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诊断通常意味着死亡的宣判,目前化疗方法对这种疾病几乎不起作用。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靶向抑制一个重要蛋白再联合使用化疗药物可以延缓胰腺肿瘤在小鼠模型体内的生长和扩散。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
在这项研究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胰腺星形细胞中p21-激活激酶1(PAK1)这一蛋白的存在是导致胰腺癌难以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靶向星形细胞内的PAK1同时结合化疗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星形细胞与胰腺肿瘤细胞周围的纤维变性或疤痕化有关,这会降低化疗药物的效果。研究人员研究了PAK1在这些星形细胞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细胞如何与肿瘤细胞交流。
研究发现PAK1参与星形细胞的纤维产生、增殖和死亡,能够帮助肿瘤细胞变得更具侵袭性。靶向PAK1可以导致疤痕组织的形成受到抑制,减缓肿瘤生长速度并增加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延长小鼠模型的寿命。
Mehrdad Nikfarjam教授表示虽然还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但是这项研究已经表明靶向PAK1的抑制剂或许有望延长胰腺癌病人的寿命。
“靶向PAK1会减少胰腺肿瘤周围的纤维变性,帮助传统的化疗药物发挥对肿瘤的杀伤作用。PAK1是肿瘤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个重要蛋白,这一发现对于揭开胰腺癌为何难以治疗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 ? ? 胰腺癌为什么被称为“癌症之王” ? 如何避免得这种病?
很多人会盲猜肺癌或者肝癌其中之一是癌症之王。但是其实事实跟我们想象不一样。我国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有19.8%,肝癌的五年生存率有14.1%,而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却连百分之十都达不到,仅有可怜的9.9%。
a
主要是因为胰腺癌早期症状很不明显,经常被检查出是胰腺癌时已经是癌症晚期,发病速度快,晚期治愈率低得吓人。
胰腺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也就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细胞。这两种细胞都会发生癌变,来源自内分泌细胞的癌叫内分泌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癌叫外分泌癌,二者恶性程度差异很大。
内分泌癌临床上比较少见,乔布斯罹患的就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不高,这类患者术后存活时间较长。
b
而来自外分泌细胞的外分泌癌多数预后较差。临床上90%-95%的外分泌癌是导管细胞来源的胰腺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胰腺癌,“导管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患者确诊后一年死亡率高达95%-98%,也就是说95%左右的导管胰腺癌患者从确诊到去世不到一年时间,能活过五年的微乎其微。
医学的发展使很多癌症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遗憾的是,胰腺癌恰恰是人们尚未攻克的癌症之一,从预防、诊断、治疗到预后效果都不理想,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有年轻化倾向。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里排名第六位,在全身所有肿瘤里发病率排在第十三位。比起胃癌、肠癌等疾病,胰腺癌算不上“主流”,胰腺的“知名度”也远不及相邻的器官。
其实,胰腺的作用非常强大。从功能上看,内分泌与外分泌功能兼而有之。人们熟知的胰岛素、对抗胰岛素的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20余种激素都靠胰腺分泌。
c
从位置上看,胰腺深埋在腹腔中心,位置非常“霸道”,胰腺一旦长了肿瘤,对周围器官影响很大,治疗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也让不少医生对胰腺疾病的了解并不深入。
细胞信号通路出现故障导致癌症
有2项新的研究对助长正常细胞转变为2种最致命癌症的基因组的变异进行了描述,它们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这是最常见类型的脑癌)和胰腺癌。尽管每种癌症类型的特异性基因组变异每个肿瘤都有所不同,但这2项研究披露了一个核心组的细胞信号通路和调节过程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在第一项研究中,D.WilliamsParsons及其同事对来自22个人类胶质母细胞瘤样本的2万多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期发现可能的变异。另外,他们还观察那些有着肿瘤特异性变化的基因表达谱以及被拷贝基因的数量。他们发现了多种的影响基因的变异,而这些变异从前并没有与这些肿瘤挂上钩。有一种叫做IDH1的基因容易在所谓的“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生变异,这种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起源于低度恶性的肿瘤,同时也出现于较年轻的病人中。在这一小型的研究中,病人的肿瘤如果有IDH1变异的话会有较长的生存时间,这表明IDH1基因是一种可用于筛选和治疗的有用的临床标记,尽管这些结果还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实验分析中得到证实。在第2项研究中,同一批的科学家对胰腺癌的基因组成进行了调查。胰腺癌是一种常常在发现的时候已经处于晚期的癌症,而且对这种癌症的治疗方法十分匮乏。
SianJones及其同事对24例人类胰腺肿瘤的样本应用了相同的基因组策略,他们报道说,有一核心组的12种细胞信号通路或调节过程在70-100%的这些肿瘤中都逐一出现了基因变异,表明这些通路的中断是胰腺肿瘤发展的重大特征的形成原因。文章的作者得出结论:“治疗研发的最大希望可能是发现以变异通路和过程的生理效应作为标靶的药物,而不是针对它们的个别基因组分的药物。”
美国新技术可直接将神经信号变为声音
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套充满科幻色彩的技术--可以将大脑神经系统产生的电脉冲转换为声音信号。研究人员借助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已经能够将人意识中出现的单个元音字母转换为声音。他们认为,今后,这项技术将可以使那些全身瘫痪的人与其他人进行正常交流。
参与试验的志愿者是一位28岁的英国人,名叫埃里克·拉姆齐。由于受到严重的外伤,他已完全瘫痪长达9年的时间。他只能通过眼神与医生和亲人进行交流。2004年,这为年轻人的大脑中被植入了一个电极。通过分析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科学家们学会了如何区分患者意识中想到的单个声音。在现阶段的试验中,对单个元音字母的识别准确率已可以达到80%。今后,研究人员还将尝试识别单个的字母,之后是完整的句子。据悉,整个“朗读意识”的过程可在实时状态下进行,这将使得患者的想法更容易被设备所识别。
不过,这并不是科学家们首次开发出类似的技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便曾研制出过一套名为Audeod设备,不但可以复原声音,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驱动安装有马达的轮椅。不过,Audeo只能直接读取那些负责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纤维产生的信号,这就意味着,他无法帮助那些全身瘫痪的患者。直接从大脑皮层中读取信息的方法以前也曾有人尝试过。例如,有人便曾利用植入大脑中的电极,用意识控制过鼠标和其他一些日常用品的运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8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HPV阳性53活检为中度
下一篇: 经期结束后白带异常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