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性芽胞杆菌。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有很多人都总是听说老人讲的四六风,认为四六风对于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孩子在出生以后事不宜受风的,否则的话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那么老人说的四六风是什么?
老人说的四六风是什么?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4~8um,宽0.3~0.5um,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后,可形成直径1mm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徙扩散。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钟。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
破伤风梭菌芽胞分布:于自然界中可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但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局部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破伤风梭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
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tetanospasmin)或称神经毒素(neurotoxin)。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由十余种氨基酸组成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体内的痉挛毒素是单一和一条多肽链,分子量15万。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流。当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横纹肌痉挛。
破伤风多见于战伤。平时除创伤感染外,分娩时断脐不洁,手术器械灭菌不严,均可引起发病。新生儿破伤风(俗称脐风)尤为常见。破伤风潜伏期不定,短的1~2天,长的达2个月,平均7~14天。潜伏期越短,病死率越高。发病早期有发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前驱症状,局部肌肉抽搐,出现张口困难,咀嚼肌痉挛,患者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继而颈部、躯干和四肢肌肉发生强直收缩,身体呈角弓反张,面部紫钳、呼吸困难,最后可因窒息而死。病死率约50%,新生儿和老年人尤高。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大多数是由于旧法接生所致;也有的虽是新法接生,但由于接生包消毒不好,或由于未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或由于生后脐部感染,也可发病。由于本菌属厌氧菌,常与需氧菌共存,故有破伤风杆菌感染的脐部,也常有普通需氧菌的感染,检查脐部常有严重感染的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是什么?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为“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它是指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新生儿的脐部,并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这种疾病与孕妇生产时各项卫生消毒不达标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接生断脐时,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等情况,会造成新生儿破伤风。可以说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可以完全避免的疾病,但是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和消毒措施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新生儿破伤风的几率就比较高,我国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在已经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几率。
新生儿破伤风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有重大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及早进行预防,从根源上减少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1、注重接生环节
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应该注重接生环节的卫生和消毒条件,推广新法接生,在剪脐带之前,应该先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或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再剪断脐带,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后结扎脐带,并多留脐带残端数厘米,争取在24小时内脐带按严密消毒方法重新处理。
2、孕妇肌注破伤风类毒素
当抗体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水平在0.01U/ml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机体免于破伤风感染,因此对于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应该在妊娠晚期注射2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相隔1个月,第2次至少在产前2周(最好1个月时)肌注,这样的免疫接种可以很好地避免新生儿破伤风。
3、加强宣传
新生儿破伤风的损害很大,因此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它的病因、症状和预防等信息,科学知识的宣传能让新生儿破伤风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预防,尤其是在贫困落后地区更加要加强宣传。
第一节 病因学(Etiology)
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疾病是因何发生的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s of disease)
(一)病因的概念
凡是能引起疾病发生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体内外因素都可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Cause of disease)。所有疾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无原因的疾病。许多疾病已经找到了明确的发病原因,象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但还有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如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认识和消除致病的原因,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病因的分类
1.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等)。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因。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感冒、痢疾和气管炎等,都是由特异性的细菌或病毒所引起。生物性病因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与病原体致病力强弱与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invesiveness)(侵袭力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毒力是指致病微生物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以及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密切相关。
2.理化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例如,机械暴力可引起伤或骨折;低温引起冻伤,局部高温引起烫伤、烧伤;电离辐射可致放射病;气压降低或升高可引起高山病或潜水员病等。物理性病因的损伤作用取决于其作用于机体的强度、时间及范围等,多数只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对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不起作用。
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毒性物质等。例如战争中使用的化学武器,日常生活中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相结合,阻碍了血红蛋白和氧气的结合。工业开采和提炼过程中某些化学元素或重金属,如铅、汞等引起的中毒。生物性毒素如蛇毒、毒蕈等。临床上使用的各种药物对机体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化学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与其性质、剂量(或浓度)及作用的时间有关。
3.营养性因素:
是指机体必需或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氧、水等)、各种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及微量元素(铁、碘、铜、锌、氟、硒等)等缺乏,可以引起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致病,严重时可以致死。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小儿的佝偻病。营养过剩也能导致疾病。例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糖和高脂饮食易引起肥胖病。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不但可以引起疾病,而且可以成为许多疾病发生的条件。
4.遗传性因素:
能引起遗传性疾病的因素称为遗传性病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 遗传性因素的直接致病作用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发生的,常因遗传物质的缺陷而影响后代。基因突变是由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所引起,例如,血友病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造成凝血因子VIII缺乏,导致凝血障碍。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如先天愚型等。
遗传易感性:临床上有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往往好发于同一家族的成员。这种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称为遗传易感性。
5.先天性因素:
指那些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例如,妊娠早期被风疹病毒感染可能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母亲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图2-1)等也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图2-1 酒精中毒胎儿
6.免疫性因素:
因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免疫性因素致病主要有两种情况: 免疫反应或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产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对外来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破伤风抗毒素或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或食物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个体可以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免疫缺陷病: 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各种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易反复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7.其他因素:
主要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例如长期的忧虑、悲伤、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强烈的精神创伤易导致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病的发生。变态心理和变态人格也可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政策等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教育,例如提倡低盐饮食、戒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酗酒等可以有效地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
表2-1 病因的分类 1 生物性因素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2 理化性因素 ⑴ 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
⑵ 化学性因素 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
3 营养性因素 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
4 遗传性因素 因遗传物质(基因或染色体)的改变而引起: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2)染色体畸变表现为染色体总数或结构的改变
5 先天性因素 能够损害胎儿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
6 免疫性因素 ⑴ 免疫反应或超敏反应 :指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或自身抗原发生异常反应,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⑵ 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引起
7 其他因素 指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三)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任何疾病都有它原因,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没有结核杆菌就不可能发生结核病。目前虽然有些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的确切致病因素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些疾病的原因会陆续阐明。
2.病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病因的种类和特性决定该疾病的特异性。例如,白喉杆菌侵犯机体,决定机体所患的是白喉,而不是痢疾或结核病。
病因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视病因的种类而不同。有的病因继续推动疾病的发展;而有的对疾病的进程不再产生影响。例如,致病微生物不但引起特定的感染性疾病,病源体在体内的生长繁殖还不断推动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因而,消除病因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机械暴力造成创伤后不再作用于机体,疾病遵循创伤或失血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治疗上应针对发病过程中的主导环节进行。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s of disease)
(一)概念
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疾病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例如年龄、性别等体内条件和气温、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有了病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发生疾病。例如细菌和病毒在正常人的鼻咽部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呼吸道感染,说明疾病发生除一定要有病因存在外,还取决于条件的作用。
(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条件本身不能直接引起疾病,即不是疾病发生所必须的因素。但条件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因,但体外环境中存在的结核杆菌并不会使每个人都发生结核病,这时条件往往影响疾病的发生率。在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或空气污浊的条件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明显降低,结核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条件作用的对象是病因或/和机体。条件可以增强或削弱病因的致病力;也可以增强或削弱机体的抵抗力。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是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例如,夏季高温潮湿既可以通过促进食物的腐败和细菌的繁殖增强肠道致病菌的致病力,又可以通过抑制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因此,夏季肠道传染病发生率高。人们往往利用条件在疾病发生的作用,人为地改变条件来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例如,头部冷敷降温或人工冬眠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接种麻疹疫苗或牛痘,可获得对麻疹和天花的免疫力。
能够通过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疾病的诱发因素,简称诱因。诱因是条件中的一部分。例如,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的病因,但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酗酒等诱因的存在,往往促进血压的突然上升而使原有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因此,在疾病的病因学预防中,必须考虑条件的重要影响,积极消除诱因。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心肌炎的并发症
下一篇: 心肌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