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行动计划(2011—2015)》要求,每年9月份成为“全国安全用药月”。但《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危害公众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专家称,合理安全用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从多层次入手,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干预。
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
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局食药总局关于9月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的通知》,称9月份举办“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着重宣传安全用药科学理念和实用知识,对不适当的自我用药、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注射剂、盲目轻信进口药和高价药等常见误区进行梳理、解读。
安全用药早已被广为呼吁。据统计,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0万例(占2014年总体报告的39.2%),其中严重报告2.9万例,占5.6%。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82.9%,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7.1%。
一项“百姓安全用药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者的12%到32%。全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引起死亡约达19万人之多。
不合理用药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导致不良反应,还可能会产生耐药性,而很多患者对此缺乏认知,并未意识到这些危害对自身健康有重大伤害。
在不合理用药中,抗菌药物的过度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就日趋严重,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抗菌药物是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抗结核等化学药物。2014年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出的年度十大公共卫生挑战,其中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法抗击各种细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仅次于埃博拉疫情居于第二位,同样,我国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也日益严峻,不容忽视。
程南生说,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细菌,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控制,但随着青霉素的不合理使用,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进化成为“超级细菌”,一般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有些甚至对七种抗生素同时耐药。而据统计,当前我国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中,约有50%以上的患者携带这种“超级细菌”。
“目前一种新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由以前的几十年减少为几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说,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环境污染能够很快加剧细菌耐药性。
药店和养殖业滥用抗菌药物普遍
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程南生介绍,国家2011年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经过4年的整治,目前大型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效果较好。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0.15%下降到现在的34.18%,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送检率由整治前的59.92%上升到现在的88.29%。
“在内部管理上,医院也进一步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系统管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教部科长陈敏介绍,该院于今年7月10日在门诊医嘱系统开单界面添加了处方管控规则,对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加以管控。单日药物剂量分“常用量”和“单日极量”,如果超过“常用量”则进入医院处方点评,超过“单日极量”则无法开出。
“目前我国抗菌药监管方面的难点,主要还是在药店和养殖业方面。”梁宗安认为,由于国家出台的制度和政策,抗菌药物滥用目前在医院方面管控较好,但在药店和养殖业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监管。尤其是,很多养殖户在养猪、牛、羊等动物的过程中,为了不使动物得病,会喂食大量的抗菌药物。这种做法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使很多细菌产生耐药性,临床许多药物失去作用。“由于动物也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不断投入新的抗生素,添加量会越来越多。”梁宗安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江苏、浙江、上海等地1000多名在校儿童进行了尿液检验,结果显示:近六成儿童的尿液中含有抗生素。
“当前,老百姓自行用药是导致不安全用药的一大原因。”于磊说,很多人身体出现不舒服症状后,往往不去正规医院看病,而是依据病症表现自行买药,自己当药师。但是每个人体质不同,每种症状背后的病因也不一样,因此,很容易用错药。于磊还表示,很多人盲目相信互联网问诊,网上搜索药品用途后就自行用药,这也是十分不安全的,因为即便是感冒的症状,也可能是不同疾病造成的。而且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用药的谣言,不可轻信。
“很多人觉得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开处方,就非常安全,因此就自己随意去药店买来吃,这也是一大误区。”于磊说,非处方药也需要遵从医嘱服用。
专家建议打出政策“组合拳”
合理安全用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关注和重视。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药物的合理使用还需要从多层次入手,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干预。
于磊建议加大宣传,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咨询药师的习惯。老百姓有了疾病症状,不能随便自行用药处置,要到正规医院看病,辨清病因,按照医生医嘱或者药师的建议用药。
同时,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对大型医院的管控措施较严格,但是在药店销售渠道和养殖业方面,还存在相应的政策“空白”,建议对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打出政策“组合拳”。
梁宗安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需培养一批有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提升我国感染病诊治和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另一方面,需加强建立各医疗机构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系统,完善包括医生、药师、检验科等涵盖在内的抗菌药物管理技术支撑,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分析、评价和培训。
执业药师的合理配置也非常重要。按新版GSP的硬性要求,药店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执业药师,负责处方审核,指导合理用药。这对普通药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国注册执业药师已达206899人,但是,对于全国将近44万的零售药店而言,执业药师的配备率仅达38.6%。据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成都市也只有不到10%的药店配有执业药师,整个四川则仅有不到6%的药店有执业药师。专职执业药师的缺乏,也导致不少用药误区。对此,于磊建议,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执业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
可以这么说,人类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从此人类有了可以同死神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有严格的界定.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乱用抗生素的状况特别严重.过节了,我随同家人到农村的老家去看看,顺便也参观了一些县乡的卫生医疗单位--卫生所和卫生院,结果对于抗生素应用的现状,着实大为吃惊.在一些乡卫生所,凡是有了感冒的病人,往往都要挂水--静点抗生素,人们往往在感冒之后,特别是过节期间,都不吝惜钱财,都希望早点好.在一个诊所,一个年轻的小医生告诉一个老人,说:大爷,你感冒了,我先给您静点点青霉素吧,点了就好了,先别用太好的药品,如先锋霉素,小病用了太好的药,将来有了大病就得总用好药品了......结果那位老人感激的说:好 好。
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在感冒后,自行服用抗生素,觉得抗生素是万能的,甚至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当然,适得其反。尤其是担心在外就餐,饮食不干净而服用抗生素的,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形象的说,这种人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培养“超级耐药菌”,等到真的生病,抗生素已经不管用了,而且,等到医生发现病人自行滥用抗生素的时候,往往已经无力回天了。“超级细菌”就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我对临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到是了解些.虽然这种大家看起来好像医生不论病情,随便乱用抗生素的情况在基层比比皆是,从那态度和蔼热情周到的服务中,我绝对能排除他们是为了某些经济利益坑害患者的设想,不少人凡是感冒都要用抗生素,虽然抗生素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病毒感染,随意乱用,只会增加其副作用,并使机体产生耐药性。
但是,如果经过血常规等检查,发现是细菌合并性感染,那么,在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的同时,就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而且,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心理效应对病情好转也有好处,只是考虑副作用,本人不支持这种方法而已。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
人们治疗疾病时候,应用的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病人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传播,最终的某个时候,他最终对这种抗生素不再敏感. 也就是说,人们无度的滥用抗生素,最终将导致人们对于那些耐药的细菌及微生物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那时将是人类的悲哀. 虽然人们新发现的抗生素种类也是逐渐增加的, 但是总有发现赶不上滥用的步伐的时候---当细菌和微生物被人类的抗生素锻炼的金刚不坏之身的时候,人们还用什么呢?
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正常人类的肌体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他们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比如:在人们的口腔内,肠道内,皮肤....,都含有一定数量的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群,他们参与人身体的正常代谢.同时,在人体的躯体中,只要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对人体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这些地方生存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如同某些土地中,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人类,其他的人类是很难在此生存的. 而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他们如同在铲除当地土匪的同时,连同老百姓也一起杀掉的情况,结果是人身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了. 这样,其他的有害菌就会在此繁殖,从而形成了二次感染,这往往会要导致应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死亡率很高。
难以容忍的是,目前的一些药品广告,往往误导不大懂得医疗的人们去滥用抗生素.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广告--严迪治疗感冒,这就是一个误导人们的广告. 严迪又叫罗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就是地地道道的抗生素,他根本就不治疗感冒所引起的早期症状.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由细菌引起的只是极少数。而针对病毒,人类尚无任何药品敢说能够准确有效地杀死人体内的病毒,感冒最终要靠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只有感冒合并有细菌感染了,才可以应用抗生素.这个例子就是抗生素滥用也有社会原因。
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的剑,用之科学合理,可以为人类造福,不恰当则要危害人类的健康.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环境里,甚至近些年来我们食用的大量的肉食产品和水产品中,据说也常常应用了抗生素,这是多么的可怕呀.比如:我所知道有很多的养鸡专业户,到处用不法渠道从医院和医药公司收购大量过期待销毁的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每天都定时拆开来倒在一个盆子里,往成群的鸡舍里抛洒,结果有的鸡雏能捡食好几片.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类药品,使得小鸡在短短的34天就出栏上了人们的餐桌, 所以自从我知道以后,从来再也不敢吃市场卖的白条鸡了,因为我觉得那些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青霉素和地塞米松的味道,令人做呕。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的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试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生出生长促进剂。
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的《Chest》杂志消息,一项由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和蒙特利尔的McGill大学共同进行的研究揭示,在一岁内的婴儿应用抗生素可能明显的增加其在7岁前罹患哮喘的风险。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1岁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岁时罹患哮喘的风险是在1岁内未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疗的次数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风险越大。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5种机制
1.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3.细胞特性的改变:
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4.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
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
5.改变代谢途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苯酸(PABA),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而产生抑菌作用。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次接触磺胺药后,其自身的PABA 产量增加,
可达原敏感菌产量的20~100 倍,后者与磺胺药竞争二氢喋酸合成酶,使磺胺药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开始被广泛为抗生素,此后,细菌就开始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这也迫使医学研究者研发出许多新的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也导致了许多药物无法治疗的“超级感染”,如抗药性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等。
医学研究者指出,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接80%。在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抗生素通常不需要处方就可以轻易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普通民众滥用、误用抗生素。而当地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就不得不使用药效更强的抗生素,这再度导致了病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人们致力寻求一种战胜超级病菌的新药物,但一直没有奏效。不仅如此,随着全世界对抗生素滥用逐渐达成共识,抗生素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怀疑的同时,也遭到了严格的管理。在病菌蔓延的同时,抗生素的研究和发展却渐渐停滞下来。失去抗生素这个曾经有力的武器,人们开始从过去简陋的治病方式重新寻找对抗疾病灵感。找到一种健康和自然的疗法,用人类自身免疫来抵御超级病菌的进攻,成为许多人对疾病的新共识。 针对抗生素频频被曝滥用的问题,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日前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将对抗生素实行分级管理,部分抗生素只能在三级医院使用,且在三级医院门诊中的使用率也将控制在20%以内。同时,卫生部正在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并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世界都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问题,我国总体情况是好的,甚至好于最发达的国家。”赵明钢表示,从2003年卫生部已经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或相关文件,这还未包括相关的临床路径和疾病的诊疗指南,从而反映出中国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抗菌素滥用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正变得越来越危险。”赵明钢表示,卫生部高度重视对于抗菌药物及其他药物的合理使用,下一步将多措并举,以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相应的专项治理整顿。
据悉,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已经是世界通行做法,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相似分类表,对社区,世界卫生组织原则上推荐的种类是150种左右,对区域性医院则是400~500种。
据悉,卫生部将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抗菌素将被分成限制类、非限制类和特殊管理类三大类,同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能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并进一步规范。
此外,对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重要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还将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对于特殊病例,确实需要使用医院所确定的品种和剂型以外的抗菌药物的,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可以临时性、一次性购入药品。据悉,三级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将被要求控制在20%以内,这一数据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标准。
赵明钢透露,卫生部还将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加大对上述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加大文件的执行和检查力度。同时,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布置了几项重点工作,涉及到对医院的监督检查管理的,包括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赵明钢透露,卫生部将结合这些活动加大对医院的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
据了解,卫生部已经对全国2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
“通过监测网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近5年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日趋合理,个别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不合理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赵明钢表示,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先后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针对抗生素临床使用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在2005年以来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2009年以来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亦不断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合理用药各项政策的落实。
产生抗菌药灭活酶:许多细菌可产生β-内酰氨酶等,使药物在发挥作用之前即被破坏掉。改变抗菌药作用靶位:细菌体内的作用靶位可发生突变或被酶修饰而使抗菌药无法结合而失效。如DNA拓扑异构酶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细菌多通过DNA拓扑异构酶突变而产生耐药。减少药物进入菌体内:抗菌药必须进入细菌的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细菌可通过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膜通透性,阻止抗菌药进入而出现耐药。如细菌对杆菌肽耐药。主动外排药物:细菌普遍存在一类能将抗菌药主动排出膜外的结构,从而逃避抗菌药的作用。许多主动外排系统是非特异性的,因此和导致多重耐药。如大肠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即可导致四环素、氟苯尼考、红霉素,恩诺沙星等耐药。
改变代谢途径:如细菌对磺胺耐药,可通过产生较多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者通过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实现。许多研究表明,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其侵袭力、毒力无变化,不会改变其致病性,也不会产生新的感染类型。耐药菌最主要的危害在于其感染难以治疗,尤其是多耐药菌、泛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导致常用抗菌药治疗无效,造成病死率提高,显著延长病程和治疗时间,大幅增加治疗成本。一些泛耐药菌被称为“超级细菌”,其实它们在致病力方面没有任何超能力,引起的感染也无任何特异之处,只不过几乎没有抗菌药能控制他们。因此,一旦感染“超级细菌”,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63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活检出宫颈糜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