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7日讯 干细胞有可能是癌症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观点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研究人员坚持认为,环境致癌物质对决定癌症风险起更重要的作用。现在,来自圣犹他儿童研究医院和剑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大型系统的全生物体研究,在小鼠的不同器官中证实了干细胞对癌症起源的重要贡献。研究结果在线发布在《细胞》(Cell)杂志上。
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是圣犹他儿童研究院科学与综合癌症中心前任主任、剑桥大学英国癌症研究院癌症中心主任Richard Gilbertson博士。圣犹他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助理朱丽琴(Liqin Zhu,音译)博士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朱丽琴早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后于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儿童肝母细胞瘤小鼠模型,正常组织发育中的干细胞,小儿与成人癌症的细胞起源。
Gilbertson说:“细胞DNA中随机错误带来的偶然收益有可能对癌症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必须发生在诸如干细胞一类的特定细胞类型中,以及环境致癌物质一类的其他因素对于癌症的贡献。事实上,一场争论已在整个科学界持续了好几年--一些人认为癌症代表“坏运气”,因为突变是在干细胞中偶然产生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环境致癌物质更重要。这种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查看现有的人类癌症与干细胞数据所致,从中很难梳理出单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真实的实验模型中测试了这些不同的观点,调查了有可能驱动癌症的各个组件。”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特异的“标记分子” Prom1绘制出了小鼠整个生命周期不同器官中细胞的活性。在一些器官中,Prom1+细胞是不会修复或再生器官的成熟、不分裂细胞,但在少数器官中这些细胞是高度活跃的干细胞。朱丽琴说:“通过在小鼠的整个生命旅程中,在所有的重要器官内追踪这些Prom1+细胞,我们鉴别出了在哪些器官中这些细胞是积极分裂的干细胞。”
在获得整个生物体这些细胞的功能图后,研究人员将与人类癌症中发生的改变相似的一些DNA突变导入到了这些细胞中。朱丽琴说:“这种方法不需要致癌物,将它们从癌症方程式中移除出去,使得我们能够测试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是否会影响癌症风险。”在持续7年多的一项严格的科学研究之后,圣犹他儿童研究医院的Arzu Onar-Thomas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统计建模,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只有具有干细胞活性的细胞会生成癌症。
Gilbertson说:“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尽管我们证实干细胞功能是生成癌症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研究还揭示出人体中肝脏一类的组织受损,可以‘唤醒’睡着的干细胞,使得它们分裂,大幅提高癌症风险。因此,我们提出癌症起源于包括DNA突变、干细胞功能和组织受损在内的一场‘完美风暴’。”
科学家们还证实,相比于成体干细胞,初生动物的干细胞不大可能发生恶性转化,表明在新生儿中干细胞内在抵制肿瘤形成。“如果这一生物学适用于人类,那么它或许可以解释尽管儿童癌症产生了相当数量改变蛋白质的突变,且器官的生长速度在儿童期达到高峰,儿童患癌率相比成人要低数倍的原因,”朱丽琴说。
在这项研究中描述的许多新癌症模型与人类疾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
在许多的癌症类型中,肥胖患者比身材苗条的患者结局要差。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发表在2016年7月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假说来解释其原因:研究人员发现白血病干细胞“躲藏”在脂肪组织中,当遭遇化疗挑战时甚至以支持它们生存的一些方式转变了这一组织。似乎白血病不仅利用了脂肪组织来作为盗贼洞穴躲避治疗,还积极地改变了这一洞穴来满足它们的喜好。
直到现在,科学领域对于哪种细胞类型:干细胞、祖细胞或两者可导致肿瘤,及在肿瘤发生和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的转化机制一直抱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在发表于2016年7月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Cédric Blanpain教授和剑桥大学的Ben Simons教授领导研究人员在小鼠中阐明了,皮肤干细胞和祖细胞对一种癌基因激活做出的响应。他们的研究证实,尽管祖细胞可以生成良性病变,只有干细胞能够发展为致命的侵袭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s)是一类抵抗传统放疗和化疗的罕见细胞群,其有可能与癌症复发有关联。来自小鼠肿瘤模型的证据揭示出,神经祖/干细胞是GBM或GSCs的细胞起源,GBM被认为源自经历致癌打击的转化神经干细胞(NSCs)。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实,PTEN缺陷可重编程人类神经干细胞向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样表型转变。
干细胞和组织修复(脑,脊髓损伤,耳聋等),肿瘤研究及肿瘤干细胞
他在神经科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前列腺肿瘤及肿瘤干细胞三个领域中都有重大的贡献。九十年代初,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Nature》、《Neuron》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小脑神经元分化机制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发现。在以后的多年里,他领导的小组从事内耳发育和听觉损伤及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Neurosci.》、《J. Neuroscience》和《Development》等领域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改变了人们对哺乳类耳蜗毛细胞不能再生的传统观念,被同行们誉为是里程碑式的发现, 受瑞典“诺贝尔”基金委员会2002年主办的“恢复听力”诺贝尔大会邀请演讲。近年来,着重于肿瘤及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在前列腺癌症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成绩显著,已发表包括《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癌症研究》、《生物化学》等杂志的论文。率先对 “Notch”、“Hedgehog”、“Wnt”信号传导系统在前列腺发育和肿瘤发病机理作了很重要的阐述。并对结肠癌提出了新的可能治疗方法。受邀到包括“Gordon Conference”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演讲。他的研究组2008年底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在世界上第一次报道了可以用单个成体干细胞在体内重建前列腺。这一发现对组织再生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有深远的影响。受到《Nature》、《Science》、《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专题采访及报道。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抗药及复发的根源,对它的研究可最终导致开发出对治疗、治愈肿瘤的更有效的新药。“自然”杂志(2008年12月11日刊)有专页报道了申请者对肿瘤干细胞理论的见解并登有他的照片。
我们常说生命的奥秘是遗传秘码,而执行遗传秘码天书功能的单位却是基因,英文称Gene,基因是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基因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按功能概念区分称基因(Gene);按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概念则称为位点(locus);
按基因在人群中的差别则可称之为等位体(Allele)。基因是生命体的基本功能单位,在人类染色体中3乘10的9次方(30亿)个核苷酸序列中,只有少数核苷酸序列编码是基因。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技项目-人类基因组项目(Human Genome
Project)就是为了解破生命的天书-基因的,这项耗资30亿美元(实际的花费远少于此数字),从1989到2001年历时13年,吸引了世界上数百所大学,好几万科研人员的参与,最后终于在2001年由科技界和工业界同时发表结果,破译了人类的基因天书测出了30亿个核苷酸序列的排列顺序。
欢迎索取Illumina NextSeq 550Dx基因测序仪的详细技术资料>>领 取
人类基因组里的基因总数到底有多少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项目未完成之前的估计是10万基因左右,在人类基因组项目完成后惊奇的发现其实人类基因只有20000-30000之间,至今最详细精确的研究结果是21000个左右: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ublished by Michele Clamp and colleagues at the
Broad Institute, human gene catalogue’s such as Ensembl, RefSeq, and Vega
include many open reading frames that are actually “random occurrences” rather
than protein-coding regions — a finding that cuts the number of protein-coding
genes in the genome to around 20,500.
(Reference: Distinguishing
protein-coding and noncoding genes in the human genom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PNAS December 4, 2007 vol. 104 no. 49 19428-19433)。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生命中只有区区21000左右基因,而人体内的蛋白质总数在10万左右,那么许多基因不止只编码一种蛋白质,许多基因可能协同作用来编码不同的蛋白质。笔者从上研究生起就一直有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机体里最重要的基因?!长期以来,没有人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原因也是众所周知的,因为生命体是非常复杂的,机体是有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和基因组成的,各个层次,各个结构之间都紧密相连,相互协同,相扶相成的。
历史的来看,在好多人类基因组里的基因都是经过了长期,广泛和细致的研究的,有很多是非常著名的,比如P53基因,P53基因能够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命名为P53。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P53基因与人类50%的肿瘤有关,目前发现的有肝癌、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结
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卵巢癌、脑瘤、淋巴细胞肿瘤、食道癌、肺癌、成骨
肉瘤等等。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P53蛋白是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消除正常P53的功能,而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
其他很重要的基因比如转化生长子(TGF-beta)基因,这也是个广泛研究并发现是有一系列基因组成的超级家族,它是一个涉及包括发育、伤口愈合及细胞增殖和存活等诸多生物学过程的细胞外配体的大家族。由于这些蛋白质可以兼具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的作用,因此人们认为它们既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的过程又参与防止这些病理表现型出现的过程。
刺猬(Hedgehog)基因家族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超级家族,刺猬基因家族的表达异常影响到生长发育,造成前脑无裂畸形等发育缺陷性疾病,对面部和神经系统的中线产生影响。表现为耳低位,双侧唇裂及腭裂、单中央门齿、缺陷性中央神经系统分隔,小头、眼异常、眼间距缩短、智力发育迟缓、耳聋、惊厥及室间隔缺损,一些严重的病例甚至有单眼症。此外,刺猬基因家族通路中某一部分发生突变,可以发生癌变。已知刺猬基因家族的病变能够造成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单发基底细胞癌、髓母细胞瘤、脑膜瘤、神经外胚瘤,乳腺癌、食管癌、鳞状细胞癌和毛发上皮瘤等等。
很多基因对机体的影响不仅具有正反双向功能,而且还不止作用于一个系统,有的基因参与机体的好几个系统的病变,像Runx基因家族,Runx-1基因与儿童最常见的癌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关;Runx-2则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和骨质形成及自身免疫病;Runx-3与胃癌和直肠癌细胞的形成有关。
从功能方面,基因可以分类为很多基因家族,例如 肿瘤基因家族:p53, Rb, mTor, TGF-beta, WNT,
Hedgehog,,Runx,C-myc, Ras 等等。发育基因家族: FGF,TGF-beta, Wnt, Hedgehog,Notch1
等等。免疫基因家族: Ig家族,TNF,IFN, Foc-P3,PTPN22, IL家族,Th1,Th2和Th17细胞基因等等;炎症基因家族:, TNF,
PTPN22,TGF-beta等等;干细胞基因家族: Oct-3/4, SOX2, c-Myc, and Klf4等等. 细胞调亡基因家族:
Caspase1-8,Bcl。。。等等 。
美国《时代》杂志在2007年评出了当年十大科学发现, 其中的发现之一就是两本权威期刊
《Cell》及《Science》在2007年11月20日同时刊出来自美国及日本两个研究团队的一项报告,证实皮肤细胞经过“基因直接重组(direct
reprogramming
)”后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的细胞。这项发现一方面解决了利用胚胎进行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另一方面也使得干细胞研究的来源更不受限。这两个研究团对分属于日本京都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两个团队虽然独立研究,但使用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更巧合的是竟然同时分别被两本期刊审核通过,证明基因直接重组技术的确有效。他们所使用的方式都是利用病毒将四个基因送入皮肤细胞,促使普通的皮肤细胞产生变化,最后成为带有胚胎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称为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
(iPS)。
在这两个研究团队中,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只需要将四个基因 Oct3/4, Sox2, c-Myc, Klf4
送入已分化完全的小鼠纤维母细胞,即可以把纤维母细胞重新设定变回具分会全能性的类胚胎干细胞”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汤姆森(James Thomson)研究团队则利用了OCT4, SOX2, NANOG,
and LIN28四个核心基因,同样也可以将人类体细胞重新设定变回干细胞,成为Ips 细胞。
既然生命体最初是从一个干细胞发育而成,干细胞的万能分化和再生特又使干细胞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那么干细胞基因家族可是说是生物机体里最重要的基因家族了,因为干细胞具有再生和惊人的分化能力,是很多组织,器官和细胞的根源和起始。根据山中伸弥教授和汤姆森教授团队的研究最初需要四个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核心基因Oct3/4,
Sox2, c-Myc, Klf4或者OCT4, SOX2, NANOG, LIN28。但是最近德国马普研究所舒乐教授(Hans R.
Sch?ler)团队发表在《Cell》上的文章把这项工作推向了更进一步,他们只用了一个基因OCT-4就成功的在体细胞中诱导出了多能性干细胞iPS!他们的论文摘要是这样的:
The four transcription factors Oct4, Sox2, Klf4, and c-Myc can induce
pluripotency in mouse and human fibroblasts. We previously described direct
reprogramming of adult mouse neural stem cells (NSCs) by Oct4 and either Klf4 or
c-Myc. NSCs endogenously express Sox2, c-Myc, and Klf4 as well as several
intermediate reprogramming markers. Here we report that exogenous expression of
the germline-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Oct4 is sufficient to generate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dult mouse NSCs. These one-factor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1F iPS) are similar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Not only can these cells can be efficiently differentiated into NSCs,
cardiomyocytes, and germ cells in vitro, but they are also capable of teratoma
formation and germline transmission in vivo.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Oct4
is required and sufficient to directly reprogram NSCs to pluripotency.
值得指出的是舒乐教授是在神经细胞中只用一个OCT4基因就诱导出了多能性干细胞,而神经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是所有组织细胞中很难的一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OCT4基因的重要性!OCT4是参与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和维持其全能性的最为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同时也是体外建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关键基因。
OCT4基因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应激反应、凋亡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CT4基因含有一种叫POU的功能区域,POU的意思是(Pit
Oct
Unc),POU编码的POU蛋白DNA结合蛋白,对维持细胞多能性有重要作用。相信对与OCT4的研究将会讯速展开,因为OCT4不只是一个干细胞的全能控制基因,也可以说是生命机体里最重要的一个基因,多年来困扰遗传学家的疑问现在终于被细胞生物学家回答了!
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关爱患者,共同抗癌”。癌症已经并将持续成为威胁人类安全 健康 的“杀手”。世界抗癌日发起于2000年,目的是加快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领域的进展。
2020年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929万例,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为全球第一,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分别是乳腺癌和肺癌。
科技与癌症的较量" img_height="556" img_width="890" data-src="//imgq5.q578.com/df/0205/608af6a3fb032a7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近年来,细胞 科技 在抗癌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于免疫细胞的CAR-T疗法被认为是人类攻克癌症的新里程碑。在过去,说到细胞 科技 与癌症的治疗,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 随着 科技 的发展,人们发现,除了造血干细胞,其他类型的干细胞以及免疫细胞也能用来对付癌症,细胞 科技 给癌症治疗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干细胞的较量--多种癌症的新突破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干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为治疗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潜在方法。
干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自我更新,定向迁移,分化和对其他细胞的调节作用,这些作用可用作再生医学、治疗载体、药物靶向和免疫细胞的产生。
科技与癌症的较量" img_height="762" img_width="1108" data-src="//imgq5.q578.com/df/0205/4ecb5894e664189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在以往的报道中,研究人员通过移植骨髓来源的干细胞使骨髓损伤或免疫系统受损的骨癌患者恢复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2]。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所产生的T细胞能够特异性的杀灭癌细胞。
另一方面,由于干细胞的定向迁移能力,干细胞可作为载体将治疗药物递送到肿瘤部分,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定点清除。目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骨癌的方法。
除了干细胞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直接治疗作用之外,近年来,干细胞外泌体成为癌症治疗中另外一个热点。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其胞内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癌等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作用:克服复杂的体内传送障碍而被受体细胞吸收、无免疫排斥反应和致瘤性且易于存储。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大鼠肝癌模型中,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后,MRI检测结果显示肿瘤逐渐缩小,血清中的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物含量升高。更多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肝癌及肝脏转移性肿瘤中的应用如下表所示。
科技与癌症的较量" img_height="592" img_width="1108" data-src="//imgq5.q578.com/df/0205/b4446c92269aa0e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免疫细胞的较量--癌症治疗的新里程碑
基于免疫细胞的疗法被认为是主动免疫疗法,它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
免疫细胞疗法通常需要从患者血液中提取淋巴细胞,“训练”特定的免疫细胞以在体外识别癌细胞,然后将经过“训练”的细胞输回患者体内。然后,注入的细胞可以直接杀死患者的恶性细胞,或者激活其他免疫细胞进行癌细胞的杀灭。
科技与癌症的较量" img_height="434" img_width="640" data-src="//imgq5.q578.com/df/0205/b979f47f124d25cc.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这些细胞是通过称为白细胞分离术的过程从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的,而将其输回患者体内的过程称为过继细胞转移(ACT)。
最常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淋巴细胞是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树突状细胞(DC)。这些细胞可能来自患者(自体)或供体。目前,自体治疗比基因治疗更受欢迎,因为自体细胞减少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近年来,最为火热的肿瘤免疫疗法莫过于CAR-T细胞治疗。CAR-T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患者T细胞使其能够表达嵌合抗原受体,以特异性识别并杀死癌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目前ACT治疗的研究热点。CAR-T细胞疗法已在血液系统肿瘤中获得成功,靶向CD19的CAR-T细胞已在多个地区获批应用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某些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这种疗法开启了人类癌症治疗的新纪元。那么对于实体肿瘤,免疫细胞疗法的较量又将是如何呢?
不久前,全球首个靶向性的CAR-T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接受该治疗后患者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基本可控,罕见严重毒副反应,并初步显示出较好的临床获益[4]。
科技与癌症的较量" img_height="298" img_width="399" data-src="//imgq5.q578.com/df/0205/2e1c09d02b5d22b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胃癌是高发病率的癌症之一,现有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晚期胃癌患者的效果欠佳。一些化学药物疗法可通过促进免疫细胞浸润到肿瘤中并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来促进肿瘤抗原的释放而增加免疫疗法的效果。
所以,化疗和CIK疗法联合治疗似乎可以增强疗效。治疗性胃切除术后的Ⅱ/Ⅲ期胃癌患者CIK疗法联合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显示,与单纯的化疗组相比,患者OS明显延长[5]。在晚期的胃癌病例中, 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化疗加CIK疗法对患者的生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细胞 科技 的整体较量--人类抗癌的一把利剑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和长期处于不良的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发生癌变并产生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 。
近年来,细胞疗法在癌症的临床前和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系列较为可观的结果,不过依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未来仍需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抗癌机理,进一步探讨细胞 科技 在实体肿瘤中的效果等等。
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疗法的发展开辟了癌症治疗的新途径,对癌症的发生机制的深入发掘和药物制造与筛选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Chu D T, Nguyen T T, Tien N L B, et al. Recent progress of stem cell therapy in cancer treatment: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Cells, 2020, 9(3): 563.
https://doi.org/10.3390/cells9030563
[2] Morishita T. 2006. Tissu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bone tumors: three cases of cultured bone grafts derived from patient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rtificial Organs.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6433845
[3]朱丹,李汛.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2020,47(20):1055-1060.
https://kns.cnki.net/KXReader/Detail?TIMESTAMP=637478938491981250&DBCODE=CJFD&TABLEName=CJFDLAST2020&FileName=ZGZL202020008&RESULT=1&SIGN=DlsXwzULH29FI21MHw%2bL0Sy5zbM%3d
[4] Shi D, Shi Y, Kaseb A O, et al.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glypican-3 T-cell therapy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sults of phase I Trial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0, 26(15): 3979-3989.
https://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26/15/3979.abstract
[5] Zhao H, Fan Y, Li H, et al. 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as an adjuvant treatment for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65 patients. 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 2013, 28(4): 303-309.
https://doi.org/10.1089/cbr.2012.1306
[6]索晓敏. 胰腺癌干细胞外泌体激活树突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研究.河北大学,2020.
https://kreader.cnki.net/Kreader/CatalogViewPage.aspx?dbCode=cdmd&filename=1020752712.nh&tablename=CMFD202002&compose=&first=1&uid=WEEvREcwSlJHSldSdmVqM1BLVW9RNjZjNjlVOXM3c0lNREE3SlZMUFhnW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23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癌症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下一篇: 基因组测序挑战由来已久的进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