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世卫组织决定对其征税!原因是含糖饮料导致糖尿病龋齿高发(糖的危害有多大)

中医世家 2024-05-15 20:34:48

世卫组织决定对其征税!原因是含糖饮料导致糖尿病龋齿高发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对向软饮料(酒精含量低于0.5%(质量比)的天然的或人工配制的饮料)征收“糖税”的国家表示了支持。

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将软饮料的价格提高20%或者更多将会降低人们在软饮料上的消费,还可以“改善营养”。

全球的卫生组织都曾建议将低糖摄入量,但是都没有采取收税措施。而现在,包括墨西哥和匈牙利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对添加了糖的产品收税。

世界卫生组织希望看到人们在“游离糖”上的消费减少较,因为这可以降低肥胖,糖尿病和蛀牙的发生率。“游离糖”是指除水果和牛奶等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之外的,饮食中所有不同类型的糖。

世卫组织营养主任francesco branca博士说,“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人们不需要任何含糖的饮食”。他建议一个人糖摄入量应该保持在其总卡路里摄入量的10%以下,最好低于5%。

然而,该组织认为,税收或其他财政措施应该只应用于那些“有更健康的替代品”的食物上。而对于哪一种食物更健康的结论应该基于现有的证据和全球专家的看法。

报告还发现,政府对水果和蔬菜的增加补贴使其降低价格可以增加人们的吃饭量。

另外,对含糖饮料征收税收的措施可以应用在其他含糖食品以及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高盐的食品上。

扩展阅读: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1、合理控制总热量: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但不能过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太少,不易被病人耐受,同时,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热能,更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减少脂肪摄入:脂肪的摄入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高脂肪饮食可妨碍糖的利用,其代谢本身会产生酮体,容易诱发和加重酸中毒。肥胖病人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病人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热能来源不足,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

4、蛋白质的供应要充足:糖尿病饮食中的蛋白质供应要充足,摄入量要与正常人相当或稍高。有合并症时,应按医生的指导决定蛋白质的摄入量。

5、适当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感染、并发其它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要多补充些。特别是要注意维生素B1的供应。一般谷类食品中含维生素B1 较高,由于糖尿病饮食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往往造成维生素B1来源的不足,容易出现因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患。维生素B12可以改变缓解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C可以预防微血管病变,这些维生素都应当适当补充。饮食中钠盐不宜过多,高钠易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锌的供给不足可以使胰岛素分泌减少。饮食中锌最好的来源是肉类、海产品和家禽。

6、食物中要富含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可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改善葡萄糖耐量试验,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浓度,并可降低血脂浓度,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并发症。食物纤维最好食用来自天然的食品。

糖的危害有多大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因此,很多食物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饮食决定健康,你所吃的食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身体状况。可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甚至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强烈呼吁:要减少孩子的糖摄入!近日,国家启动“减糖”的专项行动,中小学校以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相信,这对于大多数家长来就,感到非常欣慰。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糖”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口糖从上到下毁全身!
这不是危言耸听,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而且长期嗜高糖食物人的,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20年。

危害一:坏牙齿
糖份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儿童患龋齿。这是因为残留在口腔中的糖最容易补细菌分解后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就很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身边很多小朋友,可乐、饮料几乎不离口,每次学校检查牙齿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要么就是蛀牙,要么就是满口黑乎乎的一片,全烂了。身边很多这样的小朋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碳酸饮料,糖类饮料喝多了。

危害二:血糖高,肥胖
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长期的高糖饮食会加重胰腺胰岛的负担,会导致肥胖。同时这些原因会加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前段时间有新闻报导,一位20岁的年轻女性,忽然深度昏迷,送到医院抢救,经过检查,原来是血糖爆表引起的深度昏迷。家人很不解,这么年轻怎么会有糖尿病呢?医生说,女孩平时不爱运动,不喜欢吃蔬菜,还一直高糖饮食,喜欢喝含糖量很高的饮料,不仅变成了大胖子,而且糖类在身体上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终有一天会爆发的。而且人一旦肥胖起来,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心脏问题等等,都会找上门。

危害三、尿酸高,痛风
糖过量容易导致人体内源性尿酸的形成,而尿酸过高,则会引起痛风。而大量喝甜饮料的人,痛风的发生率比不喝甜饮料的人要高出120倍。所以,现在有小孩子发生痛风,也不要觉得惊讶,长期饮料喝多了真的会患上痛风。

危害四、大脑迟钝、影响智力视力
甜食吃得多,会影响人的智力,会使大脑反应变得迟钝、学习记忆力下降。我们都知道维生素B1是养护视觉神经的,那视力好不好,维生素B1充不充足很关键。但是,由于摄入过多的糖,我们身体就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去代谢糖,这叫代偿现象,长期进食大量甜食,不仅眼睛易疲劳,也会影响视力。

危害五、伤血管
甜食会升高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血脂高,甚至会导致血栓的形成。
危害六:影响身高、毁骨骼

年轻的女性和儿童喜欢吃甜食,可糖分摄入过多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钙质的吸收。体内钙不足,会影响骨骼的发育以及出现骨质疏松症。另外,过量的糖分会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影响孩子长身高。
危害七:易患妇科疾病
当女性摄入糖分过多时,容易导致阴道炎,也会增加得乳腺、子宫等疾病的风险。

糖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糖来提供能量,但是摄入糖不能过量。建议:每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尽量控制在25克以内。25克糖,可能大家不知道大约是多少,那我们打个比方,喝一瓶330毫升的可乐,大约有35克的糖,喝一瓶430毫升的果汁,约45克的糖,几块甜饼干约10克……这只是你日常饮食的一小部分,如果把糖的摄入量都汇总的话,远远超过50克。所以,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糖量已超标,而且被我们忽视。
如何“戒糖”,请记住这几点:

1、不主动喝糖饮料,少喝乳酸菌饮料。喝咖啡、豆浆时,少加或不加糖。
2、少吃甜的食物,比如蛋糕、果汁(如果一定要喝果汁,控制在1杯,大约一次性杯子的量)。
3、当天喝了红糖水,或者蜂蜜水,同一天要避免其他的甜的食物,以免糖过量。
4、少吃肉干、肉脯、话梅以及一些深加工零食。这些食物,往往为了口感,含有不少的糖。
5、少做红烧肉等需要加糖的菜,以及番茄酱等含糖的酱料尽量少用。

少吃糖、远离糖,欢迎转发,让更多的朋友远离“糖衣炮弹”的伤害

甜食吃多了有哪些危害?

过量食用甜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很多伤害,比如能造成龋齿导致近视,还能导致肥胖,吃糖过多,剩余的糖分就会转化成脂肪,在身体上形成赘肉,严重的会导致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

此外,如果吃的甜食过多,我们吃的其他富含营养的食物就会减少,这样就会造成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还会导致营养不良。

2021年6月2日,有媒体报道四川一女生近视1500度,原因竟是过量摄入甜食。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吃甜食会影响视力,但是甜食摄入过多会破坏膳食平衡,进而影响眼睛的发育。

想要防控近视,主要还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做:

1、养成早睡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秒。没有条件的话,只要一个小时要休息几分钟,不要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

3、养成良好的用眼姿势,不要躺着、走着看书看手机。

4、保证每天两小时户外活动,必须是白天!晚上不行!

为什么要少吃糖?食糖生产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食糖摄入过多,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最明显的是对牙齿的损害。生活在牙斑上的细菌能把食糖代谢成乳酸,酸能导致牙齿脱钙,细菌继续破坏就产生龋齿。食糖的另一个危害是增加肥胖的风险。食糖本身就含有热量,而且研究表明,喝含糖饮料能刺激胃口,导致摄入更多的热量,从而导致体重持续增加,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3年联合建议,膳食中食糖的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全世界食糖产量每年超过1亿4500万吨,其中60~70%产自甘蔗,其余产自甜菜。根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在2004年发布的报告,食糖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作物都严重,这是由于几方面的原因:毁坏生物栖息地用以种植甘蔗、甜菜;食糖种植导致的水土流失,例如,欧洲因为种植甜菜每年流失300万吨土壤;种植时用了大量的水进行灌溉,例如,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省,甘蔗种植只占了3%的土地,却用掉了大约60%的灌溉水;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食糖提炼时排出大量污染物,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酒精、油脂等,如果不进行处理就会污染水源、水道,不仅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而且使得水不能被饮用、灌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638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