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婴儿外耳道炎的症状有哪些,婴儿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佚名 2024-05-24 10:13:41

婴儿外耳道炎的症状有哪些,婴儿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婴儿外耳道炎有哪些症状

孩子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未来,人们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外耳道炎是宝宝容易发生的疾病,这种疾病对于孩子自身的身体伤害是比较大的。只是很多人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而疏忽了对孩子了照顾,在加上对这种疾病的不了解及重视程度不够,使宝宝患上了外耳道炎疾病,那么,外耳道炎疾病的症状有哪些呢?

外耳道炎的4个症状:

1、疼痛感强:如果外耳道皮肤受到损伤而引发感染,就会形成脓液,在致病菌的长期刺激下,外耳道就会有剧烈的疼痛,特别是在吃东西咀嚼食物的时候,症状就会加重并向周围散射。

2、外耳道堵塞:这种疾病会造成外耳道局部性的肿胀,由于外耳道狭长而细小,很容易造成堵塞的现象,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耳鸣,造成患者听力减退。

3、脓性分泌物:由于耳道受到细菌的感染,耳道内有炎症发生并引发溃脓,患者的耳朵内会时不时的有分泌物流出来,并且会有发痒的症状,患者会忍不住的去掏耳朵,这样反而会加重病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4、外耳道疖:这种病状大多发生于耳道的软骨部位,在初期只是很强的疼痛并伴有体温过高的现象,随着疖肿的成熟,耳痛会随着消失,刺破之后里面有大量的脓液存在。

二、婴儿外耳道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3、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4、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二、手术治疗

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三、外耳道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 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三、婴儿外耳道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饮食适宜: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西红柿。据营养学家研究测定每人每天食用50~100克鲜番茄,即可满足人体对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番茄含的“番茄素”,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番茄中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 而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自由基对皮肤的破坏。生吃或炒食均可

水果。苹果中含有镁,镁可以使皮肤健美,红润光泽,再加上苹果中富含的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和铁质,有利于炎症的恢复。祖国医学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两餐之间食用即可

红萝卜。胡萝卜素转变成维生素A,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轼能,在预防上皮细胞癌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胡萝卜中的木质素也能提高机体免疫机制。烹调胡萝卜时,不要加醋,以免胡萝卜素损失。另外不要过量食用。大量摄入胡萝卜素会令皮肤的色素产生变化,变成橙黄色。

饮食禁忌: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海鲜。海鲜中含有五氧化二砷,如果把海鲜和水果一块吃,水果中的维生素C可能会把五氧化二砷还原为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所以,如果把海鲜和水果一块吃容易导致中毒。不利于炎症的恢复。海鲜食品中的异体蛋白会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

酱菜。大量食用大蒜对耳朵有刺激作用,可能会加重炎症的可能性。尽量少的服用

榨菜。新鲜蔬菜在腌制时,所含的维生素C几乎会变为零,因而腌咸菜的营养价值远比鲜菜要低。并且咸菜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四、婴儿外耳道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外耳道炎一般指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是耳科常见病之一。多为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洗澡时及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局部表皮软化,易被细菌侵入感染。

一、外耳道炎的预防

1、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

2、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涂上油膏堵塞外耳道。要及时清除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最后,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损伤。

二、鉴别

需要和其它外耳道疾病如外耳道真菌病等鉴别。

1、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药治疗:
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外耳道炎西医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一)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二)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四)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二、手术治疗:
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耳朵发炎该怎么治?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耳朵发炎有哪些症状?或不适。中耳炎又是怎么回事?急啊。

解析:

外耳道炎常见症状治疗

常见症状

1.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灼热、疼痛、耳闻感,重者伴全身发热、不适感,耳周淋巴结肿大。检查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皮肤溃烂。

2.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病程长者可因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听力减退。某些慢性外耳道炎伴有奇痒的应注意与霉菌性外耳道炎相区别。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望盛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内服药 银翘丸、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1九日2次。

2.外用药

①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②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布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常用西药

1.急性外耳道炎;红霉素或螺旋霉素1日3次口服,宜适当服用止痛药物如去痛片等。

2.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软膏等。

3.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中耳炎

病因症状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

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

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

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 *** ,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 *** 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验方自疗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 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

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

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3.饮食自疗法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

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

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4.外治自疗法

(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

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

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

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避免误诊

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

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

外耳道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分类 5 外耳道炎的病因 6 外耳道炎的病理改变 7 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 8 外耳道炎的诊断 8.1 急性外耳道炎 8.2 慢性外耳道炎 9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案 9.1 清洁外耳道 9.2 避免诱因 9.3 氧氟沙星滴耳剂 9.4 抗菌药物治疗 10 外耳道炎患者注意事项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耳道炎的穴位 2 治疗外耳道炎的中成药 3 外耳道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wài ěr dào yán

2 英文参考 otitis extern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eatus acustici externi isthmus [朗道汉英字典]

otitis externa diffus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可分急、慢性两类。多发于夏秋季节。

急性外耳道炎(acute otitis externa)系微生物进入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1]。

慢性外耳道炎(chronic otitis externa)系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慢性感染[1]。患者或有全身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1]。

外耳道急性炎症会迁延为慢性[1]。

病因:挖耳,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及水浸渍,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性杆菌。

临床表现:(1) 外耳道灼热、痒、疼痛,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2) 分泌物:先为浆液性,后为脓性;(3) 耳道狭窄致听力下降、耳鸣;(4) 耳周淋巴结肿大,全身发热、不适;(5) 慢性者,耳不适、痒,皮肤充血、增厚、结痂,鼓膜混浊、标志不清。

治疗: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脓痂,促使干燥,治疗原发病。(1) 急性期,全身予以抗生素,5~8%醋酸铝纱条湿敷,2~5%硝酸银液涂布,抗生素与激素合剂涂檫;(2) 慢性期,涂檫抗生素与激素合剂。

4 疾病分类 儿科,耳鼻喉科

5 外耳道炎的病因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6 外耳道炎的病理改变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7 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 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塞。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分泌无 *** ,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爱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8 外耳道炎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8.1 急性外耳道炎

1.急性起病,可有挖耳、游泳进水等病史[1]。

2.耳内疼痛剧烈,坐卧不安,咀嚼或说话对加重[1]。但早期多为耳内轻痛,逐渐加重[1]。一般无听力下降[1]。

3.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1]。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潮湿,有脓[1]。脓液早期稀薄,晚期变稠[1]。一般鼓膜完整[1]。

4.重者耳廓周围水肿,耳周淋巴结肿胀、压痛[1]。

8.2 慢性外耳道炎

1.耳内瘙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1]。

2.一般无外耳道奇痒,无大量水样分泌物,无听力下降;皮肤无丘疹或水疱[1]。

3.游泳、洗澡进水,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外耳道炎[1]。

4.外耳道皮肤增厚,痂皮附着。耳道内可有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1]。

9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案 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脓痂,促使干燥、急性期、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剂、外耳道肿胀渗液较甚者,可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定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 硝酸银液涂布,或选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应用。慢性者局部亦可应用抗生素(如多粘霉素、新霉素等)与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霜剂、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入、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加强全身某些有关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9.1 清洁外耳道

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酸性环境。

9.2 避免诱因

改掉不良的挖耳习惯。避免在脏水中游泳。游泳、洗头、洗澡时不要让水进入外耳道内,如有水进入外耳道内,可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或患耳向下让水流出后擦干。

9.3 氧氟沙星滴耳剂

每次4~6滴,一日1~2次。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对氧氟沙星或其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9.4 抗菌药物治疗

首选青霉素或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对主要致病菌具有抗菌作用。可选用青霉素,或口服阿莫西林[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2]。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如头孢氨芐、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对青霉素有超敏反应患者禁用头孢菌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忌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所有药物疗程为10天以彻底杀灭病原菌,避免链球菌可能导致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2]。

10 外耳道炎患者注意事项 注意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总之,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5、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

4、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5、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833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