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医论治消化不良

享受健康 2023-12-13 16:59:59

中医论治消化不良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而胃主降,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在五行属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五行属木,长期情志失调,抑郁不舒,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司,肝木克土,脾胃失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食谷不化,痰湿困阻,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素虚或劳倦伤脾,脾胃气虚,中焦不运,水谷不化,聚成痰湿,进而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久郁化热,寒热互结胃脘。以上终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上则胸闷哽咽,中则胃脘胀痛,下则大便秘结;胃气不降反升,则嗳气反酸,呕吐烧心等;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出现胃脘坠胀,纳呆早饱,大便自利不禁。

1.肝气犯胃型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精神紧张,情志抑郁,易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伤,受纳和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胸脘痞满,纳呆嗳气,喜叹息,烦躁易怒,或焦虑不寐,随情志因素而变化,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化滞消痞。

2.饮食停滞型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易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中焦气机阻塞,健运失司,腐熟无权。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呆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3.脾胃虚弱痰湿停止型

素体脾胃虚弱,或由于各种原因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纳运无力,痰湿滞留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逆乱。症见: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嗳气,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脉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4.寒热互结、气不升降型

由于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或湿滞日久化热,寒热互结,气不升降。症见:胃脘痞满不痛,灼热嘈杂吞酸,口苦,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宜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所以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注意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肝气得舒,病则得治。

中医怎样治疗胃病

治胃病,中医讲究脾胃同治

中医的“脾”非脾脏,其乃五脏之一。“脾”主运化,虽然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和吸收,但都必须依赖“脾”予以运转,才能到达各脏器,所以“脾”是提供营养物质的“推动器”。“脾为里主运化、胃为表主受纳”,脾与胃互为表里,唇齿相依。因此,在治疗胃病的时候,中医讲究的是“脾胃同治”。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老胃病的患者,平时可用中药蒂柯舒养胃茶进行调理,注意尽量不要经常生气上火,也要注意不要经常性的熬夜,同时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还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凉的和太硬的食物!
老胃病患者一般病程比较久,患者多数呈现“脾虚”症状,“脾虚”的胃病患者常常会有反复的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感,多数进食后症状较为严重,其次就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其疗效通常比较明显。

?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8大偏方

很多人都会参加很多的聚会。一顿接一顿的美食聚会,让你会措施不及。同时也让自己的胃口考验了一把。饮食过量,导致不良。 教你8大不良的家庭方。

杏仁。吃10粒去皮杏仁,或者在温牛奶中加一茶匙杏仁油饮用,可缓解不良。杏仁富含膳食纤维,还有助于防止便秘。

小苏打。在温水中加入半茶匙小苏打和几滴柠檬汁,慢慢饮用。

薄荷茶。薄荷茶是口感更好的缓解和预防消化不良的方法,每天可多喝几杯。

小茴香。用小茴香泡水喝。

大蒜。将几个生蒜瓣捣碎,加入饭菜中食用。

水果。葡萄、橙子、木瓜和菠萝都是健康水果,有缓胃利消化的作用。

茴香籽。每餐后吃一茶匙。将茴香籽嚼碎吞下,可帮助消化。

菊苣根、宽叶莴苣或菊莴苣。都是传统的缓胃秘方。可用这些加水煮熬水喝。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是脾胃不好?别再错下去了,看中医怎么说

脾胃是众所周知的词,但是人们对脾胃的作用了解却很少。今日我们一起了解下脾胃的作用及脾胃的关系。

脾胃的作用

在我们身体中,脾就像物流公司,负责运化。中医讲“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具体的说是,负责运送消化吸收来的营养物到全身,并参与水液代谢。

而胃就像个大粮仓,被称为“太仓”,可容纳各种食物、负责初步加工、碾碎食物、腐熟水谷。

脾胃的关系

从医这么多年,我总结到‘脾胃学说’基于升降理论,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后天之本——脾

提到脾脏,大家可能问,它位于身体的哪个部位?然而,中医所说的五脏,与现代医学说的同一个名称的器官,却不完全是一回事。

从现代医学来说,脾与胃都在腹腔,脾在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胃的左边。

“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更注重实体,看得见摸得着”;中医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其思维方式等都很有自身特色,对五脏的概括比现代医学器官的概念范围大。

平时遇到没胃口、消化不良等症状,人们常会说是脾胃不好。因此,人们认为脾主要负责消化吸收、这样说不完全对。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与免疫有一些关系,是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心。

脾为后天之本,主要有四个功能:

运化

运化水谷和水液,将吃、喝进去的水谷精华输送到全身各处。食物由胃受纳腐熟,被分解为精华和糟粕,此时必须依赖脾的帮助,才能彻底对水谷进行消化。脾要发挥“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之宣发向上、向外布散。

人体所摄入的水液需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分布全身起到滋养的作用;同时,脾又能把多余水液,及时传输到肺和肾,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消化不良,胃胀难受,脾胃虚弱?中医教你调理脾胃,搞定消化不良


很多人都知道,脾胃的好坏决定消化好不好,而消化系统不好,则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不足,长此以往,会变生百病。所以,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也总结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明确指出,脾胃不好则生百病。

而由于其自身功能等原因,脾胃也是身体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外界环境的湿、热等邪气侵扰等均可导致脾胃损伤。其中,在脾胃病中,以消化不良较为常见。


近十几年来,有调查发现,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在这些人群中,以上腹胀满、餐后饱胀为主,嗳气为最常见症状。

其中,脾胃虚弱是很多消化不良患者的常见病因,近期有朋友问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一吃东西就胀,应该怎么办?”今天这期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理脾胃。

脾胃虚弱的表现:

脸色泛黄

脾胃功能失常,运化食物的功能减弱,营养不足血液减少,就会出现泛黄的脸色。最初时,可能因为轻微的脾胃而面色淡黄,若没有及时处理,渐渐由淡黄成为“萎黄”,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脾的气和津液均不足而引起。

若是面色发黄且有虚肿,与萎黄相反是黄胖的表现,这是脾虚又有湿邪的表现。一个人的脸色发黄,同时,皮肤暗淡无光,不够明亮,也不太润泽,基本就可以说明有脾虚了。

嘴唇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唇四白就是嘴唇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约1毫米宽。如果唇色白变得不明显,肯定说明脾胃功能变差了;如果唇色白特别的干黄,意味着脾胃功能衰退十分严重;若是发黑发青,甚至会危及生命。

腹泻

脾胃虚弱的病程比较长,泄泻有时轻,有时重,而且时好时坏。大便稀溏,颜色淡而且没有臭味,会夹杂着没有被消化掉的食物残渣,而且很容易在吃过东西之后出现腹泻的情况,吃多了还会腹胀、大便多。

之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要与脾胃的重要功能有关,脾胃二者主要主持饮食水谷的消化,其中,脾主运化水谷,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脾胃的运化与受纳功能、升清降浊功能,则可以将饮食水谷等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输送到全身各处。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之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通常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而脾胃虚弱,则运化受纳无力,升降功能也会减弱,日久导致脾胃气机痞塞不通、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生“痞满”之证,甚至因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充养胃腑,则“胃虚而萎”,并波及他脏。


临床实践也表明,脾胃虚弱是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恰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强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虚弱的人由于脾胃不能运化饮食水谷,故水谷之精无以化为气血,内不能养脏腑,外不能充肌肤,脾胃虚则脏腑皆虚,形体日损,所以常有胃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消瘦、便结或便溏、舌淡等症状表现。


脾除了主运化饮食水谷外,还主运化水湿。脾虚则可导致水不化津,积聚于体内而生湿生痰,形成痰湿之症,而痰湿既属于病理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痰湿产生后又会反过来遏制脾气,使得脾气不升,脾阳不振,也即形成所谓的“湿困脾”之症。

临床实践表明,嗜食肥腻、辛辣、甘甜之品,或饮食不规律,或嗜酒等原因引起的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胀不舒或胀痛不适,食少,伴身重困倦,或有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多胖大,苔白等“湿困脾”症状。


另外,湿热中阻脾胃也是引起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脾胃易虚弱,一方面,体内水液运化功能减弱,易酿为湿浊;另一方面,年老体弱,身体抵抗力也会下降,更易感外邪,而不论是内湿,还是外湿,均易困遏脾气,日久蕴而化热,形成湿热之症而致病。

比如在中医理论中,幽门螺杆菌就被认为是一种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入侵人体,患者除了有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外,通常还多有头身困重,肢体乏力,小便黄赤,口苦吐酸,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正如上面所讲,在很多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多为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往往又会导致痰、湿等病理要素。所以,在实际调理时,应注重辨证论治,结合自身的病程长短、症状、以往病史等资料制定合适、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大多数消化不良的患者初期多为脾胃虚弱所致,故应以健脾养胃,恢复脾胃的纳运功能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根据实际辨证加减调理。病情发展,脾胃气机升降失和,则治以理气化浊,调节脾胃升降之枢机,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枳实消痞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调理。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由于脾胃虚弱,水湿运化无力,痰、湿、热化生,所以,这个时期常存在本虚标实的现象,这一阶段的治疗不能急于求功,应该脾胃同治,气血并调,虚实兼顾;调理脾胃的同时,也要祛痰湿、湿热。

脾胃疾病辩证用药

脾胃虚寒证

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 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头昏,腰酸乏力等 。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液、玉盘消渴片。

4、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可用茵陈五苓散 、 葛根芩连汤。

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七、脾胃问题要多科学运动

脾主四肢,适当的 体育 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 体育 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 健康 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为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0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