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梨形鞭毛虫病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携带包囊者,往往一人带包囊全家感染,国内外均有记载。包囊是传播的主要环节,人因吞食被包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从冷冻蚀刻复形法的透射电镜观察,将包囊壁劈开,显示囊壁内千余层板状膜结构所组成,表明包囊在外界具有很强的自身保护作用。包囊在潮湿的粪便里能存活3周,在水里能存活5周,在经氯化消毒后的水里也可蓝氏贾第鞭毛虫囊活2~3天,但在50℃或干燥环境中很容易死亡。包囊在苍蝇消化道可活24小时,在蟑螂消化道内经12天仍有活力。由于粪便中包囊的数量大,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强,感染方式简单,故本虫流行分布广泛。人体感染贾第虫后,潜伏期平均为1~2周,最长者45天。相当一部分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成为带虫者,有出现轻微症状者,亦有出现严重症状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厌食多见,典型患者表现为以腹泻为主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可有爆发性水泻,恶臭、无脓血,含大量脂肪颗粒。儿童久病不愈可致营养不良、贫血、发育障碍等。如寄生在胆道系统,可出现胆囊炎或胆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多发展为慢性,表现为周期性稀便,反复发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长达数年。
从粪便中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是临床常用的简单可靠的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
是最常用的方法,分为直接涂片法和浓集法两大类。
(1)急性期或间断发作期本期病员粪便多呈水样或糊状,滋养体极易死亡而趋崩解,所以检查时应取新鲜标本做湿涂片(生理盐水),为了保持滋养体的活力,送检的标本应注意保温。镜下观察多可见到处于活跃运动状态的滋养体,依此据即可做出诊断。
(2)亚急性期或慢性期此期病员粪便已基本成形,内含包囊,一般采用2%的碘液直接涂片法即可确诊。为提高检出率,亦可采用硫酸锌浮聚或醛-醚浓集等方法。由于包囊排出具有间断性,采用隔日查一次,连续查三次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检出率。
2.小肠液检查
临床疑有本病而粪便中未查到虫体时可进行十二指肠引流或胆汁镜检。但此法患者较痛苦,不易接受,现多采用胶囊法。
3.小肠活组织检查
对粪便和小肠液检查均显示阴性的可疑病例,可利用内镜在小肠屈氏韧带(Treitz韧带)附近摘取黏膜组织,进行压片初检,或固定后,用革兰(Giemsa)染色。染色的梨形鞭毛虫着紫色,肠上皮细胞呈粉红色,依此可将二者鉴别开来。此法简便易行,效果好,患者容易接受。
4.免疫诊断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梨形鞭毛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1.1%~98.9%。
(2)间接血凝(IHA)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具有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不需要复杂设备和特殊试剂,是诊断肠梨形鞭毛虫病比较好的方法,阳性率达73.4%。
(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阳性率比IHA高,达66%~97%,有症状者IFAT阳性率比无症状者,在诊断肠梨形鞭毛虫病方面有很强的特异性,无假阳性反应。
(4)对流免疫电泳(CIE)试验是检测肠梨形鞭毛虫病患者粪内抗原的有效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其特异性较强,但其敏感性较ELISA与IFAT法为低。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4)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5)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不致腹泻
(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等
4.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瘀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
2)小肠吸收面减少:①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②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3)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5.运动性腹泻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警惕腹泻会诱发心梗
下一篇: 腹泻宜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