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7日讯 为何一些食源性细菌让我们生病?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中的病原菌导致伤害的原因在于这些细菌受益于旨在修复它们起初导致的肠道内壁损伤的免疫系统反应。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9月16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Virulence factors enhance Citrobacter rodentium expansion through aerobic respiration”。
论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授Andreas B?umler说,“这一发现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它解释了一些肠道病原菌能够操纵哺乳动物细胞来获得它们需要吸入的氧气。它也为开发靶向肠道内壁代谢的策略来阻止有害细菌在肠道中增殖提供新的认识,其中滥用抗生素会恶化有害细菌在肠道中增殖。”
健康的大肠通常缺乏氧气,而且生活在那里的有益细菌在这种无氧环境中茁壮成长。相反,诸如人体内的大肠杆菌和小鼠体内的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之类的肠道病原菌需要氧气才能存活。
B?umler团队发现这些病原菌如何改变肠道环境来促进它们自身的生长。
B?umler说,“肠道病原菌部署给肠道内壁造成损伤和导致腹泻的毒力因子。为了修复这种损伤,机体加快形成肠道内壁的上皮细胞分裂,这会将未成熟的细胞带到粘膜表面上。这些新的细胞含有更多的氧气,最终增加大肠中的氧气水平,从而创造一种允许大肠杆菌等肠道病原菌在与厌氧性肠道驻留细菌的竞争中胜出的环境。”
B?umler的研究对开发靶向破坏肠道内壁功能的毒力因子或增强对入侵的病原菌提供抵抗力的菌群组成的新治疗策略产生重要的影响。
B?umler说,“抗生素耐药性细菌菌株不断增加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威胁。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菌菌株对旨在杀死它们的药物不再产生反应,在过去50年治疗传染病取得的进展正处于危险当中。”
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鉴定出三种耐药性有机体---艰难梭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和淋病奈瑟氏菌---需要亟待关注,而且在5月,英国政府委托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50年,抗菌药物耐药性感染每年可能夺去1千万人的性命,而且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100万亿美元的损失。
理解肠道病原菌如何操纵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来让胃肠道内部和之外的区域处于异常状态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来自该分校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同事们正在研究抗生素耐药性和肠道菌群不平衡对多个方面---包括大脑健康与行为、肥胖、炎症性肠病、肠道易激综合症、胃肠道癌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疾病、自闭症、关节炎和哮喘---的影响。
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和酵母菌是益生菌制剂中最常用、具代表性的菌种。各种菌通过肠道并在肠道壁黏附发挥益生作用[14]。
(1)乳酸杆菌。肠道免疫作用的产生主要依赖原籍菌群,当微生物菌群在动物出生后就发展并延续整个生命的时候,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开始了。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籍菌,能通过与肠上皮表面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有序地定植在肠上皮表面,构成有层次的厌氧菌菌膜,并与其他厌氧菌一起构成膜菌群。它们一方面起占位性保护作用,保护肠黏膜免受其他病原菌的黏附与入侵;另一方面通过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其他物质抑制病原菌的黏附、生长和繁殖,从而发挥屏障效应。研究显示,植物乳酸杆菌299v是通过表达甘露糖特异性黏附素而与宿主肠上皮发生黏附。另外,乳酸杆菌还能促进损伤的肠黏膜上皮修复,防止致病菌在肠上皮细胞间移位。体外和体内试验表明,乳酸杆菌能通过下述作用,如有机酸降低pH、营养竞争、占位、产生抑制毒素的代谢产物、合成有抗菌活性的细菌素、黏附定植以及形成膜菌群等,抑制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固有菌群,保证溶菌酶、蛋白分解酶的分泌,从而保护了肠道生物屏障 [15]。在啮齿类动物试验中发现,如果在其出生和幼年时期肠菌群减少,可以导致个体免疫系统成熟延迟。有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可以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强自然免疫力,增加肠道黏膜对外界的抵抗力[16]。最新益生菌研究发现,乳酸杆菌(La-GG)有诱导细胞核因子Kb(Nuclear-factor- kB , NF-KB)介导反应的能力,NF-KB可活化肠腔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是肠道免疫的重要启动者。Gauffin等用干酪乳酸菌作为食物添加剂饲喂营养不良的鼠模型,结果发现由营养不良导致的肠黏膜屏弊和黏膜免疫功能损害,可以通过干酪乳酸杆菌的补充而恢复。
(2)芽孢杆菌。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为肠粘膜的生物屏障。Ozawa等(1987)通过用枯草芽孢杆菌饲喂断奶仔猪,饲喂的芽孢杆菌能稳定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枯草芽孢杆菌数量不断增加。有试验发现,日粮中添加0.2%芽孢杆菌制剂及0.2%芽孢杆菌和 0.4%果寡糖联用,可明显增加各肠断内容物中的芽孢杆菌数量,由此表明肠道芽孢杆菌的增值是芽孢杆菌制剂发挥抑菌效果的内在原因[17]。潘康成等报道地衣芽孢杆菌对家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Cong等报道,长期服用益生素可减少胃肠道感染,益生素能够在体内建立有益菌的优势菌群,限制病原菌的增长并能产生营养物质,对慢性胃肠炎的治疗更为有效。Harsharnjit等报道,长期服用益生素可减少胃肠道感染,因为其有益菌不仅起到机械性防御作用,还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Karimi报道,益生菌能够平衡动物肠道菌群。益生菌对畜禽免疫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地乳生态合剂对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白痢效果显著,特别是在一些滥用抗生素,导致体内耐药菌株增加,体内菌群失调的猪厂,应用该制剂疗效更加显著。益生菌可以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强特异性黏膜免疫反应,加强IgA和IgM的作用来修复肠道屏障功能。用益生菌治疗IL-10基因缺陷鼠的大肠炎,发现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上接作用[18]。新生儿喂养益生菌后,肠道内厌氧菌群增加而致病性微生物减少,同时血液中内毒素水平降低,减轻内毒素或细菌易位。因此可以证明益生菌等活菌能在动物肠道内定植并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刺激肠黏膜免疫系统,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以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增强,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人体为了和疾病作斗争,建立了一套完整复杂的防御体系。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细菌、支原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袭击;二是及时清除新陈代谢以后的废物,清理人体和病原微生物打仗以后的战场,消灭变异的人体细胞;三是修复受损失的器官和组织,让其恢复正常的功能。人体的防御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理屏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这些防御体系是按系统层次组成的,在病原攻克第一道屏障以后,立即面临第二道屏障。这种多层次的体系构成,使得人类能够在每天成千上万种致病菌的攻击下得以生存。 人体的万里长城---皮肤和粘膜: 皮肤和粘膜构筑了最外一层天然屏障,人体只是通过口腔、鼻腔、尿道、肛门这四道关口和外界交换,完成能量代谢。也正是因为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途径。 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皮肤里的多层扁平细胞里多为没有代谢的死细胞和胶质,因为病毒是必须通过活的细胞才可以入侵人体,到达相应的靶细胞,所以流感、麻疹、水痘等病毒是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进行传染的。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 粘膜虽然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武器。呼吸道表面有上皮细胞覆盖,这些上皮细胞不但有纤毛结构,还能分泌粘液。每天一个健康人的呼吸道表面可以产生大约100毫升的粘液,这些粘液不但有利于纤毛的运动,还能粘附病原微生物,阻碍其进入细胞。上皮细胞的纤毛具有主动摆动作用,该运动是按照一定方向进行摆动,从而使粘液和粘液里的病原体向咽喉方向移动,通过咳嗽和吞咽动作将其排出体外。某些气道的粘液里游弋着一些机动部队(吞噬细胞和白细胞),随时能够吃掉病原或者限制病原的扩散。鼻腔前部有鼻毛,鼻毛交织成一张大网能兜住大部分的灰尘和较大的细菌;鼻腔后部的纤毛和粘液能粘住绝大部分的病原体,通过打喷嚏、擤鼻涕将这些病原体扫地出门。 消化道也是一条很难逾越的屏障。只有那些最具有抵抗力的病原才可以通过消化道来实现感染。病原体遇到的第一关就是口腔,口腔唾液中,含有一种溶菌酶,可以高效的分解细菌,唾液中还有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杀死病毒,甚至对艾滋病毒都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吞咽还可以缩短病原体在口腔的停留时间,让病原体没有足够的繁殖时间。病原体在侥幸通过唾液对其作用以后,病原将面临的是胃酸的攻击。胃酸几乎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胃中还有很多蛋白酶,这些酶在胃酸的作用下,具有最佳的活性,来降解食物里的蛋白质,当然也可以分解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十二指肠有大量由胰腺排入的消化酶类和来自肝脏的胆酸盐,对病原体的蛋白外壳和脂类都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可以迅速杀死这些病原微生物。另外肠道中定居数万亿计的有益菌早已经瓜分完地盘,可以和病原菌形成竞争,使落网的病原菌没有落脚之地。肠道和尿道更是通过定期的排泄迅速将有害细菌和物质排出体外。 人体的野战军—--天然免疫系统 人体接触到的的病原微生物是难以估计的天文数字,我们不可能幼稚的依靠万里长城来阻挡病原体的侵袭。这套物理屏障的主要功能就是尽量减少病原体的入侵数量。病原是很狡猾的,不会被高大的城墙所吓到,病原体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入侵人体。请不要怪罪,病原体也是为了生存,它们不感染人类或者其他动物,就不能存活,更不能繁衍后代,这样就会导致家族的灭亡。病原体是和人类共存的,也会长期和人类斗智斗勇。如果没有它们,人类将孤独求败,也会因为郁闷而灭亡。 人体除了皮肤粘膜的屏障,还有一套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国防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免疫分子包括: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 天然免疫系统有两大军种构成,一个是吞噬细胞系统,一个是免疫球蛋白系统。当病原入侵人体后,第一个冲上前去的就是巨噬细胞。在和平年代,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组织中巡游以收集体内的垃圾,如死亡的细胞碎片,因为每天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有大量细胞死亡。一旦有病原微生物穿越第一道屏障,巨噬细胞就毫不留情将其吞噬,但巨噬细胞相当于一个流动哨,大多数情况只能处理少量的病原体,更多的发挥一个通报敌情的作用。当敌情严重的时候,它会迅速上报司令部,调集野战部队,即白细胞(是年富力强的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生病以后,医生会给我们做一个白细胞的检查,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则会升高的原因。因此很多人认为白细胞不好,是个坏东西,是它导致生病。其实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白细胞是人体里和细菌作战时冲锋陷阵的勇士,奋勇抗敌直至牺牲。在和敌人作战的过程中,白细胞里的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这是不利的一面,以后我们还会讲到如何弥补这种缺陷。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组织、器官中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部分狡猾的病原菌也正好利用人体吞噬系统,进行不可告人的秘密,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能被杀死,这就是不完全吞噬,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作用。有的病菌还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天然免疫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分为三种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 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是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抗体,它仅以单体形式存在。是抗感染中的主力军,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IgG在机体合成的年龄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孩子出生6个月内的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可以调节细胞吞噬作用。分泌型IgA(S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覆盖在鼻、咽、气管、肠和膀胱粘膜的表面,它能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是粘膜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外来抗原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局部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无需中央免疫系统的参与,自身就可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抗体,即SIgA。呼吸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IgM是抗原刺激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中。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IgM在机体的早期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系统是指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补体系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溶解和杀伤作用:当细菌进入机体后,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可通过替代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菌细胞壁的破坏。二是免疫粘附作用:补体可以将小分子病原粘附集中,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除。三是趋化作用:补体在激活的过程可以释放信号,让白细胞向病原所在地集中,以便杀死病原微生物。
2023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揭牌成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
研究院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由国际著名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教授领衔,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仁济医院进行系统性建设。
研究院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炎症疾病与移植免疫、传染性疾病与疫苗等研发方向和应用领域,致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免疫创新策源地、免疫学领域的高端和关键人才的引育基地、国际一流的免疫学基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基地。
为满足研究院的科研发展需求,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题组科研人员。
一、招聘岗位基本要求
1.热爱党、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科学精神,严守科研诚信。
2. 热爱科研工作,身心健康,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读写能力。
3. 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免疫学研究背景者优先(具体岗位的专业要求详见招聘岗位、人数及要求)。
二、招聘岗位、人数及要求
招聘岗位及人数:副研究员13名,助理研究员3名,科研助理7名。
具体如下:
课题组
招聘岗位
学位要求
专业及其他要求
投递邮箱
鲁林荣教授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不超过6年,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或微生物学相关学位或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2.具有一定的科研领导能力,能领导小组开展研究攻关;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
3.在课题组长指导下带教研究生并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协助课题组长或独立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linrong_lu@hotmail.com/lili7583@renji.comLai Guan Ng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医学或者生物学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或者神经生物学背景优先;2.协助课题组长或独立申请开展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的项目。
nglaiguan@renji.com科研助理2名硕士/学士1.生物学或者医学专业背景者优先;2.负责实验室运行及行政管理相关工作;协助开展研究,辅助进行日常实验。
3.有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有行政/财务相关经验优先。
钟怡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1名博士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肿瘤学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有免疫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yi.zhong@shsmu.edu.cn陈硕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负责团队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为主)/计算生物学(深度学习为主)方向科学研究;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2.在课题组长指导下设计并进行科学研究,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3.独立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协助指导和培养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研究生。
chenshuo@renji.com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1.协助团队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为主)/计算生物学(深度学习为主)方向科学研究,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2.在课题组长指导下设计并进行科学研究,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3.独立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协助指导和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
科研助理2名硕士/学士1.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2.协助科学研究项目申请;3.协助课题组管理。
付国通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计算生物学/生信分析师2名博士/硕士1.具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或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有免疫学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2.能独立开展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的实验或计算工作。
guotong.fu@shsmu.edu.cn科研助理1名硕士1.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者优先;熟练掌握流式技术和有动物实验经验者优先;2.需要稳定工作至少两年;根据个人意愿与团队需求参与科研项目。
吴凡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1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免疫学、病毒学、生物信息学等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wufan@renji.com周磊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免疫或计算生物学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zhoulei@renji.com刘志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免疫学基础,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或肿瘤免疫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3.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能协助或者独立申请科研项目。
liuzhi160703@sina.com科研助理2名学士及以上1.生物学、医药学相关专业。
2.熟悉常规生物学实验操作(如PCR,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以及有动物实验经验者优先;3.有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
4.负责实验室运行及行政管理相关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辅助进行日常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课题组简介
董晨院士课题组
董晨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Th17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相关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国际研究权威之一,还在Tfh和Tfr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董晨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免疫学研究,重点研究T细胞相关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深入探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和肿瘤中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鲁林荣教授课题组
鲁林荣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鲁教授领导的ICS(Immune Cell Signaling)课题组主要研究T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
实验室重点关注自身免疫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在抗病毒与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免疫效应作用及调控机制等。
Lai Guan Ng研究员课题组
Ng Lai Guan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系统免疫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化机制、迁徙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在髓系细胞学领域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
在技术创新和开发开发并优化了诸如活体多光子、器官3D整体成像等显微成像技术。
从2015年到2023年期间,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超过60篇SCI文章,其中超过20篇为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文章。
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目前文章总引用超过15000次,h-index达到60;并于2020、2023年度连续两年在全球领域被评为“论文高被引用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髓系细胞在稳态下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和机制,开发基于中性粒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及高通量动态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发和优化。
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方向一:中性粒细胞分化谱系研究;方向二:肿瘤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研究;方向三:髓系免疫细胞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环境中的异质性和功能重编程;方向四:高通量显微成像技术开发及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钟怡研究员课题组
钟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
博士阶段获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
后于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HHMIRudensky院士实验室从事免疫学博士后研究。
2023年以人才引进途径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展系统免疫学与计算生物学研究。
先后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Immunology (2022), Immunity(2019,2020),CellResearch(2010,2011)和Bioinformatics(2017)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团队课题研究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单细胞测序技术等策略来研究免疫学问题。
实验室详细信息见主页:zhong-lab.com。
课题组涵盖以下研究方向:T细胞分化及长期记忆形成过程细胞亚群动态定量表观遗传调控;T细胞时空发育的调控图谱构建,及相关临床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病因研究;免疫细胞多层级转录调控网络的重构及细胞命运预测模型的建立。
陈硕研究员课题组
陈硕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牛津大学医学院师从皇家学会会员Yvonne Jones和Dave Stuart学习肿瘤信号转导、病毒等的结构生物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之后于Yvonne Jones实验室及皇家学会会员卢欣负责的牛津大学Ludwig研究所从事肿瘤抑制研究。
现回国加盟研究院,任医学结构生物学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以结构生物学为契入点,聚焦癌症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人类重大疾病中关键分子枢纽的作用和机制,深耕针对这些分子作用机制的精准医学,通过人工智能、蛋白工程等方法发现创造药物、构建纳米机器、打造分子工厂,从而为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付国通研究员课题组
付国通,2017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开展博士后工作。
2022年1月入职SITI,研究方向为体液免疫和肿瘤免疫。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JE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以共同作者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实验室正在充分利用小鼠模型、免疫学方法、系统生物学(如CRISPR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等)及计算生物学等方法揭示体液免疫和肿瘤免疫的调节机制。
如:1. Tfh cell development;2. Metabolism in tumor immunity;3. CRISPR screening to study humoral response.
吴凡研究员课题组
吴凡研究员主要从事重大传染性病毒疾病的免疫致病机制、中和抗体和疫苗研究。
在包括Nature、JAMA Internal Med、J Clin Invest、Cell Research、Cell Discover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次数逾万次(google citation),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详见个人Google Scholar主页citations?user=aJxlxP0AAAAJ)。
周磊研究员课题组
周磊研究员,2011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16-202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入职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黏膜免疫学和神经免疫学。
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Immunology(共同通讯作者)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Immunity、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发表综述文章,详情请见个人Google Scholar Citations主页(citations?user=u5PBXYsAAAAJ)。
课题组将在利用小鼠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人样本的基础上,结合高通量筛选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来(i)揭示固有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稳态、炎症和癌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ii)探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及肠神经系统的互作机制与功能。
刘志研究员课题组
刘志,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2022在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MelvinCohnAward,2023年1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
先后以第一作者在NatureImmunology,CellDeath&Differentiation,JMolCellBio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以共同作者发表多篇重要的研究论文。
本课题组聚焦于组织T细胞的异质性与功能多样性,综合利用遗传突变小鼠、疾病模型,单细胞测序技术,并结合临床样本展开以下研究:1.调节性T细胞组织特异性功能(tissue-specialized function)的调控机理;2.免疫细胞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分子机制;3.组织T细胞在机体衰老、自身免疫及癌症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
四、应聘方式
1. 请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包括教育和科研经历、发表文章、所获奖项和主要科研技能等)和学历、学位证明等支撑材料以PDF文件格式发送至对应的邮箱;邮件命名为“**课题组 应聘岗位 姓名”;
2. 申请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岗位者,请同时提供如下申请材料:两位同行专家的推荐信及联络方式、其它能够说明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材料;
3. 招聘公告2023年12月31日前有效,招满即止。
五、岗位待遇
1. 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具体面议)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根据个人兴趣与需求支持职业发展。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相关福利,包括五险二金、带薪年假等。
六、招聘程序
1. 我们将根据应聘材料进行初选与资格审查,并确定面试候选人员,由研究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面试,确定拟聘人选。
通过院部面试后确定录用。
应聘材料恕不退还,招聘单位将予以保密。
2. 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通用体检标准(试行)》,现三甲医院体检合格。
3. 考察:由医院进行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和诚信记录。
根据考核、体检、考察结果,对拟录用在编人员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认是否录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余老师
联系电话:1300417874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023年02月27日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夏季鱼类肠炎多发,养殖户如何防治?
肠道是水生动物的主要消化器官,特别是对无胃鱼而言。而肠道往往是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鱼类机体的第一道屏障,是饵料当中的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相关组织器官的损伤的“始发点”。
肠道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一个养殖周期的饵料系数,对养殖成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鱼类的肠道在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消化:对于鱼类而言,肠道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饵料当中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均在肠道内完成,分解成能够被动物机体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在肠道内被吸收。在肠道内,通过肠道内自身的机械运动,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肠道内黏膜上皮上栖息的有益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以及肠道内壁的杯状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的参与下,被分解成氨基酸、小肽、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等可以被直接吸收的物质,通过肠道的黏膜上皮细胞,经过机体的循环系统运送到机体相关的组织器官被利用。
免疫:肠道的免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
(1)肠道内壁的黏膜本身就是一道“屏障”,选择性通过的系统能够有效阻止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肠道黏膜进入动物机体的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
(2)在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植到肠道内壁黏膜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不断地演化、增殖,依附肠道内壁黏膜形成的有益微生物菌群,与肠道黏膜一起,通过区位竞争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增殖,阻止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壁的定植。
(3)肠道内壁的与免疫相关的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对入侵的病原菌的杀灭和清除作用,从而阻止病原菌的对机体的侵入和感染。
鱼类肠炎的防治措施:
鱼类的肠炎等常见病当下季节多发,肠道是鱼类抵御病原菌的第一道屏障,养鱼防病,首先要护肠。那么,我们如何来养护鱼的肠道呢?
1、要多注意观察池鱼活动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用药时由于大多用户是高密度养殖,考虑到水环境和鱼体肝情况可以选择受水质透明度、PH等影响小的、刺激性小的药物,尽量少用化学类杀虫药以减轻鱼体负担。
2、选用优质饵料,定质定量投喂,有利于肠道保持完整性,减少有害菌穿过物理屏障的可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添加:胆汁酸400-600g,连续五天,再接上维生素c千分之二,连续三天拌料,效果直接,鱼体情况明显好转。胆汁酸能畅通胆道从而保肝利胆,进而起到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
3、肠道是否健康跟肠道内有害菌与有益菌的数量比例密不可分,要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需要有益菌定殖,且数量一定要占据绝对优势。
4、保持水体环境健康,定期做好水环境的护理。定期使做水质改良;不定期消毒杀灭有害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埃博拉宿主内进化研究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