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发病前可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后尿道炎等感染史,或有尿道器械操作及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等情况。患者多为中青年人。
(二)症状:急性发作者,起病突然,附睾肿大、疼痛、阴囊坠胀,触痛明显,活动受限,伴有发热,寒战及小便涩痛等症状。慢性附睾丸炎一般无明显症状,有时表现为阴囊下坠感和隐隐胀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例大腿、小腹等处。
(三)体征:急性附睾炎患者下腹及精索等处有压痛、阴囊肿大、压痛,附睾肿块较硬、触痛,严重者与睾丸界限不清。若脓肿形成,可自行穿破形成接管。慢性附睾炎可们及附睾肿大及硬结,轻度触痛,与睾丸界限清楚,精索和输精管增粗,可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的表现。
(四)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急性期血白细胞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②尿常规,有明显白细胞增多。
③ 细菌培养,细菌感染者可做尿培养或鞘膜液培养为阳性。
④超声多普勒检查,急性感染者可见睾丸血流回声增强。
部分患者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并无明确的急性期。慢性附睾炎的症状变异较大。患者可有轻微性局部不适、坠胀感或阴囊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同侧大腿内侧。也可表现为剧烈性、持续性疼痛。有时可有急性发作症状。查体可触及患侧附睾肿大、变硬,或仅能触及附睾上有一硬块,无压痛或有轻压痛。有时可合并继发性鞘膜积液。某些活动如射精可加重患者的症状。
附睾肿大,有时会尿急,尿常分岔。
附睾肿大的诊断1、急性附睾炎:
本病根据病史体征诊断多不困难,主要诊断因附睾炎引起的附睾肿大。但须注意与睾丸扭转相鉴别。睾丸扭转发病急骤,睾丸肿大固定不能在阴囊内活动,抬高阴囊不能减轻局部疼痛。
附睾肿大的诊断2、慢性附睾炎:
慢性附睾炎附睾常为均匀性肿大质硬有压痛。
临床上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类。 1.急性附睾炎症状: 突然高热白细胞升高,患侧阴囊胀痛,沉坠感,下腹部及腹股沟部有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侧附睾肿大,有明显压痛。炎症范围较大时,附睾和睾丸均有肿胀,两者界限触摸不清,称为附睾睾丸炎。患侧的精索增粗,亦有压痛。一般情况下,急性症状可于一周后逐渐消退。 2.慢性附睾炎症状: 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病人并无明确的急性期,炎症多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或损伤。病人常感患侧阴囊隐痛,胀坠感,疼痛常牵扯到下腹部及同侧腹股沟,有时可合并有继发性的鞘膜积液。检查时附睾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硬。有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可达(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检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超声波检查 可将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磁共振检查 附睾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权象上附睾信号可与睾丸信号相同或高于后者。 1 .特别治疗 如患者在发病24小时以内就诊,用1%普鲁卡因20ml或利多卡因局麻药物行睾丸上方精索浸润麻醉,可能完全缓解此病,体温通常迅速下降,疼痛可完全消失,炎性包块可于几日内吸收,否则一般需2~3个星期才能吸收。如1次注射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可于次日再注射1次。 抗生素有助于治疗,继发性膀胱炎将很快治愈。抗生素选择应按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来决定。常用药物有复方新诺明,氟哌酸,氟嗪酸等第二、三代喹喏酮类及头孢类药物,均有较好疗效。 2.一般治疗 急性期(3~4天)应卧床休息,应用阴囊托可减轻症状,自制较大的带棉花垫的阴囊托使用起来会更舒适。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药,局部热疗可缓解症状,并可促进炎症消退。但过早使用热疗可加重疼痛并有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所以早期宜用冰袋局部冷敷。性生活和体力劳动可加重感染,故应避免。 附睾炎的物理治疗方法: 托起阴囊,局部热敷、热水坐浴、理疗等或直接使用托脉林可缓解症状。重视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如局部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可考虑做附睾切除。 睾丸炎症状 (1) 高热、畏寒。 (2) 患病睾丸疼痛,并有阴囊、大腿根部以及腹股沟区域放射痛。 (3) 患病睾丸肿胀、压痛,如果化脓膜上去就有积脓的波动感觉。 (4) 常伴有阴囊皮肤红肿和阴囊内鞘膜积液。 (5) 儿童发生病毒性睾丸炎,有时可见到腮腺肿大与疼痛现象。 睾丸炎的检查: 1.急性期血白细胞增加。 2.合并附睾炎、前列腺炎可出现血精。 3.部分病人可有尿道分泌物,可作涂片和细菌学检查。 4.尿常规可出现白细胞或脓细胞。 5.锝-99m核素睾丸扫描,血流明显增加。 6.B超检查有诊断价值,有助于鉴别睾丸肿瘤和睾丸扭转 睾丸炎的治疗: 抗菌消炎;卧床休息,托高阴囊,局部热敷、理疗;1%利多卡因精索封闭注射减轻疼痛;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睾丸炎再早期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验,以除外梅毒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急慢性附睾炎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下一篇: 急慢性附睾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