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气血两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

佚名 2023-11-14 04:44:39

气血两虚型甲状腺功能减退

症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五心烦热,表情呆板,动作或语言迟缓,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则治法:益气养阴,气血双补。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黄12g,黄芪15g,肉桂6g,泽泻10g,木香6g,砂仁(后下)6g。加减:纳呆,加陈皮6g,鸡内金12g以理气化滞;头晕乏力甚,加阿胶(烊化)10g以补血。

如何根治甲减

  甲减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简称,甲减是不可忽视的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尤其是中年女性最为常见。
  甲状腺激素是人生长发育和维持代谢非常重要的激素,从胎儿、新生儿、婴幼儿一直到青少年,如果没有足够的甲状腺激素就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以前常见的呆小病就是典型的甲状腺激素不足,也就是甲减。
  成年之后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人体的能量代谢,发热、出汗就是甲状腺激素在起作用,冬天特别冷的时候甲状腺激素多分泌一点,让机体产热,以维持正常的体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多精神则相对亢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少(甲减)则会萎靡不振,老想睡觉,连声带也会因为甲状腺激素不足而导致声调变低,没有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还会让人没有食欲。
  日常生活中,由于甲减症状的出现,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那么甲减的危害会有哪些呢?
  甲减的危害性比较多,它能逐步影响患者的终身生活,甲减轻者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重度者可出现皮肤被粘多糖浸润而产生的特征性非凹陷性水肿。
  甲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性粘液性水肿面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粗糙、面色苍白、眼睑、脸面浮肿,眼裂要窄、睁眼费力、唇厚舌大、毛发稀疏、干枯脱落,眉毛外1/3脱落,声音嘶哑、单调如蛙声、听力下降、畏寒肢冷、智力减退、嗜睡或失眼、眩晕、动作迟缓、失调、食欲减退、大便秘结、气短乏力,指甲脆而增厚,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体重增加,跟腱反射迟缓,性欲减退,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不孕等代谢降低之症状。
  有关甲减的危害具体介绍如下:
  1、体征反映:甲减患者皮肤苍白或呈桔黄色、发凉、干燥、颜面及手肿胀,毛发稀少、眉毛稀蔬,声音粗而沙哑及腱反射迟钝。这是比较明显的甲减的危害。
  2、甲减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甲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心跳慢而弱,心音低钝。心脏扩大和心包积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心电图异常率100%,主要为T波低平、低电压、Q-T延长等,少数呈现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
  3、甲减对肺功能的危害:肺功能改变,唿吸浅而弱,严重的肺功能改变是甲减患者低迷的主要原因。
  4、甲减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常见智力减退、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理解力和计算力、听力减弱。感光反应不灵敏,可有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或灼痛。有嗜睡或失眠、眩晕、运动失调。脑电图表现为波幅度减低、曲线平坦,严重者可出现粘液肿性昏迷,死亡率极高。这是甲减的危害中比较严重的,甲减患者朋友们一定要注意。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甲减”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单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降低那么简单。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甲减的原因就是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绝大多数“甲减”患者属于内向型人,患者长期处于心情压抑的状态或者是在发病之前有过重大情致刺激等原因,这些都可以引起人体内环境的一系列改变,从而导致甲减。
  甲减的治疗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一般比较容易治疗。甲减归属于中医学“虚劳”病范围,其发病多责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阴阳俱虚。中医治疗甲减一般根据甲减患者的不同症状运用益气温阳、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疗法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甲减通过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逐渐恢复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不仅可以消除粘液性水肿、乏困、烦燥、脱发、便秘等常见甲减症状,更能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完全克服了甲状腺激素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从而使甲减得到完美的治疗。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病理   甲低、甲减属于中医学“虚劳”、“水肿”、“五迟”等病的范畴。患者呈阳虚气耗之象,多有非性水肿之症,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表情淡漠、形寒肢冷、毛发、浮肿、头晕、嗜睡、纳差、腹胀等,部分患者有贫血、女性则月经紊乱,严重者出现危证占液性水肿昏迷。
  中医学认为甲低、甲减的发生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情志刺激:由于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肝郁致脾虚,则运化失常,内生湿痰. 
  2.饮食不当: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运化失常,饮食水谷不得运化,痰饮内生;痰湿壅盛,阻碍气机,损伤脾阳。脾为后天之本,脾阳虚弱,日久则肾火滋养,以致脾肾双亏,则见食欲不振、畏寒肢冷、嗜睡懒动、全身浮肿等症状。
  3.外邪侵袭:多见风热毒邪,从口鼻入侵,毒邪结聚于颈前,则见咽部及颈前肿、痛;若过用寒凉之物,内伤阳气,虽颈部热毒祛除,疼痛消失,但可见发音低沉、怕冷,甚至浮肿等症。
  4.手术创作或药物中毒:由于施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或服用某些有毒药物(如治疗甲亢的西药),损伤人体正气,致使脏腑失养,机能衰退,可表现一系列虚损证侯。 放射性碘131核素治疗甲亢唯一的副作用就是甲低(主要指永久性甲低、甲减)。
  甲低、甲减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肾阳虚;或因手术、药物损伤,机体阳气受损,致脾肾阳气亏虚而发病。中医认为肾藏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生命活动之根,故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与胃共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而肾气充沛,又靠脾胃化生气血之初养。两者转相滋养,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
  病机关键为脾肾阳虚,但在病理发展过程中脾肾之间的阳气虚弱有所侧重。
  (一)饮食因素
  饮食不节,仇饱失常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阳,化源匮乏,而致本病。
  (二)体质因素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水谷精微不能输布五脏,脾肾亏虚而发病。
  (三)失治或误治
  久病未医或新疾误医,用药不当,苦寒太过,吐泻失度,损伤脾胃阳气。
  (四)烦劳过度
  过度劳累,房事不节,纵情纵欲,损伤肾阳,命门火衰而致本病。.
  本病主要病机是肾阳气亏虚,脏腑功能衰弱。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不足,则化源匮乏,五脏之精华失却充养。肾失所藏,肾虚阳衰,脾失温煦,脾阳更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形成脾肾阳虚之证,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出现心阳虚衰证,阳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禀阳气而化生气血,终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 [编辑本段]中医治疗  甲状腺疾病多因肝郁火伏,以致激动肝火,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而引发。其发病机理与经、孕、产、乳等生理功能失调及体质因素等一定关系,体内阴阳乘戾,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功尽弃基本病变,若迁延日久,引起血脉瘀阻则由气、痰、瘀三者合而交结为患。本病初起多实,病久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1、痰热互结,气血雍滞
  由于肝气久郁化火,灼液成痰,痰热互结,壅塞中焦,气机失畅,血脉不行,久则痰瘀互结,凝于颈部,发为瘿肿。
  2、脾虚湿停,痰水凝聚
  由于患者平素肾阳虚,体内多痰多湿,阳虚刚内寒,水湿之邪停留体内,无以温化,则寒痰水湿互结,凝聚不散,聚于颈下,成为瘿肿。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治疗中药或西药治疗各有优势,采取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措施,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众多的中西医治疗措施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总的趋势,是采用西药替代疗法补充甲状腺素,结合中医辩证施治促进甲状腺功能的恢复。不仅为广大患者所接受,而且被众多病例证实,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不仅大大减少了甲状腺素药物的用量,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的发生,同时,中药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可根治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为患者找到了希望。而对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的危象患者,更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抢救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以往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多为终生替代疗法;采用纯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症状改善甚至消失,对西药逐渐减量直到停用西药,继以中药巩固疗效,复查甲功在正常范围之内,则可将中药减量停药。总之,采用纯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是目前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彻底根治甲状腺炎、甲减、甲低等甲状腺疾病的希望所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