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250亿美元市场引发的胰岛素争夺战

佚名 2024-05-22 22:59:31

250亿美元市场引发的胰岛素争夺战

GlobalData 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 年排名全球前十的糖尿病药物生产商共实现了 620 亿美元销售额,糖尿病药物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用药。其中胰岛素市场占40%超250亿美元。

在如此有诱惑力的数字下,胰岛素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长江证券的一份调研报告表示,未来胰岛素的增长空间将会大于糖尿病药物。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胰岛素的市场可以达到 760 亿元。

国内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市场,包括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在内的国外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通化东宝、甘李药业在内的国产企业已经开始奋起直追,从市场完全被国外企业占据到国内企业销售占比接近 15%,未来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国产替代进口趋势还会延续。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胰岛素市场主要分为二代和三代胰岛素,我国在 2005 年推出第一个三代胰岛素产品时国内市场占有率是零,十年时间,国产胰岛素从外资药企手中抢到了35% 的市场份额。

因我国糖尿病治疗的渗透率及胰岛素使用率都比较低,预计国内整个胰岛素的市场还会有提升。受益于医保控费的需求及进口替代的进一步推进,五年之内中国胰岛素市场在销售绝对数上有可能会超过外资,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

相关阅读

几代胰岛素差别都在哪

据中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介绍,最早的动物胰岛素,主要从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用了60多年后,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解决了动物胰岛素免疫原性问题,胰岛素过敏和抗体产生大大减少。不过,尽管人胰岛素结构与人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但依然存在治疗局限,因不能很好地模拟生理性餐后胰岛素分泌,导致患者血糖控制波动较大,低血糖风险较高。随后,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研发成功,其分子结构的细微改变,短效更迅速,长效更平稳。第一代胰岛素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用了。相对于第二代胰岛素,第三代胰岛素在皮下注射后会形成大分子,须分解成小分子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吸收速度慢。

选择理想的速效胰岛素,应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峰值,才能迅速降低餐后血糖。由于第二代人胰岛素达到峰值的速度较慢,病人必须严格保证注射后半小时就餐。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打,偶尔忘记可在餐后补打,比之前灵活些。

医药行业创新成果9月“井喷”,但未来几年创新药企面临生死挑战

ADC药物的高光时刻与国产医药创新的国际化征程-9月医药前沿更新摘选

9月医药前沿创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是ADC药物迎来高光时刻,另一个是国内医药创新新势力在国际化征程上的小爆发。

1). ADC Therapeutics靶向CD19的ADC药物(Lonca),在9月向FDA提交了治疗DLBCL的上市申请,Lonca在关键2期的四线治疗中实现了48.3%的客观缓解率和24.1%的完全缓解率,疗效强劲;当月,ADC Therapeutics还公布靶向CD25的ADC药物(Cami)的临床前数据,Cami能有效耗竭Tregs从而强化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效应,该产品已经在做针对霍奇金淋巴瘤的关键2期试验。

2). 第一三共靶向HER2的ADC药物(deruxtecan)9月在日本获批三线治疗HER2阳性的转移性胃癌,该药在关键2期临床中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1%(治疗组中位生存期是12.5月 VS 化疗组中位生存期是8.4月);另外,第一三共在ESMO 2020年会上海公布了靶向HER3的ADC药物(U3-1402)的最新I期数据,在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失败的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实现了25%的客观缓解率和70%的疾病控制率,也是疗效突出。

3). Seattle Genetics和Genmab在ESMO 2020年会上展示了靶向TF的ADC药物(tisotumab vedotin)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的关键2期数据,实现24%的客观缓解率、12.1月的中位生存期,相比目前疗法常见的不足15%的客观缓解率和不到10个月的中位生存期,该疗法具有显著改善该适应症治疗局面的潜力;同月,Seattle Genetics和安斯泰来宣布联合开发的靶向Nectin4的ADC药物(Padcev),在治疗化疗和免疫疗法经治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中,相比化疗对照组将死亡风险降低了30%,达到3期主要终点。

4). Immunomedics在ESMO2020年会上公布靶向Trop2的ADC药物(Trodelvy)后线治疗三阴乳腺癌,实现了35%的客观缓解率和12.1月的中位生存期,相比之下,对照化疗组只有5%的客观缓解率和6.7月的中位生存期,死亡风险降低52%,疗效强劲;另外,Immunomedics还公布了Trodelvy在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关键2期临床数据,实现31%的客观缓解率、5.4月的无进展生存期、10.5月的中位生存期,也是显著优于化疗的表现。

可以看到,ADC药物的研发进展上,在过去的9月份有一个爆发性的表现。除了研发进展,大药企在ADC领域的布局动作同样令人瞩目,在7月份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达成60亿美元合作协议后不到2个月,吉利德在2020.9.13日宣布斥资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获得靶向Trop2的Trodelvy等药物。

国内在ADC领域走得最领先的是荣昌生物,8月报产了首个国产ADC药物(RC48),治疗HER2阳性的胃癌;在9月,RC48治疗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的适应症,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与此同时,荣昌生物还在9月份新申报了一款靶向c-Met的ADC药物的临床试验。

我们对包括ADC和双抗等工程抗体前景保持积极乐观,在之前的多次路演报告中也分享过其中的逻辑: 生物科学的演进有多个维度方向,其中一个方向是同一技术领域内“改造介入程度的不断提高”

在多肽药物领域,我们已经见证了生物技术从“天然提取”到“人源重组”再到“工程改造”的进化方向,典型的比如一代猪/牛动物胰岛素本质是天然提取、二代重组人胰岛素是人源化改造、三代胰岛素则是在重组人胰岛素基础上的各种工程化改造;

单克隆抗体药物因为更大的分子量,真正产业化突破比多肽药物晚了15年,但预计也会遵循相似的演进路径:第一代的鼠源单抗大体等同于天然提取阶段、第二代的人源化单抗大体等同于重组人源化改造阶段,而随着人源化技术的成熟普及和筛选重磅新靶点难度的不断加大,单抗药物若要继续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进入“工程化时代”可能是个必然。逻辑上说,创造世所未有之分子,是创造世所未有之疗效的重要基础;

因此, 单抗产业会从“重组人源化”的上半场,进入到“工程化改造”下半场的关键在于,拥有“世所未有”结构的工程化抗体能否实现“世所未有”临床疗效 ——这点从逻辑上说是可以提前推演确定的,比如ADC药物可以利用单抗的精准靶向性让携带的高毒性化疗药物实现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精准靶向治疗能力;再比如双特异性抗体可以让两种靶向性彼此约束,既可以借此实现物理上的连接,也可以实现双重确认、进一步增加靶向性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也在印证着ADC、双抗等工程化抗体的逻辑优势。在此背景下,单抗产业也正在进入到以“工程化抗体”为特征的下半场,这里应有不小的产业机会,港股生物 科技 中有多家公司布局。

除了ADC领域在9月爆发之外,9月国内医药创新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同样迎来了小爆发。

1) . 天境生物在9月4日和艾伯维达成战略合作,天境生物将其CD47单抗lemzoparlimab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艾伯维开发,天境生物为此获得1.8亿美元首付款和2000万美元I期临床里程金,以及最高17.4亿美元里程金和两位数的销售额提成。

2). 基石药业(02616) 在9月30日与辉瑞达成战略合作,基石药业将其PDL1产品舒格利单抗的大陆市场权益授权给辉瑞,基石药业为此将获得最高2.8亿美元里程金及额外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与此同时,辉瑞以13.37港币/股价格认购2亿美元等值的基石药业股权。

3). 君实生物(688180) 在9月10日宣布,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鼻咽癌适应症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该适应症在今年5月获得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4). 荣昌生物在9月21日宣布,纬迪西妥单抗(RC48)治疗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适应症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几个月前该产品刚获得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认定。

5). 泛生子的干细胞癌早筛液体活检产品在9月30日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成为国内首个获得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的产品,泛生子HCCscreen的前瞻性临床数据,比老牌早筛公司Exact Sciences曾公布的肝癌早筛产品的回顾性研究,表现出了更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国产医药创新在9月份的表现可以说得上是“井喷”:在今年9月之前的那么多年,国内医药创新产品累计才获得过2次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传奇生物的LCAR-B38M细胞制剂);而9月份短短一个月之内,国内企业就一口气拿下了FDA的2款突破性疗法认定的新药和1款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另外,在国际化对外授权上,不考虑恒瑞、百济、康方没有下文的3次对外授权,真正高价授权给跨国药企巨头并被实质性推进的项目,也就传奇LCAR-B38M授权给强生、信达信迪利单抗授权给礼来等寥寥数次;而9月份短短一个月内,就发生了天境授权艾伯维和基石授权辉瑞两笔大额交易。

这是令人振奋的事件,实质上也说明了 国内医药的创新能力开始得到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认可,是国产医药创新崛起的明确迹象

国内医药产业的创新大潮从2011年前后开始壮大,百济、信达、君实等在2011年前后成立,恒瑞、天晴等在2011年前后坚定创新转型决心,这与整个 社会 开始坚定转型意志的时间相吻合;而2015年开始的药审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对创新转型的行业共识,医药创新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2015年前后开始有更多的新兴初创企业诞生,他们的创新布局在2017年后逐渐进入收获期,越来越多国产创新产品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其中有一批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开始脱颖而出,扛起了国产医药创新的国际化大旗。

在国产医药创新崛起的同时,也伴生了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如此强烈的创新趋势共识,吸引过多的资源投入 ,以1类创新药的临床受理文号为例,2017年以来逐年飙升,2020年预计将超过700个,达到10年前的10倍数量。而且按现有增长趋势,国产1类新药受理文号很可能在未来2年超过1000个——这是个夸张的数字,以中国医药市场的阶段和体量,可能每年至多成就10-20款1类国产新药,这将意味着95%以上的现有创新药都将注定会面临失败的结局,而以目前的1类新药暴增速度看,医药行业与资本市场显然尚未充分 入价 这里的潜在风险。

在国产创新供给过度井喷的背后有很多特定的催化动力,包括仿制药预期的重构带来传统药企的“创新焦虑”,也包括产业大趋势初期典型的新兴企业“跑马圈地”现象。但随着各类产品的向前推进以及行业阶段的向前发展,大量所谓1类新药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进入“证伪期”, 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有一批创新产品和创新药企将面临生死挑战——大批创新产品和创新药企倒下,同时也将伴生大量创药新势力的强劲崛起,在两股趋势性力量的合力之下,行业创新也将进入到竞争相对更激烈、对创新与综合能力有更高要求的新阶段。

医药生物的生物技术的三次革命

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可以说与生物技术的科技革新息息相关。从1973年发明基因工程技术到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到2001年后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之后的后基因组计划发展,经历了三次主要的生物技术革新。伴随着相关技术应用,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生物制药产品,造就了三类不同的生物制药公司。
一、基因重组技术——产业化的开端
最早的一批生物制药公司主要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来获得蛋白质。由于科学家对部分蛋白如胰岛素、人体生长激素、EPO、tPA、第VIII因子等的加工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疗效了解较多,这类蛋白也就成了第一批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重点。我们称为“采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术来生产蛋白质”。
绝大部分重组蛋白药物是人体蛋白或其突变体,主要作用机理为弥补某些体内功能蛋白的缺陷或增加人体内蛋白功能,安全性显著高于小分子药物。虽然生产条件苛刻,服用程序复杂且价格昂贵,但对某些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因而具有较高的批准率。同时,重组蛋白药物的临床试验期要短于小分子药物,专利保护相对延长,给了制药公司更长的独家盈利时间。这些特点成为重组蛋白药物研发的重要动力。
当今全球第一和第二的生物制药公司——安进(Amgen)和基因泰克(Genentech)
是这类生物技术公司的代表。安进由一群科学家和风险投资商于1980年创建,并于1983年在Nasdaq上市。但直到1989年6月,安进的第一个产品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商品名EPOGEN)才获得美国FDA批准。1991年2月,公司第二个产品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商品名NEUPOGEN)获得批准。EPO和G-CSF都是正常人体产生的蛋白质。在基因重组技术诞生前,EPO主要从贫血患者的尿和绵羊血中提取,提取率非常低,且极不稳定。1983年,人EPO基因克隆和表达的成功,使rh-EPO(recombinant human EPO)的制备成为现实。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EPO和G-CSF成为了全球商业化最为成功的生物技术药物之一,为安进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公司也因此迅速壮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
全球第二大生物制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最初也是进行生物技术“加工”。
1976年4月,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与DNA重组领域奠基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Boyer教授创建了基因泰克。公司开发出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因子、生长激素抑制素、tPA、第VIII因子等蛋白产品,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基因工程生产蛋白质药物是生物技术产业中最成功的领域之一,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今,重组蛋白药物虽然仅占全球处方药市场的7-8%,但发展非常迅速,1989年重组蛋白药物的销售额为47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410亿美元,几乎是1989年的9倍。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密码”的破译
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刻,2001年。这是新千年的纪元,也是人类生物技术发展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一年,以美国为发起者,在全球范围内以基因测序、基因组织结构分析为核心技术内容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基本完成。HGP于1990年正式启动,目标是对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精确测序,从而最终弄清楚每种基因制造的蛋白质及其作用。
人体中有万亿个细胞,每一秒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化合物被合成,数千个相关生物化学反应发生。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每个细胞中的DNA精确地指导合成人体必需的建筑材料——蛋白质。在这些过程中,任何地方的一个小失误都会导致病态或者死亡。因此,引起疾病的基因可能是药品开发潜在的靶目标。即使在估计的3万-10万的所有人类基因中,只有5%-10%能够产生可行的药品研发靶位点,它仍然为制药业的药品研制开辟一个富饶的矿脉。毕竟,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药品研究的艰苦努力仅仅局限于500个左右靶目标的医学开发。
生命密码的破译促使诞生了新一类的生物技术公司,我们称它们为“将基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先进技术作为研究工具”的公司。1993年,曾供职于礼来、基因泰克和一家风投公司的Levin以8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创立了作为基因组计划产业化的标志性企业——千年制药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千年制药建立起了一个技术平台,研究发现基因在疾病中的重要角色,主要盈利来源是技术转让以及与大型传统制药企业的合作研发。1997年,千年收购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ChemGenics,这提升了它寻找具有下游开发潜力药品靶位点的能力。
千年对上中下游的掌控能力使之成功地吸引了大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联盟。例如1997年,拜尔和千年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千年将负责为拜尔发现225种新的药品靶位点,而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总共也只发现了500个药品靶位点。与拜尔的交易成为制药业和生物技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联盟之一。
三、后基因组时代——从生命本质寻找药物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的技术发展最具应用潜力的是蛋白质结构功能模拟技术。简单的讲,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设计完成所需要功能的蛋白质分子。但是因为现有模拟方法涉及的计算机算法较为繁琐和初级,在大分子模拟的效率和准确性上都存在较大不足,导致应用面受到限制。但是小分子结构功能模拟在应用层面则初现端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分子设计在治疗型单抗和治疗型疫苗药物中的应用。
从原理上来说,治疗型单抗更适合内源性疾病。内源性疾病指的是不由外源病原体引起的,因为机体基因的突变、异常表达或基因本身遗传易感导致正常生理功能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疾病。比如说类风湿关节炎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这样的疾病,因为异常基因和机体正常基因相似性很高,理论上讲只能使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分子才能将它们区分,并随后引发不同的免疫反应将异常分子清除。
而治疗型疫苗更加适合治疗外源性的病原性疾病。致病因子一般都是外源性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分子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并对正常的机体分子产生影响,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治疗型疫苗的设计主要依靠模拟病原分子,并通过模拟计算病原分子与免疫系统受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对疫苗进行相关位点的改进,以打破病原分子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清除病原。由于疫苗分子与病原分子在结构上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疫苗分子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应该与病原分子相当,采用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因为产生额外的毒性而受到限制使用。
1、治疗型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可以建立免疫细胞与永生化肿瘤细胞的杂交瘤细胞,制备特异的选择性抗体分子,即单克隆抗体(MAb)。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被视为后基因组时代基因蛋白功能研究与药物发现的命脉,已成为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开发热点,是目前全球生物技术界最为注目的一个领域。
由于具有高度特异性,单抗即可被当作一种治疗药物,也可被用作传递药物的载体。单抗的临床转化率和批准成功率较高,例如治疗癌症的单抗药物批准成功率接近30%。因为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单抗药物即使在专利保护到期后也不易被仿制,不易受通用名药品价格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已上市的抗体药物具有很高的市场回报率。随着治疗性单抗市场高速发展,欧美市场上市的20个单抗药物中就有6个销售额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药物。
Genentech在这个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95年,Genentech收购了IDEC公司研制的名为Rituxan的新药,这是第一种成功瞄准癌细胞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早期淋巴瘤的治疗,1997年获得FDA的批准。现在Rituxan已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药品之一。
随后,Genentech又相继开发了几种治疗性单抗并获得FDA批准上市,这些产品上市以来销售额快速增长,该公司也一举跃居世界第二大生物制药企业。
目前上市的单抗药物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肿瘤和免疫性疾病方面。肿瘤治疗一直是抗体药物研发最活跃的领域,目前上市的抗体药物中用于肿瘤治疗的单抗占最大比例,进行临床II期或III期试验的候选抗体药物中40%用于抗肿瘤治疗。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这是其靶向性抗肿瘤作用的分子基础,因此,确定并利用与肿瘤细胞相关的分子靶点是研制单抗药物的关键。
最早上市的单抗药物为鼠源抗体。由于人体内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临床上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人源化是单抗药物的发展趋向。
2、治疗型疫苗
治疗型疫苗(Therapeutic Vaccine)是另一类靶向治疗药物,是能够打破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治疗型疫苗能在已患病个体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消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使疾病得以治疗。主要应用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感染、移植排斥、超敏反应等。
与治疗型单抗相同的是,肿瘤治疗也是国际上治疗型疫苗的最主要应用领域,与单抗不同的是,治疗型疫苗多运用于病原体引发的肿瘤治疗。从产业化情况来看,治疗型疫苗的研发及商业化进程步履蹒跚,迄今为止,治疗型疫苗在开发过程中临床研究或商业推广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在一些以特殊研究对象为基础的小样本临床研究中,治疗型疫苗表现出了较好的疗效,但以美国这个全球最为重要的医药市场来说,至今只有两例治疗型疫苗获得批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众多实体肿瘤缺乏特异性抗原,尽管目前已在实体肿瘤中发现了500多种肿瘤抗原,但只有少数抗原较为特异,且这些抗原免疫原性较弱。即便在癌症预防性疫苗研究领域,由美国Merck公司研制的专门针对宫颈癌和生殖器官癌前病变的癌症疫苗才于2006年9月获得FDA批准上市,其之所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宫颈癌病因明确是分不开的,而宫颈癌也只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找到明确病因的肿瘤之一。
第二,疫苗缺乏有效的抗原递呈。现有的疫苗在此环节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进入的大部分疫苗与APC不能充分接触难以实现抗原递呈;二是即使有少量疫苗被APC捕获,也因抗原表达量甚微难以发挥有效的抗原递呈。
第三,如何打破机体免疫耐受。尽管目前通过采用共刺激分子修饰的疫苗有可能打破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实验数据。
尽管如此,治疗型疫苗具有的靶向性治疗特点仍然吸引着许多公司跃跃欲试,目前全球有超过65家公司在研167个治疗型疫苗产品,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预防和治疗型癌症疫苗的出现被称为本世纪制药界最值得期望的突破之一。有研究报告显示,癌症疫苗市场2007年将达4.81亿美元,2012年将超过80亿美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80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