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霸权主义者把鼠疫杆菌列为生物战剂之一,故防治鼠疫对我军国防和建设事业仍有非常重要意义。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为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一般野生的老鼠、旱獭、野兔、野猫、野狐、野狼等动物都有可能带有鼠疫病菌。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它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1位。
肺鼠疫、肺鼠疫的性质——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素症状,淋巴结肿大,可有呕吐、腹泻、肝脾肿大及出血表现;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咳痰为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色病”之称。本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传染性强。必须早发现,早诊断,隔离,早治疗。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和呼吸衰竭。
肺鼠疫等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鼠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一种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制定的《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之一。
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而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
..........
黑死病
鼠疫又称黑死病,属于甲型传染病。在过去的岁月,染病之后如果不对症治疗,传染率和死亡率很高,尤其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病死率几乎达100%。历史上世界范围的几次大鼠疫,的确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们谈鼠疫色变。
最早的一次鼠疫大流行,是公元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洲和亚洲有上亿人丧生。而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西南、东北及欧亚流行的鼠疫,也夺了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扩展资料:
鼠疫防控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各级疾控机构及时开展研判并报告预警信息;
第二,各级疾控机构、特别是省级疾控机构应保持对鼠疫的诊断确认能力;
第三,各级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应深化对鼠疫疾病特征及防控对策的认识,适应新的社会及时代发展特点及新的疫情形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无需谈鼠疫色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鼠疫疫情防控暨培训视频会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5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预防重症肌无力呢
下一篇: 如何预防重症肌无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