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新的基因学研究帮助化疗患者摆脱顺铂耐药性的困扰!(如何预防家族遗传性卵巢癌?)

妙手生春 2024-05-31 13:48:11

新的基因学研究帮助化疗患者摆脱顺铂耐药性的困扰!

2016年09月27日讯 根据9月19日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生殖细胞肿瘤中,TP53 和 MDM2的变异与顺铂的耐药性以及较差的疗效有关联。

来自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Aditya Bagrodia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男性中顺铂耐药性的基因学基础,这些患者都接受了含顺铂的化疗试剂,具有可利用的肿瘤组织。研究者对180个肿瘤组织进行了全部外显子测序或靶向性外显子捕获测序。综合化疗后的参数,患者被分为顺铂敏感组或耐药组。

研究人员发现TP53变异仅见于对顺铂耐药的肿瘤,尤其常见于原发性纵膈非精原细胞瘤(72%)。那些具有不良临床特征,根据国际生殖细胞癌协作组织模型被归为低风险组的患者通常会有TP53通路的变异,包括MDM2放大。独立于国际生殖细胞癌协作组织模型之外,这两种基因变异还能预测不良的预后。55%的顺铂耐受的生殖细胞瘤具有活动性变异,包括全新的RAC1变异。

“很大一部分顺铂耐药性的生殖细胞瘤具有活动性变异,这可能对靶向治疗有反应,”作者们写道。“对晚期生殖细胞瘤患者进行基因学分析可能会改善当前的风险级别,为顺铂耐受性疾病患者发现全新的治疗方法。”

耐药性简介

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癌症简介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它是100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当身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人们身体内所有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 细胞增长和分化可满足身体需要,这种有序的过程可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然而, 如果细胞继续分裂,这些额外的大量细胞就形成肿瘤。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而且,癌细胞可从肿瘤中穿出,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这就是癌症如何从原发的部位到其它器官形成新的肿瘤,这个过程就叫癌症转移,多数癌症是根据他们起始的器官或细胞类型来命名的。

如何预防家族遗传性卵巢癌?

(1)口服避孕药物预防卵巢癌。Cibula 等对多项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显示,口服避孕药会显著减少卵巢癌的发生,而且保护作用随着服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服用5 年卵巢癌的风险降低20%。这种保护作用不受是否有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变的影响,因而可以作为年青的BRCA 突变携带者的化学预防。口服避孕药还可以减少50%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但在长期服用者中发现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2)对于已经生育的家族遗传性乳腺癌/ 卵巢癌综合征患者行预防性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但这项措施不能预防腹膜癌的发生。

如何治疗家族遗传性卵巢癌患者(1)化疗。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DNA 交叉联结导致DNA 复制障碍,而BRCA1 和BRCA2 参与了DNA 的修复过程。体外研究显示BRCA 突变的细胞对顺铂及卡铂的敏感性增加。临床研究显示BRCA突变的上皮性卵巢癌对一线铂类化疗的反应率较非BRCA 突变组高。

妇科肿瘤学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BRCA 突变者对铂类的敏感性高而对紫杉醇相对不敏感,因而提出对有BRCA 突变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一线化疗不必加用紫杉醇。而对于复发的卵巢癌患者,铂类加紫杉醇联合化疗的无进展生存和总体生存较铂类单药的疗效高,机制研究可能与BRCA 亚效等位基因的再表达有关。

(2) PARP(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抑制剂。遗传性BRCA1 基因突变所致的DNA 修复缺陷为治疗提供了另一个方案,即PARP 抑制剂。PARP 参与了单链DNA 断裂的细胞信号传导和DNA 的修复过程。PARP 的抑制导致生理性单链DNA 断裂的累增,最终导致在DNA 复制时双链断裂。由于BRCA 基因缺陷细胞的双链断裂同源修复途径异常,实验研究表明BRCA 缺陷细胞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率较野生型增加。PARP 抑制剂治疗使细胞停止在G2 期, 后细胞可发生凋亡。研究发现BRCA 缺陷细胞对PARP 抑制剂比DNA 交联化疗药物治疗更敏感。PARP 抑制剂在BRCA 突变的复发性卵巢癌的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令人振奋。Fong 等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报道16 例BRCA 突变的卵巢癌患者采用PARP 抑制剂治疗,其中多数患者为铂类耐药者,50%(8/16)

取得了完全或部分缓解,1 例疾病稳定,6 例取得肿瘤指标的生化缓解。Audeh 等报道PARP 抑制剂Olaparib (AZD2281)治疗的结果显示57 例BRCA 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其中42 例为铂类耐药)中,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率为25%,32% 的患者疾病稳定。而且治疗反应不受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影响。目前,PARP 抑制剂在上皮性卵巢癌和BRCA 相关的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如果该药物的进一步研究结果继续显示高效低毒,该药物极有可能进入BRCA 相关的上皮性卵巢癌一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因检测21外显子l861q突变是什么意思?最新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阿法替尼对EGFR罕见突变(L861Q、G719X和/或S768I)有效,印度阿法替尼咨询微号交流:xinshengyiliao2012

  在一些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基因突变导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不断激活,这与肿瘤细胞分裂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大约有10%的EGFR突变患者会出现罕见突变,对于罕见突变可用的TKI(络氨酸抑制剂)有限。

  非小细胞肺癌大多数EGFR突变的类型为:外显子19缺失和21号L858R,针对此种突变一代EGFR TKI都可以很好的控制住。但是约有10%的EGFR突变(L861Q、G719X和/或S768I)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属于罕见突变,那么针对这些罕见靶点有没有靶向药呢?

  2013年阿法替尼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号L858R置换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2016年,它的适用范围被扩大,治疗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

  2018年1月16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阿法替尼(afatinib)补充性新药申请(sNDA)用于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用于肿瘤具有非耐药性罕见EGFR突变(L861Q、G719X和/或S768I)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扩大了阿法替尼对非耐药性EGFR突变的使用范围。

  阿法替尼2992是一种口服不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络氨酸激酶双重抑制剂,此前被美国批准用于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随后,阿法替尼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阿法替尼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厂生产,在印度市场上常见的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针对印度开发的原厂阿法替尼,以及印度卡布宁仿制版的阿法替尼。由于印度实行强制专利,不论是原厂的还是仿制的阿法替尼,都相对便宜很多。服用阿法替尼患者指导和微号交流xinshengyiliao2012

  此次批准是基于对LUX-Lung临床试验计划2,3和6的三项研究,该分析显示阿法替尼基于客观响应率,响应持续时间,疾病控制,无进展存活和总体存活而在这些EGFR突变中有活性。这些EGFR突变包括L861Q、G719X和/或S768I。

  服用阿法替尼2992最常见的副作用:腹泻、皮疹、恶心、高血压、口腔炎、甲沟炎、皮肤干燥、食欲下降、呕吐,厌食无症状的QT间期延长等。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副作用是腹泻、高血压和皮疹。

  FDA推荐阿法替尼的剂量是每天一次40mg,这是常用的剂量标准。印度新生医疗提醒患者如果有肾功能损害要谨慎使用阿法替尼,对不耐受的患者,可以减少剂量为30mg/天。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发展近况

肿瘤防治中心设特诊治疗中心,建立专门的门诊和病区,安排著名的各科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诊治,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受到海外各界人士欢迎。十多年来该院先后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二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肿瘤患者治疗,共七万人次。该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率先在全国同类医院实行电脑联网管理,在病房实现无纸处方,推出电话预约医生看病,磁卡挂号和试行门诊电脑诊病系统,远程会诊服务等新举措,大大方便病人,使候诊时间缩短一半以上。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已建起了一幢8.8万平方米楼高25层,可安排病床1000张的医疗科研楼。该楼采用电脑网络智能化管理和全封闭中央空调、轨道物流自动化医疗运输系统,所有设备与国际水平同步,于2002年11月23日落成投入使用,成为亚洲最大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 2007年
该中心现有在职职工9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有694人,正高职称26人,副高职称92人,中级职称249人;编制床位514张,实际开放900张。年门、急诊量24万人次,年接诊的肿瘤新病例约1万人,占广东省肿瘤新发病例的18%,住院8000人次,均居国内100余家肿瘤专科医院之首。医院为华南地区的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患者提供了大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该院的肿瘤整体诊治水平及医疗质量有强大的优势。国际上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免疫、基因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一应俱全。鼻咽癌诊治水平及5年生存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其它常见肿瘤如头颈肿瘤、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肠癌、宫颈癌、卵巢癌、淋巴瘤等临床治疗疗效和临床科研水平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该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订各常见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并根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及实际情况,确定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010年
中心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3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其中兼职1名),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97人,在读研究生350余人。肿瘤专科医师和培训医师共70人,一年制肿瘤专科进修生90余人,硕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分子医学;博士学位招生专业:肿瘤学、分子医学。
中心有病床1072张,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年门诊量达37万人次,出院3.4万余人次,数量逐年稳步上升。设有内科、放疗科、鼻咽科、头颈科、胸科、乳腺科、结直肠科、胃胰科、肝胆科、泌尿肿瘤外科、神经肿瘤外科、妇科、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中医科、血液肿瘤科、内镜激光科与生物治疗科等专科等。
中心为患者施行肿瘤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介入、微创、生物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措施。1998年中心在国内同行率先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与实施单病种综合治疗规范,为每一位患者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肿瘤专科医院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辟了一个方向,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同行前来交流学习。中心对各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并制定了各大病种的诊治临床路径。2008年8月中心推出八大常见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方便了患者就医,尤其是疑难患者的诊治,为患者带去福音,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好评。 头颈科
规模与优势:
现设2个病区,72张病床。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7人,其中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4人,是国内专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头颈肿瘤专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特色与成就:
主要诊治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喉癌、甲状腺肿瘤、口腔肿瘤、涎腺肿瘤、鼻腔及副鼻窦肿瘤、鼻咽、口咽和喉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头颈部皮肤肿瘤及脉管瘤、眼肿瘤等。经过多年的改良完善,颈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规范的标准术式,其特色得到国内外学界公认。在多年科研及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保全喉功能的喉癌根治性手术及综合治疗,提高了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采取手术结合化疗及局部立体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失败后的病灶实施救援性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口腔肿瘤的治疗方面,在国内率先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方法治疗口底癌及中晚期舌癌,使患者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保全下颌骨及面部外形;开展口腔癌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及分区性淋巴结清扫研究,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根据统计学多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提出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治疗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或腺叶次全切除术的方案;根据多年的资料统计,提出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可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合理术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颅面联合手术,治疗侵犯颅底、颅内的副鼻窦、或头皮恶性肿瘤。对中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术后缺损,采用局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组织瓣等多种方法进行修复,使患者的外形和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主张对局部晚期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等在内综合治疗,积极探索局部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合理治疗。开展化学药物注射疗法治疗头颈部脉管瘤,取得较好疗效。
胸科
胸科是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外科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国较早建立的胸部肿瘤专科。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是华南地区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胸部肿瘤专科。 胸科人才济济,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其中博导1人,硕导6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4人。目前有博士8人,硕士9人(包括在读生)。其中戎铁华教授为博士生导师,食管癌以及肺癌单病种的首席专家,并任中心党委书记,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名添主任医师是乳腺癌单病种的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胸科主要诊断和治疗胸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肺部肿瘤、食管肿瘤、乳腺肿瘤、纵隔肿瘤、胸膜肿瘤与及胸壁肿瘤。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食管癌、肺癌和乳腺癌等。 胸科现设三个病区,拥有病房床位108张。30多年来,全科已开展食管癌手术3000多例、肺癌手术4000多例,乳腺癌手术5000多例,在食管贲门癌、肺癌、乳腺癌、纵膈肿瘤与胸壁肿瘤的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39.2%,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39%,其中II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高达70%,乳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65%, 主要癌瘤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医务人员不断吸取、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开展新的手术方式,不断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我省率先将气管、支气管成型术、肺动脉成型术及左心房部份切除术应用于肺癌的手术治疗,并率先在我省开展治疗食管癌的食管大块切除术、食管剥脱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双肺肿瘤一期切除术、胸壁巨大肿瘤的切除胸壁三文治式重建术、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及乳房重建术、手辅助胸腔镜治疗双肺转移瘤等。食管支架术及气管、支气管支架术和纵隔镜疑难疾病诊断检查术开展例数在全国处领先地位。目前配备有国内最先进的食管超声检查仪。承担国家级、卫生部、省科委、卫生厅科研课题共12项。每年均在国内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15篇以上 。
腹科
腹科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重要科室之一,有着36年的悠久历史。目前共有医师12人,主任医师和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3名,主治医师2名,其中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3名。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7名。培训来自全国几十个省区的进修医生。
腹科主要诊疗的疾病包括:大肠肿瘤、胃肿瘤、乳腺肿瘤、胰腺肿瘤、腹膜后肿瘤、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癌、睾丸肿瘤和皮肤、骨及软组织肿瘤。我科治疗手段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尤其大肠癌的诊治居全国先进水平。我们在腹部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术后复发转移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同行的肯定。
每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病人约1000名,绝大多数病人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得到了康复,相当多的病人得到了根治性的治疗而治愈“顽疾”。许多病人对我们的工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院校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多次被评为“先进文明科室”。我们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成为全国知名的、华南地区主要的腹部肿瘤防治中心之一。
现拥有70张住院病床。其中,大肠癌的诊疗水平属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直肠癌Miles术后人工肛的护理。我们于1996年举办省级结肠造口治疗师培训班,1998年经国家继续教育处批准,举办国家级教育项目:肠造口治疗师培训班,现已举办第四届,学员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也来自广大的基层医院;既有护理工作者,还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学员反映良好,人数逐年增多,2001年第四届已达50人,但仍有许多医护人员不能被招收而感到遗憾。更加令广大造口者和医护人员为之振奋的是,中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 中山医科大学造口治疗师学校在我科万德森教授和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院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并成功的培养了第一批的11名学员,他们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持有世界造口师协会颁发的具有国际认证的造口治疗师证书。我科历年培养了近千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造口治疗师,至此逐渐成为我国造口治疗师的培训基地。
为预防消化道肿瘤术后肝转移及腹腔种植,科室开展术中肠腔化疗、门静脉5-FU灌注和腹腔化疗;术后门静脉5-FU连续灌注、腹腔化疗泵埋植术等项目。主编《临床肿瘤学》、《社区肿瘤学》;合作主编《肝胆肿瘤学》;参加编写《肝病治疗学》、《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断规范(第三分册大肠癌)》;合译《肿瘤外科学》、《癌症化疗:原则与实践》等。主持多个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会议,包括第一届中-澳-纽国际肿瘤会议、历届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论文交流会。
肝胆科
肝胆科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重点科室之一,早在1964年,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前身)成立后便致力于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是华南地区最早从事肝癌研究的基地,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肝癌外科治疗的医院之一,多年来一直肩负着该地区的肝癌防治疗研究工作。30多年来取得可喜的成就。先后成立了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室、广东省肝癌研究协作组,并设有专科病房,1998年独立形成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中心枣肝胆科。是国内唯一家集肝癌的外科、介入、放疗、中医中药等为一体的肝癌治疗专业科室,能为病人选择最优化的单病种治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 肝胆科目前拥有专科病床62张,全科共有技术骨干15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有8人,在读研究生4人,博士生1人,博士后1人,还有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组成25人的肝癌单病种治疗管理小组,负责全院肝癌的收治和制订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已配备有专供肝癌诊断治疗的B超诊断仪2部(配有多种功能的超声探头,可供术前和术中定位诊断),DSA诊断治疗仪一台,美国达隆公司射频治疗仪一台,配合肿瘤医院先进的CT、MRI、放疗机器等先进设备,能为肝病患者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其中手术切除的疗效最好,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也不断提高。在八十年代起,我科就开展对肝癌外科手术模式的改进,代替以往的规则性肝切除术,在国内首次对不规则性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技术操作疗效进行全面研究。证实该术式操作简便,尤其是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到目前为止,我科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人近2000例(是目前国内切除例数最多的三家医院之一),其术后病人总的5年生存率达到40%,小肝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55%以上,不少病人术后健康生存超过20年。
针对肝癌术后复发率高、疗效差的特点,我科在国内最早开展利用术后的辅助性介入治疗降低肝癌手术后的复率、提高生存期的研究,并取得国家教委、卫生部科研的基金,证实术后介入治疗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的诊断标准和辅助治疗措施。 我科从1989年开展介入治疗10多年来,已为2000多例肝癌病人进行介入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不少病人获得二期切除的机会,也使很多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存期得到延长。1996年起开展在B超引导下的非血管性介入疗法,包括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微波治疗、射频治疗等肝癌的局部治疗,这些新兴的微创技术为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我科在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也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为临床进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随着对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外科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难以再提高疗效,如何将外科技术,介入治疗,放疗,中医中药等多种手段综合起来,这正是我科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肝癌的手术与介入治疗对比研究课题的重要内容。通过以上攻关课题,初步摸索了一套集外科、介入、放疗、中医等技术为一体的肝癌优化治疗模式,并对肝癌的病理、分子生物学、肝储备功能、药物敏感性等方面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妇科
妇科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经历几代妇科肿瘤届著名老教授、老专家的不懈努力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具备娴熟手术操作技能的妇科医师队伍,以其雄厚的临床科研实力,不仅担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而且承担着妇科肿瘤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编医生15,其中高级职称 4 人,副高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3 人,住院医师 2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6 人。妇科拥有病床 70 张。
医疗与临床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常见的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等制定了常规的诊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宫颈癌、卵巢癌的诊治及护理水平已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对宫颈癌根治术手术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宫颈癌患者的 5 年生存80%。 多年来,我科的专家在国外及全国各地进行手术交流,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赞誉。卵巢癌死亡率高居妇科癌瘤之首。彻底的手术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手术难度大,手术医师除了要掌握妇科的手术技巧外,还需有腹部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基础。该科已有一些具丰富经验的妇科医师能胜任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操作。我科于1964 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和应用卵巢癌的腹腔化疗,并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制定出了一系列化疗方案。经我科诊治的Ⅰ期卵巢癌5 年生存率达90%以上,Ⅱ、Ⅲ期卵巢癌按计划完成治疗者5年生存率达60% ,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总的 5 年生存率 30-40% 。除手术以外,化学治疗是一大特色。多年来,我们开展了腹腔化疗、腹壁下动脉、闭孔动脉颞浅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等部位插管行局部化疗,结合全身化疗、手术和放疗,明显提高了妇科的晚期癌瘤及复发瘤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研与学术交流
医疗、科研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除了搞好临床工作外,我科还十分重视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内涵建设。每年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正在承担的课题有:省重点攻关项目“ P53 基因治疗高危宫颈癌的实验研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节基因临床意义的研究”、“预测恶性肿瘤化疗药效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省卫生厅基金“逆转卵巢癌耐药性的临床研究”、“肿瘤抑制基因 P53 配合动脉插管化疗治疗宫颈癌盆腔复发”,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晚期宫颈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榄香烯诱导宫颈癌 HeLa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粉防己碱联合化疗逆转卵巢癌多药抗药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基金等多项基金。大部分课题的研究方向为近几年妇科肿瘤界研究的热点。
还主编了《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子宫颈癌诊断和治疗》、《外阴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妇产科新手术学》、《妇科肿瘤学》等著作。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相关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多次邀请国内外著名教授前来讲学。我科的专家曾先后到加拿大、澳洲、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成功主办了第四界全国暨国际妇科肿瘤学术会议和全国妇科肿瘤学习班,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人才梯队与教学
已有一支具有良好医疗、科研及教学素质的队伍。承担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进修生等多种教学任务。曾连续两年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卵巢癌学习班。选派中青年骨干前往澳洲、香港等地培训,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科研实力。此外,还鼓励中青年医师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将学科发展定向于保持和巩固我科的临床优势,并着力开展一些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力求使我科的临床科研水平步上新台阶,与国际水平接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