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哪些药可以治疗真菌脚气
一、维生素B1治疗:
(1)轻症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B1。
(2)重症(如心型、脑型)及消化道功能紊乱者:应注意静脉注射忌用葡萄糖溶液稀释,以免因血中丙酮酸增加而加重病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过量的烟酸和叶酸均妨碍维生素B1的利用,均应避免。
二、对症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抗惊厥治疗等。
一般维生素B1缺乏者可用口服硫胺素片5~10mg,每日3次。如不能口服,或肠道吸收不良,可肌肉注射10mg,每日1~2次。对病情危重者,应立即给予50~100mg硫胺素静脉或肌肉注射。以后每4小时注射20~40mg,心衰水肿明显可辅以利尿剂,直至心力衰竭症状消失为止。一般24~96小时内症状可缓解,然后改为口服硫胺素10mg,每日3次。同时给予酵母片或复方维生素B,可预防或补充体内其他B族维生素不足。对诱发本病的疾病,如伤寒,消化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亦应积极治疗。
三、脚气病中医治疗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4、木瓜,甘草。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5、藿香,黄精、大黄、皂矾,米醋1000毫升。将上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5—天。
6、丁香,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黄柏、地榆。上药水煎取汁,而后将药液候温洗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1剂,每剂可用2次。
7、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粉剂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8、白鲜皮,苦参、黄柏、苍术,防风,荆芥穗、枯矾,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葱白。上药加水约3000毫升煮沸,待温时将双脚浸泡在温液中lO—1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药4-5剂即可。
二、真菌脚气是什么
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又称脚气病,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之一。若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称干性脚气病,以心力衰竭表现为主则称湿性脚气病。前者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部分病例发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时呈跨阈步态等。后者表现为软弱、疲劳、心悸、气急等。那么脚气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婴儿常见病因是母亲饮食缺乏维生素B1,较大小儿饮食长期以精制米为主食,不及时加粗米,或煮饭时丢弃米汤;或切碎蔬菜浸泡过久,煮豆类加碱过多,长期摄取大量碳水化物为主食而缺乏肉食及豆制品等引发的不均衡膳食都可造成维生素B1缺乏。
2、慢性疾病
小儿患呕吐,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症可降低硫胺素在十二指肠及小肠的吸收;多种慢性疾病如厌食会使硫胺素摄入减少;肝功能有损害时干扰硫胺素在体内的利用。
3、代谢
代谢旺盛,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或高温,剧烈运动,孕妇,授乳等条件下皆可增加体内对硫胺素的需求。
三、脚气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1、干性脚气病。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酸痛以腓肠肌为重,部分病例发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时呈跨阈步态。脑神经中迷走神经受损最为严重,其次为视神经、动眼神经等。重症病例可见出血性上部脑灰质炎综合征或脑性脚气病,表现为眼球震颤、健忘、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意识障碍和昏迷。还可与 Korsakoff综合征并存,有严重的记忆和定向功能障碍。
2、湿性脚气。表现为软弱、疲劳、心悸、气急。因右心衰竭患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尿少及周围性水肿。体检阳性体征多为体循环静脉压高的表现。脉率快速但很少超过120次/分钟,血压低,但脉压增大,周围动脉可闻及枪击音。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可以正常,或轻至重度扩大。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心前区收缩中期杂音,两肺底湿啰音,可查见肝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体征。
3、急性暴发性心脏血管型脚气病。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气促,烦躁,血压下降,严重的周围型发绀,心率快速,心脏扩大明显,颈静脉怒张。患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于急性心力衰竭。
四、脚气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维生素B1负荷试验尿中排出量减少。
2、血液丙酮酸,硫胺素检查,血丙酮酸,乳酸浓度增高,红细胞转酮酶活性降低。
3、心电图检查。
实验室诊断,包括测定血及尿中丙酮酸及硫胺素浓度,或测定红细胞中转酮酶活力以辅助诊断,常用的为以下二种:
①测定尿中硫胺素排泄量:尿中维生素B1分泌量随摄入量变化,故测定维生素B1在尿中的排泄量对评价人体内硫胺素水平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易受服用利尿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测定方法有多种,最敏感的是高效液相HPLC(high 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方法,采集24h尿标本比随意取一次尿样本结果可靠,此外,还可通过肠道外一次给予5mg维生素B1负荷,然后在4小时内测定尿中排泄量,如4小时排泄量
②红细胞转酮酶试验:硫胺素部分以转酮酶的辅酶形式存在于红细胞内,硫胺素缺乏可致转酮酶活力下降,红细胞转酮酶试验是通过加入外源性的硫胺素焦磷酸盐(TPP),来测定转酮酶的活性,结果以活性系数表示,活性系数超过1.3提示维生素B1缺乏;小于1.0解释为正常,红细胞转酮酶测定是可靠宜行的测定人体内维生素B1状况的酶功能试验。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
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2、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
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3、足部起小水泡,未破溃者
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
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红霉素等。
5、全身治疗
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6、要坚持用药
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最好进行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
7、不要乱用药
足癣用药最关键的是应按照分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切勿自行盲目治疗,常常使病情延误和加重。
8、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
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应该用软膏。
9、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
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呋喃西林液冷温敷,必要时还要全身应用抗生素。
足癣年年治、年年犯,到底能不能根治?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足癣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及二者联合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物种类繁多,包括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及一些角质剥脱剂等,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适当的剂型。丘疹鳞屑型及角化过度型宜用唑类乳膏或霜剂,如克霉唑霜、酮康唑霜、联苯苄唑或特
比萘酚乳膏等,每日1—2次,连用2—4周。水疱型可外搽复方水杨酸酊剂或复方间苯二酚涂剂,水疱干燥后再用唑类药膏。对于浸渍糜烂型足癣应尽量保持局部干燥,注意保护创面,避免肥皂刺激或搔
抓,可先用0.1%乳酸依沙吖啶(利凡诺)液或3%硼酸液浸泡后涂1%龙胆紫液。对合并化脓性感染的足癣患者,先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继发性感染,再治疗足癣。虽然外用药物方法较为常用,但是由于依从性
差等原因,所以只适用于初发和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
口服药治疗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受累面积较大或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对于皮肤癣菌感染的足癣患者常选用特比萘芬片,连用1—2周,常收到
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少数非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建议口服伊曲康唑冲击治疗1周。由于抗真菌口服药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所以对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慎用,并定期复查肝功,一旦出现
异常,应及时停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排泄减慢,要适当减量。
对于反复发作、症状较重或依从性差的足癣患者,需要联合疗法,即一种外用抗真菌药物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口服抗真菌药通常选择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胶囊等使用1周,配合特比萘酚或
联苯苄唑乳膏等外用药。该疗法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优势明显。
需要强调的是,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建立在正确的临床诊断基础上的。
所以,脚气的治疗一定要选对治疗的产品,目前治疗脚气可以首选足康宁喜,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卫生消毒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灭病原菌,防止复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0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