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诱发的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也是所有慢性肝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存在。
即便是近些年我国有乙肝疫苗问世、实行了免费注射政策,我国仍然有近7000万病毒携带者、2000万乙肝患者!
这种病毒性肝炎最可怕之处,并不单单是它造成的肝脏炎性反应。如果患者一直都没有进行科学治疗、病情控制不当,乙肝病毒就会不断损伤患者健康的肝细胞,病情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有少数乙肝合并肝硬化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癌!
根据临床数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达到了90%左右。这也进一步说明,乙肝就是促发肝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如果乙肝患者近期突然出现了巩膜、皮肤、大小便颜色改变,这就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
根据临床调查显示,乙肝的主要表现多为消化道症状、持续进行性疲劳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但是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患者就可出现黄疸、发热、肝肿大等典型的肝损伤表现。而乙肝造成的黄疸,在临床也被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之所以乙肝可合并黄疸,是因为肝脏属于解毒和代谢器官,人体内部产生的间接胆红素,必须要经过肝脏转化、合成后排泄。
在出现乙肝之后,其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过程就可能会出现障碍,并因此导致血清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进而诱发黄疸!
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巩膜发黄、全身皮肤黄染、尿液深茶色、大便土陶色等体征!
通常情况下,从患者开始有症状到黄疸全面爆发,大约是数日到2周左右,在病情开始之时,患者往往会伴随低热症状,少数患者甚至会持续数日的高热。同时,患者往往还会有消化道症状表现,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
除了乙肝进展会造成黄疸之外,慢性乙肝近期莫名出现黄疸,也可能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已经到来的信号!
如上文中所说,只要肝脏受损、影响到了间接胆红素代谢,患者都会出现黄疸症状。而乙肝又是肝硬化、肝癌出现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急性乙肝才会造成黄疸出现,如果患者已经发展为了慢性乙肝,近期突然出现了黄疸,这就可能与肝硬化、肝癌有关,而且往往是疾病已经进展到严重地步的信号!
因为肝硬化在代偿期阶段时,患者基本都没有典型表现,只有其在进展到失代偿期、肝脏严重受损后,患者才可出现黄疸表现,肝癌患者同样也是如此,越是进展到晚期后的肝癌,越容易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梗阻进行性黄疸。
所以,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来说,只要出现黄疸就不是好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除此外,如果已经进展为了慢性乙肝,患者应当按照医生建议积极治疗,并定期对病情进行复查,了解肝脏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免出现肝硬化、癌变而不自知。
并不是所有的中年慢性乙肝患者,都会进展为肝癌。但是目前的原发性肝癌人群,以中年人居多是事实。
乙肝病毒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基因表达,会导致人体的某些蛋白缺失或定位异常,同时分泌乙肝病毒X蛋白等特殊蛋白。其中高浓度的乙肝病毒X蛋白水平容易促使肝癌的形成。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状态,病毒发生变异的时间累积,就容易出现乙肝病毒X蛋白的高水平表达。目前研究发现,乙肝后肝硬化或肝癌的患者,都会持续表达较高水平的X蛋白等促癌因子。
我们大部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是母婴传播或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肝病毒,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出现了免疫耐受期,即乙肝病毒抑制了肝脏的特异性免疫,这个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攻击乙肝病毒而损伤肝细胞。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体的免疫系统慢慢发育成熟,就会识别乙肝病毒这种外来性的抗原,就会攻击肝细胞。为什么会攻击肝细胞,因为乙肝病毒就藏在肝细胞里。这个时候就是免疫激活期。
由上可知,当乙肝携带者出现免疫激活,也就是肝炎活动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抗病毒治疗,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肝病的进展。反复的肝炎活动,就是进展到肝硬化、肝癌阶段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慢性肝炎要经过15-20年的持续进展,就会到达肝硬化或肝癌的阶段,常见于中年乙肝患者。如果到了乙肝后肝硬化,仍没有及时治疗的话,进展到肝癌的风险更高。
所以说,对于已经有近20年的反复肝炎活动病史的中年患者,如果没有及时规范治疗,没有最大程度地抑制乙肝病毒到阴性,进展到肝癌的风险是很高的。只要长期抑制病毒至阴性,尽可能降低表面抗原的水平,甚至实现转阴,得肝癌的风险才能显著降低。
95%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都经历了肝炎、肝硬化至肝癌的过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到绝大部分。我们国家约有1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不会全部发展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也不会全部发展到肝癌,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道路上,许多人可以下车、远离。
肝炎是指由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肝脏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占到80%左右,由于治疗及时、或病人免疫力的关系,大多数人只是携带者,大约20%的感染者转变成慢性肝炎。
许多慢性肝炎患者并没有症状,肝功检查也正常,这是由于肝脏强大的代偿功能,但体内的乙肝病毒不见得破坏力就很小,它长期破坏会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这就形成了肝硬化。所以慢性乙肝患者要检查体内病毒含量,抗病毒治疗使其下降到安全范围,阻断向肝硬化发展。
有6%-15%的肝硬化病人最终发展至肝癌,也就是85%-94%病人并不会发展到癌,也可能肝硬化逆转、稳定,或者其它。避免肝硬化变成肝癌我们能做的有哪些?
继续抗病毒治疗是必须的,减少病毒对肝脏的破坏。戒烟,烟中含有苯并芘、亚硝胺这些致癌物,并且尼古丁也会损伤肝脏修复功能。戒酒,酒几乎都是在肝脏中代谢的,直接损害肝细胞。
黄曲霉素也是肝癌的高危因素,它存在于霉变的食物中,有人只是去掉肉眼可见的霉变,这种节约要不得,肉眼看不见的部分也可能有霉菌污染,而黄曲霉素耐280℃,一般蒸煮还杀不死它。腌制油炸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也是肝硬化所不宜的。
抗病毒、戒烟戒酒、健康饮食等等都是阻断肝炎、肝硬化发展至肝癌的方法。我们还要严密监视肝脏的变化,慢性肝炎病史超过3年即要每半年1次肝脏超声、甲胎蛋白联合检查,须注意。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转: 唐子畏 - 榜眼 十三级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较高,约>10%,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发展成肝炎。而发展成肝炎的病人中仅1/3左右发展成肝硬化及肝癌,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放松警惕,注意保肝,要定期检查和就诊.
健康人群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切断侵肝病毒经口、血液、性感染途径。
出现什么情况,应去就医
症状
由于本病可能被误诊为流感,或者由于一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致使许多肝炎病例没能被诊断出来。常见肝炎症状有:
厌油、食欲不振、下降。
乏力、懒动。
低烧。
肌肉或关节痛。下肢酸困不适,稍加活动则难以支持
恶心、呕吐及腹胀,往往食后加重。
腹痛。右上腹部有持续性胀痛,个别病人可呈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于活动、久坐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右侧卧时加重,左侧卧时减轻。
部分病人尿黄,尿色如浓茶,大便色淡或灰白,腹泻或便泌。
黄疸,皮肤发黄,眼珠也发黄
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就医
持续的流感样症状或者其他更为严惩的表现。慢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甚至死亡。
朋友或家庭成员发生了肝炎,那么你也可能被致病源感染。
你的症状出现在去过一个肝炎高发国家后;在你旅行期间,也可能感染此病。
得了肝炎,皮肤会上出现一些变化。由于皮肤改变能用肉眼看见,如果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对早期发现疾病有一定帮助。
提起肝炎的皮肤变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黄疸,皮肤发黄,眼珠也发黄。我们这里介绍的,是肝炎的其他几种皮肤表现。
(1)皮疹
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有1/5-1/3的人可以发生皮疹。常见的有红斑、斑丘疹。这些症状往往在黄疸或其他症状出现以前1-6周就能出现。有人的皮疹,像猩红热病人出的疹子,有的则是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有的是神经血管性水肿。所以,一旦出现了皮疹,也不要忘了检查有没有肝炎。
(2)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
有这种皮炎的病人,以2~6岁的学龄前儿童居多,也有少数人是年轻人。这个时候的皮肤损害,通常分布在面部和四肢的末端,有两三毫米大小,是圆拱型的丘疹,丘疹互相之间不融合,也不发痒。年龄小的孩子,皮疹可能大一些。大约经过半个月至1个月,皮疹可以慢慢消退。当皮疹消退的时候,肝炎的其他症状也就出现了。
(3)荨麻疹
感染了肝炎病毒以后,有人会出现急性或慢性的荨麻疹,而且反复发生。严重的病人,可伴有高热、腹痛等全身症状。这种荨麻疹与一般的“鬼风疙瘩”不同,不容易消退,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4)指甲改变
肝炎病人指甲的甲床变得混浊,人们形容它是“白甲”,指甲弥漫性发白,有时仅在指甲的前端一小部分还残留有粉红色。
(5)毛发改变
有些肝炎病人的头发变细。男性病人的胡子、腋毛和阴毛,也会减少。这与男性肝炎病人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6)皮肤瘙痒
肝炎病人有全身性的皮肤瘙痒,有人是暂时的,有人则是持续瘙痒。特别是有黄疸的病人,皮肤瘙痒早在黄疸出现前数月或黄疸出现后一年发生。
(7)皮肤色素沉着
肝炎病人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治疗,或者病情严重,就有可能转变成肝硬化。肝硬化的病人,全身的皮肤色泽会成为黑褐色。
(8)蜘蛛痣和掌红斑
有的肝病病人,特别是有肝硬化的人,会出现“蜘蛛痣”和“掌红斑”。
“蜘蛛痣”是在皮肤上出现一个小红点,这个小红点,微微高出皮肤,从红点向外,伸出一些细小的毛细血管,样子就像蜘蛛的肢脚,所以把它称为“蜘蛛痣”。如果用一支铅笔尖按压在小红点的中央,那些扩张的毛细血管就消失了,笔尖一松,它们又重新出现。
这种蜘蛛痣,经常出现在面部、脖颈及上肢部位,在肚脐以下的地方就少见了。如果病人的肝功能改善,蜘蛛痣也会减少甚至消失。
掌红斑出现在手掌或指尖处。出现在手掌时,部位在拇指及小指根部的“大鱼际”和“小鱼际”。这些部位呈弥漫性一片潮红,压之退色。
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有1/4的人皮肤有改变。如条状斑纹、甲下出血,以及像红斑狼疮或局限性硬皮病样的皮肤表现。还有的病人出现炎性的丘疹,中央有小脓疱,脓疱结痂后留下疤痕,像种牛痘后留下的疤痕。还有的病人,会出现“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病人的皮肤上有紫红色的小斑,关节痛,还有肾脏病的一些症状,病人非常虚弱。
1、肝炎是怎么回事?
毒物、毒素等特物质中毒引起者称为中毒性肝炎;病毒引起者称为病毒性肝炎。故而肝炎一词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发炎的总称。但目前所说肝炎是狭意的病毒性肝炎的代言词。
2、病毒性肝炎还能细分吗?
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七种。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而分类的。1990年前被世界公认的有五种,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以外,近年又发现己型、庚型肝炎。目前肝炎已有七种类型。它们都是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己型肝炎病毒(HFV)、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
3、临床上病毒性肝炎诊断有哪些类型?
临床上根据七种肝炎在病原学、血清学及临床经过,肝脏以外器官损害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及共性,常用于诊断的临床类型有:
(1)急性黄疸型肝炎(少数可转变成慢性重型肝炎)。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部分可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可成为慢性,以乙型、丙型、丁型、庚型肝炎多见)。
(3)慢性肝炎和馒性活动性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急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
4、七种病毒性肝炎哪种感染率最高?
根据1996年全国第二次肝炎普查:甲型肝炎的感染率(请注意不是发病率)其平均阳性率为80.9%是我国甲肝的总感染率。但80.9%的人并非得病,而仅是受过甲肝病毒侵袭而已,甲肝病毒感染率长江南75.5%,长江北为86.7%,农村高于城市。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为57.6%;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2%;丁型肝炎为1.15%的感染率。戊型肝炎感染率为18.1%。
5、急性黄疸型肝炎有哪些症状?病程有多长?
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起病较急,可分为三个期。
(1)黄疸前期:为时数日至半月,先有全身乏力不适,(小儿伴低热),约1/3起病急,有轻、中度发热,亦可高热伴寒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腹胀,少数有肝区疼痛,腹泻或便秘等。根据起病时突出症状的特点,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流感型;以消化道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上腹剧痛、寒战、黄疸为主的胆道疾患型;恶寒、驰张热,迅见黄疸的败血症型和以关节肌肉酸痛,发热的风湿型等。这些对作出早期诊断极为有益。
(2)黄疸期:约2—6周。此期黄疸加深,尿色深黄,巩膜(眼白)皮肤黄染,一至二周达到高峰,多数不再发热,大便色泽变浅,消化道症状乏力明显加重,皮肤发痒、肝肿大、有叩痛,有的患者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明显损害。
(3)恢复期:二周至4个月,以上症状在二周左右开始逐渐消失(儿童病程短)恢复快,。成人中约有5%长期有肝区痛,不适,食欲减退、乏力的肝炎后综合症出现。乙型肝炎等尚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免疫等原因可演变成慢性肝炎。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6、如何早期发现肝炎?
有了以上的肝炎知识,就要警惕,充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早期发现肝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近半月——半年内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输过血,用过血浆、白蛋白、人造血或胎盘白蛋白;用过末严格消毒的注射器、拔牙、手术等。即有被染上肝炎的途径。
(2)近日来全身乏力不适等上述15题所讲之(1)黄疸前期症状,经休息仍不好转,又无其他原因时,应考虚肝炎之可能;如有肝肿大,黄疸发生就应高度杯疑患有肝炎之可能。
(3)有接触史和自觉症状体征者,应该很快去做实验检查尿化验。如做尿三胆检查,如发现尿胆红素阳性(正常人是阴性)。血清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转氨酶)升高时,肝炎的可能性更大。如症状轻微,起病缓慢,可怀疑为元黄疸型肝炎。
(4)作好肝炎病毒方面的抗原、抗体检查,明确何型肝炎。甲型肝炎者,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一HAVIgM)阳性;乙型肝炎者抗乙肝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一HBCIgM)阳性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他型别均可测出。
7、黄疸是怎样形成的?
巩膜(俗称白眼仁)和皮肤发黄叫黄疸。黄疸的发生与红细胞的破坏、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胆道的畅通三大因素直接相关。
正常时,红细胞从骨髓生成至死亡约120天,红细胞破坏所产生的血红蛋白每日约250—300毫克,要转化为间接胆红素,到肝脏内由肝细胞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并将其分泌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主要成份,由胆管排出,在小肠和大肠的细菌作用下将直接胆红素还原为胆素原,每日排出约40一280毫克,并把大便染成黄色。而另一小部份则重新被吸收到肝脏,经血液由肾脏排出,此时称尿胆原,(每日排出约0.5毫克一4毫克)。
上述正常过程,周而复始,直至寿命终止。
当以上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时,胆红素就会大虽返流或滞留在血中,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微摩尔/升(即2毫克%)时,胆红素就渗到巩膜、皮肤粘膜就发生黄疸。
8、肝炎时有黄疸、尿为什么似浓茶、大便为什么发白?
肝炎时,肝细胞发炎受损凋亡、坏死,肝小叶被破坏,不能把间接胆红素转化成直接胆红素使黄疸加深。而大量返流入血的直接胆红素,可溶于水,由肾脏排出,故此尿液呈浓茶色,有部份病人因胆管通道炎症,坏死组织阻塞胆汁暂时不能排入肠道,故此大便末染黄而成白色陶土样便。
9、肝炎患者肝区为什么会痛?
急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发炎、充血、肿胀、渗出和肝细胞坏死,肝脏实体增大,使肝脏外的包膜极度被撑开,肝包膜上的神经与膈神经相连,属脊髓神经支配,当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压力、炎症、化学性物质刺激后,就可将冲动传入大脑,产生胀痛、钝痛、重压感或针刺样痛,体检时患者常有触痛、叩痛。
慢性肝炎,肝炎恢复期时,肝肿胀引起的肝包膜的紧张度得到相应缓解,肝功能明显好转或正常。但感肝区隐痛等,一是要排除肝包膜周围炎症,胆囊胆管感染,肝癌以及胆汁外渗或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等均可引起肝区疼痛。疼痛还和个体敏感性不同有关。多数患者经过治疗疼痛可完全消失,也有少数患者可能由于久病后,大脑的疼痛固定兴奋灶,一时难以消除而产生疼痛。
10、肝炎患者为什么易出血?
肝炎患者特别是重型肝炎晚期和慢性肝炎患者经常见牙龈渗血、鼻出血、皮下换斑、便血、吐血、尿血、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注射部位流血,臀部紫瘢,血性胸水、腹水等。其原因有:(1)肝炎时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2)肝炎时凝血因子消耗增多。(3)有止血作用的纤维蛋白溶解出血。(4)血小板质量异常,数量减少,质量受损。(5)肝炎病毒或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造成微血栓大量形成,使肝、肾、脑血流受阻,组织缺血、坏死出血,(6)内毒贫血症与出血密切相关。(7)继发感染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大量血栓导致出血。总之,肝炎时出血原因较为复杂,有些机制还不大清楚,仅列出以上几个有关原因。
11、为什么肝病时常出现血管痣、肝掌?
患急性或慢性肝炎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明显下降。结果体内雌激素增多、蓄积,使体内小动脉扩张,形成象蜘蛛样的蜘蛛痣(血管痣)。大小如米粒,约2—3厘米大小,少者1—2个,多者数百个。多见于面颊、胸部、上肢手背部。当你用大头针帽压蜘蛛痣体部扩张部分时,网状分布之蜘蛛脚体即消失,压力消除恢复原状。血管痣的出现率急性肝炎为1%左右,慢性肝炎为54%左右,蜘蛛痣的出现常与肝功能状态相平行。肝功恶化时增多,好转后渐渐消失。
肝掌的发生原因同血管痣一样,主要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变的手掌上。肝炎患者的手掌大、小鱼际及指掌面、手指基底部呈粉红色胭脂样斑块、斑点,压之退色,久者呈紫褐色。肝掌也随肝功能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12、肝炎患者有的有性功能改变是何原因?
与上题相同的原因,肝炎患者由于雌激素灭活失衡,雌激素在体内增加不仅使毛细血管扩张出现血管痣、肝掌,而且还可使女性月经紊乱,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性功能减迟。长此以往还可造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成皮肤细胞内黑色素的增加,引起肝性黝黑面容。
参考资料:www.fudanyueda.com/gykp/gyzl.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