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心气虚与心阳虚有什么关系?如何防治心气虚与心阳虚?

祝由网 2024-03-13 02:37:56

心气虚与心阳虚有什么关系?如何防治心气虚与心阳虚?

本文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志雄(专家预约)教授

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供应给全身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等各个部位,其动力全赖于心气的作用,这心气就是《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的“心藏血脉之气”。在第三篇中谈到的宗气和营气,宗气主要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分布在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全身,发挥营养作用。心主要是由宗和营气体现出来的。心气旺盛时,全身供血便正常:感到精神饱满,动作有力,面部红润而富光泽。如果由于久病体虚,突发暴病伤伐正气,体质禀赋不足或年事已高,脏腑功能逐步衰通等因素,引起心气亏虚。临床表现常见,心悸、心慌、心神不宁、胸闷不适、短气懒言,精神疲倦、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㿠白无光泽,或易汗出,活动时明显,舌质淡白舌苔白,脉博细弱无力,或脉博出现早博(心律失常)。这些症状都是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营气亏少,血脉欠充盈所引起。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由于气虚损及阳气,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兼见畏寒肢冷,阳虚生寒,阴寒会使血脉凝涩,心脉痹阻不通,见到胸闷加重,心前区疼痛,大多比较剧烈,或心痛持续时间较长,舌淡胖较心气虚更明显,舌苔白滑,好像水份较多,严重的伸舌头时口水滴出,脉微细或结代(心律失常),这就是心阳虚的表现。往往从心气虚发展而成。如果心阳虚再进一步加重,会出现心阳暴脱的症状,突然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是由心阳衰亡,宗气大虚,营气外泄,既不能温煦肢体,推动血脉运行,且宗气、营气外泄,冷汗淋漓,心血瘀阻,全身经脉瘀滞,出现神志模糊或昏迷。病情垂危必须大力抢救。

上面已谈了两者的起因和互相关系。虚损的形成,大多是日久积累,平时调补不够,逐步加重的。因此要有相关的保健知识,了解自身的体质寒热偏胜,或请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养生保健用药要有的放矢,合理防治。补益心气最基本的用药是独参汤或四君子汤。独参汤就是红参或西洋参单味炖汤,一般可用10克,严重者可用3O克,单味炖服或加瘦肉、鸡肉、鸽子肉等血肉有情的食品炖服,为了方便,可制成人参粉,每次3克,每日1-2次冲服。或平时含服红参片亦可,起到补益心气的作用,且简单方便有效。四君子汤由党参(或红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中药组方,是健脾益气的基本方。健脾,水谷精微生化旺盛,宗气、营气便能充足,心气自能充盛。在用药上,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相依存,在用药上加上补血,效果更佳,可加黄芪、当归(当归为补血汤)、龙眼肉,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使之气血并补。补气血时,要注意补血药有滋腻影响脾胃运化的付作用,在方中可加鸡内金,石斛、山楂等养胃消导药,防止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

心阳虚是在心气虚的基础发展加重,在用药上,也是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上温阳祛寒、通经行痹的温阳散寒中药。临床上因心阳虚衰明显,急则治标,在组方用药更会注意温阳散寒,如常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炙麻黄、熟附子、细辛),桂甘龙牡汤(桂枝、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参附汤(红参、熟附子),当归四逆汤(当归、赤芍、桂枝、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等方是最常用的有效方剂。平素温阳,日常生活注意保暖,预防风寒侵犯,慎食生冷蔬果,冰冻饮料等食品。

现介绍简单保健方给大家1、红参5-10克、鹿茸5-10克、炖瘦肉服,每周1-2次。红参是补气首选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是心阳虚的食疗最佳配伍。若食后口干,可将红参改为西洋参。2、肉桂1-2克,西藏红花1-2克,红糖适量开水泡服,可起到温阳、养血、活血的作用。3、艾炙足三里穴、关元穴、内关穴,有温阳通经强壮作用。方法还有很多,要达到保健治疗作用,平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禀赋,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睡眠,服用合适的中药或食疗方,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当晒晒太阳,多些户外活动,增强机体的活力,便起到补益心阳的作用。

若心阳衰竭,出现心痛、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神志模糊或昏迷的危重症,要立即中西医抢救,不能耽误时间。若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病的朋友要多加留意,但不能平日过多忧心,宜乐观,谨慎重视便可。抢救用药,本文不作讨论。


本文指导医生:

陈志雄教授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擅长疾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对急性白血病的分...[详细]

夏季养生重“养心 日食“苦”味胜进补

中医讲究季节 养生 ,五脏对应五时,即“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所以夏季 养生 重在养心,要用“心”来“安神定志”。夏季养心,既要护心阳,也要护心阴。

进入夏至节气,盛夏的热“烤”开启,艳阳高照的天气,节节攀升的温度,让人们经常有闷热,汗流浃背的“煮饺子”之感。大量汗液流出,既伤心阴、也耗心阳。根据“血汗同源”,心主血脉的特点,心之阳气也随着汗液的排出而不足,故出现心慌头晕等“失血”表现,此为“心”不振。

心阳虚是心气虚的发展,心气虚指心脏功能减弱,表现为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并有出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发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其应该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

心阴虚则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的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造成部分心血虚的症状。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表现为五心(即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咽干失眠、心慌心跳、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

静安区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李颖提示: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五味中的苦恰好对应的是心,所以,从古至今老百姓就有个夏季吃“苦”的习惯。此时吃些苦味的食物,清热祛火,比如莲子芯、莴苣、苦瓜、菊花菜等等。其次,苦能坚阴,就是泻火存阴,苦寒之物能通过泻火而达到保存身体阴液的目的。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苦味食品中含有较多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退热除烦、健胃提神、清泄五脏、利水消暑及清热解毒等功用。所以,天热食苦,胜似进补。

夏天还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鸡血、鸭血、猪血、大枣、阿胶或当归炖肉。

此外,老年人要睡眠充足,并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因为夏天老年人易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疲困,没精打采,只想在床上躺着,也不想吃饭,不想参加 社会 活动,只想在家呆着。碰到这样的情况,老人就应走出户外,多和人交往,多去 旅游 或到公园去赏景,要变“苦夏”为享受夏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的病机——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

  心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其形成,凡由于邪热内蕴或痰火内郁者,多为实;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亦多属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但是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亦常可相互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则亦可兼挟痰热或邪热。因此,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说,还是比较近似的。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心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可以影响心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躁扰心神、血热而脉流薄疾以及心火上炎或下移等方面。

  心的阳气偏衰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其形成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所致。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之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心阳被抑;脾虚气弱,健运失职,痰浊内生,郁阻心脉,血瘀气滞,心阳不振,痹阻心脉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另外,心脏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此皆由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心的阳气虚衰,虽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亦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等方面。

  此外,心的阳气虚衰,又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之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引起;而心阳不足,亦能影响及肺而致呼吸失常,故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亦常可同时伴见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能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故临床上心肾阳虚常能相互影响而同时并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08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