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症(biliary tract ascariasis,biliary ascariasis)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胆道蛔虫症是肠内蛔虫窜入胆道引起的急腹症。蛔虫通常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可因寄生环境变化,如饥饿、发热、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妊娠、胃肠功能紊乱等而引起窜动,上行达十二指肠,加以蛔虫有钻孔习性,如窜入胆道,即可引起胆总管口括约肌阵发性痉挛,病人表现为阵发强烈绞痛。
胆道蛔虫症的常见症状有:
(1)腹痛: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偏右方阵发性“钻顶”样剧痛,难以忍受。病人常弯腰捧腹,辗转不安,大汗淋漓,极为痛苦。可伴右肩、背部牵涉痛。
(2)恶心、呕吐:常较频繁而剧烈,吐出物多为胃液和胆汁,有时吐出蛔虫。
(3)发热和黄疸:早期多无发热和黄疸。合并胆道感染,即呈寒颤、高热,并可出现黄疸。
(4)其它可能的并发症有肝脓肿、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胆道结石、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蛔虫病·三虫 5 蛲虫病·三虫 6 姜片虫病·三虫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虫的方剂 2 治疗三虫的穴位 3 治疗三虫的中成药 4 三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三虫 1 拼音 sān chóng
2 英文参考 three kinds of parasito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三虫指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即长虫、赤虫、蛲虫[1]。《诸病源候论》卷五十:“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
4 蛔虫病·三虫 蛔虫病为病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虫具有一种鉆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肠内发生某些对蛔虫生活不良的条件时,其活动的能力增加,扰动时腹痛阵发,如虫多可引起肠梗阻,窜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症。治疗以驱蛔虫为主。宜用乌梅丸。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肠梗阻则应配合通利腑气,当蛔虫驱去以后,再予健脾。驱虫用使君子、苦楝根皮等;健脾用异功散加减[2]。
5 蛲虫病·三虫 蛲虫病为病名。蛲虫,九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其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 *** 产卵,而致 *** 奇痒。病久长期抓痒而致 *** 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 *** 周围。 *** 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3]。
6 姜片虫病·三虫 姜片虫病为病名。我国地方病的一种,因其虫形似姜片,故名。虫色赤如生肉,故又叫赤虫。在东南沿海各省和华中某些地区都有流行,长江以北很少。本病可引起腹痛,腹泻,浮肿,贫血等症状,甚至引起小儿生长发育,但预后一般良好,姜片虫驱除以后,患者迅速恢复。若反复感染又不治疗,可导致重度营养不良,有造成全身衰竭的危险。本病因食生菱角、荸荠等吞入姜片虫的囊蚴所引起。成虫寄生肠道上部,上犯胃气,下扰肠道,导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等症。治疗用槟榔煎水,早上空服,不须另服泻药,连用2~3天。病情严重,气血亏虚者,则宜补脾胃,先服参苓白术散;待全身症状改善后,再予驱虫[4]。
7
蛔虫的成虫、幼虫及虫卵均可致病。蛔虫喜欢钻孔,常串入胆管、胰管、阑尾等处,引起严重并发症。胆道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引起胆管炎、肝脓肿等。 成人感染蛔虫大多无自觉症状,儿童和体弱者出现症状较多。不少患者是因并发症而就诊的。并发症在儿童患者中,以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为多,在成人则以胆道蛔虫病常见。这些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可带来严重的后果。 胆道蛔虫病——最常见的成人蛔虫并发症 蛔虫病都发生在成年人,其实这并不奇怪。其一是蛔虫病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在总的蛔虫感染人群中,有30%~45%为成年人,如按国内感染人数5亿计算,其中1.5亿~2亿为成年人感染。其二为蛔虫病的并发症——胆道蛔虫病,这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蛔虫感染者身上,统计表明以青年及中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先前接受过胆囊切除术或奥迪氏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也易发生。 蛔虫的成虫寄生在小肠,虫头向胃侧,有喜碱厌酸和钻孔的癖性。当人有成虫寄生在肠内,因发热、饥饿、腹泻、驱虫不当等导致胃肠环境改变时,蛔虫可上行到胃、十二指肠。进入到胃的蛔虫可经食管从口中呕吐出来;在十二指肠的蛔虫则可以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这时可引起奥迪氏括约肌强烈痉挛,表现为胆绞痛——突然发作、钻顶感、辗转不安、全身冷汗、呕吐胆汁或蛔虫。发作过后可一切如常,安然无恙。可反复发作。 胆道蛔虫病的诊断并不难,根据突然发作的右上腹或上腹部钻顶样绞痛,而体征较轻(仅局部轻压痛),可考虑有此病。B超检查很有价值。必要时做十二指肠引流,在胆汁中可查到蛔虫卵。 驱逐蛔虫——药物、内镜、手术 肠蛔虫病应做驱虫治疗,一般使用药物驱虫。临床上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哒唑(肠虫清),成人及两岁以上儿童一次顿服2片(400毫克)。另有甲苯咪唑(安乐士)、复方甲苯咪唑、枸橼酸哌吡嗪(驱蛔灵)等,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人们对蛔虫普遍易感,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是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是受感染的重要因素,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内吞下。因此,讲究饮食卫生是预防蛔虫病的最有效措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4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避免诱因可预防病毒性心肌炎
下一篇: 可以有效预防心肌炎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