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为一种良性的粘膜肿胀,可分为4种组织学类型。最常见的类型是水肿型(嗜酸粒细胞型或所谓的变态反应型)鼻息肉,约占总数的85%~90%。水肿型鼻息肉的形态学特点包括组织水肿,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大量白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浸润。第二种组织学类型为纤维炎性鼻息肉,特点是慢性炎症及重叠上皮(overlying epithelium)的化生改变。第三种类型较为少见,特点是浆液粘液性腺体的显著增生,除此之外与水肿型鼻息肉基本相似。第四种类型息肉非常罕见,表现为具有不典型的基质,因此需特别注意并进行细致的组织学检查以免误诊为肿瘤。
鼻息肉组织中浸润着白细胞、肥大细胞及淋巴细胞,白细胞中以嗜酸粒细胞为主。伴有囊性纤维病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很少,而肥大细胞数量却明显多于未伴发囊性纤维化者。鼻息肉中T淋巴细胞显著多于B淋巴细胞,抑制性T细胞(CD8+)显著多于辅助性T细胞(CD4+)。有趣的是,在伴发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病患者中很少发现刺激产生IgE的浆细胞[5]。在与阿司匹林哮喘相关的鼻息肉中,主要来源于肥大细胞的组胺的数量要少于与变态反应相关的鼻息肉。伴发变应性、非变应性或其它病理状态的鼻息肉中各类细胞的浸润状况尚有待进一步分别证实。
嗜酸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向鼻息肉基质内的移行不只依赖于某些吸引因子,鼻息肉组织中血管内皮某些粘附因子的表达上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在选择性地促进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集聚中具有重要作用[6]。由鼻息肉组织分离的上皮跨上皮离子转运亦不同于来源于鼻甲组织的上皮。离子转运机理以及化学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在息肉组织中各种不同细胞的集聚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以增加对鼻息肉病病理机制的理解。
绝大多数临床上典型的鼻息肉其组织学为良性息肉。需注意的是,不典型基质型鼻息肉其怪异细胞易被误诊为横纹肌肉瘤[7]。某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如垂体腺瘤等,亦表现出息肉外观[8]。因此细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很必要的。对变应性、非变应性、不同年龄组、初发或复发的鼻息肉组织病理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PAS、Alcian蓝、Mallory、Giemsa、Orcein组化染色,观察比较,发现各组切片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区别。
这个是个很大的问题,写起来要一本书,我可以给你介绍个专业介绍影响读片方法和内容的书 MRI读片指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编者:范国光 王玉 目录第一章 MRI物理基础知识及检查技术1
一、MRI成像原理1
二、常用MRI机分类1
三、纵向弛豫与横向弛豫1
四、MRI图像的特点1
五、MRI对比增强的原理及意义1
六、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2
七、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原理及意义2
八、磁共振扩散成像2
九、磁共振灌注成像2
十、磁共振波谱技术2
十一、脑活动功能成像2
十二、脂肪抑制技术2
十三、水抑制技术3
十四、MRI的优缺点3
第二章 MRI读片基础知识必读4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4
一、MRI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4
二、脑的MRI影像解剖4
三、脑MRA7
四、脊髓MRI影像(腰椎)8
第二节 头颈部9
一、MRI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9
二、典型层面的影像解剖9
第三节 呼吸系统11
一、MRI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11
二、典型层面的影像解剖11
第四节 循环系统11
一、MRI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11
二、典型层面的影像解剖11
第五节 腹部13
一、MRI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13
二、典型层面的影像解剖13
第六节 骨骼肌肉系统14
一、MRI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14
二、典型层面的影像解剖14
第三章 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6
第一节 颅内肿瘤16
一、神经胶质瘤16
(一)星形细胞瘤16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19
(三)室管膜瘤21
二、髓母细胞瘤21
三、脑膜瘤24
四、垂体腺瘤24
五、颅咽管瘤26
六、松果体瘤30
七、听神经瘤30
八、脑转移瘤30
九、颅内肿瘤治疗后改变和肿瘤复发33
第二节 颅脑损伤35
一、脑挫裂伤35
二、弥漫性脑(轴索)损伤36
三、外伤性脑内血肿36
四、硬膜下血肿(积液)38
五、硬膜外血肿41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42
一、脑梗死42
二、颅内出血47
三、脑血管畸形49
四、颅内动脉瘤53
五、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3
第四节 颅内感染性疾病55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55
二、颅内结核58
三、颅内寄生虫病59
第五节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1
第六节 脊髓和椎管内疾病63
一、椎管内肿瘤63
二、脊髓外伤67
第四章 MRI在头颈部的应用69
第一节 眼和眼眶69
一、眼和眼眶肿瘤69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69
(二)色素膜黑色素瘤70
(三)海绵状血管瘤71
(四)神经鞘瘤72
(五)视神经胶质瘤73
(六)脑膜瘤75
(七)泪腺肿瘤76
(八)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78
(九)横纹肌肉瘤79
二、眶内炎性假瘤80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81
四、眶骨骨折和眶内异物82
(一)眶骨骨折82
(二)眶内异物83
第二节 鼻和鼻窦84
一、鼻和鼻窦肿瘤84
(一)内翻性乳头状瘤84
(二)骨瘤85
(三)鼻恶性肿瘤87
(四)鼻窦恶性肿瘤88
二、鼻和鼻窦炎性疾病89
(一)鼻窦炎89
(二)鼻息肉92
三、鼻窦囊肿92
(一)黏液囊肿92
(二)黏膜下囊肿94
第三节 咽部96
一、咽部肿瘤96
(一)鼻咽纤维血管瘤96
(二)鼻咽癌96
(三)口咽癌98
(四)下咽癌101
二、咽部感染性疾病102
(一)咽后间隙脓肿102
(二)咽旁间隙脓肿102
三、腺样体肥大104
第四节 喉部105
第五节 耳部107
一、耳部肿瘤107
(一)听神经瘤107
(二)面神经瘤108
二、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110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115
一、涎腺恶性肿瘤115
二、腮裂囊肿118
第七节 颈部119
一、颈部淋巴结病变119
(一)淋巴管瘤119
(二)淋巴结转移119
二、颈部血管性病变121
三、甲状腺疾病122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122
(二)甲状腺腺瘤123
四、甲状旁腺疾病126
第五章 乳腺疾病的MRI诊断127
第一节 正常乳腺MRI表现127
第二节 乳腺常见疾病的MRI表现128
一、急性乳腺炎128
二、乳腺增生129
三、乳腺纤维腺瘤131
四、乳腺癌132
第六章 MRI在循环系统的应用134
第一节 心包疾病134
一、心包积液134
二、心包囊肿135
第二节 心肌病135
一、扩张型心肌病135
二、肥厚型心肌病136
第三节 大血管病变138
一、主动脉瘤138
二、主动脉夹层139
第七章 MRI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142
第一节 骨与关节创伤142
一、骨折142
(一)长骨骨折142
(二)脊柱骨折142
二、软骨损伤144
(一)关节软骨损伤144
(二)半月板损伤145
三、关节脱位145
四、软组织损伤145
第二节 骨软骨缺血性坏死147
一、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147
二、剥脱性骨软骨炎148
三、骨梗死149
第三节 骨髓炎150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50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50
第四节 骨关节结核151
一、骨结核151
二、关节结核152
三、脊椎结核154
第五节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154
一、骨巨细胞瘤154
二、非骨化性纤维瘤154
三、血管瘤156
四、骨肉瘤157
五、软骨肉瘤157
六、骨髓瘤159
七、转移性骨肿瘤159
八、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60
九、骨囊肿160
十、嗜酸细胞肉芽肿161
第六节 关节病变163
一、化脓性关节炎163
二、髌骨软化症164
三、滑膜骨软骨瘤病164
四、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65
第七节 脊柱病变166
一、椎管狭窄166
二、椎间盘突出166
第八节 软组织病变169
一、软组织炎症169
二、软组织肿瘤170
(一)脂肪瘤170
(二)血管瘤170
(三)淋巴管瘤171
(四)神经纤维瘤172
第八章 MRI在消化系统的应用174
第一节 消化道174
一、食管癌174
二、胃癌175
三、结肠、直肠癌176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176
一、肝脏176
(一)肝硬化176
(二)肝脏其他弥漫性疾病178
(三)肝脓肿179
(四)肝包虫病和肝吸虫病179
(五)肝脏良性肿瘤180
(六)肝脏恶性肿瘤183
二、胆系187
(一)胆系结石症187
(二)胆囊炎和胆管炎187
(三)胆系肿瘤191
(四)胆系梗阻195
三、胰腺197
(一)急性胰腺炎197
(二)慢性胰腺炎198
(三)胰腺癌199
(四)胰腺囊性肿瘤201
(五)胰岛细胞瘤202
四、脾脏202
(一)脾脏变异与先天性发育异常202
(二)脾脏弥漫性增大204
(三)脾脓肿205
(四)脾良性肿瘤205
(五)脾恶性肿瘤206
(六)脾梗死和脾动脉瘤208
第三节 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209
一、腹膜炎209
二、腹膜腔脓肿210
三、腹膜腔肿瘤211
四、腹膜后肿瘤212
(一)原发肿瘤212
(二)继发肿瘤213
五、腹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夹层214
第九章 MRI在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应用216
第一节 泌尿系统216
一、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216
(一)肾脏的先天性发育异常216
(二)肾盂输尿管、膀胱先天性发育异常219
二、泌尿系统结石222
三、泌尿系统结核224
四、泌尿系统炎症225
(一)肾盂肾炎225
(二)肾脓肿与肾周脓肿226
五、肾囊肿性疾病227
六、泌尿系统肿瘤230
(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30
(二)肾细胞癌230
(三)肾母细胞瘤232
(四)肾盂癌233
(五)膀胱癌234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235
一、前列腺增生235
二、前列腺癌236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237
一、卵巢囊肿237
二、卵巢畸胎瘤238
三、卵巢癌239
四、子宫肌瘤240
五、宫颈癌240
六、子宫内膜癌243
第四节 肾上腺244
一、库欣(Cushing)综合征244
二、原发醛固酮增多症246
三、嗜铬细胞瘤247
四、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248
五、肾上腺非功能性占位249
六、肾上腺囊肿和髓脂瘤250
参考文献252
鼻炎症状有很多种,依据鼻炎的种类不同,鼻炎症状也有所不同,鼻炎症状主要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头昏等,但仅靠这些鼻炎症状是不能诊断鼻炎的,还要靠耳鼻喉科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耳鼻咽喉科在线网站内的鼻炎专题内有各种类型的鼻炎介绍,但仅供您参考,因为自己感觉是鼻炎,其实可能是鼻息肉,鼻中隔弯曲,鼻窦炎甚至恶性肿瘤。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鼻炎,不妨首先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在网上您可以先对照耳鼻喉科相关的症状专题,鼻炎的症状这里主要介绍流鼻涕。
鼻炎的表现多种多样。从鼻腔粘膜的病理学改变来说,有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干酪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从发病的急缓及病程的长短来说,可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此外,有一些鼻炎,虽发病缓慢,病程持续较长,但有特定的致病原因,因而便有特定的名称,如变态反应性鼻炎(亦即过敏性鼻炎)、药物性鼻炎等:
1、急性鼻炎:
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常见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为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主要症状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清水样涕,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本症应以预防为主,患病后服清热解毒药物,鼻内滴 1%麻黄素液,必要时服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2、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
为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很常见,轻者称为单纯性慢性鼻炎,重者称为肥厚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堵塞,轻者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重者为持续性,鼻分泌物增多。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道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肥厚性鼻炎由于组织增生,粘膜表面凹凸不平,下鼻甲呈桑葚状变化,中鼻甲粘膜呈息肉样变。鼻内滴入血管收缩剂,如 1%麻黄素等能改善鼻腔的通气和引流,使炎症消退。较重者可在下鼻甲粘膜下注射硬化剂,也可作电灼或冷冻疗法以改善通气,严重者需将增生部分的鼻甲作手术切除。中药及针刺治疗对轻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3、过敏性鼻炎:
是鼻腔粘膜对吸入空气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但一日内可多次发作;不发作时,则完全正常。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时与季节密切相关。
4、慢性肥厚性鼻炎:
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从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5、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而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
6、萎缩性鼻炎:
主要是鼻粘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缩;由于鼻组织萎缩,虽然鼻腔比较宽大,但鼻粘膜却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且因鼻内干痴形成,患者仍感通气不畅。当有细菌感染时,其毒素及排泄物等产生恶臭气味。
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病因不明,有鼻甲粘膜及骨质萎缩。患者有鼻塞,鼻内有臭味,并有脓痂 。检查见鼻粘膜干燥萎缩 ,下鼻甲缩小致鼻腔宽大,由于有细菌感染,鼻内有大量灰绿色污秽痂皮,有臭味,故又称臭鼻症。严重者可继发萎缩性咽炎和喉炎。治疗此症尚无特效疗法,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除去痂皮,滴入液体石蜡、复方薄荷油、复方鱼肝油合剂等可减轻症状,儿童患者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 A。曾采用缩小鼻腔等手术疗法治疗此症,其效果有限 。继发性者包括手术时将鼻甲切除过多、鼻、鼻窦及鼻咽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长期接触有刺激性的粉尘或化学气体等。
7、干酪性鼻炎:
是一种罕见的鼻病。临床特征为鼻内干酪样物积聚,有恶臭,日久侵蚀软组织和骨质,发生鼻内、外畸形。在干酪样物质中发现有脱落上皮、坏死组织、化脓细胞、胆固醇结晶及霉菌样微生物。
8、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慢性鼻炎。其致病原因就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缩滴鼻剂、药液浓度过高、非等渗药液、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等。这些均会损害鼻粘膜纤毛的结构,从而影响鼻粘膜的生理功能,产生临床病症。
9、变态反应性鼻炎:
俗称过敏性鼻炎,其主要症状是突然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且反复发作。一年四季均犯病者叫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仅在固定的季节中发作者叫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前者主要由屋内灰尘、螨虫、霉菌及棉絮等引起,后者主要由花粉引起。该病属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特点是症状发生快而突然,所以又称为速发型。当过敏者与过敏物质接触后,体内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IgE形成后就吸附在嗜碱性细胞表面 ,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物质后,该物质和 IgE结合,激活了嗜碱性细胞内的酶,释放出组胺、慢反应物质等介质,作用于某些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当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时,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内大量清鼻涕存留。花粉症与某些花粉的飘散期有关,在中国北方地区,多于7~9月发作,以蒿属植物为主。除鼻部症状外,可有眼、耳、咽及皮肤瘙痒或哮喘等。常年性者需行实验室检查,以便和他种慢性鼻炎相鉴别。这种患者常被误认为是患伤风感冒、急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可行脱敏治疗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扑尔敏、酮替芬、息斯敏、仙特敏及鼻可灵等;鼻内滴用血管收缩药物以改善鼻塞及流涕;必要时亦可考虑手术治疗。鼻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为临床特点的中医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鼻窦炎。
10、季节性鼻炎
又称为“花粉症”,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两季是高发季节。鼻子对这种冷热交替过快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差,在还没有适应冷空气的情况下,就容易诱发季节性鼻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并不是注意保暖就可以预防的,还需加强鼻子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秋冬季节,洗脸时多用冷水冲洗鼻子,能加强鼻子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相反,经常用温水或热水洗脸的人,更容易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气节诱发季节性鼻炎。
问题一:癌症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诊断癌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①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各种常规检验及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化验。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②体格检查:由于约有75%的癌症发生在身体容易发现的部位。因此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等十分重要,常常能发现相当一部分肿瘤,并能对其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
③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常规透视、拍片、各种造影、各种体层检查;CT、ECT、核磁共振检查;B型超声检查,核医学检查等。
④病理学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
⑤内窥镜检查:食管镜、纤维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
⑥放射免疫学检查:如胎甲蛋白测定、癌胚抗原检测,EB病毒抗体检测等。
⑦医用激光诊断。
另外,开展区域性预防癌症普查,也是有较大价值的早期发现途径。通过普查,能够发现早期癌症病人,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注癌症早期检查
随着科技进步,种种防癌治癌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一些癌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却未降反升。这是由于早期防癌意识不强和常规体检项目上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癌症,早期正确诊断是施行合理治疗及以后治疗成功的关键。那么,对于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检测?癌症早期检查包含几个部分?多长时间做一次健康检查?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怎么办?记者就早期癌前检查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黄守清副主任。
认识癌症早期检查
据黄主任介绍,健康体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传统检查、肿瘤检查和重要器官检查,而癌症早期检查是肿瘤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
肿瘤检查包括影像学和血液标志物检查,这两项检查的对象不同,对于内脏器官,就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既包括眼观手摸等简便易行的方式,也有 X线、 B超、 CT、彩超等影像学手段。另外,血液标志物的检查也很重要,可以有助于发现肝癌的甲胎蛋白( AFP),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等肿瘤标志物( CEA), VCA-IGA则是 EB病毒,是对胃炎的检查,还有一些广谱的肿瘤标记物可作为筛查用。专家指出,确定做防癌体检的对象,应从年龄上进行考虑。癌症的“高危人群”,指的是对某一癌症特别危险的特定人群。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每天吸烟 20支吸了 20年的男性;乳腺癌高危人群,是家族中母系亲属中已有乳腺癌病人的女性;肝癌的高危人群,是迁延不愈而且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炎病人。大量的统计数字已表明,大部分癌症的高发年龄是在 40岁以后,因此, 40岁以后的人,就要加倍小心自己的身体了,也应把自己列入“高危人群”。
对于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过自查和进行特定的防癌体检来检测。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应多做几次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人一步入 40岁,一年内至少要做一次专业性的防癌体检,还有化验、病理学、窥镜等常规措施及血液标志物检查。目前技术水准不断提高,通过种种手段,危害人类的常见肿瘤基本都可及早被检查出来。而属于“高危人群”中的市民更要适当地增加检查次数。
癌症早检刻不容缓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 200万,已占我国各种疾病死因的第二位。黄主任说,大众对癌症防治参与热情不高及癌症防治知识的匮乏等是重要原因。市民要么害怕、要么没钱、要么有钱也没时间做定期健康体检,其实查与不查,病症都是客观存在的,心存侥幸或是麻痹大意都可能让自己后悔莫及。
在采访过程中,黄主任与记者提起一件事:前些日子位律协一位同志前来体检,体检结果是早期膀胱癌,这种病癌常规的检查是很难查出的......>>
问题二:如何检查自己有没有癌症? 每年都要保持身体检查这个习惯吧。
有时候身体有异常了就到医院去检查下,就好像鼻咽癌的征兆是这样的:①出血:主要是吸鼻后韧中带血,或鼻出带血鼻涕。开始常为少量血丝,容易被忽视,及至出血量较多时,往往病变已入中、晚期。
②头痛:早期就可有头痛,而且多偏向一侧,呈间歇性;晚期则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容易误认为神经性 偏头痛。
③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颈部出现肿块,无能,质较硬,活动度差,常易误认为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
④其他症状:除表现上述某一个或所有症状外,还可出现鼻塞、耳闭、耳鸣、面部麻木、复视、上险下垂等症状。晚期癌肿易向颅内侵犯及骨、肝、肺等远处转移。
目前专门针对术后、放化疗人群助疗促愈、调养康复的高端功能蛋白免疫调养品,疗中宝乳免疫专家,在实践中,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对于 *** 癌细胞的发展,触小肿瘤体积,减轻病人的痛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比效果患者更是满意。成功帮助过鼻咽癌、乳腺癌、淋巴癌、脑瘤、胃癌、结肠癌、食道癌等。
问题三:身体检查哪项是检查癌细胞 血液检查中的肿瘤标志物
如AFP甲胎蛋白 CA125 CEA CA15-3 CA199等
问题四:怎样检查出癌细胞 一般是先做血清检测。根据癌坯抗原等多个指标,进行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预防和诊断意义。如相关指标过高,需进一步做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如X光、CT、核磁以及病理切片等。这个要看具体的病变部位了。
问题五:癌细胞筛选检查怎么样呢?? 建议:对于癌细胞筛选检查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你提到癌细胞筛选检查的问题,为你 解答如下。 首先是找到有效的生物标志物。PSA用于筛查前列腺癌受到诟病已久,原因是P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容易造成假阳性等。因此,人们应该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用于相关疾病的筛查,不仅满足于找出有癌症危险的患者,更要找出疾病进展快、易患恶性肿瘤的患者。
目前已经有一些用于预测和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工具,这有助于临床决策时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对于高危患者可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式,有助于减少“全人群统一”的干预模式,减少对低危患者的过度治疗。理想的筛查模式中也应包含这个“危险分层、依层治疗”的理念。
问题六:癌症检查怎么做 你好!现在癌症种类在我国是很多种的,一般检查方法就是影像学加上实验室抽血检查、加上医生的体格检查等 问题七:早期癌症怎样检查 一、八大警号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下列“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早期征兆的参考。
.可触及硬结或硬变,例如 *** 、皮肤及舌部发现的硬结。
.疣(赘瘤)或黑痣而有明显变化。
.持续性消化不正常
.持续性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
.月经期不正常,大出血、月经期外出血。
.鼻、耳、膀胱或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不愈的伤口,不消的肿胀。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二、十大症状
中国医学科学院根据我国的情况,提出下列十大症状,作为引起人们对癌症肿注意的警号:
.身体任何部位,如乳腺、颈部或腹部的肿块,尤其是逐渐增大的。
.身体任何部位,如舌头、颊粘膜、皮肤等处没有外伤而发和生的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者。
.中年以上的妇女出现不规则 *** 流血或分泌物(俗称白带增多)。
.进食时胸骨后闷胀、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加重的吞咽不顺。
.久治不愈的干咳或谈中带血。
.长期消化不良、进行性食欲减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确原因者。
.大便习惯改变,或有便血。
.鼻塞、鼻衄、单侧头痛或伴有复视。
.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溃、出血、原有的毛发脱落。
.无痛性血尿。
除上述八大警号和十大症状外,还有以下一些征兆,也要高度警惕。
.单侧持续加重的头痛、呕吐和视觉障碍,特别是原因不明的复视。
.耳鸣、听力下降、回吸性咯痰带血、颈部肿块。
.原因不明的口腔出血、口咽部不适、异物感或腔疼痛。
.无痛性持续加重的黄疸。
. *** 溢液,特别是血性液体。
.男性 *** 增生长大。
.原因不明的疲乏、贫血和发热。
.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疼痛、骨关节疼痛。
另外,癌前病变也应视为早期征兆。如粘膜白斑病、皮肤慢性溃疡、瘘管、增殖性疤痕(特别是化学药品烧伤引起的疤痕)、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直肠多发 *** 肉、皮肤角化症(特别是大小鱼际处的手掌角化症、乳腺囊性小叶增生病、宫颈糜烂、宫颈息肉等(参看“癌前病变”)章)可发展为癌症。
三、正确对待早期征兆
必须强调指出,无论是八大警号还是十大症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癌肿所专有的。有了这些项目中的一项甚至几项,也并不能说明此人就是患了癌肿。例如,乳腺的血丝虫性肉芽肿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就可引起极似乳癌的肿块和皮肤变化;下肢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腿)病程长达数年,但却非癌症;中年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增殖症的 *** 霉菌感染,亦可导致月经大出血和白带增多;食管炎和食管憩室也可引起进食时胸骨后闷胀、不适和灼痛等感觉;在引起血痰的原因中,肺结核似更为常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常有消化不良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及肠息肉也可引起便血;鼻息肉和偏头痛也可引起单侧鼻塞及头痛;在血丝虫流行区,也可因血丝虫病而引起乳糜血尿,等等。总之,有上述警号或症状中的一至几项,不一定就是患了癌肿。不能把这些征兆看成是确诊癌肿的依据,并因为有一至几个征兆,就惶恐万状,举家不安。但是,上述的警号和症状,又确实可能属于某些癌肿的早期征兆,如果掉以轻心,往往造成延误诊断和治疗。
四、常见癌症的早期征兆
1食管癌:吞咽食物有迟缓、滞留或轻微梗噎感,可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可出现,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或在吞口水或吃东西时,总感觉胸骨有定位疼痛。平时感觉食管内有异物且与进食无关,持续存在,喝水及咽食物均不能使之消失。
2胃癌: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症状,而且比较顽固、进展快;突出的表现为食欲迅速下降、食后腹部饱胀感及不适感,同时,体重明显降低。或者,过去没出有......>>
问题八:癌症是怎样被检查出来的,普通体检能查出癌症吗? 癌症的早期检查很火。一个基本的情况是这样的:癌症的治疗,在中晚期阶段,除了少数几种癌症,比如乳腺癌,现在还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所以,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在早期发现,及早治疗。但是,癌症检查,尤其是自体无症状时的早期检查,现在仍是很有争议的领域。主要是因为早期检查的研究难度大,现有方法的准确度低,对被检查者的好处有限。据我所知,一般查出有癌症大多是因以下几种情况:1. 感到有症状,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出来。
2. 因为其它病症去医院检查,结果附带查出来有某种癌症。
3. 常规体检,查出有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癌症。
4. 有针对性的癌症检查,像常规体检一样定期检查,检出异常。
(补充:第 5 种情况是,你是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有家族遗传,长期吸烟,肝炎病毒携带者等,需要定期监查,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对于4,没有普适的检查,只有针对具体某种癌症的专门检查,就像@荆外提到的。最常见的,也是被普遍采纳的,有针对乳腺癌的 mammograms,针对宫颈癌的 pap *** ear,针对前列腺癌的 PSA 抗体血检,针对大肠癌的血检和肠镜等。从医学的角度说,当然是有直接症状的问题最严重;无任何异常被发现有癌症,情况最轻。所以一般对于因为有直接症状查出的癌症都无大异议,因为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大部分时候是中晚期,都要立即治诊。但对于 2-4,就是自身没有异常感觉的癌症,是争议最大的,争议性由 2 到 4 逐步增大。争议之大,我觉得真得没法给大家一个推荐,只能科普一下,帮你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知道一些关于癌症的基本知识,让你自己作决定。现代人谈癌色变,最轻也是癌啊。但是,癌症不是一个病,而是很多病。就如@jinxi 所说,同是癌症,机理可以很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肿瘤都是不一样的。甲的肺癌和乙的肺癌就可能不一样,它们只是有一样或类似的显型,但致病机理,基因型却可以不一样。即然是不一样,就有可能这些癌症有着不样的病理,不一样的恶性程度。就举前列腺癌为例。现在估计,有六分之一的美国男性会在这一生的某一时刻得上前列腺癌。但是,并不是所有前列腺癌都是恶性的,大部分的此癌症其实发展得很慢。比如通过对越战时牺牲的美国士兵做解剖发现,不少士兵在 30 多岁就有了微小的前列腺癌变。考虑到大部分人到老年才得病,有理由相信这些癌变大部分也可能只是缓慢生长,甚至到死也不为人知。事实上,通过解剖,的确有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自己得了这癌症,他们的死也的确与它无关。40-60 岁的男性里有 1/3 有前列腺癌,到 85 岁,3/4 的人有前列腺癌。类似的还有乳腺癌。对 80 岁去逝的女性解剖表明,2/3 的人有乳腺癌,但是,只有 4% 的人是死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一样,大部分人是带病生活,其实不知道自己有癌症,也并非死于癌症。对于普通人来说,相信大部分人最终关心的其实是自己能活多久,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癌症,如果有,癌症能不能被治愈。所以,真正让心担心的,是那些恶性的,致死或立刻影响生活质量的肿瘤。可是,众所周知,越恶性的癌症,发展速度越快,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癌变到有显著症状,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对这种癌症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口,可能只有几星期,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等不及什么年度体检的。而体检能检查出的,很可能是发展缓慢的癌症。当然,我们可以相信科学,现在能在癌症真正早期的时候就发现它,在它还没有开始恶化时就防患于未然。不过,以我对这个方向的了解,现在(2011 年)医学能做的还很少。首先,如上面所说,癌症不是多稀罕的东西,很可能你身体里已经有了,因为很多......>>
问题九:癌症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诊断癌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①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各种常规检验及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化验。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
②体格检查:由于约有75%的癌症发生在身体容易发现的部位。因此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等十分重要,常常能发现相当一部分肿瘤,并能对其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
③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常规透视、拍片、各种造影、各种体层检查;CT、ECT、核磁共振检查;B型超声检查,核医学检查等。
④病理学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
⑤内窥镜检查:食管镜、纤维胃镜及纤维结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
⑥放射免疫学检查:如胎甲蛋白测定、癌胚抗原检测,EB病毒抗体检测等。
⑦医用激光诊断。
另外,开展区域性预防癌症普查,也是有较大价值的早期发现途径。通过普查,能够发现早期癌症病人,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注癌症早期检查
随着科技进步,种种防癌治癌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一些癌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却未降反升。这是由于早期防癌意识不强和常规体检项目上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癌症,早期正确诊断是施行合理治疗及以后治疗成功的关键。那么,对于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检测?癌症早期检查包含几个部分?多长时间做一次健康检查?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怎么办?记者就早期癌前检查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黄守清副主任。
认识癌症早期检查
据黄主任介绍,健康体检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传统检查、肿瘤检查和重要器官检查,而癌症早期检查是肿瘤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
肿瘤检查包括影像学和血液标志物检查,这两项检查的对象不同,对于内脏器官,就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既包括眼观手摸等简便易行的方式,也有 X线、 B超、 CT、彩超等影像学手段。另外,血液标志物的检查也很重要,可以有助于发现肝癌的甲胎蛋白( AFP),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等肿瘤标志物( CEA), VCA-IGA则是 EB病毒,是对胃炎的检查,还有一些广谱的肿瘤标记物可作为筛查用。专家指出,确定做防癌体检的对象,应从年龄上进行考虑。癌症的“高危人群”,指的是对某一癌症特别危险的特定人群。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每天吸烟 20支吸了 20年的男性;乳腺癌高危人群,是家族中母系亲属中已有乳腺癌病人的女性;肝癌的高危人群,是迁延不愈而且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炎病人。大量的统计数字已表明,大部分癌症的高发年龄是在 40岁以后,因此, 40岁以后的人,就要加倍小心自己的身体了,也应把自己列入“高危人群”。
对于早期癌症,市民可以通过自查和进行特定的防癌体检来检测。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应多做几次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人一步入 40岁,一年内至少要做一次专业性的防癌体检,还有化验、病理学、窥镜等常规措施及血液标志物检查。目前技术水准不断提高,通过种种手段,危害人类的常见肿瘤基本都可及早被检查出来。而属于“高危人群”中的市民更要适当地增加检查次数。
癌症早检刻不容缓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 200万,已占我国各种疾病死因的第二位。黄主任说,大众对癌症防治参与热情不高及癌症防治知识的匮乏等是重要原因。市民要么害怕、要么没钱、要么有钱也没时间做定期健康体检,其实查与不查,病症都是客观存在的,心存侥幸或是麻痹大意都可能让自己后悔莫及。
在采访过程中,黄主任与记者提起一件事:前些日子位律协一位同志前来体检,体检结果是早期膀胱癌,这种病癌常规的检查是很难查出的......>>
问题十:如何检查自己有没有癌症? 每年都要保持身体检查这个习惯吧。
有时候身体有异常了就到医院去检查下,就好像鼻咽癌的征兆是这样的:①出血:主要是吸鼻后韧中带血,或鼻出带血鼻涕。开始常为少量血丝,容易被忽视,及至出血量较多时,往往病变已入中、晚期。
②头痛:早期就可有头痛,而且多偏向一侧,呈间歇性;晚期则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容易误认为神经性 偏头痛。
③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颈部出现肿块,无能,质较硬,活动度差,常易误认为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
④其他症状:除表现上述某一个或所有症状外,还可出现鼻塞、耳闭、耳鸣、面部麻木、复视、上险下垂等症状。晚期癌肿易向颅内侵犯及骨、肝、肺等远处转移。
目前专门针对术后、放化疗人群助疗促愈、调养康复的高端功能蛋白免疫调养品,疗中宝乳免疫专家,在实践中,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对于 *** 癌细胞的发展,触小肿瘤体积,减轻病人的痛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比效果患者更是满意。成功帮助过鼻咽癌、乳腺癌、淋巴癌、脑瘤、胃癌、结肠癌、食道癌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6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鼻息肉组织中的化学介质
下一篇: 鼻息肉的病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