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讯 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用于治疗感冒的非甾体抗炎药或可抑制小鼠膀胱癌的扩散并且降低肿瘤的药物耐受性,相关研究或为后期开发治疗恶性膀胱癌的新型疗法提供思路。
膀胱癌是世界上男性群体中最常见的第七大癌症,每年在日本大约有2万名个体都会被诊断为膀胱癌,而且大约会有8000人(大多数是男性)死于该疾病;膀胱癌分为两种类型,非肌肉侵润性的膀胱癌和肌肉浸润性的膀胱癌,前者患癌人群5年的生存率大约为90%,肌肉浸润性癌症患者则预后较差,临床上往往利用诸如顺铂等抗癌药物治疗这类癌症,但肿瘤会慢慢开始产生耐受性,从而扩散到机体其它器官,比如肺部、肝脏和骨质中。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萤光素酶标记人类的膀胱癌组织,随后将肿瘤组织接种于小鼠机体中,从而就创建了一种异种移植的膀胱癌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稳步生长,当45天后,研究者就能够在肺部、肝脏和骨质中检测到转移性肿瘤的踪迹;利用微阵列分析对超过2万个转移性肿瘤基因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代谢酶类醛酮还原酶1C1 (AKR1C1)发生了3-25倍的增加,同时研究者还来自25名患者机体的转移性肿瘤中发现了高水平的AKR1C1,这就表明,在小鼠机体中发现的现象在人类机体中或许也同样出现,而且在肿瘤周围产生的炎性物质,比如白介素1β似乎就能够增加该酶的水平。
研究者表示,他们首次鉴别发现,AKR1C1能够增强促肿瘤活性,而且该酶还能够阻断顺铂和其它抗癌药物的有效性。将氟芬那酸注射到癌变的膀胱细胞中就能够抑制癌细胞的侵袭性活力,同时还能恢复抗癌药物的有效性,氟芬那酸是AKR1C1酶的抑制剂,其也是一种用作治疗常见感冒的非甾体抗炎药。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有望刺激临床试验,来改善膀胱癌患者的预后表现情况,当今在最新的癌症疗法中,昂贵的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往往会给医疗经济和国家带来巨大压力;而本文研究为研究者后期研究者利用氟芬那酸等廉价的感冒药来改善膀胱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表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能够治疗好,关键是治疗措施。恶性肿瘤常称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方法包括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应用传统细胞毒类抗肿瘤药或抗癌药进行化疗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部分恶性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等有可能通过化疗得到治愈。然而对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目前仍未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肿瘤化疗存在两大主要障碍;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由于对肿瘤细胞缺乏足够的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毒性反应成为肿瘤化疗时药物用量受限的关键因素。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对药物产生不敏感现象即耐药性是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亦是肿瘤化疗急需解决的难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药理学的理论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细胞毒作用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方向发展:生物反应调节药、单克隆抗体、细胞分化诱导剂、细胞凋亡诱导剂、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耐药性逆转药以及肿瘤基因治疗药物等不断进入临床试验或上市。但这些药物治疗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不良反应包括如口腔炎、胃炎、腹泻、便血等,骨髓抑制最为突出,可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有全血下降;长期大量用药可致肝、肾损害;妊娠早期应用可致畸胎、死胎;还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丧失、眩晕、黄疸、月经失调及男性不育;周围神经炎、注射局部刺激性大、有泌尿道刺激症状、过敏反应等。
我家的祖传纯天然野生的中草苗药在治疗癌症的独特配方通过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该疗法能够杀死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控制癌扩散,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给全身以健脾补肾、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猛攻斜毒、清髓化淤等方面发挥独特的治疗作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在巩固疗效、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中起到主要作用,对身体安全且无副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13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