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10个成年中国人一人患糖尿病,“中标”几率50%(为什么身边的糖尿病越来越多?)

佚名 2024-06-04 19:20:37

10个成年中国人一人患糖尿病,“中标”几率50%

你知道吗?每10个中国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人。而且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后备军”。

4月初,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发布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全球糖尿病成年人患者近40年内增加了3倍,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中国Ⅱ型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长,在中国全部成年人口中,已有近10%糖尿病患者。另有数据显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50.1%。

数据提醒人们,即便您还非常年轻,也要高度警惕糖尿病的危险。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好餐后血糖是打败糖尿病的根本方法。对目前尚未患病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餐后血糖的措施,就是以下五大要点:

三餐中主食不要过多 甜食尽量禁掉

血糖从哪里来?是糖和淀粉(统称为碳水化合物)带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越大,升糖的潜力就越大。所以,控血糖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

做饭做菜做点心做汤的时候加入糖,看上去不起眼,却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量,而且令人食欲大开,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要革除对甜味的癖好,尽量不吃加糖的食物。

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除了米饭馒头面条之类食物限量吃之外,如果吃了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含有淀粉的食物,都要相应扣减主食的量,保证一餐当中碳水化合物总量不过多。比如说,吃了“土豆烧牛肉”,吃了“排骨炖藕”,或者吃了“芋儿炖鸡”,那么米饭就要减量了。

上班族小贴士:

如果实在喜欢甜味,那就喝酸奶、吃水果吧,它们的血糖反应比较低。酸奶尤其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外出就餐时,点一个“杂粮筐”或者“五谷丰登”之类含有薯类、甜玉米和南瓜的“菜”,然后省掉米饭,是个控血糖的好主意。

降低主食中白米白面比例 用全谷杂粮薯类替代

每天吃饭时都会有“主食”,即淀粉类食物。不同的淀粉类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差异很大。比如说,大米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高,比较容易消化。而相比之下,绿豆淀粉里直链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就比较慢。除了粘性食物之外,大部分杂粮、杂豆、薯类,都比白米白面的血糖反应低。

您的日常的主食是什么?米饭,面包,馒头,包子、饺子、煎饼、面条……如果都是精米白面做的,即便看似品种繁多、花样翻新,你吃到的只是精白米和精白面粉这两种主食材料,血糖很难控制好。一定要记得,尽管米饭、馒头和白面包没有甜味,但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异。

上班族小贴士:

早餐把主食换成燕麦粥,午餐把主食换成荞麦面,晚餐把主食换成没有糖的杂豆八宝粥,都能帮助改善餐后的血糖反应。

单位食堂吃不到全谷杂粮,可以自己晚上用压力锅预约,煮一锅加了一半燕麦、紫米、红小豆等的杂粮饭。早上饭自动煮好,盛出一部分来放在饭盒里,带到工作单位,作为中午的主食;剩下一部分放在冰箱里冷藏,晚上回来还可以吃。

聪明选择加工方法 给食物留点需要咀嚼的天然口感

有没有保留一点咀嚼性,这是控制血糖的烹调关键点。一般来说,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比如说,白馒头、白面包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白糖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反,那些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烹调方法,比如弹性很强的通心粉,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水平的稳定。遗憾的是,大部分糖尿病人都只爱吃精白细软的食物,连在白米饭中掺入一点小米都不肯,燕麦粥都咽不下去,如此当然很难把血糖控制好。

有些人家里有豆浆机、“破壁机”之类,能把杂粮打成细腻的糊糊。对于消化不良者,以及癌症放化疗后消化能力差的病人来说,打糊的确是吃杂粮的好方法。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打得越细,消化越快,餐后血糖上升越快。所以,还是直接整粒蒸煮比较好。

上班族小贴士:

不要把水果打成果汁来喝,一定要吃完整的水果。水果变成果汁之后,会升高血糖反应,长期大量喝果汁也有促进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想用市售杂粮粉来做午餐主食,也并非不可,但要注意冲糊技巧。先放少量温水混匀,再加沸水搅开。这样会比全部加沸水的方式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改变进食顺序 先吃菜后吃饭,菜比饭多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进餐时的顺序和配合很重要。先吃不升血糖的食物,后吃淀粉类主食,就能延缓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例如,先吃一碗少油烹调的蔬菜“垫底”,再配着鱼/肉/豆制品和其他蔬菜一起,一口菜肴一口米饭,血糖的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小得多;一小口饭配一大口菜肴,就会比大口吃饭、小口吃菜时血糖波动小得多;大量蔬菜、少量鱼肉配合一碗米饭,就要比少量蔬菜、不吃鱼肉、以米饭为主的搭配血糖升得慢。

上班族小贴士:

早餐时用豆腐脑、豆浆、牛奶、鸡蛋、坚果等配合主食一起吃,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

在外就餐时,餐前先吃一盘蔬菜沙拉或大拌菜,再用其他菜肴配主食,能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改变烹调方法 少放油多放醋

研究发现,大量脂肪的饮食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而用餐时配合醋和其他酸味调味品能够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所以,尽量采取少油烹调,比如用蒸煮、凉拌替代爆炒、油炸,买个不粘锅来替代普通铁锅,都能轻松降低烹调油的用量。

上班族小贴士:

在餐馆吃凉菜、面条、包子、饺子时,尽量多放点醋。只要胃里感觉舒服,多配点醋无害健康,甚至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少吃那些大量脂肪配大量淀粉的食物组合,比如起酥面包、蛋糕、比萨饼等。在快餐店不得不吃煎炸食物的时候,把外面粘着面包渣的淀粉壳去掉。

当然,控制血糖只是维护健康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无论是否需要控制血糖,都要把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吃够。蛋白质、必需脂肪酸、13种维生素、20多种矿物质,还有多种保健成分,少了哪个,都会让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活力下降,甚至提前衰老。所以,健康饮食的秘诀是少油少盐,新鲜天然,提高单位重量食物中的营养质量,万不可为了控糖而让自己每天陷入饥饿当中。要记得低血糖比高血糖还危险!持续低血糖状态不仅损伤大脑,而且可能导致意外事故而造成伤害。

最后但也是最要紧的一点,在控制饮食之外,增加运动,强化肌肉,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打败糖尿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哦!

为什么身边的糖尿病越来越多?

2型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其特点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看下璞至医疗专家陆小平的详细介绍。

1、遗传因素。有家族史,或父母双方或其一有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非常大。

2、肥胖。肥胖可以说是导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3、妊娠。孕妇在妊娠期过度进补导致营养过剩,运动减少,很容易导致糖尿病。

4、生活因素。例如:不合理饮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运动减少,工作的忙碌,压力大,应酬多,运动减少;精神压力过大,都有可能患有糖尿病。

璞至医疗专家陆小平特别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尤其是生活因素,有些是可以控制跟避免的,为了自己的身体,请大家有规律的生活。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如果夫妻双方中有一人是二型糖尿病,最有可能被“遗传”的是另一方,因为两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面对问题,当地的环境都是几乎一样的,再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饮食结构,孩子很可能被“遗传”

这里说的遗传,都加了引号,意思是在表达,二型糖尿病,基本都是后天的不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的,而和基因没有任何关系。懂生物学的都知道,遗传是通过基因完成的,基因的特点,就是保持了种族的延续和相似性。

现在有很多慢性病,如癌症,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比如,在前些年,身边的糖尿病并不多,等到了生活富裕以后,可以熬夜打 游戏 了,喝酒随便,怎么喝都喝得起了,糖尿病一下子多了起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学会调控情绪,预防环境污染的伤害,就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 健康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与担忧,害怕会将自身慢性疾病的风险遗传给孩子,那么如果夫妻一方患病这种遗传现象真的会发生?接下来禚医生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糖尿病遗传风险以及糖尿病预防的相关知识。

2型糖尿病遗传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其2型糖尿病的遗传比例与危险度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目前所有有关糖尿病遗传风险的数据都是基于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早在1993年学者们就在中华行为医学上刊登过这样一组流行病学数据,在当时的中国 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患糖尿病的危险度要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93倍-22.7倍, 这组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2016-2017年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与现代预防医学杂志期刊中流行病学专业也分别公布了较新的调查结果,基于人群观察他们发现 。如果父母双亲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风险为40%,如果父母亲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其子女患病的概率要接近 70%。

因此无论是与 健康 人相比较具备 4.93倍-22.7倍 的危险度,还是后代子女40%-70%的遗传度,我们都要明白,遗传风险的还是很高的。

如何将糖尿病的遗传危险度将至最低? 很抱歉在慢性病预防过程中遗传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素,因此子代遗传的风险度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对环境因素的干预来尽可能的降低疾病发展的可能。就如 父母双亲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风险虽然为40%,作为无法改变因素,我们就需要在后天的饮食、运动、营养、避免其他疾病产生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

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还有哪些?又该如何处理? 总结 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答案是会的 ,从目前的的流行病学调查来看这种遗传风险性可以保持在40%以上。但是我们的家长也不要消极,既然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孩子未来的营养、睡眠、运动其他生活习惯上给予 健康 的指导,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关2型糖尿病遗传度的相关参考文献

关于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2型糖尿病很可能是很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单基因遗传引起的2型糖尿病仅见于小部分病例,普遍遗传的多态性中的单个因素在糖尿病患病风险或糖尿病防护方面仅发挥较小作用。2型糖尿病的多数遗传风险来自复合多基因危险因素。

证实遗传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观察结果包括:

即使在糖尿病遗传风险增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仍发挥主要作用。

记得后天饮食,锻炼,作息,情绪都也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是有一定遗传倾向的,如果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那么孩子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更大。但也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在后天能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平时多运动,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那么就能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概率。

有很多患者都是因为肥才得了糖尿病,避免肥胖,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肥胖会使得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因此有遗传史的患者要更加注意不要营养过剩,体重过大,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得糖尿病。


健康 界面向1300万医疗从业人员和更广泛的大 健康 人群,每天提供医健热点、政策、认知、观点和趣味科普内容,期待你的每一次分享和互动。

“我有糖尿病,是否可以怀孕呢?会不会影响孩子 健康 ?”

这是糖友张女士的疑问,应该也是想做妈妈的糖友的疑惑与困扰。

我们结婚之前都会做“婚前检查”,就是为了发现疾病,尽量规避风险,以保证婚后彼此的幸福,和孩子的 健康 。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易感性, 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遗传几率比正常人高4倍左右,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孩子被遗传的几率会更大,高达50%左右。

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遗传率吗? 主要是从后天预防做起!糖尿病的病因是多方面造成的,除了遗传外,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性问题造成的。

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预防糖尿病:

另外,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孕前就被确诊为糖尿病,在计划妊娠前一定要对身体做一个面前的检查,如果血糖过高、波动幅度大,或是伴有高血压、肾病等,应谨慎妊娠,避免影响大人和胎儿的 健康 。



最后,祝身体 健康 !

有任何 健康 管理或是糖尿病方面的疑问,可以直接私信或在评论区交流~


——END——

责任编辑|金笑笑

这个问题作为糖尿病父母肯定特别关心,答案其实很明显,会!这要从糖尿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上去分析。


我们知道,糖尿病最常见的分类就是1型、2型、妊娠期和其他特殊类型,而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约战90%。同样的,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的概率也不同。咱们单说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是目前比较统一公认的观点是2型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外学者运用群体遗传流行病学和家系研究方法发现,2型糖尿病呈家族聚集现象。


如果有容易致病的基因,再加上促进发病的客观条件,比如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就容易患病。如果具有易感基因,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高很多。坚持 健康 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不利的外界因素,降低发病风险或者完全不发病。所以,您的孩子以后要注意短语,坚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不必过于担心。有易感基因不代表百分百发病,提早干预就可以。


当然,有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遗传的决定作用比较大,子女的患病概率可以高达50%撒很值更高。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有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遗传性的。比如青少年发病的成年糖尿病(MODY)属于显性遗传,由常染色体携带遗传基因。与 MODY 致病基因不同,普通型2型糖尿病的相关遗传物质多为频率较高的基因变异,且这些常见基因的变异外显力弱,需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导致明显的性状改变。


总之,发现糖尿病后应该就诊正规医院,明确糖尿病类型。对于防治子女罹患糖尿病意义也比较重大。


健康 之初, 健康 科普专业媒体。

不能说100%遗传,但是有一定的概率。这个概率数字是5%-25%的可能,糖尿病时有一定的遗传性的,所以医生在给糖尿病患者问诊的时候都会问下有没有家族史,目前全世界上对糖尿病的基因位点已经超过了100个,并且在这些基因位点上证实有30%是在中国人群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在中国人群中也验证了有几个糖尿病易感的基因,所以这些基因可能增加中国人患有糖尿病的风险,所以对于夫妻有一人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从遗传基因的角度讲,是有一定的概率会被遗传给后代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糖尿病的发生除了遗传还会受其他饮食、运动、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由1980年的0.67%上升至2013年的10.9%,其中2型糖尿病是10.3%。

糖尿病是一个让人畏惧的疾病,不但危害大,而且要终生服药。想要控制好血糖,必须严格的控制饮食,想要随心所欲的吃些好东西基本是不可能了。

面对这样一个疾病,人们不禁会想到, 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会不会遗传给小孩子?或者我父母有糖尿病,我以后会不会也得糖尿病呢?

首先,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糖尿病明确的发病原因和怎么发病的,没有完全的搞清楚。只知道发病是在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糖尿病易感基因遗传的特点:

父母一方有2型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 父母有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孩子。这是每个父母都会关心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能说父母有糖尿病的,孩子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人的孩子要高。

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有2型糖尿病,子女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是40%左右;父母都有糖尿病,子女发病风险是60%左右。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上面说了,跟糖尿病有关的易感基因很多,而且大多数是次效基因,少部分是主效基因。

但是,并不是说有糖尿病易感基因就一定会发病。遗传因素只是决定体质容易发生糖尿病,环境因素则是决定什么时候发病。

中国大庆研究结果成为糖尿病预防的标杆 1、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

中国大庆糖尿病研究,是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大庆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是很大的。而生活方式也就是环境因素的一种。

总结:

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95%。其发病多与遗传、内分泌异常、脂代谢异常、饮食过饱以及运动偏少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有关。遗传因素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主要症状)

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最新公布的糖尿病地图示,中国2013年糖尿病患者为9 840万,居全球首位。目前已经明确家族史和遗传倾向是2型糖尿病的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父母中有一人患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0% 20%;父母双方均患有糖尿病,这一危险性将增加至30% 50%。

国内有学者对350个家系(184个Ⅱ型糖尿病先证家系和166个对照家系)进行了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病例组一级亲属总的患病率为3.47%,与对照组的1.03%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17.66,P 0.01);总结病历发现患病组的父母、同胞或子女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 Ⅱ型糖尿病家族中实际发病数超过其二项分布的理论概率范围,即Ⅱ型糖尿病的分布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综上所述,父母有一方患糖尿病后代不一定会发病,只是几率高很多。但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特性应该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改变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可能会降低发病风险。

(运动降糖)

对男性来说糖尿病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头等大事。研究发现约1/3---1/2的男性糖尿病人患有阳痿。这大多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和血管病变有关;部分降糖药物和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勃起。治疗中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降低高血糖对机体的损伤。同时,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辩证论治”改善勃起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提升自信心,对家属宣讲糖尿病阳痿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注意体贴关心患者,共同努力改善症状,提高家庭幸福感。

(糖尿病危害)

文:张培伦/王传航教授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为缺陷所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可造成多系统损害。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增加迅速。糖尿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病毒感染、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自身免疫。

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人口老龄化、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1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