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出现疲乏或疼痛症状的足扁平畸形。
什么是扁平足 谈到扁平足,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足弓」:足弓是在脚掌内侧一个弧形的构造,可以帮助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吸收能量、避免震荡现象;如果足弓在平躺或是站立时消失或塌陷了,这个现象就称为「扁平足」。
扁平足走习惯,小心这些问题找上:
如果孩子扁平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因为足弓塌陷的关系,会让孩子在走路的时候比较不耐久、比较容易腿酸,运动时也可能较容易会脚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平衡感,让孩子在步态上,比较容易呈现内八,容易绊倒或跌倒等等,对于于孩子的安全以及步态发展都是比较不好的。
扁平足有两种?功能性vs 结构性:
扁平足一般来讲可以分成两类:「功能性」跟「结构性」。功能性的扁平足,就是当孩子在平躺或把脚抬起来时,脚还是有一个弓的形状,但当他承重的时候(站着的时候),这个足弓就会变成平的,这个就是「功能性的扁平足」。
但专家也提醒,爸爸妈妈其实不用过度担心,因为大部份孩子大概两岁开始,足弓才开始发展,因此两岁之前,孩子呈现没有足弓的这个状况是正常的。两岁之后开始慢慢发展,有时会到六岁、甚至到十岁,才会真正发展成熟。扁平足的另一种是「结构性的扁平足」,即是不管孩子是躺着或站着,都会没有看到他的足弓(也就是足弓是平的),若是这类的扁平足,爸爸妈妈可能就需要多花一点心思来观察。
功能性:未承重时有足弓踩地承重后足弓消失,多在2-6岁时正常发展出足弓;
结构性:即使没有踩地也没有足弓出现,可能为足部骨骼异常建议医生协助。
如何观察孩子足弓发展可能出现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其实可以稍微观察,孩子是否有扁平足的状况。专家建议,如果孩子穿的鞋子,总是内侧磨损得较快,这时候就可以留意一下孩子足弓的发展。此外,如果孩子走路有内八的状况、或是常抱怨脚酸、容易跌倒等,爸爸妈妈都可以特别留意一下,是否是足弓的问题,造成这些行为。
孩子喜欢踮脚尖走路,该阻止吗?
专家指出,踮脚尖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动作,但其实,孩子在发展的过程里头,踮脚尖是很自然的,因为踮了脚尖,孩子可以看到更多,此外,踮脚尖的动作,也提供孩子很大的前庭觉和本体觉的刺激,这些其实是孩子在发展时很需要的感觉。
因此,如果孩子在踮脚尖走路,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找感觉、在玩;专家建议,真的要担心孩子踮脚尖的状况,是如果孩子「每次走路」总是踮着脚尖,这时候可能会担心他后面的脚跟是不是太紧了。而如果持续有这样的状况,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到复健科或骨科的门诊,让医师协助判断。
扁平足是遗传?可以预防吗? 造成扁平足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是先天的,有一部分是后天的;先天的部份可能较难去预防,但后天的预防,其实是爸爸妈妈都可以留意的,例如尽量不要给孩子穿不合脚的鞋子,太大、太紧、太软的鞋子,都不利于孩子足弓的发展。
确诊为扁平足可以怎么做? 爸爸妈妈如果担心孩子有扁平足的状况,专家建议,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些帮助足弓发展的活动。比方说,让孩子多运动,帮助足弓发展,也能加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也可以多接触不同的足底刺激,比方说跟孩子玩用脚夹毛巾、勾毛巾、把毛巾弄皱的活动,也可以跟孩子玩翻脚掌,就是用脚掌的边边去走路。也可以用玩乐引导的方法,让孩子走在棉被堆里、或枕头山上,都可以帮助孩子足弓的发展。
结论:
也提醒爸爸妈妈,因为足弓本来就是孩子发展的一个过程,从两岁开始,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顺利长出完美的足弓。如果爸爸妈妈真的很担心,可以让医师或是治疗师来协助确认孩子的状况。不需要立刻让孩子穿上矫正鞋,因为矫正鞋会提供孩子的支撑,反而会限制了孩子足部的发展喔!
扁平足是指脚底扁平,但并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是疾病,事实上所有二到三岁的小孩子都是扁平足,之后足弓才慢慢发育出来。发育好的足弓也是有高有低,即使成年人脚底比较平一点,也不算是疾病,只有足弓扁平并伴有脚部骨骼畸形、走路疼痛,才算是疾病。引起扁平足的原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原因 1、足部的骨骼异常,主要是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以至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一跖骨较短,结果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导致足弓扁平。 3、足部骨骼的软骨或纤维。后天性原因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关节囊、腱膜等软组织慢慢衰弱 ,最后足弓渐渐变得低平。 2、长期有病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锻炼引起肌肉萎缩、张力减弱,一旦负重时就会导致足弓下陷。 3、鞋子不合适,如鞋跟过高等,会使得身体重心长期向前移,而相应的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造成破坏,形成扁平足。 4、足部骨病,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 ,骨关节结核等也可导致足骨变形,足弓扁平。 5、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平足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 扁平足根据脚底软组织的改变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易变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两种。易变性扁平足比较常见,表现为脚底的软组织仍有一定弹性,只有站立、走路等负重状态时足弓才扁平,而坐、躺等不需要承受重力时,足弓就可恢复正常。僵硬性扁平足是指由于脚部的骨头长到一起,足弓消失,这种就不易纠正。 扁平足早期的症状表现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尤其是长时间站立、走路时疼痛更加明显,而休息后疼痛减轻。疼痛关节处会出现肿胀,严重时影响走路。 扁平足的外形比较明显,一般通过脚弓低平、走路疼痛、休息后疼痛减轻等症状就可确诊。在白纸上印脚印时,发现脚印的纵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变宽,有时是跟部亦变宽等特点也可帮助确诊。另外,X光片检查时发现足弓消失、跟骨纵轴与距骨纵轴角变大就可确诊。预防及治疗 对于易变性的扁平足,可以通过功能锻炼、穿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进行治疗。8岁前的儿童,即使扁平足,通常也不需要治疗。如果鞋子磨擦太多,则可以用矫形鞋垫。功能锻炼包括用脚趾走路、做屈趾运动。矫形鞋或矫形鞋垫是指将鞋跟内侧垫高,使负重线向外移,以此预防和减轻脚的疲劳。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内侧楔形垫高二~三毫米,目的是为了恢复足弓。鞋跟内侧半延长至足舟骨,并较外侧半加厚三~六毫米。鞋垫可用铝钢、塑料或人造革制成,要求与矫形鞋相同。如果功能锻炼、穿矫形鞋或矫形鞋垫都失败,则可以做矫形手术,其中一种是将小圆管放置在足跟关节内。 而对于僵硬性平足症,康复治疗及矫形鞋都没有用,可在全麻下将足弓扳正,然后用石膏固定,等到腓骨肌松弛后,切除骨联合,矫正畸形。手法矫正失败者或畸形严重者,可作三关节融合。
扁平足(平足)指的是正常足弓的缺失,或称为足弓塌陷。
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第六条 手指残缺,影响功能的足趾残缺或指(趾)畸形,足底弓完全消失的扁平足,影响长途行走的鸡眼、胼胝、重度皲裂症,不合格。
足弓塌陷可引起下述足的结构改变:
①跟腱挛缩:内侧纵弓塌陷后,跟腱作用于踝关节的力矩减小,跟腱的牵拉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坚硬的足弓传达到前足部,为了推动身体向前,抬起足跟,跟腱需要变得更短、更紧、更有力;
②中足的松弛。致使中跗关节不能锁定;
③前足移位:内侧纵弓塌陷后,跖骨跖屈,跟骨向后半脱位,跟骨前结节不再支撑距骨头。为了适应这种位置,前足和中足均围绕着距骨向背侧和外侧移位。前足外展,足的外侧柱缩短;
④胫后肌腱应力加大,易发生胫后肌腱劳损。严重者可有足内侧韧带的损伤;
⑤距下关节旋前,跟骨外翻;
⑥中足的不稳定使距下关节和距舟关节长时间处于异常位置,久而久之,这些关节发生退变,成为固定性畸形。这样会使踝关节承受更大的应力,最后导致踝关节退变。
平足症(flatfoot)是指先天性或姿态性导致足弓低平,足部软组织松弛,跟骨外翻等畸形。
病因
一、先天性平足症的致病因素有:
1、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1跖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
二、后天致病因素有: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病理改变
平足症根据软组织的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1、易变性平足症(flexible flatfoot):即姿态性平足症。比较常见,软组织虽然松弛,但仍保持一定弹性,负重时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可立即恢复正常,长期治疗效果满意。
2、僵硬性平足症(rigid flatfoot):即痉挛性平足症。多数由于骨联合(包括软骨性及纤维性联合)所致,手法不易矫正。往往合并腓骨肌痉挛。足跗关节间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双侧跟腱呈八字形,距骨头内移,呈半脱位,距骨内侧突出,有时合并腓骨长、短肌及第3腓骨肌痉挛。严重者距骨极度下垂,纵轴几乎与胫骨纵轴平行,足舟骨位于距骨头上。足前部背伸,跟骰关节外侧皮肤松弛,足外侧形成皮肤皱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平足症有哪些症状体征?
下一篇: 脊柱侧凸术后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