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块饼干就能治疗糖尿病?
也许当一听到这个新闻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是又要坑骗患者的骗术吧!
但事实上,这次还真不是骗术,而是有希望实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吃饼干就能治糖尿病?合成生物学让它变成可能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化学生物学》上就刊登一篇文章,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刘涛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细胞。
他们通过研制出一种信息报,植入这种工程细胞的糖尿病小鼠,只要吃下特定的氨基酸饼干,就能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进而降低血糖。
这种饼干里含有一种特殊的人工氨基酸,通过一种人工的合成酶的运送方式,将非天然的氨基酸与特定的转运RNA连接起来,将它直送到胰岛素的“装配生产线”上。
而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饼干里的非天然氨基酸就能成为生物体内胰岛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还不会干扰其他生命活动。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小老鼠在一个月内血糖稳定下降,同时也并未出现明显的体重减低或其他生化指标的改变。
不过这种实验尚未在人体进行实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若能出现预测的效果,那么未来控制血糖会变得简单轻松。
面对血糖控制,这些误区需要避免
目前为止医学上还未能找到彻底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患者需要通过服用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方式控制病情。
但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以下常见误区,不仅没有降糖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1、过度依赖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的确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血糖高就需要使用胰岛素。
由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身体情况都是不同的,如果过度依赖胰岛素,反而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2、保健品替代降糖药
这些年市面上的保健品越来越多,其中一些还打着能够治疗糖尿病的旗号,很多患者听信于此,将保健品当做降糖药一样服用。
但事实上,保健品根本没有降低血糖的效果。
3、血糖下降后立即停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即便血糖水平在服药后下降了,但也并不代表血糖完全稳定,如果突然停药,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并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4、只用药没有忌口
糖尿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不仅要服用药物,还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使药物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部分患者在用药后暴饮暴食,使血糖难以控制并引发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加快胰岛细胞衰竭的速度,导致疾病的治疗难度变得越来越大。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生活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患者应管住嘴迈开腿。
5、经常换药
每种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至少三个月才能看到治疗效果。
但有些患者在服药几天后,发现降血糖效果不是很明显,就会擅自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而药效与用药剂量、患者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许多因素有关,如果血糖水平依然比较高,那么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药物,切不可随意换药。
参考文献: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M]. 第 1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张佳星. 合成生物学让“吃饼干治糖尿病”成为可能[N]. 科技日报,2021-12-09(006).
之所以再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之前发表过,但是被删了,查到是有人给我删的,导致我的账号被封。所以我再次发布,看看谁再给我封了。
近日,一条“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的文章火爆糖友圈,发布渠道还貌似很可靠。
文中这样写道:
他,年过八旬,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权威专家,地位崇高,受到各方崇敬;
他,是享誉京城的红墙国医,曾为多位国家领袖的保健医生;
他治疗糖尿病堪称一绝!一剂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最快当天血糖即可平稳下降,各类并发症很快消除,告别降糖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他,就是纪本章教授,我国医学领域的传奇圣手,糖尿病救星。
这样的宣传,使得众多糖友心动不已,纷纷在我们微信后台留言,询问纪教授的化糖方到底靠不靠谱。
“纪教授”何许人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纪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文章介绍道:“纪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贯中西医,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总结西医各类疾病规律,独具特色。尤其善治糖尿病。无论病情多重、病史多长,经他诊治,立能回春。”
?
网上搜索,关于纪本章的事迹和介绍倒是不少,诸如“纪本章,男,教授,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地位崇高,各方崇敬,素有儒医之称。在上个世纪,他曾为邓小平、作过随行保健医生,也曾为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如首相希思、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埃及总统等做过保健医生”,“医学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些疑难杂症和肿瘤病人经他诊治后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广为民间赞誉”等。不光有文字介绍,还有视频等影像资料。
但是,你懂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我们专门找几个靠谱的渠道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登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即上海华东医院)官方网站,搜索中医专家“纪本章”,结果并无此人信息;拨打电话跟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有关部门联系,得到的肯定答复是“纪本章退休前是我们医院普通大夫,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以他名义进行的宣传及其他活动我们均不知情”。
跟几位中医专家打听,均表示未曾听说过中医大家里面有这么一号人物。
这就尴尬了。
本着“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的精神,我们又到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一步检索。按理,文中说到纪教授弟子满天下,学术成果累累,这些数据库中一定有不少资料,但不论是检索“纪本章”还是“纪教授化糖方”,无一条相关记录。
我们不敢肯定“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纪本章的丰功伟绩是否经由他本人确定或授权,但不管怎样,不客气地说,事实上名不见经传的纪本章远远达不到中医大咖这个程度,所谓红墙国医等高大上名头,也就是骗骗普通老百姓罢了。
“化糖方”又是何物?
再看看这份神奇的“化糖方”:“直接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刺激胰岛素分泌,化解血糖为能量,使体内血糖代谢恢复正常,糖尿病自然不治而愈。”文章宣称:“化糖方只含一味中药——肉桂。肉桂提取物中富含强活性的天然,不仅能替代胰岛素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转化血糖为能量,还能清除血液及五脏中的糖毒,修复胰岛B细胞,全面消除。”
这个“天然HDL化糖酶”听起来好像很高端,但翻遍医学教科书也没有这个东西,网上再一查,这个“天然”可是非法宣传里的“红人”,不仅肉桂能提取,、三七、银杏叶……凡是涉及虚假夸大宣传的中药都能提取,提取出来就能“化糖”。
真能有什么神药能“化糖”,治愈糖尿病,恭喜你,诺贝尔医学奖非你莫属。
中科院的专利号可信不?
文中还提到“化糖方”获得中科院专利号,说得还有鼻子有眼,有图有真相,但认真一查发现,这个专利只是关于“肉桂提取物的制备方法”的,也就是专门研究怎么从肉桂里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和“化糖”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文中中央领导照片、真实用户分享、国家级大会签字仪式……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统统都可以造假——君不见各路网络红人、美女主播把照片P得亲妈都认不出来了吗?
借着科技的力量造假、传谣,同时还不忘黑一把中医国粹,骗子的手段真是令人气愤。不得不承认,现在骗子造假都是全方位、多角度,以至笔者看完“纪教授”的丰功伟业时,也内心惴惴:可别真错怪了一位老专家。
但事实证明,“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压根不靠谱,这位“纪教授”不是说醒了很多人,而是误导了很多人,他的“”压根信不得。
看完本文,对于以下内容,您有什么想法,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吧。
1.看到类似“红墙国医”等宣传,您的感觉如何?
A 厉害,请收下我的膝盖
B在哪里,我要找到他
C真的假的,吹牛吧
D又一个骗子
2.中医中药真的能治愈?
A我信 B也许 C瞎扯 D未来有可能
3.微信朋友圈快被假消息假情况攻陷啦,您有没有“出过力”?
A不好意思我转过
B坚决不转
C随便转转,没想那么多
D我太天真了
4.关于文中提到的纪本章的情况,您的看法?
A退休没事干,招摇撞骗
B本人不知晓情况,纯属骗子假冒
C上海华东医院,你们也是有责任滴
D老人家您可长吧,别晚节不保啊。
可以治,但是得长期喝,得坚持服用,这个专利非常厉害,诺贝尔,发明者都不稀罕,这个中国现在还没有大批量生产,即使真正开始生产,也会是供不应求,因为它的药效,就像魔术一样,每人的症状不一样,喝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医院是最反对这种药的,以后大部分医院都得淘汰。坑了多少人民血汗钱。
也不算是坑人,毕竟医生是人不是神,不能一眼看出到底有什么毛病,还是需要检查才能定论。
医患关系,是目前社会上最容易引发争论的关系,因为多数时候,患者和医生的思路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也理解不了彼此的想法,多数时候,医生和患者是很少进行沟通的,这也导致很多医患之间闹出矛盾,甚至因此闹上法庭。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到医院进行看病的时候,医生会列一张单子,要求患者去做各种各样的检查,而有时候,患者觉得自己本身并没有问题,对于检查很是抗拒,也会觉得医生要求做的很多检查全部是因为想坑自己的钱。
减少误诊的发生医生的职责就是诊断和治疗,而给病人下诊断时又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检查。因为在询问病人病情时,单靠医生经验来下诊断是很草率的,所以根据病人情况进行相关检查,能够进一步确诊。除此之外,通过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好为病人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这样一来不会因为误诊而耽误病情。虽然古代中医治病救人案例无数,但不可否认,其中肯定也有因病情隐匿没被诊断出来而加重、死亡的患者。
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学靠现有的检查仪器协助诊断,尽可能避免误诊。古代中医看病单靠望闻问切而不用仪器辅助检查,那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仪器可用。
其实从医生的角度来讲,看病时做必要的检查,不光对病情判断有好处,还可以保护医生免受医闹的无端侵害,无论是对患者或医生,都是双赢的。
另外,看病不是“指哪打哪”。以心梗为例,很多人认为心梗的症状就是胸痛,但事实上,从鼻子以下到肚脐以上的每一处疼痛,都可能是心梗的信号。心梗可能诱发牙痛、后背痛、左肩及下颚的放射痛、腹痛等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及老人群体更应该小心,因为神经感觉的退化,不一定会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所以无原因出现这些症状时,必须依赖针对性的检查来发现病因。
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相对来说,必须承认国内的医疗资源还是相对紧缺的,我国有十几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每天都有人在生病,而医生的数量和患者数量是远远不符的,尤其对于大医院,医疗资源更是紧缺,医生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通过检查可以让每个医生能够减少对病人病情的确诊速度,增加医生工作效率。
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生不可能一眼看出症结所在,他所有的判断都是主观,而证明则需要客观依据。
有时医生觉得是肺炎的,最后却是肺癌;有时医生觉得是胃溃疡的,最后可能是腹主动脉瘤;有时医生觉得是阑尾炎的,最后可能是鱼刺穿孔。有时在检查面前,医生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医生。
病人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同。比如一个病人有感冒、发烧、咳嗽、乏力,或许病人觉得就是一个普通感冒,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医生从这些表现里面可能看到了更深的原因。会不会有心肌炎?会不会有肺炎?要证明这些,就需要检验、检查这些辅助手段来帮忙。疾病很狡猾,还是要靠科学的仪器和设备。
为什么医生越来越依赖于检查一方面因为医生也不想赌,疾病诊断需要依据,治疗需要科学,面对病人,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行。另一方面,疾病越来越复杂,各种意想不到的病因,往往需要检查才能有所鉴别,就算再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检查手段,所以一进医院,不管是门急诊,还是住院部,首当其冲的永远是检查。
不可否认,过度检查的确存在以做CT、造影、核磁检查为例。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表示,目前的确普遍存在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的情况。胡主任认为,现在不少医生的诊断过程本末倒置了,问诊几句后,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不少患者也认为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例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
而这些检查对于不需要做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还会浪费医疗经费,甚至还会给人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胃转流手术跟一般的肠胃手术基本差不多,它的创伤比较小,做胃转流手术后可以使患者的血糖下降,稳定在正常的水平,可以改善身体乏力,下肢酸痛麻木,视物模糊的情况,也可以恢复肾功能,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的并发症都可以起到减轻的作用,可以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完手术一定要多注意休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66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卵巢囊肿复查腹腔有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