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早期和后期均可发生休克。早期出现休克意味着系统性炎症反应严重,受累器官较多,病死率高,有人称之为暴发性胰腺炎。后期出现休克多与合并感染有关。休克病人可表现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灰白、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出冷汗、肢端厥冷、尿少等。
急性胰腺炎易发生休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系统性炎病反应所致之血管扩张、血液外渗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2、胰蛋白酶激活胰舍血管素原,活化的胰舒血管素催化激肽原成为源肽和缓激肽,后者可起强烈的扩血管作用;
3、胰床周围及腹腔炎症,大量血浆成份外渗,使得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4、严重呕吐或腹泻造成脱水,有效循环血量减低;
5、急性胰腺炎时产生的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脏收缩力,导致血压下降;
6、内毒素血症造成全身中毒性损害、血管内皮操作、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DIC等均促进休克的发生。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其全身反应亦不一样,即使是同样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由于发病时间、机体的状况亦可表现有较大的差异。概括的表现是: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症状除上述情况外,又因胰腺有出血、坏死和自溶,故又可出现休克、高烧、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现淤血斑等。
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在暴饮暴食,或极度疲劳之后发生,多为突然发作,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疼痛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似刀割样。疼痛向背部、胁部放射。剧烈的腹痛多系胰腺水肿或炎性渗出压迫、刺激腹腔神经丛。若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后短暂时间内即为全腹痛,急剧腹胀,似向腹内打气样感,同时很快即出现轻重不等的休克。
恶心、呕吐,为迷走神经被炎性刺激的表现,发作频繁,起初为进入食物胆汁样物,病情进行性加重(或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很快即进入肠麻痹,则吐出物为粪样。
黄疸,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出现的较少,约占1/4。而在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则出现的较多。黄疸的出现多由于:同时存在胆管结石嵌顿;胆总管开口水肿、痉挛;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下端;或因病情重笃,因腹腔严重感染而造成肝功能损害。
脱水,急性胰腺炎的脱水主要因肠麻痹,呕吐所致,这是轻型的原因。而重型胰腺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可出现严重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主要原因是因后腹膜炎症刺激,可有数千毫升液体渗入后腹膜间隙,似无形丢失。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发病后数小时至10几小时即可呈现严重的脱水现象,无尿或少尿。
由于胰腺大量炎性渗出,以至胰腺的坏死和局限性脓肿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若为轻型胰腺炎一般体温在39℃以内,3~5天即可下降。而重型胰腺炎,则体温常在39~40℃,常出现谵妄,持续数周不退,并出现毒血症的表现。
少数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液以至坏死的溶解的组织,沿组织间歇可达到皮下,并溶解皮下脂肪,而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则局部皮肤呈青紫色,有的可融成大片状。可在腰部(Grey-Turner征)前下腹壁,亦可在脐周出现(Cullen征)。
胰腺的位置深在,一般的轻型水肿型胰腺炎,在上腹部深处有压痛。少数前腹壁有明显压痛。而急性重型胰腺炎,由于其大量的胰腺溶解、坏死、出血则前、后腹膜均被累及,全腹肌紧、压痛,全腹胀气,并可有大量炎性腹水,可出现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由于渗出液的炎性刺激,可出现胸腔反应性胸水。以左侧为多见,可引起同侧的肺不张,出现呼吸困难。
大量的坏死组织积聚于小网膜囊内,则在上腹可以看到一隆起性包块,触之有压痛,往往包块的边界不清。少数病人腹部的压痛等体征已不明显,但仍然有高烧、白细胞增高以至经常性出现似“部分性肠梗阻”的表现,这往往在腹腔或盆腔形成局限性脓肿,应做B超检查和指肛检查。
编辑本段诊断鉴别
急性胰腺炎分为轻型及重型两类。前者胰腺的损害轻微为单纯性水肿,少有渗出,CT上几无阳性发现,后者胰腺的损害十分严重,为广泛的出血、坏死。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发病率约占90%,死亡者较少。而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死亡率甚高可达20~50%。多年来人们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早期诊断以及全身生理的扰乱,提出了一些指标,拟求将死亡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由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改变的轻重程度不一,当前几乎找不到某一个单项指标:如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影像检查等,能够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更不可能用某一指标能阐明其病理变化的严重性和预后的变化。自从1974年Ranson提出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用几个指标来衡量其病变程度、手术指征和/或预后的估计以来,相继有许多学者提出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判断,以及对其预后的评估,各有其代表性。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标准简介于下:
1.Ranson标准:Ranson于1974年提出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性的指标11项(表一)。
表一 Ranson标准
入院时:
1.年龄>55岁
2.白细胞数>16×109/L
3.血糖>11.2mmol/L
4.血清LDH>350IU/L
5.血清GOT>250IU/L
入院后48小时以内:
1.红细胞压积下降>10%
2.BUN升高>1.79mmol/L
3.血清钙<2mmol/L
4.动脉血PO2<8kPa
5.碱缺乏>4mmol/L
6.估计体液丢失>6000ml
此标准已应用了20年,目前仍用于临床。在这11项中,阳性指标越多越能肯定病变的严重性,而且预后越差。6年报一(1980年)Ranson总结了一些重型胰腺炎的病理与临床后,提出:具备11项指标中的1~2项为轻型,可采取姑息疗法治疗,死亡率为0.9%;若上述11项指标中具备3项以上者为重型胰腺炎,应予以手术治疗,死亡率很高,可达50~60%。Ranson于1978年报道一组病例其预后指征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二)。从表中可以看出,具备的指征项目越多,则死亡率亦越高。0~2项指标死亡率为0.9%,3~4项指征死亡率为16%,5~6项指征死亡率为40%,7~8项指征为100%。
表二 Ranson预后指征和并发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病例 预后指征项目数
02 34 56 78
病例数 347 67 30 6
死亡或病重(%)(在ICU>7天) 13(3.7) 27(40) 28(93) 6(100)
3(0.9) 11(16) 12(40) 6(100)
2.Bank于1983年报道他对胰腺炎预后的临床判断指标。其特点是在Ranson的基础上着重于胰外重要脏器的损害状况。Bank的标准不仅是出血坏死胰腺炎的诊断依据,亦是手术的指征(表三)。
表三 Bank临床标准
心脏 休克、心动过速>130/分、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
肺 气急、罗音、PaO2<7.98kPa、ARDS
肾 尿量<20ml/h、BUN上升和/或肌酐上升
代谢 Ca++、pH、白蛋白减少或下降
血液学 红细胞比积降低、DIC(血浆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多、血小板下降)
神经学 烦躁、神志模糊、局限的体征
出血性表现 体征、腹腔穿刺
腹高度膨胀 严重麻痹性肠梗阻和腹水++
Bank的评价法:轻型为0,任何器官的症状有1项或数项,则为重型胰腺炎。
3.Imrie(1976)提出胰腺炎预后判断指标,共9项。与Ranson有些类似。对周身其他系统(或脏器)的损害并未涉及。其标准见下表(表四)。
表四 Imrie临床标准
入院后48小时内:
1.年龄>55岁
2.白细胞>15×109/L
3.血糖>10.08mmol/L
4.BUN>16.07mmol/L
5.PaO2<2kPa
6.血清钙<2mmol/L
7.血清白蛋白<30g/L
8.LDH>60IU/L
9.SGOAT或SGPT>200IU/L
4.随着影像学的手段(B超、CT等)广泛的使用和它对胰腺损害检出率很高这个角度来看,以上几位的预后指标均不够完善。因此,日本厚生省 从自己的标准,结合Ranson的标准,参照了Bank的全身症状的标准,又增加了B超和CT影像中所见,制定了一种对胰腺炎重度的判断以及对其预 后的预测的新标准,见下表(表五)。
表五 急性胰腺炎重度判断标准及预后因素
A.临床症状 B.血液检查 C.影像情况
⑴休克 ⑴BE≤-3mmol/L ⑵Ca≤1.88mmol/L ⑵CT Ⅳ,Ⅴ级
Ⅳ:胰腺肿大、胰整体实质内部不均,炎症波及胰外,胰周有参出液贮留
Ⅴ:胰腺肿大、胰整体实质内部密度不均,炎性波及胰周或越过胰周
B超:可参考CT标准
⑴呼吸困难 ⑴Ht≤30%(输液后) ⑵FBS≥11.2mmol/L
⑴神经症状 ⑴BUN≥14.3mmol/L或Cr≥176.8μmol/L ⑵PaO2≤8kPa
⑴重症感染征象 ⑵LDH≥11.69μmol?S-/L
⑴出血倾向 ⑵TP≤60g/L
⑵PT≥15秒
⑵血小板≤100×109/L
重度:临床征象及血液检查(1)中,即使1项为阳性即为重症;血液检查及影像检查(2)中,2项以上为重度。
重度判定时间:48小时以内(入院后),以后经常监测追踪。
临床征象的诊断标准:
休克:是指收缩压在10.7kPa以下,或虽在10.7kPa以上但有休克表现者。
呼吸困难:是指需要依赖于呼吸机者。
神经症状:是指有中枢神经症状,伴有意识障碍(只有疼痛反应)。
重症感染征象:是指白细胞增多,体温在38℃以上,血培养、内毒素测定为阳性,并证实腹内有脓肿。出血倾向:证实有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内出血。
中度:全身症状较好,无明显的循环衰竭和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无临床征象(1)、血液检查(1)中的任何一项。血液检查及影像检查所见(2)中1项阳性者,为中度急性胰腺炎。
轻度:全身症状良好。
无(1)及(2)中任何1项,血液检查接近正常,为轻度急性胰腺炎。
5.亚特兰大标准:1992年9月在亚特兰大的国际性急性胰腺炎专题讨论会上,制定了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类标准如下:
急性胰腺炎:是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并涉及各种局部组织或远处器官系统。起病急、上腹痛和不同程度的腹部体征,呕吐、发烧、心率快、白细胞增多,血、尿淀粉酶升高。胰腺大体观:胰腺和胰周坏死和出血。镜检:胰间质水肿和脂肪坏死。
严重型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伴有器官衰竭和/或局部并发症,如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Ranson标准≥3,APACHE1≥8;器官衰竭有休克(收缩压<12kPa)、肺功能不全(PaO2≤8kPa)、肾功能衰竭(肌酐>177μmol/L)、胃肠道出血(>500ml/24h)、DIC(血小板≤10×109/L)、纤维蛋白原<1.0g/L、纤维蛋白分解产物≥80μg/ml、严重代谢紊乱(血钙1.87mmol/L)。局部并发症有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
轻度急性胰腺炎:伴有轻度器官功能不良,无上述严重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对恰当的补液反应良好。若48~72小时内未见好转,则应考虑有并发症的可能。CT增强扫描显示胰实质正常。病理变化以水肿为主,偶见胰实质及胰周围脂肪坏死。
胰腺坏死:是弥漫性或局灶性胰实质无生机,多伴有胰周围脂肪坏死。临床症状严重。CT增强扫描见坏死区密度低于50Hounsfield单位,坏死区一般位于胰腺组织外周。临床上应区分无菌性坏死和感染性坏死,并者不予手术治疗,后者病情严重必须手术引流。两者的区别可根据经皮穿刺抽吸培养的结果而定。
另将急性体液积聚、急性假性囊肿、胰腺脓肿亦列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类系统之中。
6.我国的分类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于1992年5月在会议上(第四届)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突发上腹剧痛、恶心、呕吐、腹胀并伴有腹膜刺激征,经检查可除外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其他急腹症,并具备下列4项中之2项者即可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①血、尿淀粉酶增高(128或256温氏单位或>500苏氏单位)或突然下降到正常值,但病情恶化。②血性腹水,其中淀粉酶增;高(>1500苏氏单位)。③难复性休克(扩容后休克不好转)。④B超或CT检查显示胰腺肿大,质不均,胰外有浸润。
(2)分级标准:Ⅰ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Ⅱ有1个或1个以上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衰竭。
7.在国内不同地区均有其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类法,如浙江医科大学钱礼的分类法;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沈魁的分类法以及重庆医科大学的分类法等,各有其特点,有简有易。但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差异很大,即使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它的差异亦可很大,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如CT),必将会有一个国内更加完善的分类法。目前国内各地区的分类均是以临床症状、化验检查以及各重要脏器的影响等尚不能完全反映出急性胰腺炎的真正病理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0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三叉神经痛手术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