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病弱引发的吐血腹痛怎么办,通常吐血是怎么回事

中医世家 2024-06-01 08:30:54

一、病弱引发的吐血腹痛怎么治疗

1、病人吐血急救措施

吐血后的症状轻重,与出血速度,出血量多少有关。救护人员要尽量准确记录出血量,如是一茶杯还是一脸盆。大呕血时,病人头晕,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凉,晕厥,血压下降,脉快无力,每分钟可达120次,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应积极抢救。

救护人员不能离开呕血病人身边,密切观察病人,一旦发生休克征兆,及时送医院治疗。有时病人已停止呕血,不可麻痹大意,以防止继续内出血。抓紧时间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2、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治疗

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和稳定生命体征是重要环节;同时给予全身药物止血,如生长抑素25μg稀释后静脉滴注,以后每小时注入250μg,治疗24~48小时有止血作用。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减少胃酸分泌,有助于止血、溃疡愈合,可选择西咪替丁0.8g/d或法莫替丁40mg/d,溶于500ml葡萄糖中,静脉滴注。也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d加入补液中滴注;内镜下局部止血,可选用局部喷洒1‰肾上腺素液、5%孟氏液、凝血酶500~1000u或立止血1~2ku。或者于出血病灶注射1%乙氧硬化醇、高渗盐水肾上腺素或立止血。或者应用电凝、微波、激光止血,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二、吐血的并发症有哪些

多因嗜食酒热辛肥、郁怒忧思、劳欲体虚等,致胃热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气虚,血失统御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动者。吐血分为外感吐血、内伤吐血、阴虚吐血、劳心吐血、劳伤吐血、气郁吐血、畜热吐血、伤胃吐血、伤酒吐血等,详见各条。

血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也称为呕血。常见于西医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癌等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1、吐血并发症会出现上腹痛

中青年人,慢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具有一定周期性与节律性,多为消化性溃疡;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并伴有厌食、消瘦或贫血者,应警惕胃癌。

2、吐血并发症皮肤黏膜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表现为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视出血面积大小可分为瘀点(亦称出血点,直径不超过2mm)、紫癜(直径3-5mm)和瘀斑(直径大于5mm)。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特点为同时有出血点、紫癜和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血小板病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轻微,以皮下、鼻出血及月经过多为主,但手术时可出现出血不止。

三、吐血怎么回事

1、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吐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其中主要根据血便之性状来判断黑便者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因一般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大便呈柏油样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则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应排除因胃管对黏膜的操作性损伤。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吐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其中主要根据血便之性状来判断黑便者往往是上消化道出血,因一般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时,血中血红蛋白的铁与肠内硫化物结合成为硫化铁,大便呈柏油样黑色但如出血量大,肠蠕动过快,则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则为胃以上消化道出血,但应排除因胃管对黏膜的操作性损伤。

3、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吐血

食管炎即食道炎,泛指食管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刺激或损伤,食管黏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化学性刺激包括胃酸、胆汁、烈酒以及强酸、强碱、药物等;物理性刺激包括烫的食物、饮料,食管异物(鱼刺等)嵌顿,长期放置鼻胃管等。由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导致食管局部受损,或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导致结核杆菌、真菌(念珠菌)或病毒感染亦可引发食管炎。临床最常见的是胃酸反流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

四、吐血的辩证论证

胃热型

【证见】

脘腹胀闷或作痛,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泻心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大黄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水调服。

(2)血宁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宁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紫珠草、地榆各30克,降香、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生大黄粉(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温水送服。

(3)四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大黄粉15份,黄连9份,生地黄30份,生黄芪15份,生甘草6份。上药研细末过20目筛后混和,分30克包装备用。取四黄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钟,过滤去渣凉服,每日1包,分2次服,重症每日2包,分4次服,5日为1个疗程。

肝火型

【证见】 吐血鲜红或带紫,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舌红绛,脉弦数。

【治法】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牡丹皮9克,生地黄15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胃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清肝凉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栀子15克,白芍12克,龙胆草12克,茜根12克,紫珠草30克,甘草5克。水煎服。

(2)三七郁金汤(《中医杂志》)

处方:三七9克,郁金10克,熟大黄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脾虚型

【证见】 吐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炒地榆15克,白及lO克,阿胶12克(烊化),血余炭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止血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黄芪20克,血余炭10克,炒地榆15克,白及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止血合剂(《上海中医药杂志》)

处方:白芍12克,炙甘草9克,炙海螵蛸12克,白及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