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南方医胃癌研究刊登国际权威期刊

佚名 2024-06-02 12:38:32

2016年09月12日讯 肿瘤进展是恶性细胞和周围微环境中各种基质细胞、免疫细胞亚群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促炎性白细胞介素-17(IL-17)细胞因子最初因为它们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而闻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了致癌作用和血管生成。

临床研究表明,浸润在肿瘤中的IL-17生产细胞数升高,与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也是肿瘤患者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标记物。然而,分子机制,在胃癌(GC)中IL-17促进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进展的分子机制,我们还知之甚少。

最近,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肿瘤学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题为“Interleukin-17-producing neutrophils link inflammatory stimuli to disease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angiogenesis in gastric cancer”的学术成果。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李国新教授。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揭示了一种新的免疫逃逸机制。

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肿瘤中的浸润性免疫细胞,通过刺激血管生成和组织重塑,被极化成了一种促肿瘤表型。在人类中,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循环粒细胞,包括50%至75%的循环白细胞。已有研究在几种人类肿瘤中观察到了中性粒细胞的水平增加。小鼠和斑马鱼肿瘤模型的研究表明,在癌症生物学中,中性粒细胞可能是促肿瘤或抗肿瘤的,这取决于肿瘤的微环境。

中性粒细胞促进癌症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接触依赖性机制以外,中性粒细胞能分泌可溶性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和实质细胞,提高远端部位的肿瘤细胞粘附性。在体外,循环的肿瘤细胞被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捕获,NET捕获与肝脏微转移的形成增多有关,并会损坏小鼠模型的器官功能。中性粒细胞生物学的这些新方面,可能有助于肿瘤进展和转移。然而,还缺乏证据支持中性粒细胞在人类癌症免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在人类银屑病损伤和几种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炎症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是IL-17的一个来源。研究人员曾经在丝状真菌所致的角膜溃疡患者中观察到了IL-17的表达;中性粒细胞是这些溃疡中的主要浸润细胞。虽然已经在几种人类肿瘤中检测到了IL-17,但是其细胞来源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GC被用作一个模型系统。临床样本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IL-17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表达,并且,IL-17可通过诱导GC细胞中的CXC趋化因子生产,而将中性粒细胞招募到侵袭性边缘(IM)。此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可能通过分泌IL6和IL-23促进IL-17+中性粒细胞。

IM中积累的中性粒细胞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主要来源,这反过来可能刺激相邻入侵边缘上的GC细胞的促血管生成活性。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通过将炎症改道为促肿瘤方向,在人类癌症的免疫发病机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86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