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从蹒跚学步开始

中医世家 2024-06-06 14:59:02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从蹒跚学步开始

一、婴幼儿学走路的四大误区

1、先要让宝宝锻炼短距离的走路。让宝宝扶着墙壁站稳,妈妈离开一段距离,用语言、手势或玩具鼓励宝宝向前迈步,宝宝可能会有些紧张,往往会走得不太平稳,但很快就能走到妈妈的面前。

2、当宝宝短距离练习完成后,妈妈可以逐渐加长训练的距离,一点一点让宝宝练习往前走。如果怕宝宝突然摔倒,影响练习走路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让宝宝往前走一步,妈妈就向后退一步,不断地后退,同样可以加长行走的距离。

3、保护好宝宝。最初练习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保护宝宝。等宝宝步伐灵活之后,才可以撒开手,与宝宝相隔大概几十厘米。

4、要给予宝宝一定的鼓励。当宝宝能走几步的时候,可让宝宝地上玩球,当球向前滚动时,宝宝自然会有往前追得欲望,这个时候宝宝可能就不会顾及摔倒,当宝宝摔倒的时候,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并让宝宝勇敢的自己爬起来,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坚强意志。

5、慎用学步车。很多家庭都给学步期间的孩子购买了学步车,有的人觉得可以帮助宝宝学走路,有的觉的很省事。其实,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会影响宝宝发育。

二、婴幼儿刷牙方法的选择

无论是用电动牙刷还是手动牙刷,你都需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电动牙刷刷牙效率更高,仍然需要你把牙刷以适合的角度,放到恰当的位置。如果你选择普通牙刷,正确的刷牙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推荐最多的儿童刷牙方式是巴氏刷牙法和冯尼氏刷牙法(画圈刷牙法)。

【巴氏刷牙法步骤分解】

BASS刷牙第一式:外侧面把牙刷倾斜45°,对准牙齿和牙龈交接的地方,以2-3颗牙齿为一组,来回水平移动牙刷,至少颤动10次,再移至下一组2-3颗牙。

BASS刷牙第二式:内侧面刷完外侧面,按照第一式的动作,开始刷内侧面,力度同样要轻柔,千万不要用力过猛!

当刷到门牙内侧的时候,由于牙弓位置狭小,牙刷要竖放,用适中的力度从牙龈刷向牙冠。

BASS刷牙第三式:咀嚼面最后把牙刷放在咀嚼面上前后来回移动。

冯尼氏刷牙法虽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简单易学,比较适合儿童——尤其是不配合巴氏刷牙法的低龄儿童。具体方法是:用牙刷在牙齿上划小圈,照顾到所有的牙齿表面。

孩子刷牙不是天生就会的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技能,所以爸妈们一定要注意教会孩子刷牙的技巧,并加以练习,以尽快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在这过程中,爸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大人要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才能带领孩子一起刷牙。在一起刷牙的过程中,孩子从模仿大人的动作开始,慢慢的掌握并熟练刷牙的方法。

三、婴幼儿智力的开发过程

1、让孩子获得满满的安全感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抚,减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但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一哭就去哄、抱,会宠坏孩子。实际上,及时哄、抱才是正确的做法,不哄不抱才会对孩子不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

安全感越足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能更专注地发展他内在的能力。

比如孩子能自己拿着玩具玩很久,偶尔会抬头大喊一声“妈妈”,妈妈远远地回应一声“哎”,然后他就继续放心地玩。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会担心妈妈的离开,一直不安地哭闹,直到妈妈出现在他身边了,才能安静下来。

因此,父母都要明白的一点是,孩子哭闹的时候要给予积极的安抚,通过声音、拥抱等方式使孩子平静下来,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才会越来越足,而不是任由孩子哭泣。

2、经常抚摸、拥抱孩子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缺乏拥抱的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孩子好得多。

当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亲亲他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手,捏一捏他的小脚丫,这些小动作都使孩子感到快乐。

我们的每一次抚摸和拥抱,对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其大脑发育有重要意义。

3、经常和孩子聊天,能刺激孩子的语言神经,还有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特别是9个月到3岁之间的孩子。

当然,和孩子聊天也是讲技巧的:

聊天时要注意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此外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任何善意的举动都会起到正面效果。因此和孩子聊天时,还可以伴有温和的肢体动作,比如握握孩子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 此外,聊天不等于“唠叨”,真正会懂得聊天的妈妈,会顺着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聊,给孩子很多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越聊越想聊;? 最后,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更能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爱上表达,爱上思考。

4、鼓励孩子模仿模仿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爱模仿的孩子,更聪明。而善于鼓励孩子模仿的爸爸妈妈,能让孩子更聪明。

研究表明,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主动地去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语言。父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去做好榜样作用了。

比如,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保持耐心,在孩子面前慢慢说,嘴型变化夸张一点、慢一点,让孩子更快学会发音。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如洗手、擦手、穿脱鞋子、刷牙、整理玩具等,那我们就要重复在孩子面前示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学习,让孩子在模仿中掌握这些新本领。

5、积极带孩子体验6岁前,孩子主要靠体验来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观察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他们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多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如公园、超市、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安排更多的家庭旅游,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认知。

6、和孩子一起阅读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但是许多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并非因为家中无书,而是因为父母没有阅读的兴趣。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要明白,就算我们看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报纸、杂志等一些看似“无用”的读物,也能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和孩子一起玩耍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曾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方式,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2岁-5岁的孩子中,爱玩的孩子比不爱玩的孩子,要聪明得多。(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所以,0岁-6岁是开发宝宝大脑的黄金时期,父母要珍惜这个黄金时间,多陪孩子玩。

四、不让孩子被宠坏的方法

1、让孩子享有“特殊待遇”

不少大人,会把孩子当做家里的“小太阳”。带孩子出一趟门,全家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妈妈撑伞,爸爸抱,奶奶喂水,爷爷逗笑;买了好吃的食物,孩子享有独吃或先吃的特权;孩子对家中长辈呼呼喝喝,大人还觉得孩子很可爱。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以为自己的地位高人一等,不懂得尊重父母、孝敬老人,凡事先满足自己,从不会替家人考虑。

2、没有原则地袒护孩子孩子犯错时,很多家长不忍心指出孩子的错误,更不忍心责罚孩子。当其他人教育或指责孩子时,家长就站出来没有原则地为孩子推脱:“他还小嘛,不懂事”、“小孩子都这样,你别计较哈”……这样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永远都长不大!年幼时期正是孩子是非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此时你不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将永远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长大后惹是生非了,仍然要家长来背锅。

3、过分害怕孩子哭闹,容易妥协“我最怕孩子撒泼哭闹,一哭闹就没辙,只能顺着他的意来了!”

“我家孩子生气起来,谁都拿他没办法,只好听他的!”

如果一个家长这样抱怨自家孩子,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已经被家人宠坏了!

其实孩子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一开始会用哭闹来试探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很容易妥协,孩子就会意识到“只要我哭了,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久而久之,哭闹就会成为孩子要挟家长的武器,想要达到什么需求,放肆地哭就是了。

4、孩子不听话时,央求孩子还有些“保姆式”的妈妈,在孩子不听话时会一边哄一边央求孩子,毫无家长的威严。比如:“妈妈给你看两集电视,你把饭吃完好不好?”“妈妈给你买雪糕,你不要哭了好不好?”

其实,孩子乖乖吃饭、不哭闹,都是他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事情,不需要家长用其他条件来交换。我们越是在孩子面前低声下气,就表明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越无能,最终只会教出一个性格骄纵霸道的孩子。

5、以孩子还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明明孩子可以独自学习很多生活技能了,但是很多家长不忍心如此“残忍”地对待孩子,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

我们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其实恰恰是害了孩子。

一岁半到三、四岁左右,是宝宝发展自理能力的关键年龄。在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能够引导孩子,那他的自主性会提高,而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

相反,如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他的自理能力将会非常差,一旦离开家长就难以适应环境,性格上也非常依赖大人,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

6、牺牲自己,满足孩子无理的需求孩子是家人的心肝宝贝,妈妈把孩子视若珍宝,再也正常不过了。

但是,我们爱孩子的前提是,必须要先懂得爱自己。

很多人一旦当了妈妈,就完全把时间精力花在了孩子的身上,凡事以孩子为中心,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不显眼、很不重要的位置。

其实上,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亲子关系,只会养出一个只会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

此外,一个“牺牲式”的妈妈,往往会在孩子的屎尿屁及生活的柴米油盐中迷失自我。

连自己都不懂得爱自己,你还指望孩子会来爱你?

7、过于焦虑,不敢放手还有一种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时刻都像一根紧绷着的弦,不让孩子碰这、不让孩子碰那,或者干脆贴身保护孩子,孩子跑哪儿去,妈妈就跑哪儿去。

诚然,对于尚不能分辨危险的宝宝来说,妈妈的保护非常重要,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力,逐渐不再依赖妈妈。

如果我们时刻都这么焦虑,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只会让孩子脆弱得像一块玻璃,经受不起任何的挫折。(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因此,不要一直把孩子当小婴儿那样来保护,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孩子才会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

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会经常看动画片,对孩子发育会产生哪些帮助?

孩子看动画片的好处:
1、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从儿童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印象深刻。
2、提高宝宝专注力。宝宝看动画片可以有效的提高宝宝的专注力,正是因为这一点家长们发现,宝宝的很多本领都是通过看动画片学到的,就是因为宝宝可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看动画片上,注意力集中了,宝宝学习的能力就提高了。

蹒跚学步读音

蹒跚学步,拼音是pán shān xué bù,意思是比喻做事刚刚开始。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例句:1、她在蹒跚学步时摔倒了。2、从我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3、呱呱坠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童言稚语。4、2岁半会说话,10个月就“蹒跚学步”。5、你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蹒跚着在地上留下你弯曲的脚印。

6、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从蹒跚学步开始。7、从我蹒跚学步,一直到地老天荒。8、母亲是那双扶着我蹒跚学步的双手。9、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咬字清晰,步伐矫健。10、过去你扶我蹒跚学步 未来我陪你夕阳漫步。

11、蹒跚学步的幼儿长成读四年级的小学生了。12、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我喜欢和它交谈。13、当我还蹒跚学步时,有一只马来到我们农场生活

奏响宝宝成长三部曲的,是哪种全新的育儿观念呢?

与上一代人传统的育儿理念不同,如今的80、90后父母更关注宝宝的成长变化,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

那么,如何积极的理解宝宝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宝宝自身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成长最有利的帮助和引导呢?这其中可是大有学问的~




从出生到3岁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婴幼儿也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吃饱了睡,睡够了吃,什么还不懂。

其实他们蕴含着令人惊讶的“成长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等功能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成长相关的规律性,父母要多观察宝宝,抓住宝宝的成长信号,为他提供适时工具,让宝宝运用自己潜在力量去不断地尝试和体验,充分感受世界,让宝宝为自己的成长“做主”!

早尊重宝宝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也需要给予妈妈足够的支持和指引,那么提供适时的工具和方法,在家庭养育和玩耍体验的过程中,将宝宝的自身力量转变成现实的能力同样很重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育儿专家的认可:

认为需要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婴幼儿的成长规律,在养育过程中,跟随宝宝的发育特点,抓住宝宝自己传递的成长信号,开启成长力。

宝宝成长三部曲:发现成长信号——适时提供帮助——开启宝宝成长力。




寻找萌宝小英雄 五大成长力

由喂到吃、由吸到喝的“进食成长力”

“哭一哭,闹一闹,张口就要妈妈喂;想吃想睡会表达,主动吃奶在形成。”

红发玩具沙妈妈:

习惯了母乳喂养的小腊月,在混合喂养的时候总是容易呛奶、吐奶,并且开始抵触奶瓶

后来同为过来人的表姐向我推荐了一款适合初生婴儿防胀气小金瓶,有着“自动锁流”技术的新生柔护型奶嘴搭配防胀气功能的奶瓶,缓解了小腊月的呛奶和胀气,逐渐习惯了奶瓶喂养,现在她胃口也变大了,比以前更结实啦~

小编认为:

由于新生宝宝最初的吸吮只是靠舌尖本能的含合和挤压来完成喝奶,吞咽时很难自主控制流速和流量,所以会在转奶阶段抗拒奶瓶。

此外,过硬的奶嘴也会让宝宝感到不适,建议妈妈选择适合新生宝宝的超柔奶嘴、带有防胀气功能的奶瓶,同时特别要注意口腔卫生;

喂奶时,妈妈要以正确的姿势怀抱孩子,通过皮肤、体温、气息丝丝缕缕地向宝宝传递:“我爱你,我一直关注着你”的信号,让宝宝安心,平稳度过转奶期。




表情多多,嘤嘤学语的“交流成长

“表情多,动作多,情绪表达多样化;饿了哭,不快哭,需求、心情要分清。”

玫瑰双鱼妈妈:

我们家颢仔快1岁了,有点叛逆又喜欢调皮捣蛋,妈妈越忙他就越爱哭闹喊叫,真的是时时都在挑战我的耐力底线。

有一次托闺蜜帮忙照顾颢仔几天,接孩子的时候发现他不哭也不闹原来闺蜜用奶嘴缓和了宝宝的情绪,不再焦虑。

小编认为:

宝宝在的成长阶段,情绪表达逐渐增加,除了笑和快乐以外,还会通过哭闹、四肢动作、乱扔东西来表达不快,不适,疼痛等负面的情绪,以及缺乏的安全感。

妈妈们在了解了婴儿的情感表达之后,需要及时发现宝宝的情绪变化,并用适当的方式做出回应。比如借助安抚奶嘴等工具,用吮吸帮助宝宝转移情绪。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其说话、拥抱或轻拍来进行安抚,给予宝宝安全感和接纳的感受,进而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康地表达出来。




东瞧西看,小手摸摸的“感知成长力”

“咬玩具,碰餐具,感官范围在扩展;左转转,右看看,不同人物细辨别。”

jocelyn27妈咪:

11个月的宝贝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最让妈妈头疼的就是吃饭问题:宝宝有了独立意识,喜欢自己吃饭,但每次吃饭场面都无比“惨烈”,要么是用手抓着食物吃,要么碰倒了碗食物洒一地……我在一旁收拾教育,感到心力交瘁,家里人也建议给宝宝强制“喂食”。

后来,尝试给宝宝用了宝爸淘来的宝宝碗引导宝宝好好吃饭,养成好的习惯。

小编认为:

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和物品,特别是用嘴巴和手去触摸身边的玩具、物品和食物。

同时,这个阶段的宝宝也喜欢尝试不同的味道,以满足味觉发育需求。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宝宝提供条件合适的家具和生活物品,引导宝宝自己接触事物,尝试一些简单的活动。

比如就餐的时候,妈妈不要阻止宝宝尝试用手乱抓食物往嘴里放。在他学会用勺子之前,用手抓着吃完全属于“文明行为”。

可以使用有特制吸盘的碗,防止宝宝在抓取食物时将碗不慎翻洒,帮助宝宝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食物;还可以搭配感温的防烫两用勺,保护宝宝娇嫩口腔,同时方便研磨和喂食。




坐爬翻滚,蹒跚学步的“运动成长力”

“摆积木、学吃饭,一页一页翻书看;爱玩耍,善模仿,精细动作玩中练。”

乖多多妈咪:

活泼好动的许多多自从会爬会走,每一天就想着探索新的空间。宝宝的运动量增加了,就需要及时喝水补充水份,但常常因为贪玩,忘记喝水。看来要想让宝宝习惯多喝水,还是需要一个让他“心水”的好伙伴。

小编认为:

宝宝一岁以后,开始对玩耍和游戏表现出兴趣,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喜欢和妈妈一起玩耍,开始出现一些有意义的行为,比如会走向有好吃食品的桌子,将玩具放回书架等,虽然简单,但这是行为发育的重要标志。

建议妈妈们将杯子、玩具等颜色鲜艳的物体放在宝宝能够得到的地方,并且鼓励他去抓。

多给宝宝一些容易抓住的东西,比如碗勺、杯子、摇铃、塑料环等,让宝宝自己试着把玩。

同时,妈妈们可以选择宝宝易于抓握的学饮杯、碗、勺等,让宝宝锻炼做一些简单而喜欢做的事,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意识。




争强好胜,自己动手的“生活成长力”

“养成睡眠好习惯,学习入厕会穿衣。刷牙洗脸勤清洁,小小绅士爱独立。”

恩和宝贝1069妈咪:

宝宝从小很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早出晚归的爸爸。

每当爸爸下班,宝宝总是跟在爸爸屁股后头,看爸爸做这做那。

自从孩子长出第一颗牙齿,注意力就转移到刷牙这件事上,甚至还会默默学习爸爸刷牙的动作。

随着孩子食量见长,牙齿也慢慢长齐了,本来是爸妈帮宝宝刷牙,现在也给宝宝买了属于他的第一把牙刷,宝宝非常高兴,每天爱不释手,从此每天和爸爸一起刷牙,看谁刷的牙更亮白,口气更清新。

小编认为:

这时候宝宝已经掌握一定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和自我意识也相应提高。宝宝开始懂得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脏,知道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妈妈们可以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

宝宝乳牙萌出后,选择一款适合宝宝使用的牙刷,不仅能够保护宝宝的幼嫩牙龈,易于抓握的手柄设计、可爱的造型也会给宝宝带来更多刷牙的乐趣,提高宝宝自我生活能力,成长也就更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3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