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征(S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是指用力排便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的功能性疾病。
X线造影检查:特点为“鹅征”,即将侧坐位片坚摆(耻骨联合朝上),整个影像酷似一只在水中游泳的鹅;直肠前估为鹅头,肛管为鹅嘴,痉挛变细的直肠远段为鹅颈,直肠近段及乙状结肠远段为鹅身及尾部,“鹅征”的出现率为100%。
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药物的选择,目前大多采用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而进行的分型,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这种分型的依据是以结肠或肛门直肠动力障碍特点为基础的。
(1)慢传输型便秘:是最常见的类型,系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使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结肠通过缓慢的便秘,结肠测压显示结肠动力降低,导致结肠内容推进速度慢,排空迟缓。同时可能伴有其它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如胃排空迟缓或小肠运动障碍。患者主诉多为排便次数少、粪便质地坚硬、无便意。用闪烁照像术或不透X线标记物法检查提示结肠通过时间延缓可确立诊断。因此有人称之为结肠无力,它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类型。治疗上首选促肠动力剂。
(2)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由于肛、直肠的功能异常(非器质性病变)如排便反射缺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或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不协调所致。包括横纹肌功能不良,直肠平滑肌动力异常,直肠感觉功能损害,肛门括约肌失协调症以及盆底痉挛综合征等。患者主诉是排便困难,肛门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需要用手协助。多发生于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治疗上可选择生物反馈治疗。
(3)混合型便秘:具有结肠慢传输特点,也存在肛、直肠功能异常,或二者均不典型,治疗上因人而异。该型可能是由于慢传输型便秘发展而来,也有人认为长期的出口梗阻影响了结肠排空继发结肠无力。
正常人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肌呈轻度的张力收缩状态,以维持会阴正常位置和肛门自制。在排粪时,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均迅速抑制,以使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松弛,便于粪块通过。若排粪时上述肌肉不能松弛,甚至反而收缩,就会阻塞肠道出口,引起排粪困难,称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0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盆底痉挛综合症有什么表现?
下一篇: 如何诊断盆底痉挛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