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对新生儿的心脏形状感兴趣,其实新生儿的心脏和成年人很接近,只是心隔比较小,心室比较大,通常在发育到两周岁的时候心脏外观就和成年人一样,新生儿的心脏健康十分重要,如果新生儿的心脏形状同龄人有差异,那么一定要做好心脏的检查,避免心脏先天畸形的出现。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新生儿心脏形状的相关问题。
一、新生儿的心脏形状和成年人很相似,只是新生儿的心脏心隔比较小,因为宝宝胸腔还没有完全发育开,这样可以给心脏节省出很多发育的空间,新生儿的心室在心脏占比重中比较大,这样能够保证新生儿全身供血的充足,这也就是小孩脉搏动比成年人快的原因。
二、新生儿的心脏形状很大的决定心脏功能是否健全,如果新生儿的心脏形状和同龄新生儿差距很大,就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注意,这类新生儿很有可能是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一般来说表现为心隔缺损三毫米,但这种病情是比较轻的,在新生儿以后的发育中,能自己长好也是有可能的,家长不必过分担心。
三、新生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脏也在快速发育着,只要家长能够保证孩子营养的供给,不要让孩子出现挑食偏食的毛病,心脏功能都能正常反应,在新生儿宝宝出生后,要让宝宝养成向右侧睡觉的习惯,这样不会到压迫到心脏,对宝宝心脏的发育也是有帮助的。
新生儿的心脏形状和成年人比较像,相对来说,新生儿的心隔比较小,心室比较大,这样心脏能保证血液对宝宝身体的供给,是人先天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要给宝宝提供健康的饮食,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发育,同时要注意不能让新生儿就趴着睡觉,以免影响心脏的发育。
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
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这一时期孩子脱离母体来到一个完全崭新而陌生的世界,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需要爸爸妈妈多注意,以下是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参考。
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1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1、呼吸系统。新生儿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较浅,频率较快,40次/分左右。
2、循环系统。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16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
3、消化系统。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胃呈水平位,贲门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幽门相对较紧张,易发生溢乳。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胎粪,约2-3天过渡到正常粪便。
4、血液系统。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以后逐渐下降。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约占70%。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对氧有较强亲和力,所以新生儿缺氧时往往紫绀不明显。白细胞总数较高,出生后第3天开始下降。
5、泌尿系统。一般生后24小时内排尿,若生后超过48小时仍无尿,需要寻找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易出现水肿或脱水症状。排磷功能较差,易导致低钙血症。肾对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不足,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6、神经系统。脑相对较大,大脑皮层兴奋性低。脊髓相对较长,其末端约在3、4腰椎下缘,故腰穿进针应在第4、5腰椎间隙。出生时己具有暂时性原始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可呈阳性。
7、免疫系统。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IgG,但数月后逐渐消失。IgA和IgM则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人的.初乳中含较高IgA,可增强新生儿的机体抵抗力。
8、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易散热。寒冷时因寒战反射未建立,主要依靠棕色脂肪代谢来产热,产热量相对不足。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室温过高时,引起体内水分过多丢失,出现发热称“脱水热”。
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2正常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42周,体重>2500g,身长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1、外表特征 ——出生时哭声响亮,四肢屈肌张力高,皮肤红润,胎毛少,覆盖有胎脂,耳廓发育好,乳晕明显,可摸到结节,指甲长过指端,足底皮纹多,男婴睾丸已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蔽小【阴】唇。
2、皮肤黏膜及脐 ——皮肤薄嫩,血管丰富,易感染,脐带生后1~7天后脱落。
3、体温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易随外界温度变化。
4、呼吸 ——呼吸中枢不成熟,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不规律,40~45次/分。
5、循环 ——心率快,约l20~140次/分。且波动较大,范围在90~160次/分之间。
6、消化 ——胃呈水平位,贲门松弛,幽门紧张,易发生溢乳,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墨绿色胎粪,3~4天后转为黄色粪便。
7、泌尿 ——肾功能差,易发生水肿或脱水。一般在24小时内排尿。
8、神经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常出现无意识、不协调的活动。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新生儿有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才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
9、免疫 ——可由胎盘从母体获得IgG,数月后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故新生儿易患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护理:
1、护理诊断/问题:
(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完善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有关喂养及护理知识。
2、护理措施:
(1)预防体温改变的护理:保暖,将刚娩出新生儿皮肤擦干并用温暖毛巾、小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应将新生儿置于中性温度下,即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2℃~24℃,在这种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量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持正常体温,此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此外新生儿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清新。相对湿度在55%~65%、
(2)预防感染的护理:环境清洁,卫生应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照射30分钟,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衣服应柔软,体温稳定后可沐浴,水温在38℃~40℃,每日一次,注意头颈、腋窝、手掌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洗,脐部保持干燥,注意日常观察。
(3)健康指导:宣传母乳喂养优点,鼓励父亲参与日常护理,采用多种方式教会家长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强调新生儿出院后继续照顾的重要性。
正常新生儿的基本特点3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约10秒钟内就开始呼吸了。
新生儿出生后1~2分钟内药迅速断脐带,过迟断脐带会形成红细胞增多后引起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
新生儿器官发育尚不成熟,过滤能力差,不能喂含有盐的溶液。以免发生组织水肿。
出生第一日就会排出墨绿色的胎便,如果出生24小时后都还没排便,应该检查有无先天性无肛门或消化道畸形。
喂奶后,大便变为黄色,像糊状,每日3~5次。大便的性状可提示喂养的情况;次数增多,便质与水分开,提示消化不好;大便多泡沫酸味重,提示喂糖过多了。用牛奶喂养,大便结块,臭味较浓;喂食不足,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新生儿哭闹不安;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或水样,或带粘液、脓液、有腥臭,呕吐、发烧、厌食。x
新生儿出生时,皮下脂肪薄,身上布满白色脂肪,皮肤红润。出生1小时内体温下降2℃,后逐渐回升,一般在12~24小时内体温稳定在36~37℃之间。
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多见的一种。中小型缺损,常无显著病症,大中型缺损,由此可见发育迟缓、疲惫无力、削瘦、淡白,易患呼吸道感染。室间隔缺损,一部分患儿在10岁前还有自主关闭的很有可能,因此,如无病发症,手术治疗可在10岁之后开展。
最先应当确立的是拥有杂音在新生婴儿阶段不一定就身患先天性脏病,换个角度来看没有杂音也不能说毫无疑问没有心脏疾病。可是因为很多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心脏的结构产生了不应该有的转变,造成了血液的更改,心血管的杂音或是很普遍的。因而新生婴儿出生后若能听见心血管杂音,但小孩的一般状况不错,都没有乌青可以等小孩2-3个月时再查验,杂音消失了也不需再作查验。
要尽量减少婴儿啼哭,达到其生理学规定,如准时喂母乳,立即更婴儿换尿布等。纯母乳喂养的患儿,不必将胸部塞住小宝宝的口鼻持续吮吸,那样会使他闭气,非常容易产生乌青,要间歇性喂奶,使孩子获得歇息。奶粉喂养一样这般。
室内空气质量要新鲜,温度要适合。有不断乌青的患儿应防止室温、环境湿度过高,并须常常确保足够的每天喝水量,以防脱干而造成形成血栓。饮食搭配要颇具营养成分,便于消化。不必一顿吃得太撑,要少吃多餐。适度调节食材的构造,避免出现严重便秘。
这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多见的一种。中小型缺损,常无显著病症,大中型缺损,由此可见发育迟缓、疲惫无力、削瘦、淡白,易患呼吸道感染。室间隔缺损,一部分患儿在10岁前还有自主关闭的很有可能,因此,如无病发症,手术治疗可在10岁之后开展。动脉导管未闭。是小孩先天性心脏病较常用的一种种类,经查验诊断后,最好是在4-15岁开展手术医治,因4岁之前还有自主痊愈的很有可能。
女生超过男孩儿,临床症状因缺损尺寸而异。一般由此可见发育迟缓、脸色苍白、易疲劳、主题活动后易发生心慌气短。如无并发症,应在10-15岁开展手术医治为宜。法洛氏四联症。此型较重,经常在宝宝阶段即发生嘴唇、指、趾端紫绀、气喘、呼吸不畅、发育迟缓、。一般在5-15岁开展手术医治较为理想,但手术治疗通过率不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75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