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充满滑膜液的囊状间隙,位于组织间产生摩擦的部位,如肌腱或肌肉经过骨突起的部位。滑囊对正常运动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运动各部位之间的摩擦力。滑囊可与关节相通。滑囊炎最多发生在肩部(肩峰下或三角肌下滑囊炎),其他常见发病部位有肱骨鹰嘴(矿工肘),髌前(主妇膝)或髌上,跟腱(跟腱滑囊炎),髂耻部(髂腰部),坐骨部(裁缝或织工臂),大转子和第一跖骨头(踇囊炎)。滑囊炎病因可能与肿瘤,慢性劳损,炎性关节炎(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感染(如化脓性细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很少引起滑囊炎)有关。滑囊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处的一种缓冲结构,其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滑膜,平时囊内有少量滑液,以利滑动。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病理变化为滑膜水肿、充血、增厚呈绒毛状,滑液增多,囊壁纤维化等。
临床症状:多无明确原因而在关节或骨突出部逐渐出现一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缓慢长大伴压痛,表浅者可扪及清楚边缘,有波动感,皮肤无炎征部位深者,边界不清,有时可误诊为实质性肿瘤,当受较大外力后,包块可较快增大,伴剧烈疼痛,皮肤有红热,但无水肿,包块穿刺,慢性期为清晰粘液,急性损伤时为血性粘液,偶尔因皮肤磨损而继发感染,则有化脓性炎症表现,需与结核性滑囊炎,类风湿性滑囊炎相鉴别。
? ? ? 前脚掌非常的疼,什么办法可以有效治疗?
前脚掌疼痛一般可以诊断为跖痛症,是因为前足横弓劳损或者神经受压以及刺激所引起的足痛,患者可以穿矫正鞋以及横弓垫恢复和维持足弓,然后加强锻炼,可以做原地跳或者理疗以及按摩等,症状就会缓解。
如果效果不好,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止痛药缓解症状。如果是老年人出现前脚掌疼痛,也不排除是由于缺钙所导致的,患者可以选择补充钙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以及药物,比如芝麻酱、花生酱或者钙片等,可以缓解因为缺钙所导致的前脚掌疼痛。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跖痛症,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松弛性跖痛症主要由于第一跖骨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横弓慢性损伤之故,为原发性跖骨内翻症和跖骨过度活动症。临床表现主要有前足跖面持续性灼痛,前足底有胼胝,跖面压痛和侧方挤压跖骨头可减轻疼痛。
本病多发于30-50岁中老年妇女,和足部狭瘦松弛者,大多为单侧。松弛性跖痛症经非手术疗法,常可奏效,极少数才需手术治疗。压迫性跖痛症则需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对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分清是属于何种病因所致。
怎么治疗呢?
? ? ? 1、穿矫形鞋和应用横弓垫恢复和维持足弓。
2、加强足内在肌锻炼:原地弹跳等。
3、理疗热敷或按摩。
4、对症治疗:如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或局部封闭。
5、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6、以上为松弛跖痛症的治疗原则。
7、压迫性跖痛症:
(1)去除病因:不穿窄头鞋、高跟鞋等;
(2)对症治疗;
(3)多数需手术切除趾神经瘤,术后不穿高跟鞋或窄头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5 足跟痛的症状 6 足跟痛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2 推拿治疗 6.2.1 方一 6.2.1.1 症状 6.2.1.2 推拿方法 6.2.2 方二 6.2.2.1 症状 6.2.2.2 选穴 6.2.2.3 推拿方法 6.2.3 医案 6.3 艾灸治疗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足跟痛的穴位 2 治疗足跟痛的方剂 3 治疗足跟痛的中成药 4 足跟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足跟痛 1 拼音 zú gēn tòng
2 英文参考 hee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heel [朗道汉英字典]
talalgia [朗道汉英字典]
painful he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足跟痛为症状名,又称脚跟痛[1]。指一侧或双侧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则加重[2]。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对骨质增生者,治疗虽不能消除骨刺,但通过消除骨刺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疼痛同样可以消除[3]。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足跟痛》:“足跟痛,有痰,有血热。”
足跟痛多由肾虚、血热、痰湿所致[1]。
足跟痛与骨质增生、跗骨窦内软组织劳损、跟骨静脉压增高等因素有关[3]。
足跟痛是由跟骨底面慢性劳损、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等所致[4]。
5 足跟痛的症状 常见足跟一侧或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1]。
足跟痛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比较固定,有明显的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感。早晨起床后刚开始站立或走动时疼痛剧烈,长期站立或行走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则减轻,温热时感觉舒适,遇冷后病情加重。[4]
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6 足跟痛的治疗
《医学入门·脚气》:“脚跟痛,有血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有痰者,五积散加木瓜。”
6.2.1.1 症状 足跟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6.2.1.2 推拿方法 ①用拇指点按大钟50次,力度适中。
②以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同时拿捏昆仑、太溪(见本页)1~2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点按仆参1~2分钟。
④用拇指指腹从涌泉向足趾方向推行6~8次。
6.2.2 方二 [3]
6.2.2.1 症状 足跟部肿胀持续疼痛不能缓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时候疼痛不能明显缓解,舌黯,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
6.2.2.2 选穴 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
6.2.2.3 推拿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仰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点按、揉捏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跖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6.2.3 医案 王某,女,38岁。自诉足跟疼痛3年,每于久行、久站或阴雨天加重。近因行走过久致右足跟疼痛剧烈。入院查体见右足跟骨结节处压叩痛明显,触及一骨性突起。X线片示:右足跟骨骨质增生性骨刺。诊断为:跟痛症。予上述综合疗法治疗2次后跟痛减轻,可下床独立行走,治疗10次疼痛完全消失,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3]
取穴:①组:阿是穴(疼痛局部)、三阴交穴;②组:申脉、太溪穴。
灸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采用艾条悬灸法,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 *** 。
(2)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应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部的肌力。
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滑囊炎有哪些症状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