的肠壁,摄取肠道营养物质,并遮盖肠壁黏膜,妨碍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可致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营养不良。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可引起宿主病态反应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变严重程度多与寄生虫宿主体内虫数有关,一般为数条至数十条,个别严重者可达数百条。甚至千条。大多虫体可成团堵塞肠壁形成肠梗阻。

姜片虫的研究历史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大型吸虫,可致姜片虫病(fasciolopsiasis)。祖国医书中早有“肉虫”,“赤虫”等记述。姜片虫病的流行常常与种植水生植物和养猪业有密切关系。本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故又称亚洲大型肠吸虫(giant asian intestinal fluke)。

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和防治?

  这种问题恐怕没有人能答,因为肠道寄生虫很多种,其生活史和传播途径不一样,怎么回答呢?建议你分开问。
  肠道寄生虫病有多少种?
  寄生虫病大致分为蠕虫病和原虫病,其流行与贫困相伴,因而高发地区主要在农村,感染率达50%~80%。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或水源污染较重,南北气候和居民的饮食起居不同,致使寄生虫种类较多。
  (1)蛔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轻者可无症状,稍重者有食欲不振、腹泻、便秘、上腹或肚脐周围疼痛、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胆道蛔虫或扭结成团而造成肠梗阻。
  (2)钩虫病:虫卵随大便排出后,发育成感染期蚴虫,次蚴虫钻进皮肤,通过小静脉或淋巴管入血,依次到心、肺、支气管、咽喉、小肠上段,3~4周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叮咬在小肠壁上吸血,一面吸血一面排血,导致钩虫性贫血。
  (3)蛲虫(线白虫)病:传播途径是由肛门-手-口,雌虫常在夜间爬出,在肛门或会阴部产卵而引起奇痒。卵经手、食物、空气等途径入口,在十二指肠或小肠发育为成虫寄生于盲肠。蛲虫病多见于幼儿,症状较轻,主要为肛周奇痒,尤在夜间更甚,其他有腹泻、恶心、消瘦、厌食等症状。如仔细查找肛周,有时可见到白色线头样的蛲虫。
  (4)绦虫病:有猪、牛肉绦虫两种。猪肉绦虫的虫卵或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饲料被猪吞食后,虫卵进入猪的小肠,经孵化后在横纹肌上发育成囊尾蚴,人若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便在人小肠内脱壳并发育,引起猪肉绦虫病。绦虫病有胃肠症状;眼囊虫病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脑囊虫病可致癫痫、瘫痪,甚至死亡。
  (5)姜片虫病:生食附有姜片幼虫的荸荠、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后,幼虫则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并在肠内产卵,随大便排出,在水中变成蚴虫,继续污染水生植物。姜片虫病的症状为胃肠不适、恶心、营养和发育不良等。

  http://www.cpha.org.cn/html/content/bbbkzt/content_69_1099.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