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订在侵犯泪腺和唾液腺,表现为眼和口的干燥;但腺体外的系统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神经、肌肉、关节等均可受损。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腔干燥而不伴有其他结综组织病;而后者则指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
因主要侵犯泪腺,故以眼和口的干燥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后者除口眼于燥外,尚同时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干燥综合征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以中年女性居多。本病病程进展缓慢,一般预后良好,伴发恶性淋巴瘤者,预后较差。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的“燥证”、“燥痹”等范畴。
概述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或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风湿性疾病,它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液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本病可以单独存在,亦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病中,单独存在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而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者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本病发病率高,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
病因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但国内外医学者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自身免疫:干燥综合征病人体内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抗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以及高球蛋白血症,反映了B淋巴细胞本身的功能高度亢进和T淋巴细胞抑制功能低下。
2、遗传基础;在对免疫遗传的研究测定中,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中,HLA-DR3、B8与干燥综合征密切相关;且这种相关又因种族的不同而不同,如西欧人与HLA-B8、DR3、DW52相关,日本人与HLA-DR53相关。
3、病毒感染:目前至少有三种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病毒被认为与干燥综合征有关,EB病毒能刺激B细胞增生及产生免疫球蛋白。
症状
1、口干燥征:
(1) 口干:80%以上的患者有口干症状,这是因为唾液腺分泌减少所至,口干无唾或少唾,不能咽下干性食物,需要饮水才能咽下,外出需带水。
(2)龋齿:大部分干燥整合征患者因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减少,使牙齿失去唾液的滋润、冲洗和营养作用,从而牙体逐渐变黑,并且成块脱落,最后只留残根;由于这种龋齿的发生及病变程度远较一般龋病严重,故称为"猖獗龋"。
(3)腮腺肿大:大约有40%的患者曾有两侧腮腺反复交替肿大的病史,每年发作多次,稍有感冒或劳累即引起发作。
(4)特殊舌象表现:我们发现,凡确诊为干燥综合征、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患者,其舌象表现均具有下列特点:舌光红紫绛,或暗红、嫩红,如镜面,或裂纹纵横交错如沟壑,无津无苔,舌体短缩难以伸出口外。
2、眼部表现:
因泪腺分泌功能下降,患者自觉两眼干涩,少泪或无泪,情绪激动时亦哭不出眼泪,眼部有异物摩擦感,或烧灼感,眼睑沉重,自觉眼前有幕状遮蔽,畏光、眼痛、反复发作的角、结膜炎,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翳、角膜穿孔、眼色素层炎或前层积脓。
3、皮肤干燥,鼻干无涕,咳吐胶粘痰,大便干燥,阴道干涩,性交困难等。
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X线检查。
3、Schivmer试验阳性,滤纸浸湿长度:正常为15mm/5min,<5mm/5min肯定不正常。或有角膜染色试验阳性:滴孟加拉红、裂隙灯检查角膜,一侧>10着色点为不正常。
4、唇活检示 ≥1.灶性淋巴细胞浸润4mm 2.凡有≥50淋巴细胞聚集为一灶。
5、唾液流量减低 未经刺激、唾液流量<0.05ml/min为减低。或腮腺造影异常:表现为腮腺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碘液淤积于腺体末端如葡萄状。或唾液腺闪烁显像异常;表现为:①显影时间延迟:正常口腔放射性(呈半月型)出现时间(To)<10min,腮腺放射性高峰时间(Tp)=20-30min,口腔放射性>腮腺放射性时间(Top)=40min;②唾液腺放射性摄取量减少;③由唾液腺分泌到口腔的放射性强度降低。
6、抗SS-A或抗SS-B抗体阳性。
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应当慎用。为预防因过量激素而诱发的肺结核,可适当使用抗痨药(如利福平等)。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特点是阴津亏虚为本,燥热火气为标,从而表现为两目、口腔、皮肤、阴道等的燥热津伤之象。
因此,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应偏于甘凉滋润,多吃滋阴清热生津的食物,如豆豉、丝瓜、芹菜、红梗菜、黄花菜、枸杞头、芹菜、淡菜、甲鱼等清凉食物。水果如西瓜、甜橙、鲜梨、鲜藕等,也可甘寒生津。口舌干燥者可以常含话梅、藏青果等,或常饮酸梅汁、柠檬汁等生津解渴饮料。
应避免进食辛辣火热的饮料和食物,以防助燥伤津,加重病情。
忌食辛辣、香燥、温热之品,如酒、茶、咖啡、各类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鹿肉,以及姜、葱、蒜、辣椒、胡椒、花椒、茴香等,并严禁吸烟。
但由于干燥综合征病人病程长,在正确对待饮食宜忌的同时,亦不可忌口太严,如忌口太严,长年累月,反而影响营养的吸收,于病情不利。
总之,食物要新鲜,荤素搭配,少食多餐,饮食以适合口味为宜,并保证充足的营养。
有关节疼痛者可用针灸理疗;皮肤干燥者外擦润肤膏或用润肤药水;鼻腔干燥者可用生理盐水滴鼻;忌用油性润滑剂,以免吸入引起类脂性肺炎;阴道干燥妨碍性生活者可用润滑剂,并注意保持阴部卫生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蠔豉的别名 4 蠔豉使用提示 5 蠔豉的营养价值 6 蠔豉适合的人群 7 蠔豉的食疗功效 8 与蠔豉相克的食物 9 蠔豉的食用建议 1 拼音 háo chǐ
2 概述 蠔豉又名蠔干,是牡蛎肉的干制品;以身干,个大,色红,无霉变碎块者为佳。
3 蠔豉的别名 蠔干、蛎干
4 蠔豉使用提示 每次约30克
5 蠔豉的营养价值 1. 蠔豉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可以除去体内的有毒物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
2. 蠔豉还含有维生素B12, 这是一般食物所缺少的,维生素B12中的鉆元素是预防恶性贫血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蠔豉又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
3. 蠔豉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这也是防治孕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良药;
4. 其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
5. 蠔豉又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6 蠔豉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儿童,肺门淋巴结核,颈淋巴结核,瘰疬之人食用;适宜阴虚烦热失眠,心神不安者食用;适宜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海产品;适宜作为美容食品食用;适宜糖尿病人,干燥综合征患者食用;适宜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之人食用;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和怀孕期间皆宜食用;
2. 患有急慢性皮肤病者忌食;脾胃虚寒,慢性腹泻便溏 者不宜多吃。
7 蠔豉的食疗功效 牡蛎肉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
具有滋阴,养血,补五脏,活血.充肌之功效。
8 与蠔豉相克的食物 蠔豉不宜与糖同食。
9 蠔豉的食用建议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红药的别名 4 来源及产地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红药的用法用量 8 使用注意 9 化学成分 10 红药的药理作用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红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药 * 红药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óng yào
2 概述 红药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雷公藤之别名[1][2]。
3 红药的别名 又名黄藤木、断肠草、红药[2]。
4 来源及产地 卫矛科植物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根的木质部分[2]。分布长江流域以南至西南地区[2]。
5 性味 苦,辛,凉,有大毒[2]。
6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2]。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炎,肾病综合征,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皮肤血管炎,顽固性疼痛,突眼性甲状腺肿,麻风反应,银屑病,天疱疮[2]。
7 红药的用法用量 煎服6~9g[2]。
8 使用注意 本品皮部毒性更大,不可内服[2]。误服本品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最后因心脏及呼吸抑制而死亡[2]。
9 化学成分 根含雷公藤定堿(Wilfordine)、雷公藤堿、雷公藤堿丁即雷公藤春堿、雷公藤堿己即异卫矛堿等多种生物堿[2]。还含具抗癌活性的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即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羰内酯(Triptonide)以及雷公藤羟内酯(Tripdiolide)即雷公藤乙素、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酮、雷醇内酯、雷公藤氯内酯醇、雷贝壳杉烷内酯、雷公藤红素即南蛇藤醇(Celastrol)、鞣质、山海棠素(Hypolide)[2]。
10 药理作用 雷公藤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2]。对雄性动物可抑制 *** 成熟而不能生育,并不影响性行为[2]。雷公藤中成分可抗肿瘤,改善实验性肾炎。其中成分有遗传毒性[2]。大剂量有肝脏、心等损害[2]。
1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7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干燥综合征应如何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