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也称隆起性红斑病。本病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在四肢、面部及颈部有隆起的疼痛性红色斑块,中医属于“丹”的范畴。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多数人认为本病是对细菌感染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有的病人发病前曾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腺炎及气管炎等,部分患者抗链“O”值增高。本病常发生在夏季,所以可能与天热、日晒有关。
中医认为是外感毒邪湿热,郁滞肌肤所致。
1、白细胞病理性增高
病理性升高最常见的是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且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增多成正比,但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发生感染时可能升高不明显。需要特别警惕的另一种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原因是造血系统疾病。
此时白细胞可能增多至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需要进一步做血涂片、骨髓穿刺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也会见到白细胞计数升高。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
病理性升高最常见的有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临床意义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
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扩展资料:
处理原则
1、病因治疗?
尽可能查明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立即停止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停用可疑药物,并控制感染。对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恢复正常。对于粒细胞轻度减少且无感染倾向,骨髓检测无明显异常者,以追踪观察为主。
2、防治感染
感染既是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原因,也是结果。对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治疗。轻度减少者不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频率,并加强口腔和皮肤的卫生护理,去除慢性感染病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细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粒细胞
做手术是为了让患者快速康复,但是在做手术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有的人在手术后会出现发热的情况,特别是在做外科手术后,一般出现这种情况会认为是感染,但也有非感染性的发热,那么,术后发热是什么原因?术后发热怎么办?
1、非感染性发热原因
1、手术反应热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来说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手术大小和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此外损伤区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亦引起发热,即“吸收热”。老人反应较迟钝,体温升高不明显。
2、输血或输液反应热
输液、输血引起的发热并不少见。发热出现在输液、输血过程中,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严重者出现休克。输液反应多与输入液体不合格、药物配伍不当等原因导致外源性致热源入血引起发热。输血引起发热的原因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发热反应(在免疫性发热反应中,白细胞抗体是重要和常见的原因)和非免疫性反应(主要是热原反应,现已少见)等。
3、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药物热多表现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如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如果发热出现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输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间患者体温会有下降趋势,这是药物热的一个特点。这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正好相反。
4、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相对偏高,有时伴有发热症状,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体温多不超过38.5℃。
5、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
2、感染性发热
1、上呼吸道感染
住院期间患者感冒性发热时有发生,术野消毒裸露时间长,或术后疼痛而汗出受凉,均可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体温升高。
2、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感染性发热的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患者手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缝线处可有脓性渗出液,血象检查可见WBC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3、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引起的发热多见于老年人,常发生在手术后1~3天,患者咳嗽、气促、体温升高、心动过速、肺部_音,中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平片炎症改变。高龄患者、长期吸烟、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采用吸入麻醉、以及胸腹部大手术者容易发生。由于痰多,术后疼痛影响咳痰,易并发肺不张,继而感染形成肺炎。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于留置导尿、女性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患者手术后全身抵抗力低、尿路梗阻是发病诱因。患者发热伴有明显尿频、尿急与尿痛膀胱刺激症。根据感染部位如肾、膀胱、尿道、前列腺的不同,可有相应症状,血象有WBC升高,尿液检查有红、白细胞,细菌培养阳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可能发热构成因素,如颈髓损伤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颅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褥疮、风湿病、肿瘤、甲亢等原因皆可以出现体温升高
因此,术后发热的“罪魁祸首”并一定是感染,非感染性发热也是临床上应该重视的问题,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发热的时间、热度及热型,结合患者实施的手术种类、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术后急性疼痛危害
1、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术后急性疼痛引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应激反应,可使病人出现焦虑、恶心呕吐、血压升高、颅内压升高,增加了颅内出血的几率。可使心电图出现T波及ST段的变化,尤以冠心病患者更应予以注意,可能诱发心肌梗塞。
疼痛造成患者总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引起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50%)等低通气状态而发生肺实变和肺炎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的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患者尿潴留,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疼痛的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已有心、脑血管疾患或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极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2、增加患者就医经济负担。
术后急性疼痛可能是病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的疼痛,是围术期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不仅造成主观痛苦,还导致病人的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对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利影响,如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
3、造成患者家属意外的投入。
当病人忍受疼痛时,陪伴家属的情绪必然受到影响,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家属过度的焦虑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会影响病人的情绪,以及病人的救治和康复。这种情绪影响到病人,加重其疼痛程度。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看到病人疼痛难忍的样子,表现出坐卧不安,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对医生、护士处理病人也表现不满意,甚至口出恶言。不断的催促医生、护士这样、那样,严重影响治疗程序,更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患者因疼痛会不断地呻吟,翻动,还可能自行拔除尿管或引流管等。家属为防止患者的这些行为,不得不需要专人陪护,甚至还要几个人缚住患者的手脚。若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相应延长,医疗费用相应增加,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
4、导致医务人员精神应激。
众所周知,患者之间个体差异大,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都会受到医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诊疗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长期超负荷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压力非常大。
医务人员的精神已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患者因术后急性疼痛,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增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剧医务人员精神应激。具体可体现为:
(1)患者因疼痛可能拔除各种引流管,医护人员就要随时观察术后患者,打乱了固有的生活规律,造成生物钟的紊乱,身心素质下降,易引发躯体化、强迫等心理问题。
(2)患者因疼痛,患者和家属传呼护士的次数增加;同时,也会要求重复注射镇痛剂,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3)患者若因疼痛出现了并发症,患者和家属就会认为医护人员工作没做好,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必须面对患者家属的不理解和抱怨。不良的医患关系在冲突与理解的交替中磨砺医务人员的身心,难免激发心理问题。
(4)若发生医疗纠纷势必造成年轻医务人员心理的害怕。年轻医务人员受以往医患纠纷的影响和心理上的阴影而害怕给患者实施手术,帮助解除患者所受的疾病痛苦。
5、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源。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只占世界的2%左右,而拥有世界20%的人口,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
患者因疼痛增加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增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医护人员对术后疼痛患者投入了多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对其他患者投入更少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对其他患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患者若因疼痛出现了并发症,就会造成过长的住院天数,过高的医疗费用,不仅会更加消耗有限的医院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对国家财力也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目录 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 1.1 药品名称 1.2 英文名称 1.3 GCSF的别名 1.4 分类 1.5 剂型 1.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药理作用 1.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药代动力学 1.8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适应证 1.9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禁忌证 1.10 注意事项 1.1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不良反应 1.12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用法用量 1.13 GCSF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14 专家点评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 已经自动替换为 GCSF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GCSF
2.注射剂(粉):50μg,100μg,250μg。
2.用于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及移植后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
2.交叉过敏:对大肠杆菌蛋白过敏者,使用大肠杆菌重组的rh[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后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反应。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GCSF对早产儿、婴儿的安全性尚未确认。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GCSF在人类孕期的安全性尚不清楚,故孕妇不宜使用。
5.药物对哺乳的影响:GCSF是否由乳汁分泌尚不清楚,故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6.用药中应定期监测血象,以避免造成中性粒细胞过多。
7.GCSF的使用对象仅限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8.用药过程中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适当处理。
9.由于迅速增殖分化的造血祖细胞对放(化)疗敏感,GCSF不应和放(化)疗同时使用。
10.周围血白细胞升至(2~5)×109/L时可停药;若其大于10×109/L或周围血液出现幼稚细胞时,应立即停药。
11.GCSF使用前应避免振荡,因振荡后起泡可减少实际吸入注射器的剂量。若发现溶液已起泡,可静置数min后再抽取。GCSF供静脉注射须用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浓度不低于15μg/ml,若rh[重组]人粒细胞集落 *** 因子的终浓度在2~15μg/ml之间,须在加GCSF之前于5%葡萄糖注射剂中先加入终浓度为0.2%的人血白蛋白,以避免输液系统对GCSF的吸附。GCSF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快速静脉用药可使其作用减低),每次至少持续1h以上,其稀释后应在6h内输完。
12.GCSF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使用。
13.皮下注射的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且用药更方便。
14.用药时间太短基本无效。非格司亭至少用5~7天,才能发挥 *** 骨髓造血的作用,太短仅能 *** 骨髓中的成熟粒细胞的释放,停药后则又降至低点。这种用法貌似经济,实则为浪费。
15.一般情况下化疗前或化疗中不要使用。因为此时应用非格司亭,促进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加速增殖,这些细胞对细胞毒化疗药物更为敏感。虽外周血白细胞数可达化疗所需指标,但是一旦很快给予化疗则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且不易恢复。
16.预防用药首次应在末次化疗给药后24~72h。根据所用化疗药物的代谢情况而定,尽量减少细胞毒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毒害。
17.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时单用集落 *** 因子效果不显,往往见于化疗反应重,致患者营养状况差。此时不要过于依赖集落 *** 因子,如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18.有研究表明,相同剂量分一天两次用药比一次给药效果好。
19.尽可能不静脉用药。原因之一是集落 *** 因子的作用与血中峰浓度无关,而与达到有效血浓度的持续时间有关。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药物代谢缓慢,有利于其发挥作用。另外,集落 *** 因子静脉用药可能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
20.在保证有效的前提下尽量用小剂量。因为用量加大不良反应的概率及程度也会加大。
21.考虑集落 *** 因子在临床有滥用的情况,预防用药的指征应严格掌握。
22.如果除提高粒细胞外同时又需提高免疫功能,则选择GMCSF为好。
23.长期应用集落 *** 因子可导致骨髓增生不良和肝肾功能受损。
24.对预防性用药,用药早疗效好。有研究比较化疗后不同时间开始预防性用药的效果,发现化疗结束后24~48h用药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天数最短。化疗后72h之内用药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天数最少。
25.放化疗同步应用时使用非格司亭或GMCSF可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
2.有时会有消化道反应(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肝功能损害(轻度可逆性ALT、AST、堿性磷酸酶升高)、一过性低血压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等,还可引起发热、头痛、倦怠、心悸、尿酸和肌酐升高等。
3.偶有皮肤发红、皮疹、急性发热白细胞增多性皮肤病(表现为发热伴皮损与疼痛)。
4.长期用药者有时可见脾大,但多为亚临床型。
5.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水钠潴留、血栓形成、低血压或过敏性休克等罕见。
2.儿童:(1)静脉注射:①造血干细胞移植:用法用量同成人。②肿瘤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数减至1.0×109/L以下时):每天2μg/kg。(2)皮下注射:用法用量同成人。
3.非格司亭的治疗用药:在发生粒细胞减少症时非格司亭的最小有效剂量尚未准确地确定。对化疗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临床通常的用法是根据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给予相适应的剂量。(1)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下或中性粒细胞在1.0×109/L以下时,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2.0~5.0μg/kg,皮下注射,持续10~14天。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如连测两天白细胞总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6.0×109/L时停用。如果已连续使用14天无明显效果,再用也无益。(2)白细胞总数在2.0×109~3.0×109/L时,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1.0~2.0μg/kg,皮下注射,持续7~10天。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白细胞总数≥8.0×109/L减至同一用量隔日1次。如连测两天白细胞总数≥5.0×10^9/L时停用。如果已连续使用14天无明显效果,再用也无益。
4.非格司亭的预防用药:用药的剂量根据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程度确定。用药一般采用低剂量即可,非格司亭的用量为每天1.0~2.0μg/kg,皮下注射,持续5~7天。白细胞总数≥10×109/L时停药。如果白细胞总数未达此指标,则可用7~10天或再用数日,达到上述指标再停药。
5.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单用时每天5~16μg/kg,皮下注射,每天分2次用,持续5~6天;与化疗联合动员时每天5~10μg/kg。常用量每天300μg。与GMCSF联合应用于造血干细胞动员,可使CD+34细胞及原始的CD+34细胞增多。超过每天16μg/kg不良反应增加。
2.第一周期之后的化疗:如果所用化疗在前一周期化疗后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前一周期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间很短且无发热则不必使用);但在下述情况下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加大,应预防用药: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0.5×109/L)、原发疾病未控制、合并肺炎、高血压、败血症、深部真菌感染以及老年患者。
3.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长延误化疗,且所治疗的恶性肿瘤为化疗敏感且可获根治的恶性肿瘤则予以使用。
4.同步放化疗或放射治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尤其在放射野包括纵隔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8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血压患者春节如何养生
下一篇: 介绍一下陈皮泡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