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黑热病如何预防,怎么治疗黑热病

夕阳红 2023-07-06 15:09:20

一、黑热病怎么预防

经常性预防措施:

(1)在疫区白蛉季节来临之前,普查普治所有患者,并对患者定期追访一年,力求根治。

(2)在黑热病及犬内脏利什曼病皆存在的地区,尤其是在山丘地区,仅治疗病人难以保证黑热病的根除,必须对犬类定期登记检查,发现病犬应扑杀掩埋。

(3)疫区每年5-9月白蛉活动季节,要在住室、圈厕等附近采取灭蛉措施。

(4)流行季节搞好住室卫生,保持通风透光和地面干燥,防止成龄躲藏和幼龄孽生,野外工作人员裸露部分涂擦驱避剂,夜间睡眠可用细纱蚊帐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

【相关建议】

出游前后安排体检,出门旅游前,专家建议做一次健康检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以及旅行目的和生活环境等情况,决定是否前往。旅行归来后再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检查,了解自己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血压、血脂、血糖的状况。

为了避免出游疲劳综合症,至少要提早一天回来,不能贪恋游玩,以便给自己留下调整的时间,恢复到出游前的健康状态。

二、黑热病怎么治疗

1.一般性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增强营养,保持液体和电解质的平衡,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以及高热时的对症处理如物理降温等。

2.病原性治疗目前仍以五价锑剂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常用者为葡萄糖酸锑钠。成人总剂量为100mg/kg,儿童为120~150mg/kg,分6天静脉或肌内注射,成人1次/d,儿童则可分为2次/d注射。国外用药剂量较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0mg/(kg·d)的20天疗法。脂质体葡萄糖酸锑钠的杀虫效果较好,但因对猴有较大毒性而停产。副反应有咳嗽、恶心、鼻出血、腹痛、腹泻、腿痛等。严重心、肝、肾脏病患者禁用。抗锑剂或锑剂过敏的患者则可应用喷他脒(pentamidine),剂量为4mg/(kg·d),总量成人为2.1~6.5g,儿童为0.7~1.4g。本药的副反应较多,肌注有局部疼痛、硬块,静脉注射易引起血压下降、面部潮红,此外尚有头痛、心悸、胸痛、腹痛、恶心等。偶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可逆性),低血糖症或高血糖症,也可诱发糖尿病。南美一些国家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抗锑或锑剂过敏的患者,获得良好的疗效。两性霉素B对肾脏有明显的损害,治疗以小剂量开始,一般认为总剂量<20mg/kg对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是安全的,WHO推荐的治疗总剂量为1~3g。Davidson等(1994)以脂质体amphotericin B总剂量20mg/kg和30mg/kg,分别用药21天和10天,治疗31例免疫状态正常的病例均获治愈,并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另治11例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例,其中8例复发。

三、黑热病的症状

1.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为3~3.5月,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

2.临床症状与体征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也可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适及无力。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ADL,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末梢血液白细胞明显减少,继之出现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皮肤瘀点。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因而本病也被称为黑热病。

3.临床类型李宗恩及钟惠澜(1935)将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结核型:缓慢发病,午后发热,盗汗,咳嗽,食欲缺乏,常被误诊为肺结核。

(2)伤寒型:约有1/3的病例先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继之体温上升至39~40℃,持续不退,并有便秘和腹胀,脾肿大及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减少,很类似伤寒病。

(3)波浪热型:有时患者热型呈波浪状,出汗多,脾肿大及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类似布氏杆菌病,但无关节疼痛。

四、黑热病的感染途径

细菌感染:江河湖海气候潮湿,森林多闷热,病菌孳生繁殖快,各种真菌感染容易增多。如隐球菌等,常寄生在土壤或粪便中,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因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因此,要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力。

如何预防出游黑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多发生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域和海南及两广。

疟疾: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南各省、东北地区和陕西。东北地区、陕西和南方丘陵与平原地区为间日疟,南方山岳丛林地区疟疾最严重,而且是恶性疟疾。疟疾在青藏高原海拔1500米以下的谷地亦流行。

肺吸虫病:主要发生在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及长江三峡地区。病原体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喇蛄、溪蟹、石蟹等进入人体致病。

丝虫病:在南方各省、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常见。

黑热病:在青海和新疆南部时有发生。

出血热、森林脑炎:在新疆和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时有发生。

什么是黑热病?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5 ̄8月为白蛉活百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本病潜伏期一度般为3 ̄5个月,起病常缓慢。早期症状有发热、畏寒、出汗、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热型不规则、有时24小时内体温可有2次升高。起病半年后,患者日渐消瘦,并出现鼻出血、牙龈版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皮肤变黑(故称为黑热病)。在病程中,病情常有波动,缓解和加重交替出现。由于久病体弱,常易并发细菌性感染,如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怀疑黑热时,可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应有诊断价值),骨髓及淋巴结穿刺涂片(找到病原体即可确诊)。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权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黑热病的预防

1.在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及防治的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应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免疫学方法查出感染内脏利什曼原虫的犬应及时杀灭。每年5~9月白蛉活动季节用有机磷杀剂喷洒住宅等处杀灭白蛉。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防蛉措施,避免白蛉叮咬。

黑热病是种什么病?山区游玩需要注意什么?

黑热病(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和出血。

如果您正在山区游玩,建议您注意以下事项:

1. 防蚊:使用驱蚊剂和穿长袖衣服以防蚊叮咬。

2. 饮用水:使用经过消毒的水,以防止水传染病。

3. 食物安全:选择经过消毒的食物,以防食物中毒。

4. 避免野外活动:避免在夜间或黎明时刻外出,因为这是蚊子活跃的时间。

如果您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您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皮肤型黑热病简介

目录1拼音2疾病分类3疾病概述4疾病描述5症状体征6疾病病因7病理生理8诊断检查9治疗方案10预后及预防11特别提示附:1治疗皮肤型黑热病的穴位 1拼音 pí fū xíng hēi rè bìng

2疾病分类 感染科

3疾病概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人属 *** 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不熟蛋白增高为特征。

4疾病描述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人属 *** 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不熟蛋白增高为特征。

5症状体征 (一)典型临床表现

1.发热?起病多缓慢。典型热型为双峰热,约占1/3,多为不规则热;病程较长,可达数月,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有些病人发热数月仍能劳动。

2.脾、肝及淋巴结肿大?脾明显肿大,起病后半个月即可触及、质软、以后逐渐增大,半年后可达脐部甚至盆腔,质地硬。肝为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偶有黄疸腹水。淋巴结亦为轻至中度肿大。

3.贫血及营养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现,有精神萎靡、头发稀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浮肿及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可加深故称之为黑热病(kala—azar即印度语发热、皮肤黑之意)。亦可因血小板减少而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皮肤出血点等。?在病程中症状缓解与加重可交替出现,一般病后1个月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脾缩小及血象好转,持续数周,以后又可反复复发,病程迁延数月。

(二)特殊临床类型?皮肤型黑热病?多数患者有黑热病史,亦可发生在黑热病病程中,少数为黑热病病史的原发患者。皮损主要是结节、丘疹和红斑,偶见褪色斑,表面光滑,不破溃亦很少自愈,结节可连成片类似瘤型麻风。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但面颊部多见。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大多数能照常工作及劳动,病程可长达10年之久。

6疾病病因 (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病犬,少数野生动物如狼、狐等亦可为传染源。不同地区传染源可不同,平原地区病人为主要传染源,常引起人间流行,此称为“人源型”。西北丘陵地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犬源型”,多散发。在内蒙古、新疆等荒漠地区,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而称为“自然疫源型”或“野生动物源型”。三中类型黑热病病原体亲缘关系的DNA研究发现,犬源型与自然免疫源型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同源性较大;而与人源性的同源性较小。人源型为亲人株,而其他二型则属于亲动物株。

(二)传播途径?作为本病传播媒介的白蛉有十余种,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

(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本病为地方性传染病,但分布较广,遍及亚、非、欧、美各洲。我国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病例,内脏利什曼病犬亦可见,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区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

7病理生理 (一)发病机制?利杜体在人体内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并可随血流到脾、肝、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在单核—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可引起巨噬细胞破裂,利杜体逸出后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及在内大量繁殖,如此反复而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及增生,导致内脏发生病变。

(二)病理解剖?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明显增生,主要病变在畜有巨噬细胞的脾、肝、骨髓及淋巴结。脾常显著肿大,重量可达45kg,巨噬细胞极度增生,内含大量利杜体;脾因血流受阻而显著充血,偶可因小动脉受压而发生脾梗死;脾极度肿大时可有脾功能亢进。肝可轻至中度肿大,库普弗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汇管区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肝细胞可因受压缺血发生脂肪变性。骨髓显著增生,巨噬细胞内有大量利杜体,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及血小板生成均显著减少。淋巴结轻至中度肿大,其内有含利杜体的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其他肺、肾、胰、扁桃体、睾丸、皮肤及皮下组织等亦均可有巨噬细胞增生,其内亦有利杜体,由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增生可形成微小的皮下结节。?由于巨噬细胞及将细胞大量增生,引起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主要是1gG抗体,为非特异性抗体,无保护性。且发现在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机体的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体液免疫次之,由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难以自愈。

8诊断检查 (一)血象?全血细胞减少,其中白细胞数减少最明显,一般为(1.5—3)×109/L,重者可少于1×109/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可完全消失;嗜酸粒细胞数亦减少。常有中度贫血,病程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一般为(40—50)×109/L,血沉多增快。但淋巴结型者血象多正常,嗜酸粒细胞常增高。皮肤型者白细胞数常增高至10×109/L以上,嗜酸粒细胞数可增高达15%左右。

(二)血浆蛋白?球蛋白显著增加,白蛋白减低,白蛋白、免疫球蛋白比值明显减少及倒置。球蛋白试验(包括蒸馏水试验、醛凝试验等)均常阳性。并有ALT及血胆红素升高。

(三)病原学检查?1.涂片检查?常用骨髓涂片检查利杜体,阳性率80%—90%。脾穿刺涂片阳性率高,可达90%—99%。但有一定危险性而很少采用。淋巴结穿刺涂片阳性率亦高达46%—87%,可用于检查治疗后复发病人,因原虫在此消失最慢而易成为复发病灶。周围血涂片简便,厚涂片阳性率60%,血液沉淀法涂片阳性率90%。皮肤型及淋巴结型患者,可从皮损处及肿大淋巴结中取材涂片检出利杜体。?2.如原虫量少涂片检查阴性,可将穿刺物作利什曼原虫培养,7—10d可得阳性结果。亦可接种于地鼠等敏感动物腹腔内,1—2个月后才能确定诊断。此法在临床诊断上很少采用。

(四)血清免疫学检测?1.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IFA)、ELISA、PVC薄膜快速ELISA及间接血凝(IHA)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均较高,其中IFA法及ELISA法阳性率几乎达100%,但可有假阳性。PVC薄膜快速ELISA法使用于现场普查。?2.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实验(McAb—AST)及单克隆抗体斑点而ELISA法(Dot—ELISA)检测循环抗原,其含量与宿主体内寄生虫数量相关,有助于病情及时的判断。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其由于治愈后3个月阴转,而用于疗效考核。

诊断?1.流行病学史?白蛉季节(5—9月),在流行去居住过。?2.临床特点?起床缓慢,长期反复的不规则发热,无明显中毒症状,脾明显肿大。晚期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贫血及营养不良。?3.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尤以白细胞减少最显著。球蛋白明显升高。确诊主要依据病原体检查,骨髓涂片利杜体是常用的确诊方法。应尽早进行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4.治疗性诊断?对高度疑阵者,但未检出病原体,可考虑用锑剂作诊断性治疗,如疗效显著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9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发热期间卧床休息,高蛋白饮食。做好护理尤其口腔护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原治疗?1.锑剂?常用5价锑剂葡萄糖酸锑钠,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1)六日疗法:总剂量成人一般100mg/kg(90—130mg/kg),儿童150—170mg/kg,平分6次,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用药后体温可迅速下降、脾逐渐缩小,血象恢复正常。病原体消失率93%—99%。?(2)三周疗法:感染严重或体制衰弱者总剂量成人15mg/kg,儿童200mg/kg,平分6次,每周2次,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疗效与上法相似。?(3)重复治疗:感染严重一疗程未愈或复发病人,可增加剂量重复治疗,在6日疗法剂量基础上加大1/3量。?本药毒副作用小,少数病人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脾区痛及鼻出血等,一般不影响治疗。如治疗中血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继续减少,则暂停治疗。有心脏病、肝病者慎用。过期药物尤其已变色者因有变成3价锑加大毒性的可能,不应使用。?如锑剂治疗3疗程仍未愈者,称之为“抗锑剂”病人,则须用非锑剂治疗。?2.非锑剂?本药疗效差,疗程长,复发率高,毒副作用亦较大,故仅用于锑剂过敏、无效或并有粒细胞缺乏症者。?(1)戊腕脒:水溶液不稳定,注射前配成10%溶液肌内注射,每次4mg/kg,每日一次,连用15d为1疗程,总剂量60mg/kg。治愈率30%—60%。注射局部可有红肿硬块;亦可有头晕、心悸、脉搏加快,甚至血压下降。?(2)羟脒替:每次用前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用1%普鲁卡因溶液配成2.5%—5%溶液,缓慢肌内注射。或溶于25%葡萄糖液内配成0.2%溶液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剂量为2—3mg/kg,10d为1疗程,用2—3个疗程,其间间隔7—10d。不良反应有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及虚脱。?治愈标准:①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改善。②肿大的肝脾回缩。③血象恢复正常。④原虫消失。⑤治疗结束及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三)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预防及治疗继发性感染。严重贫血者须用铁剂及输血,待贫血好转再用锑剂。

(四)脾切除?多种治疗无效,病原体仍可查到,脾明显肿大并伴脾功能亢进者,应行脾

10预后及预防 (一)管理产传染源?在流行区白蛉繁殖季节前,应普查及根治病人。山丘地带应及时查出病犬,并捕杀掩埋。病犬多的地区动员群众不养犬。

(二)消灭传播媒介?用敌敌畏、敌百虫、223(1.5—2.0g纯药/m2)或溴氢氯酯(12.5—25mg纯药/m2)进行喷洒灭白蛉。

(三)加强个人防护?用细孔纱门纱窗或蚊帐。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涂皮肤,以防白蛉叮咬。

11特别提示

本病主要采用葡萄糖酸锑或戊烷脒治疗。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作脾切除术,术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常可奏效。

传染源是病人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每年

58

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

7

天后白蛉再次叮蛟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虫主要生活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治疗皮肤型黑热病的穴位 血郄 患者甲皱微循环变化,发现管襻清晰度增高,管襻发夹型变增多,管襻长度增加,管襻输入、输出端口径比均有...

肘尖 %。治疗胃痛:以中脘和章门(双侧)为主。寒邪客胃型,加气海、命门;肝气犯胃型,加内关、期门;瘀血停...

兑骨 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穴位解剖: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

冲阳 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治疗失眠:对阴虚火旺型患者取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右侧神门、左侧冲阳;心...

五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81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