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研究称严控食品规范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20%(长期喝茶叶对身体有害吗)

佚名 2024-03-15 21:20:02

研究称严控食品规范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20%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7月4日刊载最新研究成果说,实行严格的食品规范能使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降低20%。

一些加工食品、垃圾食品和罐装食品富含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热量和盐,长期食用,患心血管疾病机率将增加一倍;严格控制以上成分的用量,并在饮食中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选取了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等已采取严控政策的国家和英国等尚未行动的国家进行对比。采取严控政策的国家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显著下降,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也有所降低。

如果英国也采取这一政策,每年将挽救近3万人的生命。比如,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饱和脂肪能减少5000人死亡,将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从目前的8.6克降至5.6克将拯救另外约7000人。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衰竭等,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全世界每年有173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0%。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主要有抽烟、酗酒、饮食习惯不健康和缺乏运动等。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世卫组织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有约23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长期喝茶叶对身体有害吗

长期喝茶叶对身体没有什么坏处,但是不能长期饮用浓茶,长期饮用浓茶可能会造成失眠、损害胃肠道、加重肾脏负担等。
喝茶要适量,茶中含有的咖啡碱能够刺激人的神经,使大脑兴奋。若傍晚或晚上饮茶则会导致失眠。
饮茶浓茶过多或长期饮用浓茶,可能会增加心肾负担,茶叶中含有单宁及其他植物酸,能使神经系统兴奋,使代谢反应提高,从而增加对身体内物质的排出,严重者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工作,也会给胃肠道增加负担。
适当的茶水对身体有益,如红茶可补心脉、绿茶可清肝明目、黄茶可健脾养胃、白茶可清热、黑茶可利尿解毒。茶叶是一种健康饮品,但是长期喝茶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钙质流失、缺铁性贫血、影响消化功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等。
1.造成钙质流失:茶水中含有咖啡碱,尤其是浓茶中含量会相应升高,而咖啡碱会抑制消化道钙质的吸收,所以长期喝茶容易导致身体钙质流失。
2.造成缺铁性贫血:茶水中含有鞣酸,鞣酸可以与铁离子结合,导致身体的铁质流失,所以,长期喝茶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
3.影响消化:如果饭后喝茶,大量的茶水进入胃部之后,会对消化液造成稀释,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
4.影响心血管健康:茶水中含有咖啡因,长期喝茶会导致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
所以,喝茶应该适量,并且注意避免空腹喝茶,避免喝过浓的茶水。如有其他饮食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或医生指导。天天喝茶叶茶对人体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相对于其他含糖饮料,茶饮料更健康,但如果是咖啡因较为敏感的人在不合适的时间喝茶,就会对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通常,单纯的茶饮料清香四溢,不含添加糖,其中含有一定有益健康的成分,比如茶多酚、茶氨酸等。相对于其他含糖饮料,单纯的茶饮料是一种健康的饮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茶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如果是咖啡因敏感的人或者咖啡因过量摄取,那么不仅容易引起心悸、震颤、胃肠生理功能失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也可能表现出焦虑、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建议适量饮用茶水。天天喝茶对身体一般无害,但是需要注意控制茶的浓度。
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可以抗衰老,但同时茶中还有咖啡因等兴奋性物质,所以要注意把握茶的浓度,过于浓的茶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对于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的人群不建议喝浓茶或在睡前喝茶,可能会加重睡眠障碍;另外,胃溃疡、肾结石、胆囊结石等疾病的患者,建议尽量少喝茶,尤其是浓茶,浓茶刺激胃黏膜,可能会刺激胃液的分泌,加重病情。经常喝茶是一种好习惯,喝茶对身体有提神醒脑,补充水分的益处,但是注意饮用淡茶,长期大量喝浓茶,对身体可能会造成胃肠道不适、失眠等不良影响。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和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饮用淡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神醒脑,补充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水分。
但如果长期大量喝浓茶可能会对胃肠黏膜造成刺激,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现象。部分人群还可能出现失眠等症状。因此,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喝茶应适量,并注意控制茶的浓度,不要大量喝浓茶,以免出现失眠、影响消化功能等不良影响。有的人吃过大蒜,嘴巴味道很重,嚼一点茶叶,味道就淡了。还有一些女性打耳洞,不想耳洞发炎堵塞,就会用一根茶叶杆塞进耳洞里。有的人还会自制茶包,晚上睡觉放在枕头旁,闻着茶叶香入睡。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喝茶,满口留香,就是不喝,光看泡茶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可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喝茶,也有一些反对声音,他们认为喝茶伤胃,还会让大脑过于兴奋,不如直接喝白水,甚至还有喝茶致癌的说法。

喝茶对人体是好是坏,取决于人,而不是茶
喝茶,仅仅简单概括了喝茶这种行为,但是要具体来说,喝什么茶、怎么喝茶,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至于影响是好是坏,要从摄入量、茶叶的处理方式、水温三点来考量。喝茶的人有的是被它的清新口感和自然香气吸引,有的是看重其中的有益成分,比如说茶多酚,关注健康养生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三个字。

茶多酚中大部分是儿茶素,被称为“自由基清除剂”,有助于减慢皮肤氧化,同时还能减少过敏,维护皮肤健康。另外,它对消化道也有助益,例如排毒、助消化等等,减少体内的重金属成分和有害物质。

坚持喝茶,3种疾病不敢来找
第一是消化道疾病

肠道油脂过多或过少会引起腹泻或便秘,而茶多酚能帮助分解多余的油脂缓解腹泻,同时还能减少炎症因子,帮助有益菌生长,慢慢调节肠道环境。很多中老年人都喜欢喝茶,每次看到儿女送的名贵的茶,脸上就乐开了花,又可以邀请老朋友一起品茗了。大家为啥这么喜欢喝茶呢?原因无它,当然是养生。每次喝茶的时候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闻着它的清香慢慢品一口,仿佛远离喧嚣回归田园,身上的浮躁之气都一洗而空。也有人说喝茶能防癌,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太好了。

为啥很多人都喜欢喝茶?
中国人喝茶历史悠久,爱上喝茶也是被它深厚的底蕴吸引,忍不住亲近它。刚开始喝的人会觉得它很苦,搞不懂大家为啥爱喝,而在身边人的影响下,一边喝茶一边交流,慢慢就懂得了它的意义,最后慢慢产生兴趣,主动饮茶。

茶叶很纯粹,冲出来的茶水清澈透亮,呈现淡淡的绿或棕,其中富含多种物质,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对神经、皮肤、免疫力等都有好处。刚开始喝是苦的,但是仔细品尝里面似乎还有甜味,就像人生先苦后甜一样,恍然大悟。

如何从营养学的角度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即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这种病变发展至心脏冠状动脉时则形成冠心病(心脑痛、心肌梗死及急性死亡)。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搏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但从无症状的动脉硬化到有症状的动脉硬化,如冠心病或中风,只需要几分钟。很多病人因毫无思想准备,也无预防措施,所以死亡率很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什么是高血脂症?
  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我国正常人群空腹血脂蛋白含量:总胆固醇3.37-6.22mmol/L,其中胆固醇占70%左右;甘油三酯0.68-1.47mmol/L;磷脂1.42-2.71mmol/L;未脂化脂肪酸0.2-0.6mmol/L;β脂蛋白2.00-3.70mmol/L。当空腹血浆中胆固醇或/及甘油三酯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什么叫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
  正常血压:舒张压≤85mmHg,收缩压≤130mmHg;正常高值:舒张压85-89mmHg,收缩压130-139mmHg;
  高血压: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患病率较高:从世界各地区的发病情况看,发达的西方国家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11.8%。从近两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199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第二届高血压病研讨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公布的最新数字,我国目前大约有9000万人患高血压,仅北京就有2000万,其中临界与轻型高血压占总数的60%左右。
  2. 发病特点:从资料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病有以下特点:①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② 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③ 城市高于农村。④ 家族史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⑤ 高盐饮食者高于低盐饮食者。⑥ 有烟酒嗜好者高于无烟酒嗜好者。⑦ 身体超重者高于正常体重者。⑧ 长期从事精神紧张者高于其他工作者。
  3. 并发症严重:从高血压的表现看,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情况,病人仅有头痛、颈后部发紧不适,头晕,眠睡不好,健忘,也有的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但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晕厥。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
  4. 预防和治疗周期长: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用药和预防措施很多,而且是一种长期的治疗和预防过程。可以说,一个人自患上高血压病之后,用药和预防将伴随终生。所以,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必须树立长期治疗和长期预防的思想。从专家多年的防治经验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对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较好地控制高血压。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本病的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故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
  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可能猝死。心电图、心肌酶测定、放射性核素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和戒烟能有效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现在全球已经有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而且终其一生,可能有三分之一人的人生为心血管疾病阴影所笼罩,最后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死于心血管相关疾病。因此,与心血管疾病的抗争不分区域、人种,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之一。据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约1700万,在每三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到2020年预计增加50%,而且死亡人数的80%分布在低中等收入国家,从2000年到2020年,心肌梗死将在各种死因中从第五位上升为第一位,脑卒中将从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同时,到2004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多达1.6亿,世界上患高血压的人高达10亿,高血压在中国和在世界都已经成为生命“第一杀手”,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高血压导致的心脑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意大利米兰大学曼西亚教授强调,虽然心血管疾病成因很多,但造成死亡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起始时如能做好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便可延缓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若未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则20%会直接成为心血管疾患。不过介于此两者间,临床上疏于诊断,抑或经诊断未达治疗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才是真正需要加强管控危险因素的灰色地带。因此,针对血压、血脂、血糖等控制,提出了如下治疗的新观念:血糖控制
  对饭前介于110-140毫当量/毫克、饭后120-160毫当量/毫克、糖化血色素在7以内的葡萄糖耐性异常、而未达糖尿病程度者而言,及早服药或改变生活方式降低血糖,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尤其饭后血糖偏高,应视为独立因素加以风险评估;即饭前正常,但饭后2小时血糖在130-160之间者,通常表示其胰岛素分泌量并非不足,只是无法有效运用,这时就应该妥善治疗,因为饭后血糖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几率偏高,严格控制血糖值,以降低脑中风、心肌梗塞的风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的魔掌已袭向e时代,由于吃汉堡喝可乐、泡网吧、打电玩,运动量明显不足,热量只进不出导致肥胖,也使糖尿病提早上身。血脂控制
  据统计,血脂每降低10单位,临床上即可降20%-23%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血脂异常除少数有家庭遗传因素外,多数与不合理的膳食、缺少体力活动、吸烟等行为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行为因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纠正异常的血脂,尤其是对正常偏高的轻度升高者往往有效。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降血脂用药,由于影响酵素代谢,常会导致肝功能指数异常、呕吐、恶心等等副作用。造成服用者疑虑。目前已在30个国家上市的第三代降脂药Li-bobay,每天服用0.4毫克或0.8毫克,剂量低,则可降低副作用风险。血压控制
  尽管血压水平越高各种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也越高,但患严重的高血压的人在人群中总是少数,占人群较大比例的是那些血压轻度升高或处于“正常高限”的人。这一群体由于人数众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绝对数远远大于血压重度升高的人。国际上近年来已把控制血压轻度升高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协会联合制定的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已明确提出对凡是确认血压大于等于140/90mmHg的人均应开始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而美国1997年发表的全国高血压检出、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6次报告提出,凡血压达到“正常高限”者,即血压水平为130-139/85-89mmHg者,均应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重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9月26日第5个“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各国有必要采取控制措施,鼓励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世卫组织将2000年9月2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此后,这一纪念日被定为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与心脏病”。世卫组织的公报说,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侧重点之所以放在青少年身上,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染上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患者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必须从儿童时代抓起。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事务负责人罗伯特·比格尔霍尔指出,只有发达国家肥胖和性情急躁的中年人才会患上心血管疾病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今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据统计,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的80%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有可能突破2000万。预计到那时,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将成为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不良饮食习惯、吸烟、缺乏锻炼和肥胖,所以,心血管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每个家庭和个人从自己做起,摒弃一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据世卫组织透露,今年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心脏日”组织集会、讲座、跑步等活动,宣传有关心脏健康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与心血管疾病面对面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1、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活动形式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至20分钟。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非常有益。对于上班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来说,一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至5分钟。
  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是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至20分钟。
  4、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至10厘米。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和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
  5、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
  6、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7、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应不少于8-9小时。他们应该在晚上8点15分至8点30分就准备入睡。一个半至两小时的午睡,可以维护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8、不要站着吃东西。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一定要有20-30分钟躺着或坐着午体。此后,也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9、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的血压升高,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坐坐,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心血管病人生活九不宜
  不宜大笑:笑有益于健康,但心血管病人不宜大笑,高血压病人常因情绪激动而引起脑出血;冠心病人可因情绪激动使冠状血管痉挛,增加心肌耗氧量,甚至可因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致死。
  不宜发怒:心血管病人往往因大怒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平静的情绪,不急躁,不激动,豁然大度。
  不宜突然用力:突然用力时机体与环境间不适应,可以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肌张力增加等。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管腔本来就变窄,所以特别容易在突然用力时引起心肌梗塞。
  早晨不宜剧烈运动:早上起床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是造成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早上进行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别会比运动前增加2.25倍和2.14倍;另外,早上运动时肾上腺素增加的幅度要比中午和晚上运动多2-4倍。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剧增,从而使心脏的负担大大增加,在早晨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心脏往往难以随过度的刺激,所以容易发生猝死。
  不宜饮食过饱:饮食过饱容易引起腹部膨胀、膈肌上升、限制心脏跳动;由于消化食物需要全身血液较多地集中到胃肠,使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易诱发心绞痛。
  不宜连续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心肌需氧量增加。
  不宜饮酒无度:酒中的乙醇对神经、消化、循环等系统均有破坏作用,因此饮酒能使中枢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容易引起心脏病发作,也易使血压上升。
  不宜餐后立即沐浴:进餐后胃肠道为了消化食物可使内脏血流量较基础水平增加一倍,而洗浴时人体只要处于温度略高于体温的环境中,就会导致体表血管扩张及血流量成倍增加,其相应的心搏出量也要增多。两者共同作用对健康人是毫无影响的,但心血管病人就无法负担如此学生的生理压力,或因心搏出量增加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而导致心绞痛;或者造成血压下降、缺氧、昏迷、呼吸衰竭及休克;或引起脑血管破裂而脑出血等。所以,心血管病患者餐后勿立即沐浴。
  不宜除冰箱霜: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在0℃以下,据试验,将手浸入冰室中1分钟后,毛细血管、小动脉迅速收缩,血压迅速升高,医学上称之后“寒冷加压”。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老年人,在除冰箱霜时就等于进行“寒冷加压”,血压就会突然上升,使已发生粥样硬化的脑动脉破裂或心脏冠状动脉受阻,从而导致脑出血或心力衰竭。因此,老年人,特别是患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一定要谨慎,最好让子女或其他人代劳。什么人容易患冠心病?
  1、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的猝死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较高。
  2、吸烟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在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的年龄层中,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的人数,是不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人数的5倍以上。香烟可损坏动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使心脏缺氧。饮食:常进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多的人也易患本病。
  3、如果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将增加患冠状动脉病的危险。男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病的机率,是其他男性的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病的机率,则是其他妇女的5倍。有高血压表示心脏需加倍工作。心脏病发作的机会也越高。血压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4、冠心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人患上冠心病,就更容易有心脏病发作。
  5、体重超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体重超重多过20%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体重健康的人高三倍。
  6、如果是从事经常坐着不动的工作,罹患冠状动脉病的可能性就比从事包括体力劳动在内的工作者要大。缺少运动心脏不强壮者得心脏病发作的机会比健康者高出两倍。
  7、如果是女性,已年过35岁,并且在服用避孕药,就较采用其他方式避孕的妇女容易罹患冠心病。
  8、高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与本病有关,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易患本病。血胆固醇量每100毫升最好低过200毫克(5.2mmol/L)。含量越高,危险性就越高。
  9、持久的精神压力是公认的致病因素之一。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以上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哪些饮食可引发心血管疾病
  饮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油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但它对甘油三酯的影响很小;而鱼类脂肪中的亚麻酸则对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效果比亚油酸高出2-5倍。此外,亚麻酸和其它ω-3型多烯酸还有减少冠心病另一种风险因素的功效,即它能降低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当然,影响血胆固醇含量的还有其它因素:
  ①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高能使血胆固醇升高,但其作用并不太大。因为胆固醇吸收不一定多,而且从食物中来的胆固醇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然而,平时还是少吃高胆固醇食物为宜。
  ② 蔗糖吃多了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这种作用远比葡萄糖或淀粉大。因为果糖在肝内很快变成丙酮酸,再转化成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由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进入血循环中。
  ③ 粗纤维在消化道中能与胆汁酸盐结合,使得更多的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盐排出体外,引起血胆固醇下降。
  ④ 酸奶因子或牛奶因子能降低血胆固醇。
  ⑤ 在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时有维生素C参加,维生素C有降低血胆固醇的效应。
  ⑥ 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多时,大便中排出的胆盐和胆固醇也多。
  对危害人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其发生、发展与饮食习惯有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调配以及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某些学者给家兔喂饲胆固醇,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饮食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脂质代谢异常而发生关联的。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证明: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平素爱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胆固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此外,饱和脂肪酸可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形成倾向,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再如,有人习惯高盐饮食,而高盐饮食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饮食因素之一。代谢研究表明,健康成长每天钠的需要量仅为200毫克(相当于0.5克食盐),而一般西方人日常摄入量为生理需要量的5-20倍(相当于2.5-10克食盐),中国人食盐的摄入量颇高,为15克左右。因此,从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角度出发,应从儿童乃至婴儿开始,养成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浙大研究:每天多吃一个蛋,心脏病和癌症死亡风险会增加?可信吗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鸡蛋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重要食材,甚至还有在寒食这一天只能吃鸡蛋的传统习俗。

鸡蛋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很多,比如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NA以及卵鳞脂等等。然而,我们常常吃的鸡蛋竟然也会带来疾病风险,近些年的科学研究却让人们有些胆战心惊。

近几年,网络上关于鸡蛋与 健康 的关联有很多说法,例如:

有的研究说吃鸡蛋能够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的研究者警告说,每天多吃一个鸡蛋会增加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有的膳食指南还建议一天不要吃两个以上的鸡蛋;还有人认为鸡蛋是发物,癌症患者不能吃;蛋黄是心血管疾病的祸根.....

关于鸡蛋的流言各种各样,究竟哪些是真的呢?

鸡蛋中所含有的营养素对人体而言仅次于母乳,一个全蛋包含的热量,相当于半杯牛奶的热量。

吃鸡蛋对人的 健康 帮助很大,比如,鸡蛋中含有的卵黄素、卵磷脂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尤其是, 鸡蛋中的胆碱成分能够提高人们的记忆力 ,对于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群体、面临记忆力减退风险的老年群体来说,食用鸡蛋对增强记忆力有颇多益处。

鸡蛋中的优质蛋白,对肝脏组织具有修复作用,尤其蛋黄中的 卵磷脂成分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还能提高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 ,从而增强人体代谢循环和免疫能力。

众所周知,癌症的死亡率与硒的摄入量成反比,而鸡蛋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所以鸡蛋是预防癌症的食材之一。此外,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铁元素有利于人体造血,帮助血液输送氧气及营养物质。

鸡蛋对人体 健康 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多吃鸡蛋会有害 健康 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清楚鸡蛋内营养成分的组成。虽然我们买到的鸡蛋大小不一, 但一般来说,一个鸡蛋的的重量大约在50g上下,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在6g左右、脂肪占5g左右。

一个普通鸡蛋中大约包含了188mg胆固醇 。 为了保证科学膳食, 正常人一天的摄入胆固醇应少于300mg 。因此,一个普通人如果每天吃一个鸡蛋,胆固醇摄入量并不会超过安全标准。

但鸡蛋不是我们每天唯一的食物,胆固醇几乎存在于我们食用的大部分食物之中,每天吃各种不同的含有胆固醇的食物,就有胆固醇超标的风险。所以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 医学专家建议,每天食用鸡蛋最好不要超过一个。

而且, 蛋黄中的胆固醇不容易消化,会在动脉中积聚起来形成动脉硬化现象 。另外,很多研究表明鸡蛋和肉一同食用,会使肠道细菌中的厚壁菌门与鸡蛋中的营养胆碱、肉类中的肉碱产生化学反应,转化成一种有毒化合物(三甲胺氧化物)并释放到血液中,对于有进展期结肠癌患者来说,加速病情进展。

浙大的研究团队评估了鸡蛋和胆固醇摄入与全因、特定病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鸡蛋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每天额外摄入过多的鸡蛋,过早死亡概率、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9%、16%和24%。

即使这项研究认为多吃鸡蛋可能对 健康 有不良影响,但是该研究团队也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

对于患者来说, 只吃蛋清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

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鸡蛋纳入了国家膳食指南,但是,该研究认为应该避免食用蛋黄,因为蛋黄含有更多的胆固醇。 一旦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也可以引起动脉硬化。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每天多吃鸡蛋,会增加很多疾病风险,那么我们平时就不能吃鸡蛋了吗?鸡蛋到底还能不能吃?当然能吃!“平均每天吃一个鸡蛋,一星期吃不超过七个鸡蛋”这种摄入量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 健康 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鸡蛋都适合吃,这三种鸡蛋建议最好不要吃。

1、炸鸡蛋 。经过长时间高温油炸过的鸡蛋,不仅 高油腻 ,而且鸡蛋在 高温油炸的过程中,会产生杂环胺类、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如果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内,会加重肝肾的消化负担 ,容易引起肝肾功能早衰、心血管疾病,甚至有引发癌症的风险。

2、毛鸡蛋 。毛鸡蛋是指未孵化完成的小鸡仔,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这种鸡蛋更有营养价值,事实上,毛鸡蛋的营养价值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并且这种鸡蛋还有感染病菌的风险,我们长期食用有可能会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

3、 溏心蛋。 溏心蛋也是不少人的心头爱好,吃起来口感比较鲜嫩 ,其实,这种没有熟透的鸡蛋会带来很多细菌,经常食用可能会增减 健康 安全隐患。

因此,上述的三类鸡蛋在日常中一定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有传闻称鸡蛋是一种“发物”,癌症患者应避免吃鸡蛋以防病情治疗,这个说法对吗?

答案是不对的,人们获取 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就是鸡蛋,对于癌症患者而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避免病情恶化。

相反, 很多癌症患者因为害怕“发物”而拒绝吃鸡蛋,反倒让身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鸡蛋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高营养食物,对于 健康 群体来说,适量服用对身体有益,何况癌症患者,更不用担心吃鸡蛋造成癌症复发了。

中老年人如果每天吃一个全蛋,胆固醇会升高吗

东芬兰大学曾有项研究表明:食用鸡蛋的参与者患老年痴呆的比例很明显比没有食用鸡蛋的参照组低。

因此, 每天吃一个鸡蛋,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不仅不会提高胆固醇水平,反倒对身体很有好处 。这是因为鸡蛋中含有大量的 蛋白质、维生素、叶黄素和丰富的抗氧化剂 ,这些物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从而预防老年痴呆症。而且,鸡蛋的热量虽然低,但是饱腹感很强,对减肥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感冒不能吃鸡蛋?

感冒发烧时,人的抵抗力会下降,体内的营养容易消耗流失,适当补充鸡蛋等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对身体的恢复是有好处的。像蛋花汤、鸡蛋羹这类 美食 就对身体的恢复很有帮助, 而炸鸡蛋或煎鸡蛋不容易消化,建议感冒期间少吃。

有人说要吃就要吃土鸡蛋?

确实,土鸡蛋中的蛋白质、胆固醇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高,但是, 土鸡蛋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硒这些元素少。总体来看,普通鸡蛋和土鸡蛋的营养含量差不多。

白壳蛋比红壳蛋有营养?

我们常常看到品种不同的鸡蛋价格也不一样,一般白壳鸡蛋比红壳鸡蛋贵一点,因此大家常常认为白壳鸡蛋营养价值要高一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蛋壳的颜色和鸡的品种相关,无论是红壳还是白壳,其含有的营养价值是差不多的。

煮鸡蛋的时间越久越好?

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 一般情况下,煮7分钟左右的全熟蛋更好 。如果鸡蛋煮太久会破坏其营养素,不仅会导致其中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E等被破坏, 还会使鸡蛋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DHA等,在加热过程中氧化反应速率加快, 而氧化后的不饱和脂肪酸如同一位“良民”变为“妖魔”,会 增加自由基产生,甚至会破坏DHA和细胞结构等

鸡蛋到底怎么吃才能留住营养成分呢?

一般带壳的水煮蛋最有营养,因为这种鸡蛋清煮不加油、烹调温度不高,如果温度过高,鸡蛋里面的胆固醇容易被氧化,就会对心血管 健康 有负面影响, 清水煮鸡蛋蛋黄中的胆固醇也没接触氧气,因此是对心脏最有益的吃法。

排在第二位的是 水煮荷包蛋 ,这种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加热温度比较低,能够锁住鸡蛋的营养成分不流失。

排在第三位是 蒸蛋 。鸡蛋蒸着吃, 会让鸡蛋中的核黄素和叶黄素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率降低一些 。而煎荷包蛋和炒鸡蛋,会让鸡蛋的维生素大量流失掉,而且蛋黄中的胆固醇和空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反应,对身体有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21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